第一图书网

陆相断陷盆地勘探新技术

李丕龙 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2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作者:

李丕龙  

页数:

303  

内容概要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卷6):陆相断陷盆地勘探新技术》中系统阐述了陆相断陷盆地的复式成盆和多元复合成烃机理以及隐蔽油气藏成藏理论,介绍了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断陷湖盆的创造性应用以及成龙配套的综上所述合勘探新技术,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陆相生油及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勘探技术发展简史第一节 地震勘探技术第二节 地质评价技术一、盆地模拟二、层序地层学三、油气源对比第三节 油气层识别技术一、测井二、录井第四节 油层保护及改造技术第二章 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第一节 地震勘探采集技术一、高分辨率地震采集二、深层地震采集三、全三维地震采集第二节 高精度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一、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二、深层成像三、全三维地震资料处理第三节 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技术一、变速成图二、地震相干分析三、时频分析四、地震反演技术五、三维可视化第四节 含油气检测技术一、亮点技术二、AVO分析三、多属性联合解释第三章 地质综合评价技术第一节 盆地模拟技术一、盆地模拟的原理及流程二、盆地模拟技术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第二节 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技术一、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二、体系域内部构成分析三、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储层预测第三节 地质建模技术一、地质成因相分析二、地震相分析三、测井相分析四、地质模型的建立第四节 测试分析技术一、油气来源分析二、油气层判识第四章 油气层识别技术第一节 测井技术一、声电成像测井技术二、核磁共振测井三、高分辨率测井四、低电阻率油气层测井解释评价技术第二节 录井技术一、综合录井二、岩石热解地化录井三、罐顶气轻烃录井四、油气层综合解释第三节 试油测试技术一、砂泥岩裸眼中途测试技术二、稠油试油试采工艺技术三、非自喷井高压物性PVT计算及取样工艺四、试油测试资料综合应用第五章 油气层保护及改造技术第一节 油气层保护技术一、油层伤害发生的原因二、油层伤害机理分析方法三、探井油气层保护技术四、技术应用第二节 油气层改造技术一、低渗透油层的压裂改造技术二、酸化技术三、疏松砂岩油层改造技术第六章 勘探新技术综合应用第一节 陡坡带砂砾岩扇体勘探--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陡坡带为例一、区带特点二、储层识别及预测……第七章 勘探技术发展趋势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五)残余油的可采性分析  对油层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改造,不仅从改善储集层渗透率考虑,还应综合考虑储集层中原油的性质、含油饱和度、可动与束缚油的比例、开采一定时期后的残余油状况等等。这些因素与油层开发效率有直接的关系,是油层保护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分析要素。  在含有重质稠油的储集层中,尽管储集层物性条件较好,含油饱和度亦较高,但由于原油的粘度大,流变性差,开采难度很大。因为这类储集层的高孔隙空间,很容易受钻井液污染,尤其在近井带的污染,有时污染深度可以达到几十米,甚至从临近井眼冒出作业液。因此,对这类储集层实施油层保护措施首先应考虑改善原油的可采性。  经过长期开发的油层,如果产量降低到经济指标以下,在注水驱油效率较低的情况下,保护和改造油气层的关键是衡量油气的可采残余量。残余油是指油藏注水开发期,或在注水结束时,油层中所剩下石油的总称。前者包括由于油层结构非均质性,如透镜体、断层等导致的注入水绕流而未波及或波及程度较低的部位所剩下的油;后者则是水洗强或较强的油层,再经注水驱替而难以采出的剩余油,其多赋存于微孔中,称作残留油。残余油的品质、储存状态、可动比的正确评价是保护油气层工作的关键。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建立了残余油可采性分析方法。即利用有机色谱、质谱、热解分析与储集层荧光分析结合的原油性质评价方法和利用荧光薄片鉴定与扫描电镜对比样复测评价储集层残余油质量及数量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原理是:根据储集层含油气程度与试采产量的不匹配性,取储集层油样进行族组分、饱和烃色谱、质谱、色一质连机及热解等有机地化指标的系统测试,分析原油的轻、重质比例、成熟度,结合荧光鉴定技术,分析原油在储集层微区的分布规律,在模拟地层开采条件下,对储集层岩石样品进行原样及模拟样的荧光鉴定分析,区别代表原油轻、重质比例变换程度的荧光色的不同,结合原样与模拟样的扫描电镜测试,分析束缚原油的粘土矿物在晶体形态、贮存状态、分布规律上的变换,结合岩石学和油田化学原理,最终综合评价原油的可采性与可采数量,运用有机化学和储集层岩石学原理研制保护和改造油气层的方案。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陆相断陷盆地勘探新技术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