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高含水油藏复合驱剩余油分布

蔡明俊,侯加根 著 蔡明俊、 侯加根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12出版)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蔡明俊、 侯加根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12出版)  

作者:

蔡明俊,侯加根 著  

页数:

251  

内容概要

  《高含水油藏复合驱剩余油分布:以大港油区羊三木油田为例》分为六章,主要讲述了高含水油藏精细地质模型、储层结构动态变化、厚油层细分和隔夹层分布预测、剩余油饱和度监测、复合驱剩余油分布规律等。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剩余油研究现状 1.2 高含水油藏复合驱剩余油研究技术思路第2章 高含水油藏精细地质模型 2.1 单砂体格架模型 2.2 微构造模型 2.3 沉积微相模型 2.4 储层非均质模型 2.5 储层三维地质模型 2.6 流体模型第3章 储层结构动态变化 3.1 储层结构变化机理 3.2 储层岩性变化特征 3.3 微观孔隙结构变化特征 3.4 储层物性变化特征 3.5 岩石润湿性变化规律 3.6 储层非均质性变化规律第4章 厚油层细分和隔夹层分布预测 4.1 问题的提出 4.2 厚油层细分解释技术 4.3 储层构型特征 4.4 厚油层内隔夹层的识别和分布特征第5章 剩余油饱和度监测 5.1 油藏开发历程及效果评价 5.2 剩余油饱和度监测方法 5.3 层内层间剩余油饱和度监测 5.4 井间剩余油饱和度监测 5.5 数值试井方法监测剩余油饱和度第6章 复合驱剩余油分布规律 6.1 剩余油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 6.2 监测资料预测剩余油饱和度分布 6.3 化学驱油藏数值模拟预测剩余油饱和度分布 6.4 复合驱试验区剩余油分布综合评价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从应用角度看,取心法测得的地层岩心规模的剩余油饱和度代表性较低,用于经济评价和动态计算精度较低,但研究剩余油变化特点的价值较大。示踪剂试井和测井方法主要是确定井筒周隔定距离的平均剩余油饱和度,用于油田经济评价和动态计算比较合适,因此实用价值较大。生产(数值)模拟法町用动态拟合方法间接确定整个油藏在“大规模”级别上的饱和度分布,使用价值也较大。其他方法主要是确定油减平均的剩余油饱和度,可进行宏观的经济评价与动态计算,不能作为提高采收率的方案设计基础。  虽然目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取得很多重要的成果,但是,人们对地下剩余油的认识还远远不能满足油田开发的需要。笔者认为,剩余油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  (1)继续开展油藏精细描述,建立精细预测模型足研究地下剩余油分布的基础。  对于一个具体的汕藏,到了高含水后期,要搞清这样复杂而又零碎的剩余油,油藏描述必须向精细化和定量化的方向发展,建立能够反映储层和构造细致变化的、精细的二维定量模型。从剩余油分布的特征来看,油藏描述的精细化和定量化的关键和难点,主要是要解决井间砂体形态的描述和砂体内的油藏参数估值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一方面要通过油藏地质的层次化研究,达到精细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密井网资料和井间信息,将沉积学最新研究成果和地质统计学相结合,采用随机地质建模等先进技术,建市预测剩余油分布的精细地质模型。  (2)多学科综合、全方位展开。  高含水后期油藏油水关系十分复杂,剩余油分布研究难度很大,仅凭单一学科预测剩余油分布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应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才有可能准确地预测剩余油分布。多学科综合要求最大限度地采用综合信息,地质地球物理、油藏工程、渗流力学等不同专业的专家共享一个数据库,以单一的统的地质模型为媒介,以预测剩余油为目的,紧密配合,协同攻关。要求每一学科从其他学科的成果来补充印证本学科的成果。此外,宏观、微观及饱和度研究要齐头并进,互相补充,互相联系,为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服务。  (3)剩余油的研究由宏观向微观,由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  当前研究剩余油的油层体积规模还只限于“大规模”的范围,这与目前油田挖潜的重点有关。但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剩余油的分布更加复杂和零散,对剩余油的研究重点从“大规律”逐步向“小规模”、“微规模”发展,例如把油藏数值模拟应用于研究厘米到米级的剩余油分布,进入到“小规模”的剩余油研究。目前国内对剩余油微观机理的研究已总结了一些油藏属性参数变化规律,但对于剩余油的定量化预测还刚起步。  (4)以静态为基础,动静态相结合。  国内过去开展的油减描述侧重于静态描述,利用原始地层参数,建立概念模型和静态模型。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则必须开展动静态相结合的精细油藏描述,充分利用静态资料,考虑储层及流体参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大庆、胜利等油田每年都要打一些检查井,为搞清油藏中的这些变化提供依据。动静态相结合的油藏描述要求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  ……


编辑推荐

《高含水油藏复合驱剩余油分布--以大港油区羊三木油田为例》(作者蔡明俊、侯加根)共六章。第1章:绪论。第2章:高含水油藏精细地质模型。第3章:储层结构动态变化。第4章:厚油层细分和隔夹层分布预测。第5章:剩余油饱和度监测。第6章:复合驱剩余油分布规律。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高含水油藏复合驱剩余油分布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