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西医道

郑洪 科技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科技文献出版社  

作者:

郑洪  

页数:

100  

前言

说起中医,人们并不陌生,它的不少术语早已深深烙入我们的日常用语之中。像“上火”、“中风”、“湿热”,一说大家都知道;常用中,像大枣、生姜,也是饮食中常用的佐料,药食两用。这都说明,中医中来源于生活,是非常生活化的医学,“百姓日用而不知”。更重要的是,中医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临床疗效,能解决问题,这是它立足的根本。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中医药取得很好的疗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也让老百姓温习了一次生动的中医实践课。 但是现在一般的老百姓,讲起中医理论会觉得非常深奥难懂。原因之一,恐怕与近代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足有关。自从鸦片战争后,有些人对本民族文化失去了自信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过了头。缺乏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对中医理论也就难以很好地理解。像“阴阳”、“气”、“风”等等生理病理概念,离开其临床基础和文化背景,就不好体会了。 中医理论“难懂”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西医的观念来看问题。中小学的常识课、生理卫生课,教的都是西医的知识。这些知识当然很有用,但对中医的理论绝口不提,反映的仍然是民族自信心缺失的问题。中西医是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用西医的思维来看中医,就不容易理解。要知道中医某些貌似“不科学”的说法背后,其实有着大科学的内涵,我们不能用西医的标准作为“科学”的标准。 在21世纪,我们必须重新对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树立起信心并加以发扬,以造福于世界和人类。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除了医疗、科研、教学和药业等各条战线的努力外,向老百姓宣传和普及中医,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普及并不是要求人人都能完全学懂中医,但是希望能够通过普及让人们可以了解中医理论的特点,知道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学会一些中医的养生防病原则,这对健康生活和防病治病是很有好处的。 应该说,中医的科普工作很有必要,但要做好却不容易。难就难在怎样把中医的高深理论,用现代的语言很好地表达清楚,既要有科学性,也要力求通俗性。所以我认为,科普也应该属于科研工作。《通俗中医药丛书》的作者在科普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丛书既介绍趣闻轶事与医史源流,又讲述医药原理与人文传统,语言明白晓畅,图文并茂,我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读起来也觉得趣味盎然,广大读者一定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知识。 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精华。人类不能没有中医。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让更多的中国人,甚至世界各国人民,能够领略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更加了解和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为序。 邓铁涛

内容概要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配以大量彩图,从医学历史的角度,对中医和西医进行比较,使读者对中西医学有更多的了解。可供对中医感兴趣的一般读者参阅。

书籍目录

保卫生命:中西医学的共同使命
道路篇
 传统医学:多彩的世界医学文明
 医学为“保卫生命”而诞生
 医学体系各异其趣
古代欧洲医学:地中海的伟大孕育
阿育吠陀医学:印度河畔的奥义
中医药学:黄土地诞生的奇迹
古代美洲医学:失落的传统文明
 科学带来的转折:异军突起的近代医学
 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
近代科学的兴起
人是机器
 生物医学体系的建立
实验医学的确立
病菌学说的形成
免疫——自然愈病力
医学实践的成就
外科的伟大进步
身体感官的延伸
医学的建制化与公共卫生
“魔弹”的发现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医邂逅西医
中西医学的接触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中西汇通的思想
中医“存废”之争
对传统文化的过度批判
民国“废止旧医”事件
中医的变革
“科学化”的努力
吸收近代医学成果
 新中国的中医发展
中医政策的确立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道理篇
结语:以生命为中心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中医属于传统医学,但传统医学并非只有中医。世界三大传统医学,除中医之外还有印度医学和阿拉伯医学。今天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西方医学,又称现代医学,它的历史其实是相当短暂的。在它出现之前,世界各国都主要依赖传统医学防病治病。为什么传统医学也有不同种类,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医学起源于共通的人类需求,只是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世界各国文化差异很大,文明发展先后不同,然而不同医学的诞生有着共同的起点。疾病与伤痛,自古与人类同在。世界各民族的祖先,其实都同样遭受着病魔的折磨。有些疾病曾被人们用地名来称呼,像“西班牙流感”、 “香港脚”等,只是说明它在某地先发现或比较多见,绝不是只对某一地区的人致病。科学证明,人类的身体结构与生理病理是基本一致的,从远古以来,各地人类感染或罹患疾病的情况大致相似。人类自身有着衰老的规律,生活中难免有生活资料的争斗,接触动物也可能碰到传播疾病的寄生虫等,所以在远古人类的遗骸上,可以发现骨折、骨膜炎、骨坏死等病灶,个别还能看到梅毒、天花残留的痕迹。进入文明社会后,由于人群交往密切,聚居增多,又受到各种瘟疫的威胁。世界文明古国的医药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巴比伦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末和前2000年初在两河流域发展起来。到公元前700年,亚述征服了巴比伦。巴比伦和亚述的文明中,很重视占星术,这与医学也有密切的关系。他们认为身体构造符合于天体的运行,这种人体是个小宇宙的观念,与中国古代有相似之处。他们重视肝脏,认为肝脏是身体之主要器官,并用于占卜,对祭祀所用动物的肝脏检视极为精细。古代两河流域留存下来的关于医学的泥板书有800余块。从这些医学泥板书中可以看到,那时的医生们用药物、按摩等许多方法治疗疾病,所用的植物药物已有150多种,一些动物的油脂也被制成药膏用于治疗。在他们的记载中有咳嗽、感冒、黄疽、中风、眼病等许多疾病的名称。考古还发现约在公元前1700年已经有巴比伦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法典》,其中有关干医疗法的规定,是世界最早的医疗法律。例如规定施行手术成功时应付给施手术者多少钱,如果外科手术失败则砍掉医生的手等。表明医生已经从祭司中独立出来,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在中国,传说医药体系在三皇五帝中的神农和黄帝时代(约在公元前2400年)就已创立。神农尝百草发现药物以治民病,黄帝则与岐伯等臣子一起研讨医学理论。尽管现存的《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并不是神农或黄帝的著作,但学者们认为不排除有些理论和知识确实是从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在商代的甲骨文,以及在记载商周至春秋时期文化的《尚书》、Ⅸ周易》、《诗经》和《山海经》等书籍中,都有许多关于医药知识的记载,在《周礼》中甚至还记载_了最早的医学分科与医政管理制度。这些都说明中国医药学起源很早。古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首次记载于公元前1500年印度古老的诗歌总集《梨俱吠陀》,《梨俱吠陀》认为宇宙源于5种物质原素,即地、水、火、风、空。书中有“药草之歌”、“有关疾病的歌”、“有关衰弱的歌”等,提到了药用植物,并涉及到麻风、结核和外伤等疾病。印度古代文化典籍四吠陀中最晚成书的《阿闼婆吠陀》也较多地记载了医药知识,记述了77种病名,有创伤、蛇虫伤等病例,并记载了治疗药物。

后记

时光荏苒。《通俗中医药》科普丛书第一辑首发式的热闹情景仿佛还在眼前,不料想,一晃已然过去五年。如今,第二辑又要付梓了。 《通俗中医药》科普丛书第一辑在2006年诞生后,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不少好评,也得到了不少荣誉。2006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亲自题字赞该书“是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首批重要成果之一”。2007年,获广州市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2008年,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中,被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作为礼品赠送给国内外来宾。2010年,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彰为“最佳科普作品”。 盛名之下,我们编撰者在颇感欣慰的同时,更觉战战兢兢。我们一边更加坚定了把Ⅸ通俗中医药》丛书编下去的信心,一边也为第二辑能否继续第一辑的成功而深感忧虑。我们原本以为有第一辑的经验,在编写第二辑时肯定会顺利很多,但出乎意料的是,原计划两年完成的任务,我们竟又用了五年才完成。说来汗颜,但个中的缘由却又是任何一个写作者都能理解的:科普写作的确非易事,各书风格需要协调,为精益求精而反复修改……而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一辑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多压力,让各位作者有些不敢放开手脚。 但不管怎么说,最终,第二辑的五本书还是诞生了。 客观点说,第二辑比第一辑有难度。第一辑的话题,我们选择的是中医学最基本的,也是广大读者最关心的几个领域——中医发展历史、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药学基础理论、中医药文化、中医药趣闻;第二辑的话题,只能向不那么基础,因此也许是一般读者并不特别关注的一些领域去选择。我们又不想选择太实用的内容,因为讲述这些内容(如教人如何养生保健、如何防治某种疾病、如何食疗煲汤等等)的读物现在已经太多,我们还是想讲一些更基础、更理论、更文化味一点的东西——这也是我们最初策划《通俗中医药》丛书时的定位。 基于以上考虑,几经斟酌,我们最后奉献给大家的是以下五本: 《神针奇灸》 一主要讲述中医的经络理论以及针灸和民间疗法的基本知识; 《心病玄机》——主要讲述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读者从中医学的角度对人类的内心世界有更多了解; 《中西医道》——主要从医学历史的角度,对中医和西医进行比较,使读者对中西医学有更多了解; 《时辰养生》——主要从时间医学的角度,按一天从早到晚的顺序,讲述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 《古方今病》——主要讲述“古”中医对各种“现代病”的认识,使读者从中医学的角度对各种现代常见疾病有更多认识。 延续第一辑的风格,我们坚持图文并茂,每本书都插了许多图片。这些图片一部分是我们自己拍摄的,一部分来自于我们的教学资料,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网络公共资源,也就是说,这些图片并非都是我们自己的原创,在此,也向所有图片资料的原创者们致谢,如果涉及权益问题,请同我们联系。 好吃也罢,难吃也罢,这几道菜就算摆在了大家面前,请各位读者品尝吧。 由于水平有限,错漏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同仁和读者谅解并斧正。 陈英华 2011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西医道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来的时候除了有点脏,其他的都还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