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海洋沉积地质学

何起祥 第1版 (2006年4月1日)
出版时间:

2006-4  

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4月1日)  

作者:

何起祥  

页数:

503  

字数:

79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沉积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仍然是沉积物质之母岩的风化剥蚀、介质搬运、沉积体的形成及其后发生的各种过程。但是,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沉积学研究的视野在不断扩大,调查研究方法在不断更新和多样化,与相邻学科间的交叉,尤其是与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地层学等新兴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包融更为紧密,从而使沉积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向前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则是必然的。本书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来认识晚第四纪以来中国的海洋沉积史,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  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编为总论,第二编为各论。  总论讨论了沉积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一些重要概念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评述。目的在于使读者了解近一二十年内这一学科的主要进展和存在问题,以及作者立论的根据和出发点。作者试图应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沉积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沉积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学体系。这一部分的总体结构注重研究方法与基本理论并重,希望做到读者能够学以致用,开卷有益。  第二编按沉积体系介绍中国的海洋沉积地质学。每章包括国内外的研究概况、边界条件和沉积模式:在此基础上介绍中国海洋沉积体系的典型实例。该编的最后介绍中国晚第四纪海洋沉积地质学的三维格架,从时间和空间上探索边缘海沉积作用的规律。整体上看,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不够深入,资料也不充足,与国外的一些典型实例相比显得单薄,而对一些资料的解释亦不无争议,但作为一种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希望能借此促进我国海洋沉积地质学的发展。

作者简介

何起祥,1936年9月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60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石油地质系。1960—1984年执教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79—1981年,在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大学(ETH)地质研究所任访问学者。1984—1992年,任地质矿产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

书籍目录

第一编 总论海洋沉积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第一章 海洋沉积地质学:过去、现在和将来  第一节 海洋沉积地质学的形成和发展   1.1.1 海洋沉积地质学的形成   1.1.2 海洋沉积地质学的发展   1.1.3 海洋沉积地质学的未来  第二节 中国的海洋沉积地质学   1.2.1 中国的沉积地球科学   1.2.2 中国的海洋沉积地质学 第二章 海洋沉积地质学基本问题  第一节 海洋沉积物的形成和变化    2.1.1 海洋沉积物的来源   2.1.2 海洋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   2.1.3 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  第二节 海洋沉积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   2.2.1 海洋沉积物的物质组成   2.2.2 海洋沉积物的结构   2.2.3 海洋沉积物的构造   2.2.4 海洋沉积物的颜色   2.2.5 海洋沉积物的分类  第三节 沉积环境、沉积相和沉积体系   2.3.1 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2.3.2 沉积体系   2.3.3 沉积大地构造和沉积建造   2.3.4 比较沉积学导论  第四节 相分析方法   2.4.1 环境边界条件的确定——相分析的参数法   2.4.2 相模式与沉积环境的恢复和重建  第五节 影响海洋沉积作用的主要因素   2.5.1 气候   2.5.2 沉积大地构造   2.5.3 海平面变化第二编 中国海洋沉积地质学各论 第三章 中国近海的自然特征和宏观地质背景  第一节 渤海、黄海和东海及邻域的自然特征和地质背景   3.1.1 渤海、黄海和东海的地形   3.1.2 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水文和流场   3.1.3 渤海、黄海和东海及邻域的地质构造  第二节 南海的自然特征和地质背景   3.2.1 南海的地形   3.2.2 南海的水文和流场   3.2.3 南海的地质构造 第四章 中国的三角洲沉积体系  第一节 概述   4.1.1 三角洲的边界条件   4.1.2 三角洲的沉积作用   4.1.3 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第二节 黄河三角洲   4.2.1 黄河三角洲概况   4.2.2 黄河三角洲的沉积环境   4.2.3 黄河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第三节 长江三角洲    4.3.1 长江三角洲概况   4.3.2 长江三角洲的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   4.3.3 晚更新世以来长江三角洲的演化  第四节 珠江三角洲   4.4.1 珠江三角洲概况   4.4.2 晚更新世珠江三角洲的沉积作用和沉积模式 第五章 中国的海岸带沉积体系  第一节 概述   5.1.1 海岸带的定义   5.1.2 海岸带环境的边界条件   5.1.3 中国海岸带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滨海风成沉积体系   5.2.1 概述   5.2.2 滨海风成沉积体系亚环境及其沉积特征   5.2.3 滨海风成沉积物的沉积模式   5.2.4 中国海岸带的风成沉积   5.2.5 中国滨海风成沉积作用的规律性  第三节 障壁岛沉积体系   5.3.1 概述   5.3.2 障壁岛沉积体系的亚环境及其沉积特征   5.3.3 障壁岛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   5.3.4 中国的障壁岛沉积体系  第四节 潮汐沉积体系   5.4.1 概述   5.4.2 潮汐沉积体系的亚环境及其沉积特征   5.4.3 潮汐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   5.4.4 中国的潮汐沉积体系 第六章 中国的陆屑型陆架沉积体系  第一节 概述   6.1.1 陆屑型陆架和陆架沉积物   6.1.2 陆屑型陆架沉积作用的边界条件   6.1.3 陆屑型陆架的沉积环境   6.1.4 陆屑型陆架的沉积作用和沉积模式  第二节 中国的陆屑型陆架沉积体系   6.2.1 中国近海陆架的底质类型   6.2.2 黄、东海陆架沉积体系   6.2.3 南海北部陆架沉积体系 第七章 中国的生物礁沉积体系  第一节 概述   7.1.1 生物礁的组成和形成条件   7.1.2 古生物礁   7.1.3 现代生物礁   7.1.4 生物礁自生地层与生态序列   7.1.5 生物礁外生地层与生态序列  第二节 中国现代生物礁的分布   7.2.1 华南大陆沿岸和离岸的岸礁   7.2.2 海南岛及其离岛的岸礁和岛礁   7.2.3 台湾岛及其离岛的岸礁   7.2.4 南海诸岛的岛礁  第三节 西沙群岛生物礁沉积作用   7.3.1 西沙群岛自然地理概述   7.3.2 西沙现代礁体的类型与分布   7.3.3 西沙礁相碳酸盐的分类   7.3.4 西沙生物礁沉积相的划分及其沉积特征   7.3.5 西沙生物礁的发育与演化   7.3.6 西沙更新世礁灰岩的大气淡水成岩作用 第八章 中国半深海—深海沉积体系  第一节 概述   8.1.1 半深海—深海沉积体系的基本特征   8.1.2 半深海—深海环境及其沉积物   8.1.3 半深海—深海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  第二节 中国的半深海—深海沉积体系   8.2.1 冲绳海槽半深海—深海沉积体系   8.2.2 南海海盆的半深海—深海沉积体系 第九章 中国近海晚第四纪沉积地质学  第一节 中国近海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9.1.1 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9.1.2 中国近海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9.1.3 中国近海第四纪主要气候事件及其环境效应  第二节 中国近海底质沉积物的特征   9.2.1 中国近海底质沉积物的矿物学   9.2.2 中国近海底质沉积物的生物组分   9.2.3 中国近海底质沉积物的化学组成  第三节 中国近海晚第四纪沉积地质学   9.3.1 中国近海晚第四纪沉积作用的基本格局   9.3.2 中国边缘海沉积作用的基本特征主要参考文献编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海洋沉积地质学 PDF格式下载



是啊,专业书都很贵,但是这本书是目前最新版的国内海洋沉积学方面的专著了,再贵都得手头上弄一本啊。。。


看着好象还行,专业书都比较贵.没办法.


书的质量还可以,就是书皮被摩花了,挺伤心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