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海洋经济探索与实践

蒋铁民 海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作者:

蒋铁民  

页数:

432  

字数:

432000  

前言

  2008年是值得欢欣鼓舞的一年。党的十七大胜利,为中国人民开创“和平崛起”新的一页。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向世人展示中国开放、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  在这大好背景之下,对我来说,虽踏入古稀之年,在科研征途上却是夕阳无限好,还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本集子就是从以往200多篇论文和调研报告中筛选结集而成。时间蹁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研究海洋经济,到90年代侧重研究渤海区域经济,本世纪初,把山东省政府的参事活动偢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种浓度。因此,我的科研尝始终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故书名取为“探索与实践”。

内容概要

80年代初,中国学术界进入百花齐放的年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许涤新和经济学家于光远的倡导下,海洋经济新兴科学和学术团体相继出现,汇集了各方面的专家与学者,共同开展海洋经济研究。在这股大潮中,我踏上了研究行列,先在学校中开设海洋经济课程,先后培养了两届研究生。为了实现专心一致研究海洋经济的愿望,1986年我调入了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离开了30多年的大学讲台,走上科研岗位。这是我人生里程碑上最大的转变,那时,我虽已步人中老年,可心情正像宋词中“莫道玉关人老矣,壮志凌云不惊秋”一样,有一颗真想做出一番事业的雄心。在山东社会科学院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立下了国家“六五”重点课题,并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经过五年的努力和发挥集体智慧,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海洋经济专著——《中国海洋区域经济研究》,为现代海洋区域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该书在1999年被评为全国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有幸参加在北京由国家领导人颁奖的典礼。我的经历说明,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国家的开放政策,为知识分子发挥才干留下空间,也为个人开创光辉事业和前途铺平道路。 进入90年代,我国海洋经济热点地区,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逐步向环渤海地区发展,考虑到国家需要,我的研究方向由海洋经济综合研究侧重于渤海区域经济研究,选择的这两项国家课题都是关于渤海开发与保护的实际问题。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帮助和支持下,有机会深入实际,对黄渤海区域的经济、环境、管理等方面有较多的认识和研究。在五年的时间中,参与主编了多部著作,向政府部门提出多项合理化建议和对策。在此,我感谢北海分局的领导和同志,使我懂得科研不能脱离实际,科研要为地方实际服务的真谛。

作者简介

蒋铁民,教授,上海市人,1953年8月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经济系,同年分配至山东大学,1959年调入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前后讲授政治经济学、工业经济管理、渔业经济、海洋经济与管理等课程。1981年被评为副教授,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海洋经济硕士研究生。
1986年调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海洋经济理论与实践 海洋、海洋经济与海洋经济学 海洋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贡献和作用 海洋经济研究的任务和方法 海洋经济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海洋区域经济的理论和方法 区域海洋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从经济学探讨海洋的合理开发 海洋经济的战略转变 从系统角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海洋区域开发布局研究 《中国海洋区域经济研究》简介第二部分 渤海开发与保护 渤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海洋环境的保护 开发渤海,要有观念上的转变 开发渤海要重视保护和管理 环渤海区域海洋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框架的研究 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综合管理、共同保护 科学开发、统筹兼顾,加快渤海环境经济发展 环渤海渔业经济与政策 渤海环境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The exploitation and protection of Bohai Sea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resources in Bohai area 第三部分 对策与建议 海岸带的经济开发 21世纪我国海洋经济与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展望 实现渔业经济的良性循环 海洋调查船的发展趋向和经济效果 浙江与山东海洋经济的比较 浙江“海洋经济大省”发展战略的探讨 关于加强“海上山东”建设的建议 关于2008年奥运青岛赛区“蓝色环保工程”的建议 抓住人世大好机遇加快山东省引资步伐 加入WTO对山东省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海洋经济理论与实践  海洋、海洋经济与海洋经济学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出现了“海洋热”,海洋经济活动越来越广泛。与此相适应,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经济学科——海洋经济学正在逐步形成。本文拟对海洋、海洋经济和海洋经济学的内容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海洋对人类的两种服务  在环绕着由人类的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等构成的自然环境中,海洋的面积有3.6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的71%。海洋对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它通过两种服务的形式——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所谓无偿服务是人们无需经过自己的劳动而能直接得到效益。海洋给予人类的这种服务是没有代价的,但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例如,人类生存一刻也不能缺少氧气,而海洋却像地球的一个“肺”,具有氧气再分配的作用。海洋植物经过光合作用每年产生的氧气达360亿吨,为大气中含氧量的70%。海洋犹如一个储存器,可以吸收地球上多余的二氧化碳。海洋还为人类提供淡水、平衡温度、调节湿度,使工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使自然环境达到平衡。海洋中每年蒸发的淡水有4479000立方千米,其中90%通过降水返回海洋,其余10%变为雨雪落在大地上,然后顺河流又返回大海,差不多每隔10天到15天循环一次。如果大气中湿度增加或减少,海水的蒸发能力就可以相应降低或增加,使地球上的湿度趋于平衡。同时,海水起着调节和储存地球上热能的作用,春夏两季吸收太阳的热能,秋冬两季放出热能,使地球温度适中。总之,海洋对人类的无偿服务,是保证人类和社会经济实现再生产的重要自然条件。  海洋无偿服务是自然形态的服务,不能用经济数字来表明它的价值。但是,人们一旦破坏了海洋的自然平衡,就会在经济上造成严重损失。例如,污染海洋会使海洋生物资源的再生产受到破坏,影响渔业产量;污染海洋还会使制盐、海水综合利用、甚至旅游业遭到损失。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海洋经济探索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