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中的POPs污染及其分析监测技术
2011-2
王新红、 郑金树 海洋出版社 (2011-02出版)
王新红,郑金树 著
278
《海洋环境中的POPs污染及其分析监测技术》主要介绍了POPs的种类、性质、来源、危害以及前处理和仪器分析技术,初步总结了海洋环境中POPs的污染现状,并阐述了海洋环境中POPs的研究前沿。该书将主要提供给从事环境科学教学和科研的大学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参考,以了解海洋环境中POPs的研究前沿,帮助其完成相关研究课题,积极且深入地开展环境中POPs的研究。
王新红,博士,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2001年获厦门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近岸海洋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地球化学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国际环境毒理与化学学会(SETAC)、国际空气质量与废弃物管理学会(AWMA)、中国海洋环境学会会员,《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特约编委。主持并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POPs有关文章50余篇,研究成果获福建省科学奖二等奖。郑金树,博士,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裘槎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主任。1966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系。研究重点是建立环境有机污染物的仪器分析方法。先后在香港地区建立了多环芳烃类(PAHs)和多溴联苯醚类(PBDEs)污染物的GC-MS(EI/SIM)测定方法和同位素稀释法,详细研究了香港沿岸水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共发表60余篇文章。
第1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1.1 POPs的性质1.2 POPs的种类及来源1.3 POPs的全球大气迁移机制1.3.1 全球蒸馏1.3.2 “蚱蜢效应”1.3.3 POPs全球归趋的其他影响因素1.3.4 描述POPs区域或全球归趋的参数及标准1.4 POPs对生态系统和生物的有害影响1.4.1 对免疫系统的毒性效应1.4.2 对內分泌系统的影响1.4.3 对生殖和发育的影响1.4.4 致癌致畸变作用1.4.5 其他毒性1.5 POPs健康风险评价1.5.1 健康风险评价1.5.2 POPs的健康风险评价参考文献第2章 典型POPs的物理化学性质2.1 多环芳烃(PAHs)2.1.1 PAHs的定义2.1.2 PAHs的物理化学性质2.1.3 PAHs的来源2.1.4 PAHs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1.5 PAHs的毒性2.2 有机氯农药(OCPs)2.2.1 OCPs的理化性质2.2.2 OCPs的来源2.2.3 OCPs的种类2.3 多氯联苯(PCBs)2.3.1 PCBs的物理化学性质2.3.2 PCBs生产使用情况2.3.3 PCBs的环境行为2.4 多溴联苯醚(PBDEs)2.4.1 PBDEs的物理化学性质2.4.2 PBDEs的生产使用情况2.4.3 PBDEs的来源2.4.4 PBDEs的污染水平2.4.5 PBDEs在海洋环境中的污染2.4.6 PBDEs污染的变化趋势2.4.7 PBDEs在生物体內的代谢和毒性效应2.4.8 PBDEs的控制措施2.5 有机锡化合物(OTs)2.5.1 OTs的物理化学性质2.5.2 OTs的生产和使用2.5.3 海洋环境中OZs的来源、分布2.5.4 OTs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2.5.5 OTs的毒性2.5.6 国外OTs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我?立法现状2.6 烷基酚(APs)2.6.1 APs的物理化学性质2.6.2 APs的生产和使用2.6.3 APs的环境行为2.6.4 APs毒性效应2.7 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和全氟辛酸(PFOA)2.7.1 PFOS和PFOA的性质2.7.2 PFOS和PFOA的生产使用情况2.7.3 PFOS和PFOA在环境申的迁移转化行为2.7.4 PFOS和PFOA的污染现状2.7.5 PFOS和PFOA的毒性研究2.7.6 PFOS和PFOA控制措施和研究趋势……第3章 海洋环境中POPs研究的一些科学问题第4章 海洋环境中POPs的污染现状第5章 海洋环境中POPs的分析检测技术
版权页:插图:2.生产和使用毒杀芬是一种广谱性的有机氯杀虫剂,于1945年由Herclus公司研发生产并推广。20世纪40-50年代,DDT及环戊二烯类杀虫剂成为禁用农药和减产农药,毒杀芬具胃毒和触杀作用,它作为上述两种农药的替代品,广泛用于棉花、玉米、谷类和果树上害虫的防治及紧急处理,同时也可用于防治家禽和家畜的寄生虫及去除杂鱼等。此外,毒杀芬也被用于防治家畜和家禽身上的扁虱。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毒杀芬在非洲和中美洲有生产,而当前使用最严重的地方被认为是在非洲(谢原利,等,2008)。台湾地区于1972年7月已禁止毒杀芬的生产。美国EPA于1982年严格限制毒杀芬的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明令禁止毒杀芬的生产。1991年6月,毒杀芬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FAO/UNEP)列为不再生产农药,1995年3月列入《鹿特丹公约(PIc)》名单,2002年成为《斯德哥尔摩公约》中要控制的12种可持续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之一。1983年我国开始禁止毒杀芬的生产,农业部于2002年6月5日颁布公告,明令禁止毒杀芬的使用,同年9月进行的杀虫剂生产行业调查中发现现场抽调的40家企业中还有4家进行毒杀芬的生产。2003年6月24日,我国八部门公布的《剧毒化学品目录》中仍收录有毒杀芬。2004年9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一次会议,将毒杀芬纳人暂行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制约范围,该次修正自2005年2月1日起对所有缔约方生效。
《海洋环境中的POPs污染及其分析监测技术》由海洋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