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百年流变

段汉武 段汉武 海洋出版社 (2009-08出版)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段汉武 海洋出版社 (2009-08出版)  

作者:

段汉武  

页数:

166  

前言

我国撰写出版英国文学史是近代教育发展的结果。1902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在规定的中学12门课程中,英文几乎占到总课时的四分之一。为了满足英语教育的需要,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04年出版了由中国教育家伍光建编写的《帝国英文读本》,这是一本以英国文学为主要内容的、供学生使用的教材,曾被清朝学部列为最佳中学堂教科书。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教育部于1913年颁布《大学规程》,在为英文专业类规定的11种科目中,列入了英国文学、英国文学史课程。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编审的供综合大学四年制英国语言文学专业使用的《英国文学史教学大纲》(草案),确立了英国文学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并为英国文学史的编写奠定了基础。

内容概要

  《百年流变》共有七章,绪论、文学史观在中国学者叙述与研究中的体现、英国文学史分期:中国学者的观点、英国文学史叙述中的主线问题、英国文学史叙述中的中心定位、英国文学史书写中的“中国模式”、结束语。其中主要内容有中国学者关于英国文学史著述的总体回顾、研究中国学者关于英国文学史叙述的意义、文学史叙述中观念的创新、演变与纷争、借用历史分期法的文学史分期、叙述主线选择的学理分析、作家中心模式、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多元史观等。

作者简介

段汉武,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宁波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和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主要从事英国文学与英语国家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了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2项和厅市级课题多项。先后主编教材两部、学术著作1部,并在《外国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外语教学》和《美术观察》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被A&HCI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复印。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中国学者关于英国文学史著述的总体回顾第二节 研究中国学者关于英国文学史叙述的意义第二章 文学史观在中国学者叙述与研究中的体现第一节 文学史叙述中观念的创新、演变与纷争第二节 文学史观在中国学者关于英国文学史叙述实践中的体现第三章 英国文学史分期:中国学者的观点第一节 借用历史分期法的文学史分期第二节 基于外来影响的文学史分期第三节 基于综合因素的文学史分期第四节 中国学者关于英国文学史的分期理论第四章 英国文学史叙述中的主线问题第一节 以作家介绍、作品分析为主线第二节 以理论观念预设为主线第三节 以文学品种演进为主线第四节 叙述主线选择的学理分析第五章 英国文学史叙述中的中心定位第一节 作家中心模式第二节 作品中心模式第三节 中心与边缘:综合的分析第六章 英国文学史书写中的“中国模式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多元史观第二节 以文体演变为主线的叙述线索第三节 基于本土文化语境下的叙述特征第七章 结束语附录1 论国内学者对英国文学史的分期附录2 论英国文学史的叙述模式附录3 中国学者所著/编的英国文学史通史著作年表(1927-2008)附录4 中国学者所著/编的英国文学史部分著作目录附录5 中国学者关于英国文学史书写的部分研究成果附录6 中国学者所著/编的英国文学史通史部分著作封面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文学史观在中国学者叙述与研究中的体现第一节 文学史叙述中观念的创新、演变与纷争文学史叙述对文学史观的关注,反映了叙述者一种理论的自觉。回顾百年来中国文学史的叙述实践与学术研究,文学史观的指南作用无不在其中得到直接或间接体现。这种重视史观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文学史的叙述活动之中,而且在历史、美术史等相关学术史的叙述实践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体现。就中国文学史而言,在文学史成为独立学科之前,我们就有了丰富的文学理论和大量的文学批评。但是,在1904年林传甲编写《中国文学史》之后,中国学者才开始以历史研究的方法来研究文学。“文学史既是文艺学,也是一门历史科学,它是以文学领域的历史发展为对象的学科”。文学史学家“最始和最终的角色是历史家,而不是作家、读者、批评家。他的特别乐趣在于以特定的时空和因果关系,来纪录和诠释以往事件的过程。文学是他写历史所使用的语言”。朱自清在给林庚著的《中国文学史》的序言中也认为,“文学史的研究得有别的许多学科作根据,主要的是史学,广义的史学”。由此可见,历史学与文学史互为联系、互有区别,史学理论为文学史叙述与研究起着某种牵引与导航作用,文学史自身研究对象拓宽了史学领域,丰富了史学理论。与中国的历史学一样,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在观念上的创新就是引进并接受了进化史观。其实,进化史观在中国早被史学界引进并被用于中国史学的叙述与研究了。新史学的倡导者梁启超分别在1901年和1902年发表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等史学理论著作。这些著作构成了他“新史学”最初的框架体系和理论内涵。

后记

本书编写的动机一方面来源于笔者长期以来从事的英国文学史教学实践;另一方面是受到了国内文坛关于“重写文学史”专题讨论的影响。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中国学者所编写的英国文学史著述丰富,为中国读者普及英国文学史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笔者注意到,“重写文学史”的专题研究似乎仅仅限于重写中国文学史,而对中国学者书写的外国文学史的研究,则明显表现为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尽管中国学者关于英国文学史的书写实践在不断更新。因此,笔者就萌生了一个以英国文学史的书写为研究对象的想法,试图通过这一个案来分析、归纳与研究外国文学史书写中国化的问题。中国特点在本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书写对象尽管是英国文学史,但书写者是中国学者,书写的接受者为中国读者,对这些书写成果的研究者同样是中国学者,而且其目的也是为了中国学者更好地书写与研究外国文学史。


编辑推荐

《百年流变:中国视野下的英国文学史书写》是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百年中国英美文学史学史研究”(课题编号:06CGWX08YB)的阶段性成果。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百年流变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