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海洋科学研究论文集 第二辑
2009-12
海洋出版社
李炎,胡建宇 主编
186
北部湾是我国大西南地区的出海口。北部湾大规模的海洋科学考察始于20世纪60年代国家科委海洋组海洋综合调查办公室组织中越合作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80年代的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区域主要涉及20 m水深以浅的海域,90年代的海洋石油开发带动了海洋灾害防护和海域使用的专题调查,90年代后期国家海洋局又推动了几个专题调查以应对专属经济区与渔业合作的外交谈判。相比东部地区,北部湾可能是我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关注最少的海域,在海洋科学论文方面的影响力相对更弱,与北部湾在海洋石油、水产、交通和旅游资源的地位很不相称。2003年,国务院批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立项。2005年,设立在国家海洋局的“908”专项办公室将ST09区块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的任务交由厦门大学牵头,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协作单位一起,共同承担了新一轮的北部湾海洋科学考察。ST09区块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项目组织了2006年夏季、冬季和2007年春季、秋季四个航次。每个航次中,“实验2”调查分队负责22个断面139个站位的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化学与大气化学调查任务,锚系调查分队负责5个站位一个月的潜标观测,游泳动物调查分队负责13个站位的游泳动物调查任务,在调查综合程度和调查的深入程度等方面都超过以往。刚接这个项目的时候,许多海洋界的朋友都为我们担心,担心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善于单兵作战的大学老师们如何胜任需要多兵种协同的综合考察航次。但是3年多来,我们的教师、技术人员和研究生们做出了卓越的努力,他们精心设计、精心实施,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4个航次的所有外业工作。厦门大学的海洋学科已经发展了80多年,她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科学考察航次锻造一代又一代的海洋人,2006-2007年间北部湾的4个航次,在厦门大学的海洋科学发展历史上应该是重要的一页。
北部湾是我国大西南地区的出海口。北部湾大规模的海洋科学考察始于20世纪60年代国家科委海洋组海洋综合调查办公室组织中越合作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80年代的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区域主要涉及:20m水深以浅的海域,90年代的海洋石油开发带动了海洋灾害防护和海域使用的专题调查,90年代后期国家海洋局又推动了几个专题调查以应对专属经济区与渔业合作的外交谈判。相比东部地区,北部湾可能是我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关注最少的海域,在海洋科学论文方面的影响力相对更弱,与北部湾在海洋石油、水产、交通和旅游资源的地位很不相称,
908—01—ST09Ⅸ块2007年春季航次:航次报告908—01—ST09区块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2007年秋季航次执行情况近十年中国近海海—气热通量季节变化特征船基海洋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北部湾东南春季实测潮流、余流特征北部湾北部海区潮汐与潮流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琼州海峡两口低频流动特征及其季节风场的响应分析北部湾东部海区夏季和冬季温盐平面分布特征比较北部湾北部海区冲淡水及沿岸混合水分布的季节变化北部湾东部海区2007年春季航次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特征北部湾东部海区2007年10—11月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北部湾北部海区底层水温波动的特征分析2006年冬季北部湾东部海区的水团分析北部湾东部和北部近海冬、春季水体输运特征琼州海峡西口夏、冬季水体后散射强度的变化特征分析北部湾动力场对2006年“派比安”台风的响应过程分析北部湾海表温度、叶绿素与浊度分布的遥感研究北部湾北部海区冬季海洋锋的浊度与叶绿素响应
插图:2航次组织2.1 调查队来自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和深圳市海岸与大气研究重点实验室的60多位海洋调查人员参加了2007年春季航次。“实验2”分队由来自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38位调查人员组成,首席科学家为厦门大学李炎;物理海洋学调查人员有中国海洋大学6人,厦门大学2人,现场负责人为厦门大学陈照章;海洋生物调查人员有厦门大学13人,责任科学家林元烧;海洋化学调查人员有厦门大学14人,责任科学家郑爱榕;海洋光学调查人员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人,深圳市海岸与大气研究重点实验室1人。“北渔60010”分队由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4位调查人员和厦门大学1位调查人员组成,调查队长为南海水产研究所孙典荣。锚系分队由厦门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的17位调查人员组成,调查队长为厦门大学潘伟然,厦门大学的责任科学家为张国荣,中国海洋大学的责任科学家为兰健。2.2 调查船与设备2007年春季航次使用了“实验2”、“北渔60010”、广东海事局北海航标处的“海标1518”号和海南海事局海口航标处的“航标海标182”号船。参与单位投入充足,精心准备,认真实施,调查船和仪器状态良好,保证了航次的顺利进展。“实验2”分队使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调查船。“实验2”船长68.4 5m,宽10.0m,吨位1129t,主机1100HP×2,设计经济航速11.5 kn(本航次由于外挂ADP,工作航速6~7kn)。船上配置实时GPS定位、测深和通讯条件;配置干实验室2间、湿实验室3间;配置采泥绞车1台、CTD采水绞车1台、浮游生物网采绞车1台、底栖拖网绞车1台以及配套海水供应条件和样品冷柜空间。物理海洋学调查使用“实验2”1问干实验室(地质实验室)。海洋气象组使用的仪器为空盒气压表、架设在上甲板的自动气象仪以及架设在艇甲板可移动支架上通量观测系统和辐射观测系统;波浪组波浪和海况项目采用目测观测方式;透明度和水色项目使用国产透明度盘和水色计;ADCP组使用架设在后甲板左舷的SonTek500kADP(水深大于75m时底跟踪效果不稳定);CTD组使用由cTD采水绞车施放的SBE917温盐深剖面仪和取水口架设在后甲板左舷的SBE21走航温盐仪。
《北部湾海洋科学研究论文集(第2辑):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专辑》: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成果“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