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问题研究
2011-6
海洋出版社
北极问题研究编写组 编
377
无
当前,全球气候与环境正在经历快速变化过程,地处地球南北两端的南极和北极地区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与响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联合国全球气候变化哥本哈根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
地球表面大多数陆地和国家位于北半球,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因此,北极地区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对北半球国家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快捷,成为备受关注的地区。然而,由于受到特殊的地理区位、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国家和大多数人对北极地区的认识和了解十分有限,更缺乏对北极地区相关问题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
为更好应对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增强人们对北极问题科学、系统、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有效开展极地科学普及工作,争取并维护我国在北极地区的权益,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北极地区的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制定我国极地政策、规划提供参考,自2007年底开始,国家海洋局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开展了对北极问题的系统性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北极问题研究》。该书对北极地区概况、北极社会变化、资源开发利用、北极交通情况进行了介绍,对北极地区的政治、外交、法律制度、环北极国家的北极主张等进行了综合论述,分析了北极考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该书图文并茂,力求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北极地区的过去、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内容广泛、材料翔实,可为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研究机构、广大读者提供多方面的参考。该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北极问题全面系统研究的成果展示。
参与《北极问题研究》撰写的人员,大多数直接参与过对北极地区的考察和科研工作,对一些问题的分析认识有独到见解和前瞻性,对于客观现实的表述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所以本书是一部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的著作。
由于参与研究的人员有限,掌握的资料有限,开展研究的时间有限,且各章节内容分别由不同人员编写,因此,本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对于一些问题的分析认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我们热忱地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 北极地区概况
第一节 北极地区的自然状况
一、地区范围
二、地质与地貌
三、气候、生态与环境变化
第二节 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
一、石油、天然气资源
二、矿产资源
三、生物资源
四、北极的其他资源
第三节 北极的发现与探险
一、寻找东北航道的先驱
二、东北航道的通航
三、探寻西北航道的先驱
四、西北航道的通航
五、1640—1830年俄国的北极扩张
六、寻找北极点的先驱
七、皮尔里征服北极点
第四节 北极人口与经济状况
一、北极行政区域人口状况
二、北极区域经济
第二章 变化中的北极社会
第一节 北极社会研究概况
一、不断发展中的北极社会研究
二、北极范围的限定
三、目前关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北极社会的经济发展
一、北极生存经济的逐渐解体
二、北极社会对可再生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
三、北极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
第三节 北极的环境问题与应对
……
第三章 北极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第四章 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
第五章 北极地区的交通
第六章 北极政治与外交
第七章 北极问题的军事因素研究
第八章 北极地区的法律问题
第九章 中国的北极活动
版权页:插图:欧洲大陆以前寒武纪古陆块为核心,通过不同地质时期与相邻陆块结合、分离的漫长过程,伴随多次地壳构造运动,古陆块外围相继形成加里东、海西、乌拉尔、阿尔卑斯等褶皱带,逐步奠定了大陆的地质构造基础。这一构造基础决定了现代地形分布的基本格局。根据地质构造基础和地貌发育过程的差异,欧洲可分为四大构造地形区:北欧台地和蚀余山地、东欧一中欧平原、中欧一西欧断块山地和中欧一南欧褶皱山地和平原。其中,北极欧亚陆域的欧洲部分属于“北欧台地和蚀余山地”。北欧台地和蚀余山地主要分布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芬兰、俄罗斯(苏联)的科拉半岛和卡累利阿。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加里东褶皱带和波罗的地盾。由于长期的风化和侵蚀,该区中生代时已演变成一片低缓的准平原。第三纪时受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影响,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重被抬升,形成顶部平坦的块状山地,并伴有断裂和熔岩喷发。山脉西部抬升幅度较大,沿海形成陡壁;山脉东坡为诺尔兰高原,阶梯式地向波的尼亚湾递降。第四纪时,为大陆冰盖中心,冰盖最大厚度达2000米以上,冰蚀地貌十分发育。挪威沿海有很多深邃陡峻的峡湾;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侧沿河谷形成串珠状冰蚀湖群。波罗的地盾上发育着地势低缓的台地,大部分地区海拔100~200米。受断裂和抬升作用影响,少数地区成为高原和丘陵。冰蚀湖群、羊背石、蛇形丘、鼓丘交错分布是台地区主要的地貌特征。亚洲大陆原非一块完整的陆块,它经历着从小到大、从分散到聚合的成陆过程。根据各区地质基础和地质发展史的差别,可分为六大构造单元:南亚大陆区、中轴大陆区、北亚大陆区、南亚陆间区、北亚陆间区和环太平洋区。根据各部分地质与地形的差异,亚洲可分为4个不同的地形组合区:北部区、南部区、中部区和东部区。其中,北极欧亚陆域的亚洲部分从构造单元和地形上相应属于北亚大陆区和北部区,主要位于北部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洲西北部,介于乌拉尔山脉与叶尼塞河之间,构造上属西伯利亚地台,在古老的基底上平铺着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漫淹本区的白垩纪海,曾由图尔盖古海峡南通古地中海(特提斯海)。第四纪以来经历了以上升为主的升降运动,南部地区隆起较大,图尔盖古海峡地区转化成分水岭;北部则相对沉降,形成海河湾式海岸。大部分地面海拔50~150米,地势地平,沼泽广布。斯瓦尔巴德群岛作为欧洲北部大陆的大陆岛,具有典型的平顶山和v型谷等地貌特征。它的基底是十几亿年前的元古代到约4亿年前的古生代志留纪经过长期构造变动的变质岩系;随后从泥盆纪到早第三纪接受了广阔的海相沉积和少量陆相沉积,各时期地层中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包括2.1 亿年到1.4 亿年期间侏罗纪生存的恐龙和7000万年到2500万年之间早第三纪形成的煤,这一时期形成的沉积岩层至今基本上仍保持水平状态,那些桌状、金字塔状的平顶山大都由这套沉积岩组成;第四纪形成的冰川、湖泊、河流、海洋沉积物多呈分散状态分布,尚未固结为岩石,此时还有火山活动发生。
《北极问题研究》是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的。
无
内容涉及北极的自然、人文、经济、社会、政治、法律、运输、安全、军事等多个方面,是目前国内出版的关于北极问题的集大成之作。
研究北极问题的扛鼎之作
(?&;omega;?)ノ很学术的一本书,很全给我很多帮助
全彩页的精装本~巨重无比~但是还蛮对得起价格的~对我的论文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