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封情
2012-3
海洋出版社
苏群
177
《极地封情(1984-2010年)》的问世,为我国的极地考察事业的文献宝库又增添了一个新成员。苏群女士以其所收集的纪念封、片等邮品的独特方式,拓印成本书,书中所呈现的邮品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展现了我国极地考察事业1984—2010年的伟大历程,更有风趣翔实的文字叙述介绍,为我们展现了极地的风貌和极地人的生活!
(1984—1994年)
中国第一次南极科学考察(1984—1985年)
中国科学家首次到达南极点(1985年)
中国第二次南极科学考察(1985—1986年)
中国第三次南极科学考察(1986一l987年)
中国第四次南极科学考察(1987一1988年)
南极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1989年)
中国第五次南极科学考察(1988一1989年)
中国首次东南极科学考察(1988一l989年)
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考察(1989—1990年)
中国第六次南极科学考察(1989一1990年)
中国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1990—1991年)
南极条约生效三十周年
中国极地研究所落成(1991年)
中国第八次南极科学考察(199l—1992年)
中国第九次南极科学考察(1992一1993年)
中国第十次南极科学考察(1993一1994年)
(1994—2004年)
中国第十一次南极科学考察(1994一1995年)
中国第十二次南极科学考察(1995一1996年)
中国民间首次北极科学考察(1995一1996年)
中国第十三次南极科学考察(1996一l997年)
中国第十四次南极科学考察(1997一1998年)
中国第十五次南极科学考察(1998一1999年)
中国第十六次南极科学考察(1999—2000年)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1999—07—1999一09)
中国第十七次南极科学考察(2000—2001年)
中国第十八次南极科学考察(200l一2002年)
中阳第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2002—2003年)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2003-07—2003—09)
中国第二十次南极科学考察(2003—2004年)
(2004—2010年)
中国首座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2004年)
中国第二十一次南极科学考察(2004—2005年)
中国北极黄河站2005年科学考察(2005年)
中国第二十二次南极科学考察(2005—2006年)
中国北极黄河站2006年科学考察(2006年)
中国第二十三次南极科学考察(2006—2007年)
中国北极黄河站2007年科学考察(2007年)
中国第二十四次南极科学考察(2007—2008年)
中国北极黄河站2008年科学考察(2008年)
中国第三次北极(北冰洋)科学考察(2008年)
中国第二十五次南极科学考察(2008—2009年)
中国南极昆仑站科学考察(2008年)
中国北极黄河站2009年科学考察(2009年)
中国第二十六次南极科学考察(2009—2010年)
中国北极黄河站2010年科学考察(2010年)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2010年)
中国第二十七次南极科学考察(2010—2011年)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历届极地科学考察队员
结束语
版权页: 插图: 1992年10月31日—1993年4月6日,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是我国第二次“一船两站”南极考察,考察队乘坐“极地”号考察船完成了长城站考察、中山站考察和南大洋考察。考察队由144名队员组成,董兆乾任总领队兼首席科学家。长城站考察队员45人(越冬队员22人),刘书燕任长城站站长,陈永福(兼越冬队长)、平祖庆任副站长。中山站考察队员44人,高振生任中山站站长,汤妙昌(兼越冬队长)、刘广仁任副站长。“极地”号船员55人,魏文良任“极地”号船长,王者富任政委。 1.长城站考察 在长城站地区采集古地磁样品、植物化石、岩石及同位素年龄样品、孢粉分析样品、动物化石标本等,为该地区早第三纪植被和古气候研究和地层划分提供资料。 完成站区地面植被(苔藓、地衣)、凋落物、根系及半腐殖质层、土壤、微生物等的系统采样,为研究该地区陆地生态系统提供了资料。 完成了地貌第四纪地质填绘,采集了各类第四纪沉积物样品;完成了燕鸥湖及高山湖的水深测量;在西北海岸海成阶地上发现和采集了可用于年代测定的化石样品,找到了花岗岩漂砾的来源区,发现了海成砾石,为晚更新世晚期环境变迁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为研究海洋环境污染,采集和测定了海水水样和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并观测了长城站湾潮间带海水营养盐变化。 2.中山站考察 进行了固体地球物理、空间物理、极隙区动力学、气象等6个课题的常规观测,开展了东南极克拉通资源潜力分析和地壳演化两个课题的现场考察。第九次南极考察队23名队员在中山站进行越冬考察。 3.南大洋考察 南大洋考察采用船只走航观测和测区定点观测两种方式。走航观测贯穿全航程,特别是充分利用环绕南极冰缘航行的机会,进行了磷虾资源的全程探测记录和采样,考察水文、化学和相关的生物特性,首次获得环南极冰缘区较完整的第一手资料。 在南斯科舍海和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39个站位定点观测,完成磷虾生态及资源量、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初级生产力和浮游生物等综合性科学考察。 这次考察对完成“八五”南极研究计划的“南大洋磷虾资源和开发利用”、“南极与全球气候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和“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气候与环境演变及现代环境背景的研究”。
《极地封情(1984-2010年)》的问世,为我国的极地考察事业的文献宝库又增添了一个新成员。
写的非常好!!值得已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