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地震·火山·海啸灾害特点及防灾知识

赵根模 等 著 赵根模、张宝华、刁桂苓、 等 地震出版社 (2010-06出版)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赵根模、张宝华、刁桂苓、 等 地震出版社 (2010-06出版)  

作者:

赵根模 等 著  

页数:

104  

内容概要

  《地震·火山·海啸灾害特点及防灾知识》内容包括全球地震、火山、海啸灾害的起因和地理分布;世界各地重大地震灾害事件;世界各地重大火山灾害事件;世界各地重大海啸灾害事件;地震、火山、海啸灾害的特点等。《地震·火山·海啸灾害特点及防灾知识》将较为简要的介绍它们的成因、分布、预测预报现状和防范知识与经验。

书籍目录

上篇 全球地震·火山·海啸灾害第一章 全球地震、火山、海啸灾害的起因和地理分布一、活动的地球二、灾难是怎样发生的第二章 世界各地重大地震灾害事件一、欧洲北轻南重二、非洲北重南轻三、亚洲十分严重四、大洋洲东部重五、美洲西部、中部严重第三章 世界各地重大火山灾害事件一、欧洲地中海严重二、非洲东部较重三、亚洲日本和东南亚岛弧很严重四、大洋洲东部较重五、美洲太平洋沿岸较严重第四章 世界各地重大海啸灾害事件一、欧洲地中海严重二、非洲较轻三、亚洲印度洋、太平洋沿岸严重四、大洋洲较重五、美洲太平洋沿岸严重第五章 地震、火山、海啸灾害的特点一、地震活动特点二、地震破坏的特点与经验三、火山活动特点四、海啸灾害特点下篇 地震灾害的防御、进展、问题、对策第六章 地球科学的演进一、古老的梦二、19世纪地球科学大发展三、20世纪的重要进展四、地球科学的革命第七章 地震预报的探索一、地震预报研究的起步二、艰难的历程三、世界性的科学难题第八章 地震前兆与地震预报一、渐近式预报和地震前兆二、仪器观测的前兆三、缩小包围圈——一种预报思路四、震前的宏观异常五、地震前兆观测存在的问题第九章 汶川地震的教训和启示一、汶川地震与亚洲板块运动二、亚洲小板块划分与地震预报第十章 防震减灾对策一、强化全社会的防灾意识二、政府的防震减灾职责三、公众的参与四、灾害预警后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二、政府的防震减灾职责政府是防灾抗灾的组织者、执行者和宣传者,是防灾救灾行为的领导主体。要动员公众参与,建立政府与公众联合防灾抗灾机制及国际联合防灾抗灾机制。制定防灾法,建筑物抗震标准,突发事件应急法等相关法规,提高危机处理能力,保证资金投人,培养防灾人才,发展防灾科技。推广较成功的防灾演练制度与经验。应该正确处理地震虚报和漏报的问题,不能应担心虚报引起混乱简单地辟谣,造成大震漏报而毫无防备,引起更大的混乱和损失。要向民众说明,有条不紊的采取防震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经济越是发达,越应该做好防灾工作,否则发展的成果可能毁于一旦。忽视或是忌讳防灾是不科学的。必须立足于有震,有大震,坚持预防为主,强化防灾意识。要反映在国家政策法规、行政机制上和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将防灾演练制度化,全民化是个好办法,效果很好。政府应重视教育,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在社会倡导尊重科学,从多震灾实际出发,树立危机意识,改变单纯求稳怕乱思想,在地震多发区将震情通报经常化、公开、透明化、积极引导,紧张有序,处乱不惊,判断迅速,冷静应对紧急情况。汶川地震漏报证明即使防灾专业部门防灾意识也不强,可见全国上下防灾意识普遍欠缺,而且人的一个弱点就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所以各级政府领导人和地震部门工作者有义务经常提醒社会公众及职能部门,地震不长眼,常发生在想不到的地方;地震不等人,常发生在想不到的时间,与人的主观意愿无关。1.普及防灾知识,加强自主防灾能力,重视天然预警信息推进防灾科学普及教育,这是一种最省钱最有效的减灾办法。教育使防灾知识普及到每个公民和各级政府领导,他们才能自觉地增强防灾意识,否则就会为眼前利益,急功近利,追求个人政绩,而忽视人民生命安全,有法不依,这在中国历年各种安全事故中已暴露无遗,地震灾害是其中之一。国家除了法律以外,还应该在国民中小学教育中纳入防灾知识为必修课,通过科学普及使防灾深入人心,提高公民防灾能力,公民有准备和没准备的后果大不一样,平时不起眼的科普知识,派上了大用场。所以在欧、美、日本、俄罗斯等发达国家,公众文化素质较高,喜欢读书,防灾科普书籍属畅销书,这得益于政府引导。政府教育机构应该规定,在中小学义务教育计划中纳入防灾知识教材,做为公民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不应视为可有可无,不能一阵风,有震时抓一下,无震时全忘记。另外在公共图书出版业也应注意社会效益,出版一些防灾科普读物,提高社会公众自助防灾应急能力,减少损失,有利社会发展。


编辑推荐

《地震·火山·海啸灾害特点及防灾知识》由地震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地震·火山·海啸灾害特点及防灾知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