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台湾省旅游宝典

宋全忠 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作者:

宋全忠  

页数:

406  

Tag标签:

无  

前言

  前言  台湾是中国的一个宝岛,这个宝岛上都有一些什么“宝”呢?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长期分离,使得大陆的人们对本属同根同族的台湾岛和同文同种的台湾同胞却不太了解,对台湾省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旅游乐趣、历史掌故知识、特产风味等也不太了解。不是不想了解,主要是无法了解。尽管大陆已有40多万人到过台湾(台湾同胞来大陆的已超过2400多万人次),但这对13亿大陆人来说,仍是一个小数。加之“三通”尚未实现,大陆许多人想去台湾的愿望暂时还不能实现。  应广大旅游者、旅游工作者和朋友们的重托,1997年8月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包括:综述篇;历史掌故篇;民俗风情篇;高山族及其风俗篇;特产风味篇;风景名胜篇;台北市;台北县;基隆市 ;宜兰县;桃园县;新竹县;新竹市;苗栗县;台中市 ;台中县;南投县; 彰化县;去林县;嘉义县、嘉义市; 台南市 ;台南县;高雄市;高雄县; 屏东县等。

书籍目录

一、综述篇二、历史掌故篇三、民俗风情篇四、高山族及其风俗篇五、特产风味篇六、风景名胜篇 (一) 台北市 (二) 台北县 (三) 基隆市 (四) 宜兰县 (五) 桃园县 (六) 新竹县 (七) 新竹市 (八) 苗栗县 (九) 台中市 (十) 台中县 (十一) 南投县 (十二) 彰化县 (十三) 去林县 (十四) 嘉义县、嘉义市 (十五) 台南市 (十六) 台南县 (十七) 高雄市 (十八) 高雄县 (十九) 屏东县 (二十) 澎湖县 (二十一) 花莲县 (二十二) 台东县 (二十三) 金门县 (二十四) 马祖

章节摘录

书摘9.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原名叫郑森,祖籍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东石乡(今南安县石井村)人,1624年生于日本,7岁时回国,曾在南京读书,对明朝皇室尽忠职守,很得在福建称帝的明唐王朱聿键的信任,赐他一个姓名“朱成功”。因为“朱”是国姓,所以后来的人,都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在满清大军南下时,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不顾一切地归降了。可是郑成功坚决不屈,并还打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带领兵船浩浩荡荡进入长江,反攻南京,因为中了清兵的诡计,只好退守厦门。满清政府不甘心,于是动用了更多的兵力来对付他。 郑成功正在进退两难时,有个叫做何斌的人,原是郑芝龙(郑成功父亲)的部下,特意从台湾赶来厦门,告诉郑成功台湾通事郭怀一(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部下)抗荷(荷兰)被害的情况。当时在台湾的荷兰人对待老百姓非常刻薄,奴役农民种植甘蔗,制成糖外销欧洲牟利,只准台湾人种番薯当三餐果腹,同时施行“王田”政策,把全部耕地收归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财产。担任台湾通事的郭怀一,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荷兰的压榨与剥削痛恨万分,怒火满腔,计划在中秋夜时,邀请荷兰总督府里所有官员前来参加赏月宴会,以美酒和山珍海味款待,趁他们喝得酩酊大醉时,来个里应外合,先制服荷兰官员,进而乔装打扮攻占他们的大本营——热兰遮城(即今台南安平古堡)。一切按计划进行得非常顺利,不料,郭怀一的一个贪生怕死的弟弟告密,荷兰人迅速集合大量兵力,将赏月宴会附近一带团团围住,不但害惨了郭怀一等一大批爱国志士,同时也害死了四五千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这是台湾同胞为反抗外来侵略举行的第一次壮烈起义。 何斌介绍到这里,抱着更加怀恨荷兰人,恳望郑成功率兵收回台湾的心情说;“台湾本来是我们中国人的土地,令尊郑芝龙也曾在台湾住过,现在仍被红毛人(即荷兰人)占领,如果你能起兵夺回来,台湾物产丰富,若是在那里养兵练将,保管可以恢复明朝。” 郑成功是个明白人,当场同意了何斌的请求,并引用岳飞“只要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可以安定”的话来要求自己。公元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一切工作准备就绪,留下儿子郑经守卫金门、厦门两岛,便亲自带领水兵4万人,分乘350艘战船,神不知鬼不觉地直驶台湾的鹿耳门。鹿耳门的水道,在曾文溪口,本来沙淤水浅,船只不能通行。但是何斌发现,多年来,曾文溪经急流冲击,河道渐深,每在涨潮时即可通船。而荷兰人一直以为只要守住台江的惟一水道安平港口,赤嵌城就可以保住了,所以在安平城设下重炮,在安平港布下大船,严加防守,使任何船只都攻不进来。但是万万没有想到,郑成功的大军在一夜之间,算准涨潮时间,在何斌的指引和台湾人民的支援下,顺利通过鹿耳门,击退并重创荷兰海军战舰及其守军,直逼赤嵌城。 荷兰陆军听说自己的海军被打垮了,慌了手脚。许多士兵见郑成功的军队从四面八方包围上来,便丢下枪支仓皇逃命。荷兰驻台湾督办揆一见此情景,虽感败局临头,但还不死心,想来个缓兵之计。5月3日,他派使者去见郑成功。郑成功直截了当地揭穿了他们的阴谋,指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并不是荷兰的,如果荷兰侵略者不从台湾退出,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当时限定荷兰殖民者在5月4日上午8点钟表明态度,如肯退出台湾就挂郑成功的旗,如不撤离就挂红旗。 在限期内,敌人没有投降,战斗继续进行,一直持续了8个多月。1662年1月25日,郑成功发出总攻击令,限3天之内攻下敌人盘踞的热兰遮城。先用28门重炮发射.2500·发炮弹,接着,士兵扛着云梯,向10米多高的城堡进攻。人人争先,个个奋勇。同时,郑成功又命人驾着小船,装满火药,顺着风势焚烧荷兰的舰船。 这一仗郑成功打得非常漂亮,大获全胜。死守在安平城里的荷兰人,凭着重炮的掩护,尽管顽强抵抗,但也没有维持多久,终于在1662年2月1日乖乖地举起白旗,开城投降。 荷兰人投降后即离开了台湾,郑成功迅速收复失地,洗雪了台湾被异族统治38年的耻辱历史。郑成功胜不骄,迅速掀起了开发建设台湾的高潮,一方面派了很多部队开荒种地,一方面组织了一些有经验的人向高山族同胞传授耕种技术,同时还鼓励大陆人民到台湾垦殖,使台湾的农业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 可是,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郑成功就生病了。在生病期间,他经常挣扎着登上将台,眺望辽阔的海洋,想念祖国大陆。到了6月23日,便与世长辞,但他的义举,是他一生中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他作为民族英雄、台湾的开山圣王,当之无愧。台南市开山路的延平郡王祠(又名开山圣王庙)、金门县金城镇南郊夏墅村的延平郡王祠等都是为纪念郑成功而修建的。10.宜兰的开拓者吴沙 吴沙祖籍福建彰州,本是医生。在他43岁的时候,从彰州迁移到台湾,住在现在的三貂岭附近,跟蛤仔难番社毗邻而居(蛤仔难又称甲子兰,就是现在的宜兰)。 那时的宜兰平原,住的都是平埔族人,还根本没有汉人。吴沙在三貂岭住了一段时间,渐渐地了解了一些番人(指平埔族人)的语言和生活习性,就开始跟他们用货物交流。由于吴沙非常守信义,不会因为番人落后,开化程度较低而占他们的便宜,因而很得番人的信任和喜欢。 同时,吴沙也很乐意帮助汉人,他发给每个汉人1斗白米和1柄利斧,要他们上山伐木砍柴为生。吴沙这种豪侠尚义的作风,逐渐地吸引了很多人来追随他。 吴沙在三貂岭住久了,经常出入宜兰平原,看到这里“平原万顷,天然沃壤”,因为番人不懂得耕种,任它荒芜,觉得非常可惜,于是跟几个要好的朋友商量后,决定要开垦这片土地。 这一年,吴沙已经是57岁的人了,可是他人老心不老,仍具有开拓者大无畏的精神,先派人借着打柴名义进入番地,计划好将来开垦的路线和道路,同时打听番人的动静,以免日后有所冲突。可是第二年,即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台湾爆发了林爽文反清复明运动,吴沙只好把开拓蛤仔难的事暂时搁置下来。 到了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吴沙已经68岁了,尚丝毫没有减少他开拓蛤仔难的雄心壮志。就在这一年的9月16日,他率领彰州、泉州和广东的移民1000多人,迁徙到乌石港南面(今头城),围筑起栅围开垦(现在宜兰还有头围、壮围、四围等地名)。可是番人发觉后,甚感不安,便集合全族人誓死相拒,于是发生了战争。几次的战斗,双方都有伤亡。吴沙的弟弟吴立,就是在一次战斗中阵亡的。吴沙在伤心之余,心想,这样持续下去,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和大家商量,决定跟番人斗智,不斗刀。后来就派人告诉番人的大头目说:“我们是奉官府的命令,前来保护你们抵抗海盗的,否则海盗占领你们土地后,会把你们全族杀光。”大头目一听有道理,信以为真,从此这场持续了很久的战斗就告一段落了。 第二年宜兰天花传染病流行,番社死了很多人,吴沙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立即总结他在家乡从医的经验,采购了一大批药品赠送给番人,救活了好几百人。番人们为了感谢吴沙的救命之恩,就主动划分了二围、三围的一些土地给吴沙开垦,并且约定互不侵犯。 吴沙在这些土地上开垦之后,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移民们看到了希望,逐渐增多。一块块新生的土地随着开垦人员的增多,很快带动了经济的繁荣。移民和番人们耳闻目睹吴沙这么大年纪了尚能够深入番地,开山辟野,认为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敬佩。于是七嘴八舌,喷啧赞叹,称吴沙为“开兰第一人”,并说“没有当年的吴沙,就没有今日的宜兰,吃水不能忘了掘井人啊!” 吴沙家最后落脚的地方在现在的宜兰县礁溪乡吴沙村,还有一座“吴沙大厝”。7.观雾森林旅游区 位于新竹县五峰乡和苗栗县泰安乡的交界处,是通往大坝尖山的必经之路。沿途山路蜿蜒,两边都是针叶和阔叶混合林带,海拔2000米,正是山岚簇拥的高度,常年云雾腾漫,从不静止,是再好也不过的“观云赏雾”的地方,故名观雾。观雾的早晨,迷雾飘渺,少有晴朗时候,中午以后则浓雾弥漫,傍晚雾已下沉,不久就变为云海。被湮没了一整天的大坝尖山群峰,此时也露出脸来,斜阳余晖把山顶的岩石照得一闪一闪的,也把云海照得一片金黄,景色壮丽绝伦,美不胜收。离开观雾沿步行道前走,可达巨木群,这里是观雾最有看头的地方,坐落在鹿场大山海拔2300米的东延棱线上,从观雾派出所前的乐山临道或观雾山庄旁均可抵达步行道口,单程约2—3小时。这里的巨木场为珍贵的老红桧,历经千年,傲然屹立,苍郁耸天,令人不仅要赞叹大自然奇特的生命力。其中一棵被称为神木的红桧,树围23.8米,树高51米,树干中部已空,但仍苍郁耸天,是台湾最古老的一棵红桧。专家测定,这棵红桧已有4600多年的树龄,若推算历史,则远在黄帝时代,它就屹立于此,其间历经各种风霜日晒,逃过无数斧凿之险,才得以留存至今。从它的身上,可读出历史与自然的轨迹,实为不可多得的自然瑰宝。大鹿林道为观雾主要的对外道路,沿途也有不少景点,其中八仙瀑布垂挂于大鹿林道8公里处的山际中,青纱白练,风景如画。林道21公里处之后的树海是人工柳杉造林地,树龄已30多年,雄伟壮观。周围森林生态既丰富又完整,大部分被人工造林所覆盖,但林下衍生出的次生植物却是气象万千,加上此处特有的原生植物及人工栽种的植物等,四季呈现出不同的美。 观雾森林旅游区另外还有两条步行道,一条可通往气势磅礴的观雾瀑布,全程约1.5公里,林中针叶和阔叶树混杂,蕴藏丰富的鸟类资源,延伸出一条赏鸟步行道;另一条则可抵海拔2489米的榛山山顶,欣赏日出云海,远眺大坝尖山及雪山群峰,途中还可顺访榛山瀑布。步行道全程约4.1公里。大坝尖山有“世界奇峰”的美誉,因山形近似倒置的酒桶,故又有酒桶山之称。其西南又有一座尖峰,名为小坝尖山。以观赏的角度来看,大坝尖山和小坝尖山各有特色,一个以大称尊,一个以尖称奇,各显豪姿。此山由石英含量很高的坚硬的第三红变质沙岩或称“四棱沙岩”组成,由于它抗侵蚀、耐风化,为此形成了海拔3492米、立于险陡棱脊线上的相对高差近200米的方锥形岩石凸起。由大坝尖山向北沿山脊可至台湾第二高峰——雪山,这条山脊线地形起伏剧烈,落差极大,断崖绝壁比比皆是,故被台湾登山者尊为圣棱线,山脊之上有十多座台湾百岳之峰。大坝尖山脚下,处处长满盘虬曲卧的玉山圆柏,其间绽开着粉红的玉山杜鹃,平时散发出阵阵脂粉的清香,难怪当地人给它取了“西施花”的芳名。从这里向西俯瞰是无边无际碧浪翻滚的冷沙林。东面遥望可见太鲁阁国家公园北部巍峨耸立着的南湖大山,而在东南天边极目之处,隐现着一处黑黑的山影,那就是台湾的最高峰玉山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台湾是中国的一个宝岛,这个宝岛上都有一些什么“宝”呢?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长期分离,使得大陆的人们对本属同根同族的台湾岛和同文同种的台湾同胞却不太了解,对台湾省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旅游乐趣、历史掌故知识、特产风味等也不太了解。不是不想了解,主要是无法了解。尽管大陆已有40多万人到过台湾(台湾同胞来大陆的已超过2400多万人次),但这对13亿大陆人来说,仍是一个小数。加之“三通”尚未实现,大陆许多人想去台湾的愿望暂时还不能实现。 应广大旅游者、旅游工作者和朋友们的重托,1997年8月我任河南省旅游局国际市场开发处处长期间,随河南省旅游协(学)会促销团出访台湾时,由北而南,纵横上千公里,对台湾的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宜兰、台中、彰化、云林、南投、嘉义、高雄等市县进行了考察采访,领略了这个中国古书上记载的“宝岛”、“蓬莱仙岛”、“海上神山”、“海上花园”和西方航海图上的美丽岛——“福尔摩萨”的瑰丽风采,特别是台湾八景中的绝胜日月潭,以林涛、云海、日出著名的阿里山,有惊无险的太鲁阁,北国风光玉山积雪,耐人寻味的安平夕照,密如繁星的澎湖渔火,南湾极点鹅銮鼻,峭壁连云、风光雄伟的清水断崖,砂岩堆积的小野柳,垦丁公园,包揽世界的小人国,山海风光著称的恒春半岛,台北故宫博物院,情同手足兄弟的台湾同胞,风情万种的高山族同胞等,不管是亲眼目睹的、感受的,还是导游娓娓介绍的,还是从电视或录像上看到的,都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台湾的旅游景观得天独厚,异彩纷呈,博大精深令我为之倾倒。 在台湾期间,我一边采访,一边争分夺秒,通过不耻下问,见人就请教,广泛收集各种旅游宣传品、购买有关书籍,返回大陆后又查阅了上百万字的资料等,历经4年多时间,才完成了《台湾省旅游宝典》这本书稿。本书共分综述篇、历史掌故篇、民俗风情篇、高山族及其风俗篇、特产风味篇、风景名胜篇等6个部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叙述客观,是一本以旅游者、旅游工作者及大众为主要对象的,兼具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工具书。本书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出版的有关台湾旅游书籍中比较全面、系统、新颖和实用的一本书。本书中介绍的每一宗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人物,每一处历史文化景观,无一不与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书在手,便可纵览整个台湾省,犹如身边伴随着一位专职导游员。对于暂时还不能到台湾旅游的人来说,聊可满足一次精神旅游,也算周游一趟台湾。有朝一日到台湾旅游,出于对台湾名山秀水的眷恋也好,出于求知欲也好,或者仅仅为了陪伴情侣度过几天悠闲假日……,但不管出于什么动机和目的,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所爱。 写书难,写介绍台湾的书更难,难就难在不能像走亲戚和串邻居一样,常来常往,随时增进了解。值得庆幸的是,这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台湾旅游界、新闻出版界老朋友张惠阳、刘慧香、郭金水、宋安业、郑温乾、吴嵩定、鹿建国先生等非常慷慨提供了台湾尚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经纬图书有限公司、好兄弟出版社、大舆出版社、户外生活杂志社、桃园观光杂志社、天下杂志社、风邑赤山文史工作室和台湾省观光局出版的图书、杂志以及他们的大作。大陆旅游界、文化界老朋友周久才、潘进军、王晓宝、张静、马俊玲、宋宏杰、张华丽、宋宏甫、赵航先生(女士)等鼎力支持,热情帮助征集图片、打印校对、设计策划。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是我从事旅游工作以来单独编写的第一本书,鉴于所掌握和收集的资料及信息不足,书中挂一漏万之处、表述不当或时过境(景)迁之处、应该写而尚未写进去之处和景观介绍文字长短不一之处等在所难免,敬希广大旅游者、旅游部门、台湾同胞、学者专家和到过台湾的朋友在阅读中不吝赐教,随时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以便再版时修改补充。 在大陆,人们关心台湾;在台湾,人们关心大陆。台湾与大陆,大陆与台湾,传统习俗,宗教、经济关系,血缘基因,谁也休想把它割断。黄河连着日月潭,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系出同源,血浓于水。无论命运将一个人安排在地球的哪一个三维坐标,亦无论是为台湾自然风光的神韵所陶醉,抑或为台湾的历史文化所折服,或者是对台湾同胞爱国爱台的精神所感动,怀着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只要愿意了解台湾,愿意踏上这片神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我敢说,这本书都将会助您一臂之力。 宋全忠 2002年11月于郑州


编辑推荐

  台湾是中国的一个宝岛,这个宝岛上都有一些什么“宝”呢?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长期分离,使得大陆的人们对本属同根同族的的台湾岛和同文同种的台湾同胞却不太了解,对台湾省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旅游乐趣、历史掌故知识、特产风味等也不太了解。不是不想了解,主要是无法了解。尽管大陆已有40多万人到过台湾(台湾同胞来大陆的已超过2400多万人次),但这对13亿大陆人来说,仍是一个小数。加之“三通”尚未实现,大陆许多人想去台湾的愿望暂时还不能实现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台湾省旅游宝典 PDF格式下载



图片少,价钱也不便宜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