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元帅
2007-1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纪学 等著
331
无
建军七十五周年之际,解放军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传记丛书”,其中包括朱德卷《红军之父》、彭德怀卷《雄关漫道》、刘伯承卷《新孙吴》、贺龙卷《洪湖曲》、陈毅卷《旌旗十万》、罗荣桓卷《庄严典型》、徐向前卷《高山魂》、聂荣臻卷《大漠长空》、叶剑英卷《每临大事》。九卷书以文学传记的形式,选取元帅人生经历的不同侧面和重要阶段,从探索元帅心灵和情感的轨迹入手,艺术地再现了元帅的独特形象,重新抒写了我军的光辉史册。丛书熟练运用了叙述语言、描述语言以及人物的生活化语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本书为其中的彭德怀卷。 本书以文学传记的形式,选取了彭德怀元帅人生经历的不同侧面和重要阶段,从探索他心灵和情感的轨迹入手,艺术地再现了彭德怀元帅的独特形象,重新抒写了我军的光辉史册。本书熟练运用了叙述语言、描述语言以及人物的生活化语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第1章 小时候 1 童年情结 2 莺飞草长时 3 第一次婚姻第2章 起义 4 闹饷 5 共产主义ABC 6 入党 7 “蒋干盗书” 8 党内批评 9 发动 10 平江起义第3章 上井冈山 11 会师 12 守山 13 寻找主力 14 再会师 15 轻敌 16 王、袁之死 17 先打岳阳 18 攻长沙(一) 19 攻长沙(二) 20 “密信” 21 反“围剿”的日子第4章 长征路上 22 冲突端倪 23 广昌城下争执 24 别于都 25 第一次参加中央会议 26 被误解 27 北上与南进第5章 打“日本鬼子” 28 等待 29 出师第一仗 30 没表态 31 东路军副总指挥 32 反“磨擦” 33 百团大战第6章 解放(一) 34 撤出延安 35 45天打三个胜仗 36 西出陇东 37 沙漠行军 38 一打榆林 39 沙家店之战 40 攻清涧城 41 二打榆林 42 发现一个创造第7章 解放(二)……第8章 与美军作战第9章 国防部长第10章 上庐山第11章 晚年
童年,作为心灵的伊甸园,它的混沌初开和稍纵即逝本该给人留下温馨和美丽,可彭德怀的童年却不堪回首。对于他来说,童年已不是一般意义上人类个体生存史上的鸿蒙期,而是他人格形成至关重要的定因。 彭德怀出生的那年正是晚清发生激烈动荡的1898年,是所谓多事之秋。这一年,康有为等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掀起了维新变法的狂澜。旧历9月10日,即“遍插茱萸”的重阳节次日,彭德怀降临人间。其时,参与变法的“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等已人头落地,血洒京都菜市口。此后经年,变法的余波所及使得中国社会上上下下都人心思动、人心思变。这一点,少年的彭德怀也从他的私塾先生肖云樵身上强烈地感受到了。 肖云樵是彭的姨父,在邻村行医开私塾,见多识广,是四乡里有名的文化人。逢到集日,别人进城买东买西,肖云樵只是跑邮政公所,买几张报纸来读。他十分欣赏《时事新报》主笔梁启超的文章,常向私塾的学子讲解梁文。应该说,这对彭德怀早年思想的形成不无影响。以至在多年以后的1942年,他针对当时党内一些强迫命令作风的抬头而发表的一篇关于“民主精神就是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的谈话,引起了毛泽东的批评。可以说,这是他们两人之间思想、性格冲突之发端。 彭德怀祖籍湖南湘乡,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名人都出自于此。同时,湘乡也是毛泽东母系一支的故里所在。少年毛泽东常去外婆家走动,他的湘潭韶山故居离湘乡外婆家也不过一箭之地。 湘乡也是湘军巨魁曾国藩的发迹地。曾国藩在此招募乡勇、改革兵制,用儒家三纲五常的礼教、尊卑上下的封建等级、同乡共井的乡土观念,把湘军从头到脚武装起来,并且用儒学指挥作战,成为当时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一支最凶狠的军队。 追溯起来,彭德怀后来从军的湘军,其兵制传统和作战风格或多或少仍留有当年湘军的影响。其实,湘军在攻打天京前后已日渐分化。许多士兵都加入了反清革命的哥老会,及至天京攻陷后被遣散还乡,不到三年,就在湘乡造起反来。他们以湖南为根本,迅速向长江流域发展,到光绪十七年,哥老会便把长江上下3000里联为一气,义旗举处,一呼百应,直至辛亥革命,与同盟会一道,推翻了清朝帝制。 湘军的这些典故,相信肖云樵是给彭德怀讲过的。 在彭德怀的人生长河中,另一个对他影响甚深的人是他的伯祖父——一位叫彭五十老倌的前太平军老兵。彭德怀后来回忆说:“伯祖父经常给我讲太平天国故事。所以,我当时便产生了打富济贫、消灭财主和为穷人寻找出路的思想。于是,在1916年我便由担土工投入了湘军当兵。” 毛泽东也是在湘军里当过兵的,不过为时甚短,仅半年左右。而彭德怀却在湘军中整整干了11年,从士兵干到团长,最后率团起义,走上革命的征途。 当兵之前,彭德怀在洞庭湖西林围一带当挑堤工。他是在家乡聚众“闹粜”犯事,为逃避官府捉拿而来做苦力的。 彭德怀家乡乌石寨在湘潭县境内,是他的六世祖彭忠遂在清雍正年间贩茶叶路经此地,觉得这儿风水好而开发出来的。其原籍老屋却在涟水之滨。《水经注》载:涟水出昭陵县界,南经连道县,县故城在湘乡县西160里,控引众流,合成一溪,东入衡阳湘乡县,历石鱼山,下多玄石,山高88丈余,广10里,石色黑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鳍首尾宛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涟水又经湘乡县,南临涟水,本属零陵,长沙王子昌邑。涟水又屈径其县东而入湘南县也。东北过湘南县南,又东北至临湘县西南,东入于湘。 到了彭德怀祖父这一代,曾一度繁盛的“彭家围子”只剩下茅寮数间、薄地数亩,穷困潦倒了。家境的贫寒使幼年的彭德怀饱受饥寒之苦。为此,他要过饭,放过牛,当过煤窑工。那年正月初二,生性刚烈的彭德怀不愿再沿门乞讨、受气求食。年过七十的老祖母只好带着他的两个弟弟顶着风雪外出讨饭。黄昏归来,祖母将讨得的一袋饭倒进汤锅里,要长孙也一起来吃,可犟性子的彭德怀就是不吃。祖母急了,哭着说:“讨回来的饭,你又不吃,有吃大家活,没有吃的就死在一起吧!” 这一情景,彭德怀直至暮年也不敢忘怀。他在自传里写道:“每一回忆至此,我就流泪,就伤心,今天还是这样。” 从这里,我们似可窥探到彭德怀性格特征的某些雏形。他的嫉恶如仇,他的桀骜不驯,他的为了求索真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支柱,都可从他内心深处郁结不化的“童年情结”里寻出基因。 10岁那年,彭德怀到富农刘六十家牧牛。大小两头水牯,胃口大得很。俗话说“牛肚马肠”,每天除了上山啃青,夜里还要吃草。碰到农忙卖力气,牛吃得更多。小小年纪的彭德怀每天天没亮就得起来赶牛上山。到了山里,牛吃草,他得为牛割夜草,有时割到太阳下山还割不够。 放牛的日子是彭德怀从童年步人少年,对人生有了自己最初认识的日子。虽说是涉世不深,但静静的山野、茵茵的草地给少年彭德怀初嫩的思考提供了环境,使他萌生了“打富济贫、消灭财主为穷人找出路的思想”。 到十三四岁时,他觉得自己不能再整天跟着牛屁股转,便去附近的煤窑“孔明车”。这用竹筒制作、类似水车样的“机械”,靠人像牛一般拉着,抽煤窑里的积水。每天拉十二三个小时。 “早先放牛,现在做牛!”彭德怀说。 几年下来,他的背也压弯了,以至到后来,他的背总有点驼。 此后,他又离开煤窑去外面打短工、推脚车——那是一种号称“鸡公车”的独轮车,适于在田间小道和狭窄山径载运物资;因是木头轮子,走起来“吱吱呀呀”叫唤,老远都能听见。一趟活下来,彭德怀的肩胛都被背带勒出血来。 苦苦做事,却不得温饱。而地主富商却囤积居奇,为富不仁。彭德怀参与闹粜被团总丁六胡子告发,只好逃到洞庭湖边当挑堤工。 挑堤是一种切切实实卖苦力的活计。一担淤泥上肩,压得腿肚子发颤。一天下来,彭德怀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只是到雨雪天气,才能猫在窝棚里歇上一阵。逢到这种日子,彭德怀常常端坐窗前,望着浩瀚的洞庭湖发呆。眼前,这“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给了他片刻的慰藉与安宁,荡涤了他内心的积郁,只是一回到现实里,其悲悯之心便难以自持。号称“米粮仓”的洞庭湖区贫富悬殊之大,无隔宿粮的赤贫者之多,让人触目惊心。堤工局那些董事靠剥削堤工发财致富,堤工局下设的包头也都是吸血鬼,除了抽取工人的收入,还让工人送礼,甚至利用赌博掏工人的腰包。
无
给老寿星买的啊,就喜欢看这样的书,老一辈的革命情感~~~~
图文并茂,看起来很不错
给儿子买的,希望他能喜欢。。
自己看得不系统,应该不错
给别人买的,反馈说很不错哦
如果他活到今天,还会为民说话吗,应该会的
给老爸买的,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