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谁毁了大明王朝

汪永红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作者:

汪永红  

页数:

36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明朝历史277年。拿明朝说事的书不少,但本书独树一帜,用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笔墨叙述历史,以独特的视角从军事制度上系统拷问明朝灭亡的原因,写出了一位军人对明朝历史的独特解读和思考。明亡于清,并非清的强大,在于明的腐败,而制度的腐败是根上的腐败。

作者简介

  江永红,湖北天门人解放军报社高级记者。1968年参军,先后任炊事员、班长、排长、干事,解放军报社驻站记者、机动记者组组长、记者部主任、报社副总编辑。作品获范长江新闻奖、中国新闻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 放军文艺奖。出版著作和作品集10部。

书籍目录

引子 朱元璋在登基典礼上的心绪第一章 那根削刺的棘杖 评判是错是对,屁股决定思维 送先生最先上路,因你是“吾之子房” 不看你想不想反,就要你死在朕前 一网打尽宿将,管你是否结党 铁券不能防身,平庸才最保险第二章 把老虎关进笼子 战友情突然变得可怕了 “用宝金符”和“调兵走马符牌” 让你不知谁是谁 让你谁也难成谁 让你明白你是谁第三章 两个“高考状元”与一个和尚 “藩屏”不屏,亲亲不亲 斗智斗勇,不斗“文凭” 疯子不疯,傻子真傻第四章 为啥没有“周亚夫” 没有军事保障,政治优势靠不住 战场不是名利场,名流侯爵又如何? “膏粱竖子”挂帅,“是自坑之也” 博士策划心理战,一厢情愿成笑谈 最后一线希望,毁于一群腐儒第五章 国威军威看永乐 几下搞掂文臣,无声驯服藩王 创京营建拳头部队,神机营开全球之先 本欲休息天下,被迫五次亲征 陆疆远迈汉唐,海军远航西洋,迁都北京深谋远虑,抓铁抓马长韬远略第六章 “仁宣致治”,未能治军 “三罢”纲领施仁政,两“罢”罢在国防上 朱棣亲自调教,宣宗文武兼资 战略方针转变,积极变为消极 以文制武法制化,一军三帅定格局 宦官当主帅,贻害多少代 文官宦官争权夺利,武官老实靠边稍息第七章 畸形“子宫”养育的怪胎 王振还未掌权,文官先就投降,“和平共处”不成,王振一股独大 太监失去制约,王振掌握军权,宦官指挥军队,战力目渐萎缩 马屁熏得王振醉,盲人瞎马临悬崖第八章 太监当统帅,皇帝当俘虏 王振牛烘烘,京城乱哄哄 边警急匆匆,官兵肚空空 三千人武装朝贡,两翻译含糊和亲 瓦刺全线内犯,明朝全线溃败 出动大军50万,一两银子一袋麦 宣布班师奏捷,主动送入虎口 不顾皇帝只顾财,一条死路走到黑第九章 危机时刻,一个“副部长”救了北京 贴身宦官变成了最危险的叛徒 逃回南京还是死守北京? 非常时期当用非常之人 让也先手里的王牌成为废牌 背城列阵,同仇敌忾败强敌第十章 明代“岳飞”不仅是改革者的悲剧 改革伊始,内斗不已 精兵合成,兵将相习 军事改革,得罪了谁? 墙还未倒,众人就推 “夺门之变”,颠倒忠奸 小人弹冠,英雄头断 皇冠险些“再见”,才辨孰忠孰奸第十一章 面对腐败的一声哀叹 面对祖、父留下的乱摊子,弘治要反正却不敢拨乱,面对宦官干政领军之风,弘治的态度是“安能遂革?” 面对圈地建庄与官商之风,弘治不纠反助 面对买官卖官之风,弘治是先纠后纵 面对占役之风和弄虚作假之风,弘治其实是听之任之第十二章 带军队玩的皇帝和逗皇帝玩的将军 狼狈为奸,太监是狼,阉党是狈 安化王的叛乱,挑破刘瑾的脓包,镇压刘六刘七起义,明朝军队的一面镜子 将军进豹房,江彬诱导武宗玩兵 王守仁平宁王之乱,主力部队竟是民兵 武宗亲平已平之乱,擒俘闹剧亘古未闻第十三章 没有太监又如何 频频兵变:来自基层的警告 河套之患:主复者死,主弃者升 “哈巴狗”关键时刻靠不住第十四章 没有正式编制的常胜军 孙吴再世也无奈 独特的将领与独特的军队 “戚老虎”“戚我爷” 注定是一颗流星第十五章 名相改革日,名将如云时 当务之急,国防第一 用非常之人,须非常之胆 八边奏乐,一边鸣炮 松绑宽文网,自有细柳营第十六章 彻底否定张居正之后 改革十年,毁于一旦 “口鸡三号,将星殒矣”,机遇远去,旧病复来第十七章 幸亏丰臣秀吉死了 丰臣秀吉,日本染指中朝的始作俑者 兵部尚书石星,不知日本何国、关白何人 沈惟敬,市井无赖充任外交使者 李如松,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的骄横大帅 一团乱麻,种种矛盾造成战和两误 临淮侯李宗诚,是嫖客还是特使? 杨镐,一个夸夸其谈的草包主帅 名将麻贵,在西北是龙,在朝鲜变虫 水军将领,最后挽回一点面子第十八章 皇位虽犹在,政权已僵死 朝廷:抽签提小官,衙门缺主官 皇帝:不爱江山不爱民,一门心思捞金银 军队:你不让我活命,谁还为你卖命 明清双方:决战之前,胜负已定 萨尔浒:四路丧师,丧钟敲响第十九章 再说什么都没用了 熊廷弼注定难作为 袁崇焕注定要被杀 朱由检注定要送终后记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那根削刺的棘杖  《明史·兵志》开宗明义:“明以武功定天下。”朱元璋虽然动辄“奉天承运”,但内心豁然,他的江山是打下来的,而非真是上天给的。在他即位时,全国还有两广、西南、西北、河南、华北、东北的广大地区没有平定。不过,此时他的敌人除了北元势力较强外,其余的好比是风中残烛了。他必须考虑和平时期建军问题了。在某种意义上说,建军就是建人。他手下百万大军,名将如云。这些将领能征惯战,几乎百战百胜,是他夺取江山的本钱,曾经是他的亲密战友。且不少与他有亲戚关系,如徐达与他是儿女亲家。李文忠是他的外甥兼养子。按照一般思维,让这些亲密战友抓军队建设似乎顺理成章。但是,“我”一旦变成“朕”,马上便圣意难测了。  评判是错是对,屁股决定思维  春秋时勾践灭吴后,范蠡在泛舟江湖之前,留给文种两句著名的话,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说勾践鹰鼻鸟嘴,可共忧患不可共安乐。文种不开窍,果然被杀了。对范蠡的忠告,后世为臣者虽然熟知而不能践行,总爱把准皇帝马背上与你共享天下的许诺当真。而准皇帝一旦成为真皇帝。按既定方针办决不手软。朱元璋不像勾践鹰鼻鸟嘴,而据说生就一张“地包天”的嘴:长相异而此心同,不过朱元璋是为子孙计,不存在能否共安乐的问题。  在逐鹿之秋,他以对将领的信任赢得了将领对他的信任,这叫以心换心。朱亮祖原是元朝的义兵元帅,宁国之战被俘。朱元璋看他英勇,赏赐金币,原官留任。谁知几个月后,他复叛归元。占领宣德,朱元璋令徐达围攻,他在突围中竞杀得第一猛将常遇春数处负伤。其他人不敢近前。朱元璋亲自督战,才将他擒获。对这个五心不定的人,该杀了吧?不!朱元璋问被五花大绑的朱亮祖,你想过你的下场会是什么吗?朱亮祖说,要是不死就为你尽力,要死就死。朱元璋马上命令给他松绑,让他带兵效力。朱亮祖从此随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洪武三年(1370)被封为永嘉侯。10年后,他因专横跋扈,与儿子朱暹一起被朱元璋当廷乱鞭打死。再说攻下集庆之后,朱元璋选了500名精壮骁勇的俘虏入伍。这些人疑虑重重,情绪躁动。朱元璋来了个绝的,让这些俘虏当他的贴身侍卫。老战友们都反对他这样冒险,他力排众议,将原来的警卫全部撵走,只留一个文臣冯国用在身边。据说这一夜他鼾声均匀,睡得十分安稳。但是正如鲁迅所说的“一阔脸就变”。大军征山东,送回l00多名元朝降将,一个个相貌魁梧。丞相李善长建议留用,朱元璋疑其结党,毫不犹豫地杀了个精光②。过去不疑,为我所用也;现在多疑,为我所安也;过去坐马背,现在坐龙椅。屁股决定思维也。  在皇帝眼里,“良弓”也罢,“走狗”也罢,获取猎物的工具而已。工具,需要时,越利越好;不需要时,碍手碍脚。问题在于,这种工具是活的人,不能像剑那样可铸为犁。朱元璋手下的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傅友德、蓝玉等,都是堪挂帅印、能统数十万大军的人物,了不得!“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非元之手”,他们可个个都是英雄啊!朕以武功定天下,他们就不能以武功夺朕的天下?为此。朱元璋制定了也许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密的一套防制将领的制度(见下章),但这仍不能使他放心,就像战争中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一样,防住他们的最好办法是除掉他们。当然,杀机不可泄露,在龙剑出鞘之前,必须千方百计稳住这些人。  洪武二年(1369)八月,朱元璋下令在南京鸡鸣山建功臣庙。庙成,叙功,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等共21人。其中冯国用、俞通海、胡大海等已死。另外常遇春于一月前暴卒军中,虚岁40。当时人们无不为常遇春的英年早逝而惋惜,但10年后人们又无不为他的善终而庆幸。此人颇似二战时的美国名将巴顿,“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外号“常十万”。他的军队不如徐达的军队纪律严明,战争结束后随便抓根辫子就可要他的命。如果巴顿读到常遇春传记,他也许会在他那句名言的后面加上三个字,变成:“‘一个军人最大的幸福,是在战争结束时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或病死。”功臣庙中的21个位子,死者约占1/3,以肖像祀之,另2/3的生者虚位以待。一年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共36名,其中李善长、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6人为公爵;汤和、耿炳文、吴良、廖永忠、傅友德等28人为侯爵;汪广洋、刘基2人为伯爵。后来又先后封侯约20人,有沐英、蓝玉等。洪武二十年(1387),他大封功臣l08人。上述得封爵的人,俸禄有差。以侯为例,年俸多至3000石,少至500石,但在荫及子孙上分两种待遇,一是世爵,子孙可世袭爵位:二是流爵,爵止终身,子孙只能袭指挥使(约相当于省军区司令),或一代或数代为止。朱元璋特别给他们颁发了一种俗称免死牌的铁券,颁给世爵者的牌上铸文字为“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而颁给流爵者的牌上无“子免一死”这句话。但功臣们很快发现,免死牌不是保命牌,反是催命牌。正如朱元璋公开申明的那样:“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  送先生最先上路,因你是“吾之子房  在最先倒霉的功臣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此人姓刘名基字伯温。他仪表堂堂,长着浓密的大胡子,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即汉初大臣、刘邦的谋士张良),尊称“老先生”而不呼名。刘基虽是文臣,但在打江山时,唱的是总参谋长这一角。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子百家,融会贯通。朱元璋先打陈友谅后打张士诚的战略决策,就是他的主意,而且他还救过朱元璋的命。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时,是他及时要朱元璋换船,刚刚换船,原来那只船就被炮火击毁了,才使朱元璋幸免一死。这位满腹韬略、料事如神的人,又怎能不让皇帝警惕?他又怎能不避位自保?  开国之年,刘伯温就以妻子亡故为由申请退休,回到家乡。一个月后被召回,朱元璋封他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主,但给他的封爵他辞谢了;让他当丞相,他也辞谢了。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将他列为倒数第一,为诚意伯,他毫不介意,谢恩之后便隐居山林,闭门谢客。青田县令化装成老百姓来见他,真实身份暴露后竟让他诚惶诚恐。如此低调,总该躲过去了吧!可他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建国后,朱元璋手下的淮西派与浙东派就暗斗开了,刘基作为浙东派的首领,自然会首当其冲。在朱元璋就丞相人选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淮西派的几个人,其中对胡惟庸的评语是:就像拉车,恐怕会把车辕给您踢断了。这话是对朱元璋一个人讲的,哪知胡惟庸不仅知道了,而且还当了丞相。刘基家乡有一块空地叫谈洋,处于温州与丽水之间,成为盗贼之渊薮,刘基曾建议设立官府进行管理。这件旧事早已寿终正寝,却被胡惟庸杜撰成刘基谋逆的罪证。洪武六年(1373),胡唆使人告状说,刘基善相地,发现谈洋有王气,便想霸占为墓地,当地老百姓不干,他就建议设立官府驱赶。以朱元璋的智慧和经验,不难识破此中真伪,但他一听就“信”了,立即召刘基治罪,不过没有将刘基处死,只夺其伯爵的俸禄。按胡惟庸罗织的罪名,刘基应该杀头,为什么重罪轻判呢?难道是朱元璋动了怜悯之心?不。他用不着亲自动手。他太了解胡惟庸了!此人鸡肠小肚,睚眦必报,而且一直把刘基看成相位的争夺者。不置刘基于死地不会善罢甘休。朱元璋呢?乐观其成也。果然趁刘基抑郁成病时。胡惟庸下手了。他派了一个医生给刘基治病,越治刘基的病越严重,肚子里长出一个拳头大的肿块来。眼看黄泉路近,刘基请求回乡,朱元璋亲自写慰问信相送。一个月后,刘基死,时为洪武八年(1375)四月。  洪武十二年(1379)底,胡惟庸毒死刘基的罪行被御史中丞涂节揭发,次年春似谋逆罪伏诛。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胡惟庸失败了。受胡案株连,两万多名官员成了刀下鬼。朱元璋就势废除了延续~千几百年的丞相制度。胡惟庸是文臣,10年后被牵连杀头的原丞相李善长也是文臣(两批所杀共3万人),可网人此案中的武将不少,职务在都督(一品)以上的有20名,仅洪武三年所封的36位侯爵中就有9人,陆仲亨、赵庸等7名健在的被杀,2人虽已在案发前死去,仍受到灵魂审判,祸及子孙。另外,开国功臣、水陆两栖将军、德庆侯廖永忠,也就是24年前那个“不慎”淹死小明王的将军,洪武二十三年(1390)也被从古北口前线召回,以僭用龙凤罪被处死。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谁毁了大明王朝 PDF格式下载



很不错,军人角度以古警今


看了受益匪浅,值得收藏,很赞啊!


书桌上全是明史


能够按时即使发到~本公司非常的好~一级帮


多而不纯


从明朝和平时期的军事建设入手写,角度独特,读后,大有新意


知识性很强,阅读性较弱文章中穿插着明朝一些制度政策的介绍,非常有用。


略微的翻了翻,没有来得及全书看一遍下来!作者运用军事学的观点来分析,重点看了最后明代灭亡的时刻历来历史就是个众说纷纭的事情,只要有合理的考据,合理的推断,还是可以一看的。这本书还行!就是语言略为学术了点,一般人可能兴趣不大!


角度新颖,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可以,有特色


从本书上看,似乎作者引用的主要都是《明史》上的内容,但仅此一本史书即做出结论似乎有点武断,而且照《明史》的内容全收,没有做史料辨析,比较遗憾。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