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所知道的资本家族

文昊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者:

文昊  

内容概要

本书介绍了名声显赫的财富家族在创业中所显现的开始创新精神和积累的经验、在经营管理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韬略,以及在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所运用的种种方法和手腕,更加具有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意蕴。

书籍目录

从千年视角读百年财富(代序)□“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荣氏家族 一 荣氏兄弟从四个洋石磨起家的内情 二 封建势力的一再阻挠和斗争的胜利 三 我父亲和伯父经营管理企业的特点 四 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发展历程 五 我进入荣氏企业上层组织的原由 六 在内忧外患中寻求发展机遇 七 荣家企业所经历的几次危机的内幕 八 抗战胜利后的遭遇和应对措施□由官入商、兼具学人智慧和商人头脑的周氏家族 一 我父周学熙弃官办实业的原因和经过 二 周学熙的一生及其所办实业 三 启新洋灰公司的初期资本和资方的派系矛盾 四 我们所知道的启新洋灰公司内幕 五 周学熙所办中国实业银行的兴衰 六 周志俊自述家世渊源与个人经历□聚兴诚企业集团与杨氏家族的恩怨情仇 一 与众不同的聚兴诚银行 二 杨氏家族从一贫如洗到百万富翁的商业传奇 三 杨希仲学步三井、效法三菱的雄心及其失 原因 四 杨桀三接手整顿业务,另辟蹊径挣扎发展 五 杨季谦出面理事以至被迫出走的经过 六 杨氏父子兄弟的人生履历与个性特色 七 我所了解的聚兴诚银行曲折发展史 八 聚兴诚外国贸易部经营始末及其内部权力之争□刘氏资本集团及其领衔主演刘鸿生 一 刘鸿生发家致富的经过及其身份的演变 二 从办工厂到办银行,经营手法与众不同 三 抗战开始,逃出上海奔赴重庆 四 在重庆筹划建厂,滇缅路上抢运机器 五 总经理变成了四大家族的小伙计 六 崇敬党的领袖,对党又半信半疑 七 依附美蒋,相互利用 八 得罪美帝受到警告,惨遭敲诈慰劳蒋军 九 在“留乎走乎”之间踌躇不定 十 从被迫逃港到毅然回国□创办上海永安纺织公司的郭氏家族 一 从赴澳洲谋生到集资回国创业 二 转商业资本为工业资本,创办永安纱厂 三 向纺织联合企业进一步发展 四 在艰难时世中苦渡难关 五 劫运难逃,元气大伤 六 在去留之间的艰难选择□从商业走向实业的山东苗氏家族 一 控制广帮客商,结交上海巨富 二 跻身社交官场,调用车皮运粮 三 了解情报信息,及时掌握主动 四 走向实业,创办面粉厂 五 从面粉业向纺纱业持续扩张 六 抗战时期的“军管”与“合作”内幕□在东北实业界独树一帜的邵氏家族 一 从天兴福杂货店起家 二 设立分支店铺,投资兴办油房 三 开办粮栈,涉足制粉行业 四 邵氏家族走向分裂的原由与内幕 五 哈尔滨天兴福第四制粉厂的形形色色 六 我的父亲邵乾一其人其事□在无锡首开创办纱厂先河的杨氏家族 一 从总办官厂到自办私厂 二 与周学熙家族携手创业,共谋发展 三 周、杨交恶,事业发展屡陷困境 四 我和荣氏家族的关系□揭开无锡六大资本家族的内幕 一 业勤纱厂和杨家资本 二 荣家在无锡兴办的民族工业 三 买办起家的周家企业 四 薛家父子经营的缫丝工业 五 唐、蔡所经营的工商业 六 布商唐、程所经营的纺织工业

章节摘录

书摘  对付反动官僚和逃避官僚资本的吞噬,也是一桩煞费心神的事。官僚们看到工厂有钱,总想来个黄雀在后,不劳而获。这情况,在北洋军阀时代比较容易应付。他们的办法也比较简单,一般是将各厂、各银行的主持人请去开会,却关上大门讲斤头,不满所欲,不让出来。如果事先看出苗头,可以托故不去,也可硬挺软磨,讨价还价。  1927年蒋介石势力达到长江下游的时候,上海方面由虞洽卿发起,号召各业捐款给国民党政权,表示拥戴。荣宗敬意有不愿,以为华厂独负此捐,将使更不能与外厂竞争,因之应允稍迟。这样,就招致其不满,声言要查封荣氏家产,而宗敬住在租界,无法下手,乃嗾使无锡县府派人持封条前往荣巷,将宗敬、德生住宅封门。经再三关说,留出德生一部分未封,仅封了东面宗敬家属居住部分。后来托人疏通,还是花了一些钱,才将事情缓和下来。  我还记得,当年国民党政府裁撤厘金,施行统税,按照税则规定,大大的便利了外国在华厂家,却增加了中国厂商的税负。申汉纱厂有人向国民党财政部长孔祥熙申述企业的困难,说明新税则的施行将进一步造成中外厂家生产成本的悬殊,希望政府加以考虑。孔不问情由,开口便骂纱厂捣蛋,说:“有困难,你们为什么不想法子克服?成本高了,你们为什么不让它降低?”这一番出乎人情之外的言词,使对方无言而退,税则就此实行了。  还有1934年国民党政府怎样对待申新的经济危机,更是一个显明的事例。由于过分追求发展,荣家企业一贯地举办利债来从事基建,扩大再生产,所以经常陷在高利贷的拖累之中,经济基础是不稳固的,遇到金融有变动,或是市场不景气,便首先感到捉襟见肘,周转为难。自茂新、振新创业以来,遇到的经济危机,不止一次:第一次在1908年,因为宗敬在上海做面粉失败,牵动了他所办的广生钱庄的资本,各行庄不肯放款,以致开支无着。第二次在1912年,振新原棉告竭,各往来户无法再借,召集董事会请各董事垫款,各董事不应,以致新年不能开工。这两次风险,所差不过一二万元,通过情面关系,再拿出一些田单契据,都勉强渡过了难关。第三次是在1921年,那时茂、福、申新系统已发展到茂新一至四厂,福新一至八厂,申新一至四厂,所欠债务在300万元以上,结果还是在信用上取得了办法,未至摊牌。德生在他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上说:“借款成功,人人安心,喜形于色”,足见当时紧张的状况。  P21-22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了名声显赫的财富家族在创业中所显现的开始创新精神和积累的经验、在经营管理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韬略,以及在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所运用的种种方法和手腕,更加具有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意蕴。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我所知道的资本家族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