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走读鲁迅

陈光中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者:

陈光中  

页数:

303  

Tag标签:

无  

前言

回想这部书稿,延宕数年终得完成,其间本有许多感慨,原想留待写这序言的时候发作。不料真到了这一刻,思绪紊乱,竟不知该如何下笔了。踌躇多日,仍无头绪,唯一的出路,只有仍从鲁迅说起。在20世纪的中国文坛,“鲁迅”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他要么被捧上云端奉为神灵,要么被打入污泽斥为妖魔。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把鲁迅当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在这一片喧嚣之中,鲁迅的身影却似乎更加模糊、更加神秘,让人感到迷惑。正是带着这样的迷惑,我才踏上“走读”之旅。我对那些政治并无多大兴趣,只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真实的鲁迅。十几年来,边读边走,读读走走。书读了不少,包括重新系统阅读的《鲁迅全集》在内,大约至少要有上千万字吧;路也走了不少,仅乘火车旅行的路程,算来也有万把公里了。沿循鲁迅的人生轨迹,在实地寻觅往事的遗痕,随着行程的延续,他的形象在我眼中渐显清晰。鲁迅在国内居住和生活过的城市,主要有7座,即:绍兴、南京、杭州、北京、厦门、广州、上海;此外还去过西安,但只是短暂讲学。至于国外,他只去过日本,在那里生活的时间不算短,前后共有7年多的时间,由于条件所限,我无法前去考察,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不过,我却去了国内的另一处地方作为弥补——尽管鲁迅本人从来没有去过,但在那里发生的事情却对他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使他毅然决定改变自己的人生——那就是辽东半岛的旅顺港。在旅顺的那段时间,我的心情始终十分阴郁易怒,尤其见不得一些游客的轻佻。我不能理解,他们在参观那些所谓“景点”的时候,居然能旁若无人地高声喧哗,居然能没心没肺地嬉笑打闹,居然能搔首弄姿地拍照留影!他们难道不知道这些“景点”到底是什么?——那是每个中国人心头永远不能愈合的血淋淋的伤疤!一百多年前,日俄两国为了争夺这个远东地区著名的战略要地,在这块属于中国的土地上打得昏天黑地,而腐败无能的中国政府,居然宣布“保持中立”。这是何等的耻辱!不难想见,当时正在异国学习的鲁迅,置身于成群爱国热情高涨的日本学生之中,在与他们一起观看课间放映的那些宣传日军英勇战绩的幻灯片时,显得多么尴尬和孤独。如他所说:“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任何一个稍有自尊的中国人,都无法忍受这样的场景,更何况鲁迅正是一个热血青年。如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为什么竟会就此弃医从文。然而,尽管鲁迅后来被尊为“战士”,他却并没有选择和他的同乡秋瑾、徐锡麟那样慷慨赴死的方式,他的战斗武器不是匕首、手枪和炸弹,而是笔墨与纸。我不认为鲁迅懦弱。我只觉得,是因为肩上和心头有太重的负担,使他难以摆脱束缚。这负担,就是他的家庭。不可否认,鲁迅是至孝之人。恕我直言:他已近乎“愚孝”。纵观鲁迅并不漫长的一生,可谓颇多坎坷,而最直接最沉重的挫折和打击,却大都来自他的家庭。祖父入狱、父亲早亡造成家道中落,母亲又固执而盲目地给他套上了婚姻的枷锁,至亲至爱的兄弟却成为对他伤害最深的人……而他只能默默地承受。尽管后来终于有勇气挣脱枷锁,但那些伤害已经成为无法痊愈的隐痛,以致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心态和性格。所以,我在“走读”那些旧居的过程中,时常会产生难以抑制的感慨:就个人经历而言,鲁迅的一辈子,活得真不容易!比如,绍兴老屋那间独处一隅的卧室,映射出他那悲剧婚姻中难言的隐秘;北京绍兴会馆补树书屋的破败小院,则是他自“沉默”至“爆发”、从而正式走上文坛的起点;北京八道湾旧宅,见证过他与周作人断然绝交的场面,那“兄弟失和”的真实内情,却始终无人知晓;他在厦门的空旷大房间里经历了难耐的孤独与苦闷,却又在上海景云里的石库门中品味了爱情的甜蜜和家庭的温暖上海大陆新村的寓所,是他的人生终点,而那死因,竟成为曾经引发剧烈争论的“世纪之谜”。还有,他和高长虹的曲折恩怨、与顾颉刚的离奇“官司”,都有许多需要诠释的内情……在那些老屋旧舍之中,隐藏着多少让人欷歔感叹的故事啊!只有走进去、读过去,才能品味鲁迅那五味杂陈的内心世界。然而,时光的尘沙、人为的修饰、偏颇的理解……如此等等,往往会掩盖许多重要的痕迹。比如绍兴的东昌坊口,百年前本是一条僻静的普通街巷,如今已经成为人流如织的旅游景点;那被定为“鲁迅祖居”的老台门和被定为“鲁迅故居”的新台门,张灯结彩,焕然一新,全然看不出当年破败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想象鲁迅幼时在百草园的荒草丛中自寻乐趣的场景?如何体会其家境败落后的凄凉氛围?如何感受他被族人逼迫甚至诬陷时的愤懑心情?许多参观者可能无法理解,鲁迅当年为什么要离开这奢华的豪门大宅,被迫外出求学——产生如此疑问的原因很简单:现今展示的东西,已经远离原貌。还有北京八道湾和宫门口西三条的宅院。在鲁迅的一生中,只有这两处住所是由他亲自勘选购定、亲自设计监造的。他是一个做事细心、感情细腻的人,这两处住所的格局,明显展示了他的个性,最有代表性的地方,便是那两个“老虎尾巴”。但是,一些专业人士始终不承认八道湾宅院中“老虎尾巴”的存在。我曾请教过相关的专家,回答是斩钉截铁的:“‘老虎尾巴’只有西三条那一处!”但确有证据,说明八道湾“老虎尾巴”的真实存在。那不是一间普通的屋子一它的存在是鲁迅对自己畸形婚姻的一种无奈的反抗。在八道湾,鲁迅写出了著名的《阿0正传》。如果说,阿Q脑后那条鼠尾般难看的辫子隐喻着国人头脑中难以割舍的封建思想,那么八道湾的“老虎尾巴”则反映了长期无法摆脱的家庭枷锁对鲁迅所构成的精神禁锢。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展出的八道湾旧宅模型,不仅遗漏了那不可忽视的“老虎尾巴”,还有一处失误:它显然是借鉴普通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制作的,因此把后院做得太小了。许多年来我始终存有疑问:鲁迅为何只给两个弟弟及其家人留下了那么窄小的空间,作为大哥,岂不是过于霸道了吗?待到考察过实地,我才知道自己想错了。那后院异常阔大,面积甚至超过正院——鲁迅是绝对不会亏待自己的弟弟们的!所以,我根据模型和实物特地画了两幅白描,供读者用作比较。那不仅是院落面积的问题,从中可以体悟鲁迅内心深处许多难为人知的情感。许多事情,是要自己亲眼看过之后才会大致明白的。说这话的前提是:所看到的应当是真实的东西。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鲁迅被五彩斑斓的眩光所笼罩,使得与他相关的许多事情和人物也同样朦胧起来。近年来,一些资料得以重新披露,人们发现,连似乎最能接近真实的“照片”,居然也有作伪的可能。比如,鲁迅在厦门的时候曾经在坟地里拍过几张照片,其中有单人的,也有集体的。由于场景奇异,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但那张广为传播的“集体照”,居然有两个“版本”,画面中一位或有或无、时有时无的人物,便是曾被鲁迅称为“老朋友”的林语堂。鲁迅与林语堂的关系,本来也是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可惜限于篇幅,在这本书里未能进行详细的介绍。他们交往多年,原是很好的朋友,后来因见解不同而不再来往。林语堂曾说:“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与鲁迅有轾轩于其间也。”而在鲁迅去厦门大学任教这件事上,林语堂是帮了大忙的;不管鲁迅本人对厦门有多少不堪的记忆,那毕竟是他生命旅程中一段不可或缺的经历。以往由于政治的原因对照片进行了“处理”,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行为,只能让人感到无聊与无奈,而近年有些书籍仍在使用那张“缺员”的照片,则让人完全难以理解了。如今在厦门大学的鲁迅纪念馆以及北京的鲁迅博物馆里,展出的都是那张人物齐全的照片——历史的原貌本该如此,但人们所看到的往往是伪造的“史实”,这样的情况,在有关鲁迅的资料中俯拾即是。如何去伪存真,居然成为需要时刻当心的要务,这真是一件可笑而又可悲的事情。假如鲁迅在世看到这等奇事,只怕也会惊讶得连胡子都要翘起来了。还有一件小事,我也在正文中提到。我曾发现,鲁迅当年在厦门时寄给许广平一张明信片,上面所写的有关他住所位置的说明文字,与实际地形不符。经请教专家,对方认为,鲁迅是在叙述的时候变换了一下方位。我觉得,这解释颇为牵强。其实,原因可能很简单:那不过是鲁迅一时笔误而已。所以我才有所感叹:“虽是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事实:鲁迅的形象被树立得太高大,竟使得人们不敢承认他也会有出错的时候。”这种思想上的束缚不仅在许多专家的身上常有反映,普通人也往往难以摆脱——当然包括我本人。在说到鲁迅性格的另一面时,起初我也不免战战兢兢。看到学界经常为一些具体问题争得硝烟弥漫甚至“上纲上线”,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哪有贸然置喙的资格呢!但是,通过反复阅读鲁迅,让我陡然增加勇气。毕竟鲁迅对自己也进行过相当严厉的自我剖析,作为后人,又有什么必要故作遮掩!我坚信一点:事实就是事实。比如,他与顾颉刚那场有头无尾的“官司”,尽管有许多复杂的背景,却明显地暴露出鲁迅性格中难以掩饰的缺陷。因憎恶一个人,而憎恶其学问,甚至憎恶其生理缺陷,甚至憎恶与其有同样生理缺陷的人——当时中山大学另有一位教授,据说与顾颉刚类似,也有讲话结巴的毛病,鲁迅讥之:“广东中大,似乎专爱口吃的人。”这种情状,无论如何也算不得优点。然而,正是如此,才像鲁迅、才是鲁迅。多少年来,人们对鲁迅的评价如冰火两端。有说他光明磊落,有说他心胸狭隘;有说他激情似焰,有说他心冷如霜;有说他疾恶如仇,有说他睚眦必报;有说他笔锋犀利,有说他尖酸刻薄……如此等等,看似互不相容,其实都没有错。褪去光环洗清浊泥,不难发现,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身世坎坷心境落寞性格冷峻且又看重感情渴望爱情深怀柔情的普通人。作为一个普通入,鲁迅自然也要有脾气、自然也应有缺点、自然也会在性格中充满矛盾。只有当你真正了解了鲁迅那特有的人生、了解了他所经受过的那些屈辱和艰辛,你才能真正读懂他的内心,才能明白他在生命接近终点的时候为什么会说出那样惊世骇俗的话:“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扪心自问,我们自己是否有这般勇气?我的回答是:有也难。所以他才让我倾心敬佩。所以他才让我深怀同情。所以我才会写这样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十几年来我的行走过程。它涉及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城市中鲁迅生活过的11处故居。另有各地9处与鲁迅当年的生活工作有直接关系的纪念馆所,作为附录列出,以供读者参考。这本书一共使用了260余幅图片,并依然保持了我以往的习惯:除了少量必不可少的历史图片取自有关的展览或资料,其他的景物照片均属实地拍摄;书中的那些画像、速写、地图等等,也由我执笔绘制——尽管水平粗拙,毕竟浸润着自己的一番心血。书中使用了不少引文,对于一些词句及标点的用法,大多未做修改,比如:“拥肿”、“含糊”、“豫备”、“费话”等,以保持历史文献的原貌。需要说明的是,各地的鲁迅故居,由于种种原因,命运各不相同。有的仍在不断扩建——如绍兴的鲁迅故里,有的却日趋败落——如北京的绍兴会馆,有的则前途莫明——如北京砖塔胡同……所以,书中有些照片特地标明了具体的拍摄日期。此外,还在书末编制了“插图索引”。若是将来情况有变,这些照片也可留作真实的历史资料。陈光中2011年4月于北京会城门

内容概要

他叫周树人,他是一个普通人,一个身世坎坷心境落寞性格冷峻且又看重感情,渴望爱情深怀柔情的普通人。《走读鲁迅》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写鲁迅的书,纪念鲁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特别呈献!
历时十年走读,行程逾万公里,踏访七城故地,解析性格成因,书中有二百六十余幅精彩图片。
《走读鲁迅》由陈光中编著。

作者简介

陈光中,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博物馆学会会员、北京文物保护协会会员。
喜文字,好摄影,偶习绘画。写过若干小说、散文、评论,画过些许漫画、插图。出版《风景——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共八册,一百万字。

书籍目录

自序
一、人牛的第一个轮回——绍兴的鲁迅故居
1.周家台门
2.家境败落
3.从南京到日本
4.弃医从文
5.被迫成婚
6.兄弟之间
7.无可流连的故乡
二、“鲁迅”诞生的地方——北京绍兴会馆
1.绍兴会馆
2.苦闷中的消沉
3.“鲁迅”诞生
4.走出会馆
三、老宅中的待解之谜——北京八道湾胡同的鲁迅故居
1.八道湾曾经的故事
2.老宅的见证人
3.关于“兄弟失和”的原因及经过之谜
4.流言与事实
5.关于八道湾胡同11号正房的“老虎尾巴”之谜
四、为谁“祝编”——北京砖塔胡同的鲁迅故居
1.《幸福的家庭》
2.无奈的忙碌
3.一首晦涩的“诗”
4.悲哀中的祝福
五、“老虎尾巴”中的爱情故事——北京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
1.从“老虎尾巴”到女师大
2.“鲁迅师”与“广平兄”
3.品尝爱情
4.告别“老虎尾巴”
六、飞鸿遥系两地心——厦门的鲁迅故居.
1.第一次同行与第一次暂别
2.厦门时日
3.寂寞中的犹疑
4.太阳、黑夜与月亮
5.迎着月色而去
七、“大夜壁月”及“红鼻”——广州的鲁迅故居
1.大钟楼上的孤独宿客
2.迁居白云楼
3.奇怪的“官司”
4.“惹祸”的信件
5.关于“剽窃”的旧事
6.“剽窃”的余波与顾颉刚其人
7.在广州的短暂徘徊
8.白云楼鲁迅故居考
八、最后的岁月——上海的鲁迅故居
1.走进大上海
2.腾挪景云里
3.“回眸时看小於菟”
4.拉摩斯公寓
5.刀丛下
6.大陆新村
7.人生终点
8.探访上海鲁迅故居
附录:各地鲁迅纪念馆(室)简介
1.绍兴鲁迅纪念馆
2.绍兴市第一中学鲁迅纪念室
3.南京鲁迅纪念馆
4.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鲁迅纪念室
5.北京鲁迅博物馆
6.北京鲁迅中学鲁迅生平展室
7.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
8.广州鲁迅纪念馆
9.上海鲁迅纪念馆
后记
参考文献
插图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他充满希望地仰天长问:“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他满怀悲愤地大声呼喊:“救救孩子……”那篇小说发表于陈独秀主持的《新青年》1918年第四卷第五号。它像一声惊雷,震动了中国文坛。那小说的名字叫《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在小说发表的时候,周树人第一次使用了“鲁迅”这个笔名。作为后人,我们应当记住,真正的“鲁迅”,诞生于1918年那个特殊的年代,诞生于“五四”运动的前夜,诞生于绍兴会馆补树书屋那普通的西房北屋中。我曾经有过一个十分荒诞的念头:如果周树人当年宁可保持沉默,而再也没有外界的因素能够激发他,又将如何?就他那种对于任何事情都要以一种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去对待的处世原则而言,周树人也许会成为现代中国一位有名的金石专家、碑帖专家、古文专家……而且完全可能作为一代名士而声播海内外。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任何必要怀疑。但是,那样一来,中国的文坛上,就永远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那将是多大的遗憾啊!所幸,历史不存在“如果”。犹如一只被茧壳束缚多年的蛾子,一旦破壳而出,它就会义无反顾地振翅奔向光明。哪怕面对的是一团能置其于死地的熊熊烈火,它也不会回头。周树人终于下定决心选择了一条荆棘丛生、充满危险的道路。他就是这样由周树人变成了“鲁迅”。

后记

书写完了,了却一桩心事。当初,没有想到写这本书会耗费这么长的时间,会遇到那么多的波折。那年第一次去绍兴考察,在回程途中接到家里电话:卧床多日的老父病危。幸而我及时赶到医院,总算与弥留之际的父亲见了最后一面。丧父之痛,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经历过的人,则是难以用语言述说的。但是,也正是那镂骨铭心的一刻,使我对100多年前15岁的鲁迅在经历同样痛苦时的心情有了极深的理解。我想,缓解悲伤的最好方法,也许只有全心投入工作。未曾料到,由于持续阅读大量的资料,竟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右眼视网膜脱离。这打击几乎让我失去坚持的信心。然而,事情既然已经开始,就不能半途而辍。好在上天赐予每人两只眼睛,即便失去一只,尚无大碍。接下来,“走读”与写作的过程还算顺利,初稿也得以如期完成,却又在出版环节发生亍问题。每个作者可能都会有过这样的体会:书籍出版犹如人间姻缘,想要遇到志趣相投的“意中人”,往往需要“缘分”。缘分可遇而不可求,所以我并不急。但我的确没有想到,这过程比预料的要漫长,从第一稿写就至今,不知不觉,已经跨越了四个年头。好在时间并未因等待机缘而荒废,通过对一些城市和地方的多次重走与重读,我的许多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经常有新的感悟产生,案头的文稿不断需要修改。等待也是一种磨炼,不仅磨炼作者,也在磨炼作品。机会终于有了。感谢中国文史出版社的领导及王文运先生,将《走读鲁迅》与《走读周有光》联袂出版。这不仅形成一个小小的“走读系列”,还有一些特殊的意义。说来也巧,鲁迅与周有光的人生轨迹至少曾经有过两个交会节点。其一,是杭州。据《鲁迅年谱》所载,1909年12月底,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发生反对学堂监督夏震武的斗争,包括鲁迅在内的全体教员辞职离校,住到大方伯附近的湖州会馆,后来思想封建顽固的夏震武终被撤职。当时教员们戏称其为“夏木瓜”,所以这次风潮也叫“木瓜之役”。20年后的1930年,周有光随同孟宪承自无锡来杭州,筹办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那学校的地址,恰在大方伯。其二,是上海。1933年4月11日,鲁迅一家搬到山阴路大陆新村居住。有趣的是,20天后周有光与张允和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结婚。而鲁迅参加的最后一次社会活动,是在1936年10月8日到八仙桥青年会参观木刻展览,并留下了人生的最后几张照片;11天后,他在自己的寓所中逝世。再隔了十几年,周有光一家住进鲁迅旧寓对面的日照里,可谓近在咫尺。巧则巧矣,其实,由于时间上的阴差阳错,他们在现实中未曾相遇。他们二人生辰相差25年,生活道路各不相同,这种所谓的“交会”仅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若是凭借这些便要说明二人之间有些什么必然的联系,实在牵强。但是,在他们身上确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都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责任感,都有特立独行的个性与人格,都有足够的胆量敢说实话、敢说真话。我想,这也许与他们都曾有过“从小康人家而堕入困顿”的经历有关,从而使他们对世人和世事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当然,这只是我本身的感觉。作为读者,不妨在阅读中进行独立的分析和思考。写毕文稿,只是完成了一本书的前期任务,要想让它真正与读者见面,还有一系列工作需要进行。2011年4月7日,我与责任编辑王文运在杨飞羊的工作室里一起调整修改版面,连续忙了14个小时,直到半夜11时才回家。第二天打开报纸,突然看到周海婴于7日凌晨在北京逝世的消息,不禁大惊。2011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逝世75周年,没想到周海婴却在这样的时候突然辞世。4月11日,我去八宝山参加了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回来的路上,始终难以摆脱心中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读者也许会注意到,这本书里仅仅使用了很少几幅与鲁迅有关的照片。因为,我所写的,本不是一部传统形式的传记,没有必要沿袭一般“传记”的套路。但周海婴的逝世,使我稍许改变了主意。所以,在付梓前增补一幅图片,是1930年1月4日海婴的“百日照”,那应当是他们全家的第一次合影。如今,照片中的人都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我想以此作为对他们的一种纪念。收笔之前,还要感谢那些给予过我关心和帮助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蒋一谈先生,当初正是由于他的促动,才使我下决心写这本书;虽然后来未能按计划进行合作,但这份谢意还是长存于心的。在我持续数年的走读过程中,遇到过许多素昧平生的好人,其中既有八道湾已经故去的老张大妈,也有北京绍兴会馆热心的街坊们;还有北京西城区政协的金诚先生,由于他的多方联系,我才得以登上八道湾旁胡同旁边一处楼房的制高点,拍下一系列有关鲁迅旧宅的珍贵俯瞰照片;还有厦门大学那两位年轻的研究生,由于她们的帮助,我幸运地进入鲁迅曾经住过的房间,细细观察品味;还有南京师大附中的龚修森老师以及杭州高级中学的陈卓宏老师,既引领参观校园,又赠予珍贵资料;此外,还有许多许多人……尽管也许难有再见的机会,但我会记住你们的。当然,我不会忘记感谢妻子小敏。没有她的支持,我无法完成这一尽管给我带来极大乐趣但却耗时长久以致筋疲力尽的工作。陈光中2011年4月14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只有当你真正了解了鲁迅那特有的人生、了解了他所经受过的那些屈辱和艰辛,你才能真正读懂他的内心,才能明白他在生命接近终点的时候为什么会说出那样惊世骇俗的话:“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作者


编辑推荐

《走读鲁迅》:绍兴、人生之始、无可留连的故乡、北京、“鲁迅”诞生、兄弟失和、两个“老虎尾巴”、“祝福”为谁而作、“鲁迅师”与“广平兄”、厦门、飞鸿遥系两地心、太阳、黑夜与月亮、广州、大钟楼上的孤独宿客、奇怪的“官司”、哪一扇窗户是他的家?上海、最后的岁月。历时十年走读,行程逾万公里,踏访七城故地,解析性格成因,二百六十余幅精彩图,他叫周树人,他是一个普通人。一个身世坎坷心境落寞性格冷峻且又看重感情,渴望爱情深怀柔情的普通人,一本与众不同的写鲁迅的书,纪念鲁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特别呈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走读鲁迅 PDF格式下载



读了好几遍,并认真写了读书笔记。这是一本别具一格的书。让我对鲁迅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直对鲁迅情有独钟,为其深邃的思想而景仰。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伟人的一些生平,他的平常心,感觉很真实。


重新认识一回鲁迅先生的人生。


走访加阅读,拓深了鲁迅阅读新方式,作者以行带读,用心良苦,感谢!


新颖的视角,配以大量图片,值得一看!


帮同事拍的这套书,她很满意。


一代伟人,铮铮铁骨


热爱文学 支持当当


帮同事的孩子买的,看样子还不错


还没仔细看过,但大致翻了一下,图文并茂,读图时代嘛!!视角很新颖,不错!!!


简直就是彩色画册,文笔是一般纪录片风格,欠缺个性。


书本内容很少,基本是拾人牙慧。主要优点就是拍了不少旅游图片,所以准确点说,更像一篇游记。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图文并茂,但是观点并不新鲜。


一般,外行人,比我走的地方少,但仍有可供参考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