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创新

张恒山 主编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9  

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作者:

张恒山 主编  

页数:

235  

字数:

220000  

前言

  2011年2月19日-23日,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这个研讨班的主题是社会管理及其创新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开班式上发表讲话指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各级党组织和各级人民政府都在着重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执政者必须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社会管理的目标是: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完善社会管理方面的法律、健全社会管理方面的体制、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十二五”纲要》指出,要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源头治理,更加注重民生和制度建设,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加强动态管理,更加、注重平等沟通和协商,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应急处置,更加注重应急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  社会管理创新实际上是人类文明转型的重要内容。人类社会由农耕文明向商工文明转型中,在经历了摆脱农耕文明的政治组织形式、建立适合商工文明的共和民主政治组织框架的剧烈冲突之后,并没有使得民主政治在社会管理领域得以实现,并没有使得国家政府真正服务于全社会成员。只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伴随着社会分配不公导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激化,才使得人们认识到需要就国家政府的社会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作进一步变革,需要将民主在社会生活层面、在社会矛盾的调整解决问题上付诸实现,促进社会公正的实现。这是自19世纪后期先期进入工业化的各国先后展开选举权变革、法律变革、社会管理变革的原因。当代中国在引入市场经济体制、走上向商工文明转型的道路之后,同样地进入这一特定的历史性时期。当代中国的社会稳定问题、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的提出都要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加以认识。  由于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性的文明转型中的领导、引导,由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价值理念,由于我们既有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心的共和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使得我们国家有可能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型期减少社会冲突和震动,以较少的代价实现相对平稳的文明过渡。但是,这一切,都要有以我们能够准确地把握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内容、深入地认识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社会管理方式变革的对策、全面地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为前提。  ……

内容概要

  《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旨在于研究创新社会管理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体制、机制,思考可用于指导社会管理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理论框架,探索加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的途径。我们认为,社会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化解消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我们还认为,社会管理创新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有密切关系,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建设密切相关。此外,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加强公民意识培育等专题,都分别关系到、指向着社会管理及其创新问题。因此,我们分别就上述问题设定专题,构成《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框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文明转型与社会管理创新
第二章 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的深层思考
第三章 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第四章 法治建设与社会管理
第五章 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六章 构建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
第七章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第八章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九章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管理创新提出的挑战
第十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第十一章 社会管理创新下的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第十二章 社会管理创新下的信访工作研究
第十三章 对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若干思考
第十四章 人民调解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第十五章 构建我国金融纠纷调解机制
第十六章 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第十七章 对我国食品安全制度的反思——以社会管理创新为视角
第十八章 社会管理创新之背景——以公民社会为视角的分析
第十九章 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民意识培育问题

章节摘录

  (一)英国之例  工业革命中,机械大工业逐渐代替了手工业生产,工人却由生产的主体沦为机器的附属品。资本家为谋取最大利润,总是千方百计增加工时,提高劳动强度,降低工资,不设劳动安全保护,任凭劳动环境恶化,严重危害工人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  工业革命以及自由放任主义所带来的这些负面效应必然要激化劳资矛盾,并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把持着立法权的英国议会秉持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一,认为劳资双方的契约关系是双方自愿签订的、法律不应干涉;认为贫困是由于“个人懒惰”所致,因而应由“个人负责”。这引起了工人阶级的极大不满。从19世纪初期开始,英国工人就展开以争取选举权为主题的“宪章运动”。  1819年8月16日在曼彻斯特圣彼得广场,英国工人举行8万人大会,要求改革选举制度,废除谷物法和取消禁止工人结社法,遭到曼彻斯特市政当局派遣的军警和骑兵镇压。英政府于同年11月颁布“六项法案”,禁止集会、游行,限制出版自由等。法案激起广大群众更强烈的反抗。1820年4月,格拉斯哥爆发了有6万名工人参加的政治大罢工。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发表《1837年人民大宪章》,向政府提出如下请求:全体男性选举;匿名投票;平均选区;取消议会成员的财产限制;年度选举,等等。1842年5月2日,浩浩荡荡的工人队伍游行集会,向英国议会下院递交了“全国宪章派协会”第二次请愿书。1848年4月英国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城市的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全国宪章派第3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把请愿书装在四套华丽的马车上向国会驶去,途中遭到宪兵的镇压。国会拒绝接受请愿书。接着,政府下令解散全国宪章派协会。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创新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