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伯克利札记

刘景泰 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作者:

刘景泰  

页数:

141  

Tag标签:

无  

前言

  言以声其心之所得  再过不到一个小时,按北京时间就要进入2008年了,在辞旧迎新的喧闹声中,重新打开自己的《伯克利札记》,去年此刻自己独自倘徉在纽约时代广场的情形又浮现在眼前。再过十几个小时,近百万人将在纽约时代广场迎来著名的新年亮灯仪式。新岁将至,回眸2007,重新阅读自己写下的文字,心境已然完全不同。  虽然10年前随国家“863”高技术考察团访问过大半个美国,之后也到美国有过短期的学术交流,但是,静下心来在美国做一整年的访问学者,还是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2006年初。在从教近20年后,有了公派赴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之后,在自己从事的机器人技术领域,我联系了4所大学:东部的麻省理工、南部的佐治亚理工、西部的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伯克利反应比较快,发出电子邮件当天就有反馈。一周之内,在Skype上如约与Alpha实验室的Ken Goldbrg教授谈了半个小时,基本说定了。在商量访学的具体日期时,我在时间上做了规划:预定在2006年秋季开学日前赶到伯克利,然后集中精力完成一个学年的工作;转年暑期开始时,可以抽出时间安排夫人和儿子来美探亲。  中国的改革开放马上就要30年了,我作为一位全过程的受益者,从国门打开的那一刻起,便在日夜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美国作为西方文化的集大成者和大多数科技创新的原发地,方方面面的情况我都很感兴趣。和现在大多数赴美青年学生不同,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有多年在国内大学教学和科研的经验积淀;通过中英文各类资讯、在美故知旧友的述说以及便捷的互联网,我自认为对美国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可是,真的来到美国切身体察之后,新奇的感受如此强烈,这便促使自己萌发了动笔写《札记》的念头。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时代迅速来临。访美期间,我不仅能够借助Skype每周进行网络例会,继续指导自己在南开的学生,而且可以通过每周一篇的《札记》,把自己在美国的点点滴滴切身感受及时与同学们分享。每次动笔,眼前总是浮现出同学们洋溢青春活力的笑脸与充满求知欲的眼神。与同学们谈天说地是自己平常的一大快乐,借助网络可以把这类谈天说地延续到美国。实事求是地讲,是他们的不断激励和积极反馈,使我感觉到这些文字对于正在求学中的青年学子的意义。  我曾读过不少访美散记、游记。借助这些文字,尽管中美之间隔着浩瀚的太平洋,但美国俨然已成为当代国人最熟悉的国家之一。哪怕很多人从未踏上过美利坚的土地。但是,已有的各类札记、散记、游记,执笔者大多是文科出身,观察的焦点很少定格在美国大学的理工科领域。同时,我们国家的理工科学者,整天埋头忙碌于可被SCI和EI收录的正规学术论文,很少分心涉猎这类“副业”。所以,从一名科学工作者的角度和心态,写写对于美国的感受,就有了一定的必要。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美国最好的公立大学,各类学科的发展比较均衡,不仅有非常强的文科,其理工科的实力也相当卓越。伯克利与斯坦福并肩撑起了位于旧金山湾区南部、有美国高科技摇篮和象征之称的硅谷。  以伯克利为基点,在美一年,我写了数十篇《札记》,每篇文字相对独立,篇幅不等。我往往从点滴小事的观察与描述开始,由此引发的联想也漫无边际。比如,在晨跑的运动场上,我发现不时有人迎面跑来,对于早已习惯于在田径场只能盯着他人后脑勺跑步的国人,难免感觉到一丝异样。这就是中美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差异。再深究下去,这类差异还有不少,均源自深层次的中西文化之别。  观察美国,对于我而言是为了更好地审视自己的祖国,《札记》中一些文字,也只有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理解,才更有意义。2007年岁末,“虎照门”事件在大江南北闹得沸沸扬扬。在美国,2004年夏天曾有过起因类似而结果截然不同的版本:已经被认定绝迹了60多年的象牙喙啄木鸟被野外观鸟爱好者意外拍摄到了;与周正龙不同的是,美国人拍摄的是一段普通视频;遗憾的是,视频上疑似象牙喙啄木鸟的片断并不清楚,不足以支撑一个科学结论,不像“周老虎”那样虎目圆睁、清晰异常;耐人寻味的是,对于模糊的疑似象牙喙啄木鸟的视频片断,以及那位野外观鸟爱好者的诚信和动机,美国媒体并没有质疑,大家关心的是调查清楚目前象牙喙啄木鸟的确切状态。为此,NSF(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拿出900万美元资助伯克利和康奈尔大学组织相关科学家进入当初拍摄视频片断的自然保护区进行连续三年的科学观察。虽然安装了专门研制的机器人摄像机,但是直到今天,仍无象牙喙啄木鸟的影子。反观我们的“周老虎”,从一面世便被广大网友炮轰,如果有足够的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知识背景,理解“周老虎”是一只纸老虎,不是什么难事。抛开这个事件本身不谈,一个社会,诚信的缺失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除了科技和文化,札记中也涉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震惊全美的弗州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惨案后爆出的“上海枪手”传闻。这次事件,我把它看成是中国形象透过太平洋映在美国的倒影。我对此非常气愤,同时也强烈地意识到,中华民族正在迎来大好机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在全世界面前上演一幕波澜壮阔的凤凰涅槃。  访美一年实在短暂,观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力求以独特的视角去博釆善择,并反映自己那一时刻的真情实感。这些札记引发了学生们的共鸣,期待可以激起更多读者的兴趣。唐代大思想家韩愈强调写东西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并且能“闳其中而肆其外”,学问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彩,风格雄浑豪放。清代史学大师章学诚发展7韩愈的这一思想。推崇“言以声其心之所得”。也就是说只有心有所得,方可言之于声。我将其作为自己通篇的追求。  这些年,我和学生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慢慢体会到了做一个合格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简单说,三个方面,六个字:真懂,真教,真情。  真懂,就是对自己所教的内容有正确的把握,对其来龙去脉了如指掌;真教,就是善于因材施教,深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道理,面对学生成竹在胸;真情,就是真正地热爱学生,把每个学生视为己出。  具备“真懂,真教,真情”之中任何一个条件,都可以去从事教师的职业。具备其中两个条件,就是不错的教师。如果三者皆备,将会是使学生获益一生的优秀教师。  以《札记》与同学们的交流告一段落了,但是做一名合格教师的亲身实践,依旧任重而道远。  刘景泰  2007年12月31日于南开翠薇园

内容概要

一本与众不同的访美观察,因为,这是科学家的手笔,而不是出自文人墨客。  中国机器人研发领域的一流学者,访学于名满天下的加川大学伯克利分校。栖身一年,轶事众多:年近六旬的室友是研究中国问题出身,如今转行成计算机技术人员;从普通话地道的韩国学生到有艺术家气质的掌门人教授,实验室藏龙卧虎;研究之余,随堂听课约600次,见识水准高超的教授与风格多样的学生;参与|-House(留学生楼)组织的活动。深入美国家庭,体验美式文化……  所见所闻所感,促成思维上的化学反应,凝结为书中的数十篇文字。

作者简介

刘景泰,南开大学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工业机器人专业专家组成员。Email:Liujingtai@gmail.com

书籍目录

前言 言以声其心之所得札记1 初抵伯克利札记2 初识伯克利札记3 BCSSA札记4 食为天?札记5 目标的修正札记6 实验室的伙伴们札记7 Larry札记8 跟踪与创新札记9 月是故乡明札记10 本科教学札记11 I-House札记12 美式足球札记13 Ivory-billed Woodpecker与安装实验札记14 节日季节札记15 课程评估与讲课风格札记16 皇帝的新装札记17 学期盘点札记18 Richard Newton札记19 MEMS札记20 冬天的短装和全球变暖札记21 观察与设计札记22 形式与内涵札记23 网上世界札记24 顺时针 逆时针札记25 Sather Gate札记26 Redding之行札记27 感知技术札记28 世纪校园大屠杀该拷问什么?札记29 朝闻道 夕死可矣札记30 核心技术与集成技术札记31 市场并不糊涂-札记32 资源的差异札记33 宽容与效率札记34 聚会上的联想札记35 终身教授札记36 暑期伯克利札记37 别了,伯克利附录

章节摘录

  札记3  BCSSA  8月26日,BCSSA (Berkeley 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Association,伯克利中国同学会)在UC village(大学村)举行“卡拉OK交友活动”。活动的宣传语是这样写的:  “免费晚餐、饮料,专业卡拉OK歌库,经典节目回放,结识新朋友。届时,同学会主要成员到场,将有纳新活动,欢迎有意加入同学会的同学参加。”  这类活动,均突出“免费”,以吸引眼球。  BCSSA聚会的次数并不多,除了迎新就是中秋节了。UC village距离本部有7公里左右,乘52路公共汽车可以直达。由于对这里的公交系统不熟悉,我在路上多耽误了一些时间,晚了1个小时才到了目的地。一路上,公交司机非常热情,为我解答了不少的疑问。  聚会的地方是一间公共活动室,面积不过30平米,大家挤在一起,气氛热烈。虽然伯克利有900多名中国学生,可是到场的老生不多,基本上是BCSSA的各级“官员”,剩下的都是新生,其中还有两个从台湾来的博士生。如果聚会换在一个大房间,恐怕就显得冷清多了。  我到的时候,有人正大谈在伯克利读书的诸多好处,以及今后的远大“钱程”。随后,BCSSA的夏副主席发言。他说,卡内基有句名言:一个成功者,依靠的是20%的优秀专业技能和80%出类拔萃的人际沟通能力。伯克利的学生,优秀专业技能自不待讲;而通过BCSSA,则希望能提高大家的沟通能力。  每一个人的发言都很长,内容也很广,大家听得非常随意。  晚餐是一大盘炒面和一大盘肉排,外加一个家庭聚会用的蛋糕。简单,但是味道不错。  晚餐之后就开始卡拉OK了。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用笔记本电脑唱卡拉OK呢。音响效果谈不上,但是形式不错。每个歌手有权随意选现场的3个人,要求他们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能到这里读书的中国学生一定在某个方面有过人之处。而这个群体最突出的共同特征,就是极强的自信心。内地来的新生可能还处在兴奋期。没有完全沉静下来,举止活跃,言谈咄咄逼人。而台湾来的学生则内敛得多,看来海峡两岸的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很难评价孰优孰劣,我个人更偏向后者。  总之,我非常喜欢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语速超快,思维敏捷,身体健壮,精力十足,真的是八、九点钟的太阳!  清华来的学生最多,北大、复旦和天大的学生也碰到了。还有两个南开的,但已经工作了,是赶来凑热闹的。天大来的学生是建筑系的,一位率真的烟台小伙,在天津呆了5年后感觉此地不适合久留。他认为天大的建筑系充满了匠气;而对于伯克利,虽然刚来,也能感觉到此地太穷,老板给的Pay太低。我没有正面回应他,只是提醒他要珍惜在这里学习的机会。  我不由想起跟Larry的一次交谈。他颇为无奈地说,本地人交了很多税,但是在伯克利校园内却很难找到白人学生和黑人学生,碰到的都是来自东亚的国际学生。这有些言过其实。但无论如何,我想,来到这里的中国学生应该怀着感恩之心,感谢别人为你做的一切,而不必考究其目的是什么。  札记4  食为天?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我们中国人天经地义地把吃饭放在了首位。  我从来不是一个美食家,也不是那种食不厌精的人,所以,一个人在美国,吃饭倒不是什么大问题?  离我所在的实验室不远,就是所谓的food court,一片小饭馆。其中有一家中国餐馆,没有去过,不敢妄加评论。伯克利附近排名第一的中餐馆是“东海渔村”,香港人开的,与海湾相伴,装潢不算奢华,与国内同等档次的酒家在气质上有所不同。店里的中餐地道,价钱相对于当地物价来说也不算太贵。我到伯克利的第二天,便被朋友带去吃了一顿。在吃不了兜了3个食盒的情况下,两人消费了60美元,包括小费。  因为伯克利所处的旧金山湾区是个华人聚集区,大型的华人超市也比较好找。走进这里的99大华超市,如同进了天津的家乐,顾客甚至还更多,只是鲜有当地美国人光顾。如果你看到一位白人推着购物车,那么不远处一般都跟着华人太太。收银员的广东话比普通话要好,但是顾客大部分都说普通话。超市里东西很全,当然跟国内商场相比还是有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天津的独流醋在这里就难觅踪迹,只能用浙醋代替;没有鲁花花生油,朋友推荐了一种,感觉也非常好;蔬菜看起来好像与国内的不同。鲜牛奶味道比较淡,但是我很喜欢。面包种类繁多。加州的葡萄酒非常有名,我买了一瓶当地口碑不错的红酒,17美元。  到这里十几天了,除了几次和朋友一起,自己还没有单独在外面吃过。因为在超市买了大量的东西,如果不做饭的话,很多东西会坏掉,尤其是新鲜的蔬菜。用平底锅做菜,刚开始很不适应,后来就好多了。最拿手的是西红柿炒鸡蛋,另外还做过酸菜猪肉炖台湾粉条、肉末番茄圆白菜等。这里的大米非常好,米饭煮熟之后亮晶晶的,香!在超市还买了山东产的速冻馒头,只是用微波炉加工一直不是很成功,里面总有一块硬的部分。  做一个人吃的饭,经常都会有剩余,所以怎么翻新剩饭就是个切实挑战。我一般会在剩菜里加些东西再回锅。有时饭后感觉还欠一个汤,便在刚刚做过菜的锅里添些水,烧开。这样的“汤”,其实就是涮锅水,可是我感觉非常不错。这是小时候姥姥的做法,多年在外,我一直感觉这种汤很好。  ……


编辑推荐

  全美排名的第一的公立大学  第一所由亚裔人士担任校长(由长霖博士,第七任校长)美国顶尖名校  核物理学的圣地,美国原子弹与氢弹的研发中心  化学研究的天堂,人类已知109种化学元素中的17种在这发现  1960年代“言论自由运动”发源地  反越战运动的大本营  一位科学家的访美观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伯克利札记 PDF格式下载



就我个人来说,我对伯克利是充满着向往,这一本书我是一口气看完,而且还把它放在显眼的地方,它提示着我努力,努力去这所学校。她会是我梦想的开始的地方。就书的内容而言,是以一个科学家的角度去看,没有多好的文采,但却给我看到的是在伯克利生活的一丝丝的气息,这才我是喜欢的。也让我看清楚了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异和长处与短处。也让我反省了自己现在的学习态度在国外是完全不行的。这本书,虽然内容不多,但对于我来说却是起着警惕的作用,不知道各位是怎么想的。最后,假如你对BERKELEY有一种偏执的狂热,那么这本书你必须的看。


有意思的一本书,推荐一读。


虽然薄了些,内容也单薄点,但是能够用中国人个视角去介绍伯克利,也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可以看到所谓中国的教授的写作水平


  在伯克利的Sather Gate(南校门)外,地面上有个圆圈,圆心的小洞直径有15厘米,四周是花冈岩地板,圆圈一周刻了字。这就是代表伯克利特质之一的“言论自由”标志。上面那句话:
  This soil and the air space extending above it shall not be a part of any nation and shall not be subject to any entity's jurisdiction.
  
  从Sather Gate 到Telegraph 街口,短短200米,热闹非凡,中午时段,是五花八门的各类学生社团纳新和展示自己的地方。
  靠近telegraph 街口,伫立着一个橱窗,里面有学生们精选的五条名人名言。从上至下分别是:老子、Van Home( 曾任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总经理,19世纪后期北美工程界巨子)、马丁路德金、爱因斯坦、海轮凯勒。
  
  1)As for the best leaders, the people do not notice their existence. the next best, the people honour and praise. the next, the people fear, and the next the people hate. When the best leader's work is done, the people say: we did ti ourselves!
  
  2) Nothing is too small to know, and nothing too big to attempt.
  
  3) The ultimate measure of a man is not where he stands in moments of comfrot and convenience, but where he stands at times of challenge and controversy.
  
  4) A hundred times very day I remind myself that my inner and outer life depend on the labours of others, living and dead, and that I must exert myself in order to give in the same measure as I have received.
  
  5) Many persons have a wrong idea of what constitutes true happiness. It is attained through self-gratification, but through fidelity to a worthy purpose.
  
  Berkeley 南校门外的风景,有生之年,不知道能去游历一番么?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