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类的敦煌

冯骥才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5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

冯骥才  

页数:

280  

字数:

18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世界上有两种写作,一种是你要为它付出,为它呕心沥血,为它抽空了 自己;另一种你却从写作中得到收获,你愈写愈充实,甚至会感到自己一时 的博大与沉甸甸。这后一种感受分外强烈地体现在我关于敦煌的写作中。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应中央电视台之邀,写一部有关敦煌的史诗性 巨片的文学本《人类的敦煌》。大约整整一年,我一边纵入茫茫的戈壁大漠 ,一边钻进中古时代浩繁的卷帙中。我如入迷途般地身陷在这无边无际的历 史文化的空间里,到处是高山峻岭,需要攀登;到处烟雾迷漫,必须破解, 而每迈出一步都如同进入一片崭新的天地。渐渐的,我从中整理出五条线索 ,即中古史、西北少数民族史、丝绸之路史、佛教东渐史和敦煌石窟艺术史 。我用这五条史脉编织成这部作品的经纬。於是,这一写作使我的思维所向 披靡——真有“所向无空阔”之感,并从中认识到敦煌的人类意义与无上的 价值。敦煌文化到底有多大多深,无人能答。反正那些把生命放在莫高窟里 的一代代敦煌学者,倾尽终生,每个人最终不过仅仅完成了一小段路程而已 。当然,这是一段黄金般的路程。 於是,在写作文本上,我选择了一种散文诗与警句相结合的写法。诗化 的叙述便於抒发情感,警句可以提炼思想。电视片的文学本需要两个功能, 一是启迪导演,二是具有解说词的性质。这种写法正好可以强化文学本所需 要的两个功能。它还皂一种升华,即思想与激情在艺术上的升华。这写法可 以精辟地表述我的文化发现与文化思考,还有助於呈现迷人的历史气氛与艺 术的精神。应该说,是我选择的写法使我在敦煌中恣意邀游——它使我情感 澎湃,思维锐利,灵感闪烁,时有所悟,不断地把未知变为所获。因此我开 头说,这是一种收获性的写作。 这部电视由於种种缘故,未能成为荧屏影像,但我这文本却在十年中再 版四次。我的一些朋友和读者因为它没有成为电视作品而抱遗憾,我却不以 为然。以我与影视打交道的经验,文学变为电视,很可能是对原作的破坏。 文学是你想像的仙女,一但这仙女变成现实站在荧屏上可能会叫你大失所望 。故此,在文化艺术出版社决定以一种华美的版本再版这一作品时,我反而 庆幸她仍然只是一种文字上美妙的想像。 收入本集的《探访榆林窟》,是我应敦煌研究院之邀所写的另一部电视 文学本。文本方式与《人类的敦煌》全然一致。现在收入本书,除去风格完 整之外,也使我心目中的姐妹窟——莫高窟和榆林窟,并立一处,相互映照 ,再加上年轻一代的敦煌学者吴健先生美轮美奂的摄影作品,文图互补,是 为完美。但愿读者也有同感。倘真的有此同感,我则十分欣然。 还需说明的是,在再版此书时,我删去了较早版本的“附录”部分,却 保留了初版时的序言,以保存本书独自的历史。在我看来,作家的每一部作 品都是一个生命。一旦问世,便有了莫测的命运。有的很早的夭折,有的福 寿绵长。读者不会感知到,作者却为他所创造的生命忧患不已,并祈望其长 存于世,为读者所爱,乃至深爱。 是为序。

内容概要

集作家、画家、文化学者为一身的冯骥才先生站在人类文化发展史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制高点上,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对敦煌文化和敦煌艺术进行了全景式的、别开生面的史诗性解说。自1997年12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以来已重印二次,这次敦煌文艺版的《人类的敦煌》,又增加了《探访榆林窟》,同时增加了国内著名敦煌壁画艺术摄影家、央视“东方之子”访谈专家吴健先生100幅精美照片。对于热爱文化和敦煌艺术的读者,敦煌文艺版《人类的敦煌》无疑是一次文化审美和视角阅读的盛筵。 敦煌是世界上最博大的,原生态艺术遗存。壁画四万五千平方米,塑像三千余身,藏经洞出土的中古时代的文物五万件。遗书件件是罕世奇珍,壁画幅幅是绝世杰作。 本书则是一部有关敦煌的史诗性巨片的文学本,具体包括了:羽人与天人共舞、海浪与流沙的对话、永远的敦煌等方面的内容。

书籍目录

初版序言关于敦煌的写作(再版序言)第一集 一个西方探险家的笔记第二集 乐禅的灵光第三集 羽人与天人共舞第四集 女性的菩萨第五集 阳关大道第六集 天国与人间第七集 共同的理想国第八集 无名的大师们第九集 时光倒流一千年第十集 海浪与流沙的对话第十一集 大漠上的孤坟第十二集 永远的敦煌探访榆林窟

章节摘录

  1271年秋日,三个隆鼻凹目、穿着高领大氅的罗马人东张西望地走在河 西大道上。一位仆从牵着背负行李和水袋的骆驼紧随其后。这三个人中,穿 绿衣、金发的年轻人,便是后来被载入史册的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两位 年长者是他的父亲和叔叔。 三位波罗启程于罗马,经过美索不达米亚,抵达巴格达时,本打算从波 斯湾乘船去印度,但是由于听从了一位印度商人的建议,改变了主意,改走 陆路。这便穿越伊朗高原,由阿富汗翻过葱岭,进入中国。沿着塔克拉玛干 沙漠的南缘,也就是丝绸之路的南道,干辛万苦走到阳关,进入了河西走廊 。 灿烂的文化中国,使这三位波罗如入梦中。尤其面对着张掖大佛寺那巨 大而活生生的睡佛,马可·波罗惊叹之极。可是奇怪的是,在他那传世的游 记《东方见闻录》中,却只字没有提到河西的文化太阳——敦煌莫高窟。敦 煌是他们必经之地,名气远过于张掖大佛寺,他们又在河西停留了至少一年 。是什么原因使他疏漏或错过了莫高窟? 倘若他来到莫高窟,一准会被这东方宝库所震撼。倘若他进入第45窟, 看到那艘扬帆挺进的大帆船,在啧啧赞赏画工们绝世技艺的同时,一准会后 悔当时没有经由海路来到中国。他们的确应当拒绝荒沙大漠中那条无比艰辛 的丝路。 从宋代以来,中国人就把深思的目光,瞥向深远和蓝色的大海。这时已 能造出载重1500吨的“神舟”,航海术居世界之首。尤其南宋时期,朝廷南 迁,千古以来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沙漠丝路便被阻绝。对外的文明联系,更依 赖于那无边无际、自由流动的大海。一个发明罗盘的国家从来就不是封闭的 。尽管人们对这陌生的、凶险的、起伏不定的蓝色世界所知极少,但是他们 意志的光芒始终在前面引导着自己。 雄心勃勃的元代皇帝忽必烈建立了世界上空前规模的大帝国。当铁蹄把 他权力的版图扩张到东南亚、印度、乃至地中海的同时,也将一派豪情推入 辽阔的大海。元代的航海家亦黑速失、杨庭壁、列边·扫马、杨枢与孛罗, 都把船驶到印度与波斯。在茫茫大海上,他们是否感到还有另一种东西,朦 胧又强劲地吸引着他们呢?一种隐隐约约蓝色的文明之光? 一条死寂、艰忍而古老的黄色之路,一条动荡、流畅而崭新的蓝色之路 。中国人面临这样的选择;历史和人类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选择。 在海流呼啸着喷涌着冲上沙滩的刹那,定格。 我们已经明白了,不管是什么具体原故,马可·波罗没有来到莫高窟, 甚至在游记中只字未提,都在表明一个历史的事实:敦煌莫高窟度过了它骄 傲的黄金期。在历史的斗转星移中,它失落了! 荒沙就是沙漠的黄土。它将历史所遗弃的事物轻轻掩埋起来。 弥漫的风沙,黄沙掩盖的丝路上的古城。楼兰、尼雅、且末、若羌、高 昌。倾圮的泥屋,晒成白色的胡杨干枯的树干,全都半埋在沙砾中。流沙还 在莫高窟洞窟前一点点堆积起来。 从元代末期,莫高窟走向寥落。 历史先是封闭自己的过去,然后再把它渐渐遗忘。 那么,我们可别忘了。那封闭在十七号洞窟——藏经洞那些文献呢?它 是否在被封闭的那一天,就感到自己命中注定要被永久地与世隔绝了? 你当然会问,究竟是谁把它封闭在藏经洞中的?为什么? 藏经洞是敦煌莫高窟最大的谜。也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谜之一。 自从它被发现的一百年来,一直无人破解。正因为它奇特、难解、根由 无绪,才在众说纷纭中变得更加神秘和诱惑。 对于藏经洞封闭的原因,最通常的说法是为了躲避西夏的侵袭。根据之 一是,洞中文献年限最晚的一份是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正处在西夏占 领敦煌的前夜。根据之二是洞中的文献没有西夏文本,因此推定这是在西夏 占领之前,为躲避西夏袭击,遭到损害,悄悄将这些宝贵文献封存在这个套 在大洞窟里的小洞中。然后把洞口堵上,涂灰作画,掩人耳目。过后,逃避 战乱的和尚没有回来,它便像古墓一样永远秘藏起来。 但这种说法并非无懈可击。如果将藏经洞文献的年代仔细查看一下就会 发现,自1002年最后一份文献向上溯一百年间,差不多每年都有文献保留下 来。可是截止到1002年就没有了。但西夏占领敦煌是1036年的事.中间怎么 会出现漫长的34年的空白?莫高窟的和尚们不会提前34年就感到西夏的威胁 并做出如此过早的行动吧! 第二种说法认为,藏经洞的残卷较多,许多都是当时废弃不用的文书。 还有那些大量的卷轴式经卷,在公元十世纪末折叶式经卷广泛流行起来时, 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佛教一般不准毁灭经典,便封存在洞内。P178-181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人类的敦煌 PDF格式下载



一片漫天沙飞的黄土地,一处人烟罕至的塞外之域,诉说着生命的贫瘠。然而,恰恰是这如今贫瘠的土地上呈现过文明的繁华和辉煌。敦煌,一度默默无闻,一度灿烂夺目,一度黯然神伤却又惨受蹂躏,最终又衣衫褴褛般怀揣着残余珍宝回归中华大地的怀抱,重新又如婴儿般得到了祖国的悉心呵护。敦煌,是一个展示千年文化的博物馆,是一部注释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又是记录中国古代历史的画卷长廊。《人类的敦煌》,我很欣赏这个书名,没有用任何绚丽的词汇,也没有用狭隘的中国敦煌,“人类”一词,足以说明了敦煌其所蕴含的,所承载的,是博大而精深的,是整个世界应该为之骄傲和去珍惜的。《人类的敦煌》,把我对“敦煌”这么一个模糊而又神秘的词语的印象,具体到了灿烂的古代华夏文明-----壁画、佛像,以及壁画和佛像所包含的更多的文明、文化、科学、哲学;以及所承载的历史变迁。由于这本书的初衷是服务于电视纪录片的剧本,因此,更像是看一部没有图像的纪录片,留给读者更多遐想的空间。如果能对每一个旁白给与相应的照片,那么定会令读者更深刻而具体地了解敦煌。骄傲,自豪,激动;愤怒、仇恨、遗憾;期待、释然、渴望。这代表了我在了解敦煌的过程中的三类情绪,也代表了敦煌所经历的三种阶段:辉煌、没落、复活。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第一次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无意发现,先是被里面的插图吸引,接着就陶醉于冯骥才先生的文字中,因为这是一本纪录片的脚本,因此很容易就随着文字的叙述想象画面,继而了解了向往已久但一直没有机会看到的敦煌,发觉自己原来对敦煌的了解连皮毛都算不上。这本书正好可以作为通向敦煌的一个窗口,作为大众了解敦煌还是很有帮助的,推荐大家看这本书,因为冯先生的文字也很有魅力。这次的书是增订本,只可惜有一部分是黑白的,但是关键的敦煌壁画还是彩色的,真的很值得收藏。


一直以来都非常欣赏冯骥才的才情,他既是作家画家又是一位艺术家。这本《人类的敦煌》是冯骥才先生的倾情之作,是思想充分燃烧升华的力作,很喜欢!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本书无论从封面、插图、文字、纸张,还是整本书的结构和文采都非常赞。阅读这本书的整个过程中,我的情绪波动比较大,情感比较复杂。这本书是去西安之前买的。本来是为了纪念没有成行的敦煌之旅而买。书中无处不在的壮美的逝去的文化瑰宝无时不刻的撞击着我的心灵,让人非常激动。里边所呈现出来的有限的笔画图片,已经可以让人完全倾倒和顶礼膜拜了。我甚至想在我即将装修得整个房子里画满飞天的图案。可是,整个阅读也让人非常痛心。这么多的艺术和学术精品,保存下来的确这么少。或被盗,或被破坏,实在是让人沮丧的事情。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剩下的部分很好的保存了下来。读完之后非常喜欢这本书,让人无限回味。虽然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机会去敦煌,但是这本书已经给我们展示了敦煌的无限壮美。


日前,因出差敦煌,因对敦煌的不了解,特别到当当网购买有关敦煌的书籍。从众多有关敦煌的书中,我挑选了冯骥才的《人类的敦煌》。打开一看,果然好书。这原来是一个电视脚本,结果因故没有拍摄,尽管如此,我还是选择购买。没想到,到了敦煌,王院长看到了我买的书,他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写得最好的一本,他也用这本书送人。买得值!


冯老以一个中国文化拯救者的爱心去保护中华民族的精华,又以一个文人的笔触叙述心中的感动。同时,收集资料较详实,对一般人认识敦煌有一定启发。好好!


感谢这本书,带给我敦煌的第一入门印象。几乎没有任何停顿,以最快的速度读完了这本书,深深被作者充满激情的创作打动,同时再次被中华的灿烂文化所震惊。去过龙门石窟,我相信敦煌的实际面貌远远比所描述的更加壮丽恢弘,希望可以尽快去敦煌,带着这本书和中国地图册。


书写的很棒,很精彩,简单易懂。很好的了解了敦煌艺术!


写得非常好,运用电视纪录片的手法再现了敦煌的博大精深。值得阅读!


作者文笔足够好是显然的。作为知识普及也很到位,很容易理解,让读者从各个角度初步了解敦煌和敦煌学。


看完让人对敦煌有一种向往~


带着去敦煌,火车上看


是个剧本,写的不错,然后发现后面其他人写的很多关于敦煌的都是抄袭他的


内容。质量都很棒啊。。。冯骥才的书没的说


很棒的书!已是二次购买,送给朋友,值得收藏。


居然有那么多文物遗失掉,伤心


没第一本舒服,内容很好,很为祖先骄傲,加油中国


喜欢这样的文字,如同潺潺的流水,娓娓道来。固然引经据典,但不令人感觉掉书袋。呵呵,冯先生首先是文学家,所以奉献美丽的文字和图片;读者首先是欣赏者,所以从故事中去踏寻千年。


笔者用心的文字,读者用心的感受


没想到时彩页的 才20多1!真的很值!!而且里面比较详细
虽然我想买是故事内容为主的 这本是初步涉猎 也是个不错的开始!!


书中的插图很美,冯老的文笔一直很细腻。


算是一个电视剧本,不过看起来也不错


厚重感


送同事的


帮同事买的,应该很不错吧


送货速度快!包装好!!!


冯老的散文很好看,再加上配图。如果能再多些配图就更好了。


很喜欢西域的神秘感,也很喜欢历史的厚重感.希望踏上丝绸之路.感受那种沧桑大美.


大师的作品,精!


里面的插图很好,书的质量也好一看


与十年前的版本相比较,现在的就是精品!超喜欢


因为近期对敦煌的文化比较有兴趣,所以买了一些这方面的书。目前已经粗读了一遍,刚开始时觉得这是个纪录片的大剧本,更多的是从一种人文情怀出发,来写一些敦煌洞窟与文化变迁。
个人觉得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更有冲击力,也更能吸引我。尤其写到那些文人、学者开始为保护洞窟与奉献青春和生命来研究敦煌文化时,更细腻也更动情。有时间可以再细读一遍。
不足之处是参考了其他的图书后发现,有些图片和文字说明似乎没有对上。也可能是我才疏学浅,误读了,呵呵
值得看看


敦煌的美,沉淀了一千年。被震撼的不仅是画家……


这是大冯的旧作,但内容不久。对敦煌感兴趣的读者,值得拜读。


为我即将的敦煌之旅开辟了新的视野,了解了很多关于敦煌,佛的递进,丝绸之路的故事~~


要去敦煌 所以买的这本书 很受用!准备旅行时带着看~


最初是因为要去敦煌旅游的目的而买的,看着看着就成了读一段故事、读一段历史,对于想初步了解一下敦煌历史的人来说,还是不错的一本书


从物的敦煌到人的敦煌,美不胜收


对于即将启程去敦煌旅行的功课准备,浅显易懂,时间脉络清晰,可以作为了解性质的读物


余秋雨的书几乎都买来了,喜欢他书里那种文化深沉的积淀,不管有些人对余秋雨如何评价,都抹杀不了他的书带给人的或震撼、或思考、或欣喜、或感叹。。。。。。


如果没有了那些“镜头推入”、“旁白”等字样,感觉会更好,要不,就是一个电视节目的文字版。


图片精美,文字隽永。


印刷很精美,但还没来得及看。


简单易懂。作为扫盲读物不错的。


不错,看过很久了,受益匪浅,值得推荐。


看完了就想去了


书是好书,冯也是不错的作家。
不过内容是中央台《敦煌》的解说词。
这样的话,还是直接看《敦煌》比较好。


介绍的还行,但是书里面的图片和文件不能对应,看起来麻烦,并且有的图片还没有介绍


以剧本形式写出的,感觉不太好。内容还不错


虽然说好的电视剧本也很可一读,但总有点上当受骗的感觉,毕竟开卷了,要求自然是更精致的文字.


此书似乎想涵盖敦煌学的所有方面,结果却显得很无力!作为“菜鸟”级敦煌游客,本希望通过此书,提高自己敦煌游的品质,实际效果完全相反,看此书游敦煌,无基本的切入点,越看越乱!建议有同类购买初衷的人,慎重下订单买此书。


除了序言写的不错,其余的都很让我失望,包括图片


冲着作者的大名买下,发现内容华而不实,失望


虽然纸张很好,印刷很好,但是这书真的很烂,插图跟内容完全不配……就像弄了一堆图片,随便往里面放的似的


   敦煌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值得后人去赏读品评;敦煌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书籍,值得后人去仔细阅读;敦煌是一门深厚的学问,值得后人去研究发扬。
  
   作者冯骥才以他细腻的笔触、深厚的文学功力为我们展现了敦煌的全景式面貌。文字的盛宴,心灵的震撼!
  
   可与《敦煌历代精品边饰、圆光合集》、《敦煌历代精品藻井100图》互相参照阅读,后两者以图示介绍一些更为专业的内容。另外,冯的《冯骥才分类文集 敦煌追问》后还包含了一部电视剧本,甚好。


  从历史到艺术,全面地讲解敦煌文化,可惜在敦煌参观的时候,每个洞窟停留时间太短,否则手持此书细细品味,一定能够看得更深。


  正在看,将近一半的部分。
  相当好的一本书!
  被笔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折服!一条丝绸之路,一段不同地域间物质、文化相互交融的漫漫历程,敦煌瑰宝是全人类的财富。
  看这本书,到此为止,我都是在怀着一种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人类博大的情感,深沉的智慧,经千年积淀的绘画艺术。。。
  感谢作者为我带来的这一场文化盛宴。


该书是不是春节期间央视播的《敦煌》的脚本?当当上说这本书是一部纪录片的脚本,我就把两者联系起来了。


不是今年初一央视放的《敦煌》,是电视纪录片《人类的敦煌》的电视脚本


请问LS的盆友,《人类的敦煌》电视纪录片哪里可以找到啊?~百度了一下,貌似木有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