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妹妹与我

[德] 尼采 著,奥斯卡·雷维 英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5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

[德] 尼采 著,奥斯卡·雷维 英译  

页数:

376  

译者:

陈苍多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从精神病医院潜运出来的交稿,尼采百年后才曲折问世的最后自传! 大胆写出自童年与青少年时期起,与尼采纠缠一生的女人——妹妹伊莉莎白之间的暧昧关系。 为了迫使被禁锢的自传《瞧!这个人》解禁,尼采写出更悚动的文稿——《我妹妹与我》,结果生前未能如愿出版。 《我妹妹与我》英译本在纽约出版时,出版社正遭“防止犯罪协会”查封,命运多舛的手稿再度佚失……已经永眠的尼采,生前未曾得见最后日记问世。

作者简介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年~1900年,西方现代哲学大师,已译为中文的著作与相关研究达三十多种,影响20世纪哲学发展甚巨。著有《悲剧的诞生》、《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瞧!这个人》、《上帝之死》等书。

书籍目录

中文出版说明中译序 记《我妹妹与我》中文版首译英译序 遗落的一块拼图——曲折的出版过程英译出版说明 对一些评论家的回应——出版社迟来的说明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尾声 对她的祷文

章节摘录

书摘国家之中有两种权威来源:元首以及他的机构,即政府。元首是国家之中的智能——司法体系的来源。不好的元首以完美的机构为国家做事,比起好元首以有缺点的机构为国家做事,有可能做更多的事情。  我一生之中至少遇过四个人,这些人都认为,如果我置身于一种新的宗教场中,看起来一定不错。其中有三个是女人。我因而怀疑宗教,甚至怀疑女人。  我在日内瓦认识一个荷兰女孩,几小时之后就向她求婚,当时我想她可能会接受我的轻率求婚——求婚是源于一种突发的华格纳浪漫思想——心中很是害怕。但是,那一天命运眷顾我,那位美丽的荷兰女孩直接了当地拒绝了我。  我应该学习以我的同事布克哈特为榜样。他的那一本叔本华作品上写满了问号,我应该对所有迷住我的女孩,包括莎乐美小姐,加上问号。对女人的信仰是一种偶像崇拜。在「原则」不再值得男人表示忠诚的时代中,我们会在穿著普鲁士制服或丝制衬裙的偶像面前屈身。  无论对一个政府还是一个女孩偶像崇拜,都不是沦入异教精神,而是沦入愚蠢状态。  我是苏格拉底与幽灵的混血儿,我是遭天谴者之中一个会思想的鬼魂。这个世界厌倦了哲学家;我厌倦了我的苏格拉底自我。苏格拉底所认为的疗药只不过是另一种病征——思想的病!我的心灵已经向终极的真理——绝对的确定性——挑战,而这种确定性已经让我变得疯狂。我的智能终于被解除了魔力,我所知道的事情比哈姆雷特少,比苏格拉底少,比一无所有少!这是最终的真理:并没有真理,只有垂死的灵魂痛苦地垂吊在「十字架」上…… 只有女人能对抗男人与大自然的律则而不会遭受神祇的报复。女人就像犹太人,不曾处于凡人的地位:她们不是天使就是魔鬼,或者两者都是,挤满那介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的雅各的梯子。她们并不欲求存在,因为她们本身就是存在,将善与恶的永恒本质具体化了。由于女人是一种自然力,所以谴责女人道德很坏是很荒谬的,就像指控闪电击中教堂、嘲讽上帝,也是很荒谬的。如果说我拥有一种才能,那就是,我会使人生气。我用尿液在世界上方制造出一个彩虹,这件事,世人很快就有所回报。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尼采在本书中以他的妹妹以及萝·莎乐美为经,以各种论点为纬,尤其是后者更为广博,举凡社会思想、历史、观点、音乐、法律问题……都有涉衣。当然,“疯狂”的尼采必然更加狂妄,所以也难怪他要说:“我已经写够了这个世界,现在让这个世界写我吧。” 疯狂也罢,狂妄也罢,必须读了之扣才能定夺。


编辑推荐

  尼采在本书中以他的妹妹以及萝·莎乐美为经,以各种论点为纬,尤其是后者更为广博,举凡社会思想、历史、观点、音乐、法律问题……都有涉衣。当然,“疯狂”的尼采必然更加狂妄,所以也难怪他要说:“我已经写够了这个世界,现在让这个世界写我吧。”  疯狂也罢,狂妄也罢,必须读了之扣才能定夺。  倾听尼采:一种赤裸的声音  1. 如果说《悲剧的诞生》是尼采最重要的美学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最成熟的哲学诗歌,《瞧!这个人》是最完整的创作传记,那《我妹妹与我》就是最私密的临终告白。  庸俗的人读书,总是只会问这本书到底要讲什么,给我一个明确的主旨。然而,每个人的遭遇不同,面对事情的感受也不同,书中的文字纪录,不会只有一种解读的方式。就像许多人听故事,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做出价值判断,就是不知不觉高举引以为鉴的旗帜。但却缺乏对当事人处境的感同身受,也缺乏对自己生命的深刻反省。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提出什么问题?而不是别人可以给我们什么答案。主旨,有时不是作者赋予的,而是读者自己创造的。  要想体会尼采《我妹妹与我》这本书,就必须坚持这样的阅读风格。它是尼采精神崩溃过程的扎记,为的是对自己做出最后的交代。因此,除非我们愿意进入尼采的世界,体会他如何面对这个生命,否则我们的阅读,终究将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意义。  2.尼采,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思想家。二十世纪,有人将他尊奉为存在主义的大师,也有人指责他是纳粹主义的罪魁祸首。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他所提倡的「超人」哲学。人,是必须不断自我超越的。当每个人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时,则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面对生命的强者。尼采所主张的「超人」,就是这种「面对生命的强者」。  可惜的是,许多人望文生义,将「超人」想象成「无所不能的神」,而误认尼采的学说为不切实际的空谈。或者,将尼采的「强者」解读为「拥有权力的霸主」。希特勒便利用这种错误的思考,作为自己诉诸群众的立场,加上优越的种族主义心态作祟,从而编织了屠杀犹太人的理由。  尼采的哲学思想,就这样地被政客加以践踏,更可悲的是,他的妹妹不但不曾捍卫他的主张,甚至还成为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好朋友,成为一个狂热的纳粹份子。  当德国青年将尼采视为新自由精神的象征时,她的妹妹,则企图将尼采塑造成一个毫无缺点的人。尼采曾经写下他的叮咛:你们必须义无反顾地离开我,然后我才会回到你们身边!尤其他那著名的「上帝已死」的口号,更是在于提醒世人应该勇敢的「重估一切价值」,而不是盲目地进行偶像崇拜。  的确,尼采的伟大,就在于他敢挑战西方长期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价值标准。他从不在空洞的概念中进行思考,他的哲学乃是对生活经验点点滴滴的反省,甚至,他的一生都在实践他的哲学———在辛苦中勇敢快乐的活下去。  3.公元1844年,尼采诞生于一个虔诚保守的宗教家庭。五岁时丧父,便在一个没有男人的环境中成长,妹妹是他唯一的玩伴。中学时就读寄宿学校,首次和一群男孩子相处,由于他们的家庭背景大不相同,尼采显得十分不自在,而被同学戏称为「小牧师」。在这段青春期的日子,苦涩的尼采,没有什么朋友,只能和妹妹两人,藉由身体的碰触享受快感的滋味。  公元1864年,长大后的尼采,就读大学的第一年,也加入了酒馆、妓院夜生活的行列,他就是在这个时候感染梅毒的。然而,他并未沉沦于这样的生活中,他觉得这样的日子是在浪费生命。同时,他也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放弃家人长久的期待———攻读神学,因为他再也不能从生活中印证宗教信仰所说的一切。  公元1869年,尼采荣膺巴赛尔大学教授的职位,讲授古典文献学。然而,他的同事却批评他的论文有许多错误,嘲笑他应该改行当个哲学家更合适。此后,尼采与华格纳之间有密切的往来,同时他也迷恋着华格纳夫人柯希玛。他的妹妹更是借着这份友谊,进入了当时的上流社会。  公元1879年,重病的尼采无法再担任教书工作,遂辞去了大学的教席。这时的他,不仅对华格纳音乐风格的转变大失所望,也因为眼睛视力日渐衰退,加上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而一度陷入放弃生命的忧郁失望中。后来,他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便在各地旅行的过程中,开始构思他的著作。  公元1882年,经由朋友的介绍,尼采认识了俄国女郎沙乐美。这可说是尼采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苦恋,甚至不惜为此和妹妹发生严重冲突。当沙乐美选择了尼采的朋友、远离尼采时,他简直悲痛欲绝。就在最孤独的时候,受伤的尼采一次又一次地爆发创作的能量,写出一部部伟大的作品。  公元1889年,尼采的病情日益严重,甚至被送进精神病院。后来,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力,逃离死神的魔掌,母亲于是把他接回家照顾。他的妹妹则专注于尼采笔记的出版。她广为宣传他哥哥的思想,不仅透过书籍、文章、报告、杂志和写给出版社的书信,甚至进行一连串十分引人注目的诉讼程序,藉此宣称自己曾受委托,可以用尼采的名义发言,并阐释他的哲学思想。  不过,血缘上最亲近的人,在思想上却可能是距离最遥远的人。  公元1893年,伊莉莎白将母亲的住处改建成第一所「尼采档案馆」,自己就摇身一变成了馆长。然而,当时曾受雇参与整理尼采手稿的编辑,却表示她对她哥哥的著作一窍不通;她是在窜改他的文章,一切都是儿戏;整个档案馆是为了她的虚荣而建立的。  公元1897年,母亲因为过度劳累而去世,妹妹才接手照顾尼采。公元1900年8月25日,尼采逝世。公元1935年11月10日,伊莉莎白以近90岁高龄去世,希特勒亲自参加了她的葬礼,并献上一顶桂冠表示哀悼之意。  4.本书的出版,我想也许在遥远处也可能呼应着尼采临终前的心愿。  其中叙述着许多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只是想要告诉我们,尼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尼采始终强调不要把他神圣化,他只是一个小丑。即使在病到意识不清的时刻,依然坚毅地提笔写作,为的是用自己精神生命的光辉,战胜肉体身躯的苦痛。在他那充满智能警语的背后,其实是对无数生活感慨的省思。因此,尼采对自己私密情欲经验的呈现,不仅成为理解他为何强烈批判道德、宗教的重要线索,同时也可作为他早已预料到自己终将遭受扭曲命运的象征。换言之,这本书可以说是通往尼采思想的后门阶梯。  以下,便针对本书的篇章进行扼要简介与串联。  第一章,尼采回顾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尤其是对家庭成员的描述,正代表着他成长历程最初的情感经验。第二章,尼采用力地呼喊,这些笔记绝不能落入妹妹的手里,可以说标示出本书作为一种自白的重要价值。第三章,母亲对于男人的憎恨,打造了一座监狱,冲击着尼采与妹妹,在彼此的痛苦状态中,寻找两人之间任何可能的快乐。第四章,尼采明确揭露妹妹长期挑逗自己的性器官,并认为她对自己的思想一无所知,拒绝她发表任何关于自己的意见。第五章,沙乐美使尼采完全屈服在肉体的美妙狂喜之中,宛似一个吸毒者,甚至表明,即使沙乐美杀了他,他将仍然信任她。第六章,表露对于华格纳的不满,尼采于是提出自己最好是教音乐,找到一位妻子,与她共组一个有很多小孩的家庭。  第七章,伯爵夫人以撩人的姿态引诱着尼采,在各种满足性欲的把戏中,尤其偏好以马鞭激发最狂热的色欲,尼采由此感受到淫荡对生命的阉割。第八章,濒临死亡的罗莎莉姑妈告诉尼采,她一直以来都知道他和妹妹之间发生性关系的事情,她不想说教,但是希望他们不要再继续了。第九章,尼采大叫着,我要更多的女人,只有无限的想象力才能支撑我的生命,同时将妹妹伊莉莎白比喻为坏天使,而将沙乐美比喻为好天使。第十章,如果必须在沙乐美与查拉图斯特拉之间作一选择,尼采说沙乐美这个女人会是我最终的选择。第十一章,尼采描述自己有几个月的时间失去了时间和空间感,除了妹妹之外,无法认出任何人,可见撰写本书时已经十分接近死亡的边缘。第十二章,尼采强调,柯希玛是第一个让我看到我自己的女人,凡是我们失去的,我们都会永久拥有,这似乎也印证了女人对尼采的意义。  5.赤裸的情欲、孤独的灵魂,交织出生命不为人知的秘密。  二十一世纪的台湾,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声音,大部分的人谩骂谴责尼采———到女人身边要带一根鞭子———这种毫不尊重女性的说法,但却很少人真正了解,这句话对尼采的意义为何。  本书中尼采这么说着:  我却敢在我的哲学里  扯裂每一种掩盖的面具  扯裂人心的特种虚伪  把人类赶到生命的舞台上  露出他们那赤裸公开的骨架  我的天空因为与四个女人的关系而受到污染  当我垂死地躺在那里  雷电乌云聚集在我四周  —那些我以麻木痛苦的手指涂写的晦暗冥思笔记  不久暴风雨就会停歇  一旦这些笔记出版了  暴风雨就会一新我记忆的风景  并为我蒙尘的骨头解渴  我的死将不会让我战胜生命  但是我的自白将可以使我永不腐朽  就在如此深沉的心境中,尼采写下了自己生命的孤独。面对世俗的非难,他依然勇敢地揭露一切,从童年到中年。  母亲的压抑、妹妹的玩弄、沙乐美的解脱、伯爵夫人的放浪形骸、柯希玛的坚持……。亲情、友情与爱情的错乱,在各种情欲的冲击下,尼采始终未曾蔑视女人。他需要女人,他甚至可以没有自己,却不能没有女人。  然而他却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女人。  尽管如此,尼采献上自己的遭遇,作为对世人无尽的爱。在他发出令人刺耳声音的背后,其实正揭露着一幕幕荒谬的景象。  面对着人生即将终结,病卧的尼采对自己做了最彻底的交代。他的思绪,从此未曾停止,尤其当我们释放自己的情欲时。  每个阅读尼采的人,都可以在他的字里行间,深刻地思索自己。  ——记尼采《我妹妹与我》中文版的到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妹妹与我 PDF格式下载



包装的很好,有塑封,买来就拆开了,想看看内容。尼采虽然被人称为疯子,但疯子能写出这么多的文章来吗?有些东西,还是看了再说吧。有些时候感觉难以评论,兹援引豆瓣吧。  这部作品是从尼采在精神病院住院期间的手稿中整理而来的,记录的都是尼采在那段非常的日子里一些散落的思维片段,所以整体上感觉有些零乱,甚至像是胡言乱语。你可以说那时的尼采是个“疯子”的,但或许只有在“疯狂”状态的掩饰下,他才能将那些源自生命最初阶段的愤怒,恐惧和绝望真实的释放出来。那些童年时期被压抑的抗争,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才得以暴发,那只是一个男孩对于单亲母亲那过分关注和渴望目光的抗争,这目光让他的家成了一座监狱,让他与妹妹被迫在彼此的孤单中寻求乱伦的温暖,这座监狱囚禁了他的童年,他的欲望,他的爱情,他的人生,庆幸的是他的思想始终没有放弃那奔向自由的渴望,所以我们才没有失去一个“疯狂”的哲学家。
  
  “任何跟母亲有关联的事,我唯一所能想到的就是,母亲与父亲结婚不到六年,父亲就去世了,此后母亲就关起了子宫的门,拒绝所有的人,任何男人以双手双眼无言地恳求着她,她均以憎意的眼光凝视他们。我是她唯一能够以认同的眼光(我认为,有时以渴望的眼光)看待的男性,而此眼光为我制造了一座监狱,是只有在这种房子中长大的人才能够了解的监狱。”
——“这本书琐碎得另人难以置信,从那跳跃的文字所表达的更加跳跃的思想,完全把握不了,那个人到底要说明什么,或许我应该再耐心一点。”我曾经在记事本中写下上面的话,那时我因为《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留给我的阴影,对尼采的作品恐怖不已。不过有一句话我说对了,就是“我应该再耐心一点”。事实证明,《我妹妹与我》相当容易理解,虽然这个时候的尼采已经被世俗关入了精神病院,可是他此时的表达比不疯的时候更容易让人读懂。也许是因为,这本书在尼采本人看来,不过是一些涂鸦而已。
让你们看见,也让我看见。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哲学门外汉,我尽可以抛弃一切伪装的说:“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其中妙语连珠的智慧把我彻底击倒!”“每个人天生都是自己的意识的长度、广度与深度的囚徒”的语出惊人令我过目不忘!毕淑敏说人类出生时是小蝌蚪(形成前其实也是小蝌蚪),长大后是井底蛙。个人认为此话十分贴切,恰恰因为自以为是的人太多,所以谦虚才成其为美德。读书加深我们生命的长度与宽度,旅行扩展我们的视野,我们可以尼采这句精典之词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一颗“无知”之心,不断追求自我改进。“在这个星球的所有居民之中,我认为树木是最高贵的。它们确实显示出最完美的对称感。”个人游览的名胜有限,但春节时登黄山,看到遒劲多姿的黄山松挂着冰凌屹立岩石间,敬意与在大自然面前的震撼然油然而生。作一个营营役役、忙于生计的人兴许还不如一颗松,观云海看日出,览群峰荟萃。“字语只是观念的衣料,而法律是管理情感的外衣”。“我赞美强者,同情弱者,对于完全无助的人有一种难抑的爱”。“大自然会更新,而人类不会”。如何界定一个人是富人还是穷人呢?是“他有没有能力放弃他所拥有的任何东西,而不会失去安全感”。……即使你对这位既圣且狂的哲人不了解亦不感兴趣,就权当作解放自己思想的禁锢,也向你推荐此书——看尼采赤裸情欲的释放与孤独灵魂的揭露。


黄碧云在她的散文《憂傷之可能,私密之可能》中提到尼采的《我妹妹与我》。因为非常喜欢黄碧云,所以就买了这本书。
把黄碧云的文章贴在下面,以飨各位。


如果我讀,是因為憂傷。不因為憂傷而讀,而因為讀而可以憂傷。

憂傷是那麼難。我們生活著,很煩惱,生氣,傷心,吃驚,狂躁。
憂傷極其慢,與事物有所距離。憂傷幾近愛,我們是因為懂得,憫惜,敬重,才愛的。

讀《戰爭與和平》的時候在埃及。在河邊一張椅子讀著,因為書寫的清晰而極為憂傷。《安娜*卡列妮娜》,在印度加米爾的船屋裡。船屋沒電,我在漸暗的天色裡讀著,讀到無法閱讀小字為止。現在到了不暗也無法閱讀小字的年紀。想起《安娜*卡列妮娜》,總是心有所戚。
《罪與罰》,在玻利維亞的咖啡店坐了一個下午,咖啡店外是切*格瓦拉的大頭像。《罪與罰》是一本憂傷的小說。

你看我的閱讀口味多麼的古老。魯迅的《野草》,極為哀傷。薩拉馬戈的《修道院紀事》,我在自己的房間閱讀,讀著猶如有斷手之痛,而奇怪,因而得著安慰。

憂傷的小說,可以鎮痛。因為她們的憂傷,又是那麼冷靜。

好像就這樣接近。閱讀和寫,同樣私密,因為接近靈魂。

憂傷幾乎無法分享。所以我又寫。寫了以後,憂傷更加封閉和私密,更加無法分享;還原她原來的本質。

所以我打開尼采的《我妹妹與我》;他在精神病院的寫作。沒有再私密的了:他那個熱情的世界,拒絕進入。我幾乎可以進入人的存在的核心:人,不過是人。比但丁的煉獄更加逼近靈魂的真相。你知道,但丁的《神曲》不過是一本八卦雜誌罷了。


谜一样的语言,抽象画似的的思考。而我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它超出了我理性思索的范围,或者它本来就谈不上什么理性,只是一个露骨的玩笑。原来哲学也可以这么“抒情”,不像马克思似的严谨,没有完美的结构,好比大自然的交织,听从大自然的安排,随着一年四季产生不同的感触。所以,它的内容是零星的,是闪烁着的零星的光芒。在我眼里,尼采看似一个醉人,一个让我深深为之陶醉的醉人。他让我云里雾里,让我怀疑自己的理解力,可是当你看清一些事实,才发现“尼采”只是个“尼采”,他不是万能的神,因为他不能选择时代,也不能摆脱物质能量的束缚。带着思考,指尖抚过一页页,书见封底,我们也成了不朽的哲人。


可以说是尼采写就的最后一本书,在精神病院,在人们通常称谓的癫狂状态下的作品。一本反映尼采哲学思想的好书,值得一看!!!


尼采的伟大,就在于他敢挑战西方长期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价值标准。想要彻底了解尼采,这本书有必要一读。


这本书是我读大一的时候老师向我们推荐的老师本人就非常的脱俗,推荐的作品也一定不一般于是就一直寻找这本书看过以后,对尼采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他的思想来源有了依据


尼采在哲学上建筑颇深,在个人生活方面也是同样的充满激情。


读里面很多尼采的文字有种写到内心深处的感受,是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只冲这个尼采,你就可以持续的看,你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超人,因为你自己已经被体制化




这本书实在没话说,超赞!!

尼采疯了都能写出如此精妙的书!!!!不愧是天才!!!!


尼采 是疯子还是不是疯子 你看完后 会有一个判断的


尼采的东西,我都想珍藏,不容错过。我记得为买这本书,曾跑了半个杭城市区


尼采的书看过几本,非深入到尼采内心深处不可体察哲人的孤独。


喜欢尼采的朋友,推荐购买,翻译的听流畅的


没想到尼采的书也可以这样好读


无质量问题.尼采的力量还没看到?真的无话可说!


尼采就是牛!不过看了这本,让我不再崇拜!


尼采剖析内心的书


作者在生命的最后对命运做出了妥协。


一位在现代哲学史上绝对绕不过去的人物,绝对清醒的人,也是有点错乱的人,听听他究竟说了什么。


书是没读 书很重质量很好 但是还有有轻微的损坏 但是不影响书的内容 希望买的人不要受到影响


能启发人想更多东西


我是半价买的,觉得挺便宜的。呵呵。今天来写评论,一看,矮油,3.5折。额滴神呐,我不够走远哈。


看了之后超级过瘾呀,这种书打折原本不该,竟然打了,而且打了那么多


大家的思想线索


已经读过这本书了分享的读后心得。非常喜欢——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


第一次买书啦,,恩 没看呢, 但肯定会特别好。。。


带有心理倾诉形式的书都是我喜欢的,我先收藏了等待阅读了再说,大致翻一下感觉象是一本好书,更何况我是很便宜的价格得来的。


好书,很多文章引人深思,小姨看了很喜欢


还没看正文,只是看了前言,感受到了对言论的束缚


很不错的一本书,在普通的书店很难买到。如果还有货,建议各位也买来看看吧


还不错,开本有点小。印刷、纸张都还可以。


封面手感不错,我喜欢,印刷很好,字体清晰。


还没看 其实 ·············


对于本书的真伪暂且不论,我倒更希望这本书是真的。结合尼采生前的作品来读本书真的不得不发人深醒,尼采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所有哲人中对生命的理解最深刻、最透彻的二者之一(另一个是佛陀),而他的人生则更像是一部用身体写成的绝响,就像他的第一篇作品——悲剧的诞生。


有经典语段,内容总体还是杂芜了一些,有点像脚踩西瓜皮想哪儿写哪儿的感觉。尼采的疯言疯语,对人生有一定启发。


这个不错。。尼采大师,,帮同学带的!


翻译的不太好。关于尼采,总还是值得一读的。世上有几个尼采嘛。


大师就是大师,看得我云里雾里的,光一个女人的名字就把我整蒙了~~~~


帮单位同事买的,这个年代还能认真重读哲学,佩服!


名字还是很耸动的,不过内容就还好,没有和他其它言论相差太远。总觉得他最后是梅毒入脑了……


虽然时有透露出那时的他逻辑已经偶尔进入混乱,但还是能够体会到这位巨人的高贵灵魂与愤世嫉俗,我喜欢!


我感觉这本书还不错看完感触很深


还不错,但总是有点难懂


书的质量还可以,内容也不错


稍有晦涩,实属正常


还没有看完,内容比较丰富


有点意思,看着好玩吧。


还不错,正在看。。。


传说是尼采的作品,但是不知真假,但还是可以读的


看的我这个晕呐。也许我不是读哲学的料吧。


书挺好,有一点不好,就是与送货的芝麻开门公司有些误会,害我白浪费几块钱话费,又迟了两天才拿到手,还以为书送丢了呢?如果书能直接送到客户手里是最好的了!


著名神經病的文字記錄翻譯得有點不那麼德國


神经“错乱”的残思


收藏着,毕竟这种书外面少见


完全看不懂,混乱


很有可能是伪作


书写的一般,不怎么样,封皮不好,内容散乱


可能是因为年龄关系,看不太懂.....


纸质很差,纸张太薄了,都能透过字,尾品汇买的,后悔中


万恶淫为首!


买了一年的书其中有一页印反了书的质量还好,而且很便宜,不到8元钱尼采与他妹妹之间的暧昧感情的披露,且此书是以日记形式在尼采死后才得以出版的每章都分成小段,是我喜欢的格式,随时都可以翻开来看,不是每一次读尼采了,不过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看到另一面的他吧我们大家最熟悉的尼采对女人写的那句名言了,不过他也为此招来多少女人的恨与骂啊?哈哈,不过在尼采对他妹妹的情感上倒丝毫看不出来他对女人有如此偏见,反而显得特别真挚。


这是尼采在住院的时候自己的自述,虽然在翻译上难免会出现意思差异,但比起那些别人对他的描述和撰写要来得真实,毕竟那是他自己的叙述!


买的时候非常便宜,只有七八元吧,其中有一页还印反了,不过看在价格便宜也就罢了。以前读尼采都是读他的作品,这是一本有关他自传的书,所以比较感兴趣,而且这本书在他生前是没有发表的,里面写了尼采对妹妹的那种感情,读来还是非常真挚感人的,由些让我们可以看到另一面的尼采,了解他的内心生活,虽然暧昧,但是仍然是最真实的表达,这就是我们希望的。


尼采的《我妹妹与我》在某种意义上像卢梭的《忏悔录》,都是真实地面对自己灵魂。而书里还涉及到尼采对很多别的事情的看法,妙语也不少。很不错的一本书。


尼采的私人生活尼采与三个女人的故事了解尼采的女人观,需要看这本书翻译一般


汗颜,对尼采了解太少了,不知道尼采之前的生活,所以根本看不懂这本书说的是什么,不是书失败,是我失败。


我一直都认为尼采的强力和智慧使他所具有的外在表现让他为世人所不解,即使我这样一个谦心向他索取的人都不敢说可能理解他.虽然我未仔细读过这本书,但我认为评价不能从书本身的内容来进行,而应出之于尼采的整体思想. 谢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