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1932-1982-中日关系五十年大事记(全五卷)

张篷舟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9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

张篷舟  

页数:

242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张篷舟先生等人编写《中曰关系五十年大事记1932—1982》开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之后。作为王芸生先生的同事和助手,这一工作无疑是对王芸生先生的事业的继承。编者依然以史家的视角,从尘封的史料中悉心爬梳,进一步将抗曰战争开始后的两国关系与战后的两国关系联结起来,寻找从中日两国交恶到结束战争局面走向和平与发展的必由之路的因素。不过,由于时代的变迁,与王芸生先生编著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相比,《中日关系五十年大事记1932—1982》还有不同的性质。如果说《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主要目的是披露重大事件的真相,激发读者的爱国思想、民族感情的话,那么,《中日关系五十年大事记1932—1982》·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向人们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引起人们对中日关系乃至国际关系的更深入的思考。之所以这样说,是与战后,特别是当代国际社会的特点分不开的。

作者简介

张篷舟,早年从事文学、新闻、摄影和教育工作,大革命时期抽笔从戎,参加东征。1934年起就职《大公报》,抗战期间出生入死学入前线,写过52篇上海战场报道及拍摄大量照片,真实反映了上海将士浴血抗日事迹,并以“杨纪”为笔名写出《上海之战》、《沪战实录》等书,名噪一时。1939年采访华南六省,写出《中国大势》、《中国要览》等书。解放后,其主编的《人民手册》一书为当时颇具影响工具书。离休后,协助王芸生老修订《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书,迄芸老逝世已成七卷,所余第八卷由张篷舟续编。

书籍目录

中日关系五十年大事记——1932-1982:第一卷 序一 序二 1932年(中华民国二十一年·日本昭和七年)  附录一:驻沪十九路军将领通电抗日   (1932年1月29日)  附录二:日本政府关于上海事件的声明   (1932年1月29日)  附录三:植田谦吉致蔡廷锴最后通牒   (1932年2月18日)  附录四:蔡廷锴复植田谦吉函   (1932年2月19日)  附录五:上海市长吴铁城复上海日总领事村井仓松函   (1932年2月19日)  附录六:外交部长罗文干对外宣言   (1932年2月20日)  附录七:处理满蒙问题方针纲要   (1932年3月12日·日本政府公布)  附录八:上海停战及日方撤军协定  (简称《淞沪停战协定》)   (1932年5月5日·外交部公布)  附录九:日满议定书   (1932年9月15日)  附录十:国民政府外交部为曰本承认“满洲国”致日本抗议书   (1932年9月16日)  附录十一:日本外务省关于承认满洲国之宣言   (1932年9月16日)  附录十二:国际联合会调查团对于中日问题报告书  (节录)   (简称《李顿报告书》)   (1932年10月2日·外交部发表) 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日本昭和八年)  附录一:国民政府外交部为日军侵占山海关向日使提出照会   (1933年1月22日)  附录二:停战协定  (塘沽协定)   (1933年5月31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发表) 1934年(中华民国二十三年·日本昭和九年)  附录一:日本反对国际援华   1.日本外务省非正式声明  (天羽声明)(1934年4月17日)   2.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言人声明  (1934年4月19日)   3.天羽英二答记者问  (1934年4月20日)   4.日外相广田弘毅谈话  (节录)  (1934年4月23日)   5.日本政府声明  (1934年4月24日)   6.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言人第二次声明(1934年4月26日)   7.日外相对英、关大使质问提交答复纲要   (1934年4月26日)  附录二:国联中日事件顾问委员会决议邮件通过满境之三原则   (1934年5月17日) 1935年(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日本昭和十年)  附录一:何梅协定  (1935年6_7月)   1.梅津美治郎致何应钦备忘录  (1935年6月9日)   2.何应钦复梅津关治郎函  (1935年7月6日)  附录二:秦土协定  (察哈尔协定)   (1935年6月27日) 1936年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日本昭和十一年) 1937年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日本昭和十二年)  附录一: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937年7月8日)  附录二:曰本政府派兵华北的声明   (1937年7月11日)  附录三:蒋介石庐山谈话  (1937年7月17日)  附录四:日本中央统帅部对华作战计划   (1937年7月29日)  附录五: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1937年8月14日)  附录六: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1937年11月20日)中日关系五十年大事记——1932-1982:第二卷中日关系五十年大事记——1932-1982:第三卷中日关系五十年大事记——1932-1982:第四卷中日关系五十年大事记——1932-1982:第五卷

章节摘录

书摘1932年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日本昭和七年) 1月1日 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发表宣言,略谓:“日本军阀蔑视国联(即国际联合会,亦称国际联盟,简称国联)决议,造成东三省之惨酷战祸,实与今日文明世界之公意作悍然之挑战。”国民政府“已令张学良固守锦州,积极抵抗”。 辽宁省政府由锦州移驻河北省滦州,锦州驻军撤尽。各国驻北平使馆派往锦州之视察员随返天津。 我驻国联代表胡世泽会见国联主席白里安,请国联速采紧急措施,以防日军在东北更形扩大事态。 日关东军指使汉奸张景惠,发表黑龙江省“独立宣言”,组织伪省政府,张在哈尔滨就任伪黑龙江省省长。 1月2日 日关东军于下午2时侵占锦州(至此,我国东北地区全被日军侵占)。 福州学生宣传抗日,与日领事及日轮北上丸船长发生冲突。 国联主席白里安电各国政府,询问对于日军侵占锦州之态度。 1月3日 东北军前线中下级军官发表宣言,谓东北非东北人之东北,应以全国整个力量抵抗日军侵略。 国民党军将领何成浚、李鸣钟等电京,请速定大计,下全国总动员令。 侵占锦州日军直趋山海关(即榆关,属河北省临榆县)。 日军西进,侵占连山堡(在辽宁省锦西县东南60里,北宁铁路经此)。 日陆相荒木贞夫电令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回东京,向日政府汇报筹建伪满洲国具体设想。 日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对占领锦州之日军下达命令:“(一)第二师团负责维持奉天(即沈阳)以南的治安;(二)第二十师团负责警戒关内及热河方面,并迅速恢复辽西地方的治安;(三)独立守备队仍然负责南满铁路巨流河(即辽宁省辽河)(不含)以东奉山铁路(即北宁铁路沈阳、山海关段)的守备外,要负责维持铁岭以北的治安;(四)混成旅团及吉长警备队,仍然负责齐齐哈尔及长春、吉林一带警备;(五)关东军飞行队要随时协助各部队的讨伐;(六)其他部队作为军的直属部队,驻在奉天;(七)解除临时野战重炮兵大队的编制,返回旅顺。’’ 日驻天津之中国驻屯军司令官香椎浩平中将对驻山海关日军守备队发出命令:“(一)为了不使关外事态直接波及关内,山海关(含)以西,由中国驻屯军负责处理。山海关(不含)以东,由关东军负责处理。(二)指导要项:(1)扫荡山海关(不含)以东的东北军及土匪,由关东军自行负责,进到山海关(不含)为止;(2)中国驻屯军不向关外派兵直接协助关东军进行以上之扫荡。对于因关东军以上之扫荡,面向关内退却的中国军队,不要加以任何阻碍。但,对于危害巾国驻屯军守备队及居住在关内的侨民的中国军队,可发动自卫权;(3)对于驻在山海关的独立第九旅旅长何柱国,仍然要引导他以和平态度对待中国驻屯军及关东军。随着关东军扫荡山海关以东的土匪和关东军扫荡土匪的行动取得进展时,适时地忠告何柱国,把他在山海关以东的部队撤到关内来。” 1月4日 东北义勇军耿继周部约500人,袭击新民县(在沈阳西北)日军。 日军进攻绥中县、葫芦岛(均在锦西县西南)。 福州日舰水兵登陆示威。 中华民国驻国联代表胡世泽为锦州事件,要求国联采取紧急处置。 驻沈阳日本领事通知美国领事,谓日政府负责清偿东三省以前债务。 1月5日 日军沿锦州、朝阳线推进,窥伺热河省。 日关东军命令伪奉天省政府接管奉山铁路。 1月6日 日军逼近榆关(即山海关)。 日军铁甲车、飞机在北票(在热河省朝阳县北90里,煤矿区)威胁我驻军及东北义勇军。 日内阁根据板垣征四郎汇报,由陆军省、海军省、外务省共同制定《处理满蒙问题方针纲要》7条(后经内阁会议决定,于3月12日发表,见附录)。 英、法驻日大使访日外务省,对满洲问题提请日方注意。 美国务卿史汀生与驻美国英、法两国大使讨论满洲事件,谓三国应作进一步合作。 胡世泽访国联秘书长德留蒙,请制止日军再向西进。 1月7日 日在沈阳召集铁路运输会议,讨论南满至山海关间联运事。 美国对满洲新事态,发表其“不承认主义”之声明。 1月8日 黑龙江依兰镇守使兼二十二旅旅长李杜,率兵一团抵哈尔滨,成立东北抗日自卫军总司令部,李任总司令。 进犯北票日军遭我驻军及东北义勇军抗击,双方在激战中。 日皇裕仁在代代木练兵场阅兵后,乘车返宫途中,在樱门被朝鲜人李奉昌掷弹未中,李当场被捕。 犬养毅内阁因李奉昌行刺事件,引咎提出总辞职,日皇敕令留任。 1月9日 上海中学生代表赴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抗日。 东北义勇军在锦西以西与日军交战,击毙日联队长以下14名,伤19名。 日关东军决定以三师团兵力进攻热河。 英国照会日本,要求满洲“门户开放”。 1月10日 张学良表示拥护统一,安定北方。 日军进犯锦西,我骑兵第四旅及东北义勇军与敌奋战,日军死伤甚重。 东北义勇军在锦州、锦西之间,全歼日军古贺骑兵联队及松尾辎重队,古贺中佐被击毙。 日舰八云号由旅顺开赴青岛。 日外相芳泽谦吉在沈阳召开对华侵略会议。 1月11日 张学良招待北平报界谈话:(一)辟九省联防说不确;(二)北方财政无问题;(三)欢迎吴佩孚来平。P1-3


编辑推荐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给人以启迪。历史发人深思。历史能使人振奋。《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是一套研究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和周边国家双边关系的大型学术专著,其内容的时间跨度涉及19、20、21三个世纪,囊括了清政府中后期、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代的100多年历史,充分展示了各个时期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外交政策及当时的国际形势,记录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展示了中国边界的历史演变,中国在冷战时期的历史事变与经历,反映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国际地位的提升,也忠实地记录了冷战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有关各国双边关系的快速发展。 本书以忠实于历史事实为宗旨,准确评述了主要历史事件,反映了作者们的学术观点。该系列丛书是国际问题研究人员、从事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专业大中专院校学生必备的参考书,也是关心国际问题和中国外交读者的良师益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1932-1982-中日关系五十年大事记(全五卷) PDF格式下载



和王芸生先生的《60年来中国与日本》自然是一套,只是可惜笔力没有王先生那样有力度,不过也算不错啦!


原书名: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手里一直只有第三、四卷(1938-1939、1940-1943),都快被我翻烂了。呵呵,谁知道它会换个马甲出来呢。如今终于被我找到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