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水浒戏与中国侠义文化

陈建平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

陈建平  

页数:

204  

字数:

145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水浒戏研究综述及本文研究旨趣及构想;第二部分讲述水浒戏考略;第三部分讲述了水浒戏侠义形象解读;第四部分讲述了水浒戏传承变异之文化意蕴。

作者简介

陈建平,女,1977年生,湖北襄樊人。2006年获国艺术研究院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要从事戏曲史、戏曲理论研究。已在《戏曲研究》、《中华戏曲》、《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篇。

书籍目录

序绪论 第一节 水浒戏研究综述  一、在文献研究方面  二、在文本研究方面  三、在文化研究方面 第二节 本文研究旨趣及构想第一章/水浒戏考略 第一节 《水浒传》广泛流传前的水浒戏  一、从宋江起义到元代水浒戏  二、士人意识与侠意识的交融汇——该期水浒戏的文化透视 第二节 《水浒传》广泛流传后的水浒戏  一、从《水浒传》到明清以来的水浒戏——该期水浒戏题材来源及流变  二、士人意识与平民意识的重新编码——该期水浒戏的文化透视第二章/水浒戏侠义形象解读 第一节 足将行而趔趄——宋江形象的文化内蕴  一、宋红形象的演变   二、秉直正替天行道   三、答君恩一剑时悬   四、文化内蕴 第二节 被逼无奈——林冲们的悲哀  一、林冲形象的演变   二、浮云蔽日与压抑人生  三、官逼官反与生命觉醒  四、宣泄共鸣 第三节 “义”的化身——李逵形象的象征意义  第四节 力与勇的赞歌——话说武松及其他 第五节 漠视与异化——男权强势话语支配下的水浒戏女侠第三章/水浒戏传承变异之文化意蕴 第一节 水浒戏备受欢迎之共同文化心理探析 第二节 沟通精英文化文大众文化的津梁 第三节 侠义精神的历久弥新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水浒戏考略  在水浒故事纵向演化过程中,有两个时期值得注意:第一个时期是宋代,宋江起义除正史有载外,还有野史笔记传说流传。民间遂吸收散见于正史和野史中宋江起义的资料,把这段历史通俗化、故事化、大众化。此一时期,民间这条线由隐而显。宋江在北宋末期,率同三十六人,往来穿梭于山东、河北、河南一带,作“流寇”式的斗争有一年多,曾使官兵们大伤脑筋。无奈,侯蒙就出来向朝廷建议招安他们,让其去打当时闹得更厉害的方腊起义军;宋江也就真的接受了招安,并帮助朝廷去镇压方腊起义。这是从现存文献(如《东都事略》、《宋史》、《三朝北盟会编》、《续宋编年资治通鉴》、《通鉴长编记事本末》、《皇宋十朝纲要》等)中隐约可推测出的宋江起义的大概过程。加之当时金人入侵所造成的政治形势的突变,使得这一故事在进入勾栏瓦肆,流传于民间不久,便成为盛传各处、备受民众景仰和欢迎的英雄传奇。宋末元初人龚开在《宋江三十六人赞》中记载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并在序中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人如李嵩辈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由此可知,当时关于宋江起义的民间传闻已很盛行;甚至连李嵩这样的名画家也要为他们画像,而“士大夫亦不见黜”。又据宋末元初人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当时已有“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说话名目,这几种“话本”是一般的“公案”、“朴刀”、“杆棒”故事,同宋江起义可能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在水浒故事的流传过程中,艺人将这些故事也逐渐吸纳了进去,自然而然也把民间的英雄崇拜、侠义情结等内容融合了进去。水浒故事在民间之愈传愈盛,显然是投合了老百姓的心理与爱好。这亦暗示了从水浒故事诞生伊始,就因其与民间侠义文化的纠缠不清而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水浒戏与中国侠义文化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