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化论
2008-6
文化艺术出版社
黄永健
344
无
艺术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说它古老是因为东西方轴心时代的大哲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庄子-、墨子等都有对于艺术文化的独特论说,说它年轻是因为从学科体系来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晚近从人文社会学的诸多学科中独立出来的,艺术学独立的历史可追溯至“艺术学鼻祖”德国美术史家、艺术理论家康拉德?菲德(Konald Fiedler,1841——1895),他认为美学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是与愉悦情感有关的美,艺术学所要研究解决的是与感情认识有关的“形象构成”。其后有德国艺术学家、社会学家格罗塞(E.Grosse,1862—1927)推波助澜,至德国美学家德苏瓦尔(Max Dessoir,1867—1947)著《美学与一般艺术学》一书,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终于确立。德苏瓦尔(又名德索)在《美学与一般艺术学》一书中指出:美学并没有包罗一切我们总称为艺术的那些人类创造活动的内容与目标。每一件天才艺术品的起因与效果都是极端复杂的。它并非是取诸随意的审美欢欣,而且也不仅仅是要求达到审美愉悦,更别说是美的提纯了。……普通艺术科学的责任是在一切方面为伟大的艺术活动作出公正的评判。美学,倘若其内容确定而独成一家,倘若其疆界分明的话,便不能去越俎代庖。德苏瓦尔倡导艺术学的具体实证研究,要使艺术“这种人类最自由、最主观与最综合的活动。
本书针对当代艺术存在的新现实,针对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艺术变相、艺术表现,试图从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的艺术文化进行新的诠释,其目的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解蔽——还人类艺术活动以其本来之面目,并试图在学理层面上阐明艺术以及艺术精神对于人类存在和社会历史演化的价值所在,在与已有各种成说的对话、质疑、扬弃过程中,经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有创新意识的新见新说,如“活感性生成”、“情意合一实相”,“对话性共在”等艺术本体论理念,艺术文化超越于哲学、宗教的价值独特性,艺术精神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文明内部艺术精神的潜伏性延续和复活,文明断灭之际艺术精神的潜伏性延续和复活,艺术文化发挥着文明对话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等,这些观点不无新意,并试图在前人研究解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这些理论思考和诠释模式尚有待海内外学人明辨。
黄永健,安徽肥东人,深圳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文学硕士(北京语言大学)、哲学硕士(香港科技大学)、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师从著名学者刘梦溪先生)。
主要论著有《苏曼殊诗画论》、《中国散文诗研究》、《深港散文诗初探》、《凝神注思——批评与探索的轨迹》、《王国维境界说探微》、《从李白的觞咏看唐代的酒文化》、《梁启超的学问意旨与学术人格》、《湘湖文化与青年毛泽东》等。曾获得“纪念散文诗九十年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理论集奖”、第五届深圳青年文学奖、深圳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深圳大学学术创新奖、广东省“爱心”征文二等奖、全国散文诗大奖赛优秀作品奖、世界华文报告文学大奖赛优秀作品奖、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之星奖。已经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发表文学作品文学评论及艺术评论文章近百篇。
前言绪论 一、论题缘起 二、艺术学、艺术文化学概述 三、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1、汉语“文化”一词的观念疏理 2、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的观念疏理 3、“艺术”一词的观念疏理 4、文化价值系统里的艺术 四、艺术作为文化研究的意义 1、艺术本质理解的抵达和艺术诠释能力的提升 2、民族文化特性的准确描写 3、艺术的文化诠释对于文化整合与全球文明的意义 五、研究目的及方法第一章 原始艺术与原始文化 一、人与文化及艺术的发生 1、人与文化的发生 2、艺术的发生 二、原始文化 1、原始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原始文化系统第二章 原始艺术在原始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 一、原始艺术作品 二、依存与独立 三、原始艺术精神 1、人本性──人而为人之确证 2、完整性──生命意识之张显 3、情感性──以情窥真之玄揽 4、神秘性──超越时空之遐思第三章 艺术本体──艺术文化的自我存在 一、“本质”和“本体” 二、艺术本质论和艺术本体论 三、情意实相──艺术本体论新诠释 四、艺术存在的独特性与自洽性第四章 艺术文化价值论 一、价值、实用价值、超越价值 1、价值的意指 2、实用价值和超越价值 二、价值本质和价值对象 1、价值本质 2、价值对象 三、文化与价值 1、文化概念与价值意识 2、文化凝神为价值意识 3、冲突与融合──作为价值对象的文化 四、艺术文化的价值 1、艺术与艺术文化 2、艺术文化的价值超越性第五章 艺术演化与文化变迁 一、文化变迁对艺术存在的影响 1、文化发展与文化变迁──对“发展观”的检讨与反思 2、文化创新对艺术的影响 3、文化传播对艺术的影响 4、文化涵化对艺术的影响 二、艺术文化的超越性示相 1、艺术精神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 2、文明内部艺术精神的潜伏性延续和复活 3、文明断灭之际艺术精神的潜伏性延续和复活第六章 文化之桥──艺术在人类文化建构中的作用 一、现代化、全球化、地方化 二、文明对话与共同价值 三、从艺术文化到全球文化 结语附录 一、参考文献 二、诗歌的智慧 三、学术评语后记
人生统意义的“传宗接代”或“相夫教子”。西方绘画艺术写实主义(逼真、形似)的价值意识,近代以来因受东方绘画理念的影响,已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印象派开始,西方绘画不再以对于事物的逼真的模仿作为绘画艺术的价值标准,东方绘画艺术中“神似”、“韵味”、“意境”等价值理念在西方画学中得到了相应的领受和认同。2.价值对象价值对象又可称为“价值客体”、“价值范畴”、“价值的存在形态”等等,[12]马克思对价值的界定:“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人们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13]“外界物”对于人的需要所产生的意义是价值,但是马克思这儿所说的“外界物”是哲学意义上的“物”,而非自然物,是相对于主体之客体——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包括人。主体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千差万别,并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仅就物欲需要来说,原始人类的物欲需要远没有现代人那么繁复奢侈,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对物质生活条件的需要也是干差万别的,高寒地带的人冬天有取暖的需要,热带地区的人终年都有有防暑降温的需要;需要不仅是千差万别的,需要还有轻重缓急之分,贫困地区的人对生存所必需的物质产品的需要最为迫切,而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可能相对淡泊些,当然,这也不好一概而论,有些物质上贫乏的地区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可能更迫切些,如藏民生活条件贫乏,但物质欲望淡泊,相反,对精神慰藉的需要更为迫切;需要还分层次和级别,也就是说有些需要对于人来说,意义一般,有些需要对人来说,意义重大,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级。
这是我出版的第三部学术专著,凭良心讲自己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会走上学术研究尤其是文学艺术研究的道路,本来我是学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跟文艺学或艺术学道不同不与为谋,可是机会偶然,我先是于黄山认识了国画家周逢俊先生(1991),开始接触国画,后来又于深圳结识了一批诗人作家(1995)开始接触散文诗,再后来又于香港有缘进入近代文艺奇人苏曼殊的艺术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读书、写书十几年过来,回头看看来路,似乎有点文不对题,可是静下来想想,这就是人的宿命,实际上人是无法改变宿命的有限的存在,试看来路,无比清晰,又无比茫茫、莽莽,生命给我们指一条道你就会追星逐月般地往前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修完博士课程并写成这篇论文,完全是缘分使然。2003年夏天,我刚完成了《中国散文诗研究》一书的写作,一天,因论文《境界、意境辨——王国维境界说探微》是否已经发表一事在电话上请教刘梦溪先生,只是在一转念之间,突发奇想问及可否跟刘先生修读博士学位一事,当时刘老师说他在南京师范大学可以招生,但中国艺术研究院这边他正在申报艺术文化学的博士学位授予权,于是我当下决定,报考中国艺术研究院随从刘梦溪先生再读三年书,因为我知道刘师在北京申报有关博士学位授予权有较大的把握,同时冥冥中感觉到这是不容错失的进学的机缘,还在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修学期间曾见到刘师为《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作长序,宏文深构,早存心契,一念触发,端有造因,刘老师同意我们都试试看,他在北京如常申报艺术文化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我积极准备考试。2004年春天我带着十分愉悦的心情参加考试,自小就喜欢文艺。
《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无
黄教授的,就是难懂了些
看了半天,有点拗。感觉是在说艺术文化,而不是艺术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