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经典的复制与传播

陈忠康 文化艺术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文化艺术  

作者:

陈忠康  

页数:

216  

Tag标签:

无  

前言

  20世纪以来,中国在内因外力的作用下出现了陈寅恪所谓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艺术种种领域,而其本质则是怎样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以至信息文明的转型中振兴中华。回顾百年以来中国美术的发展,有一个现象非常引入瞩目,那就是举凡中国书画领域的大师,他们不但在创作上开一代新风,而且几乎全是有思想、有学问的艺术家。尽管有人出版了著作,系统丰富,有人仅留下名论精言,吉光片羽,但一致之处是:人文修养的宏富和理论思考的自觉,惟其如此,才有效地保证了艺术探索的高瞻远瞩。远在世纪之交,这个现象就引起了美术史论家和美术教育家的注意。随着院校的改革,造就品学兼优、富于人文关怀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美术人才已成为美术大繁荣的迫切需要,人们把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并重的人才,称为学者型的艺术家。  进入新世纪之后,培养高层次的学者型艺术家日渐成为美术教育界的共识,一些高校陆续开办艺术实践类博士班,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级美术人才。中央美术学院相对起步较晚,因为培养一名艺术史论博士生,至少也要三年,在同样的时间内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实践类博士,显然时间不够,而且规划训练两种思维并举的课程也没有前例可循,很多老师都这样想,我本人也不例外。

内容概要

  流变中的传承与异化,梳理中的思考与解读。《经典的复制与传播:以〈兰亭序〉版本为中心的考察》梳理王羲之《兰亭序》版本的历史流变,并对其传播影响情况进行了考察,通过这一研究,反思宋代以来以刻帖为范本的历史阶段人们的书法学习境遇。

书籍目录

总序引言第一章 《兰亭序》版本研究的历史回顾第一节 《兰亭序》版本的历史文献11第二节 《兰亭序》版本的命名、描述与分类第二章 《兰亭序》版本流变——唐宋元部分第一节 唐代——临摹为主的复制第二节 两宋《兰亭序》图像大传播时期第三节 元代《兰亭序》版本的继承期第三章 《兰亭序》版本流变——明清部分第一节 唐摹、定武善本的流传情况第二节 新石刻的发现和别派的流传第三节 历代丛帖中的《兰亭序》翻刻本第四章 《兰亭序》版本形态与接受第一节 版本的外形式与字法第二节 刻帖与《兰亭序》艺术信息的流失第三节 《兰亭序》版本的接受观念第五章 以刻帖为范本的法学习第一节 从墨迹到刻本第二节 定武《兰亭序》的误读第三节 意临的态度与方式第四节 楷化的趋势结语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书法传承中不同版本资源的价值问题。论文的具体贡献还集中于两个方面:一、从纷繁的《兰亭序》版本流变中,拈出“唐临摹系统”和“定武系统”提纲挈领。二、以“鉴真”和“求意”两种不同的接受取向来概括《兰亭序》对书法艺术观念影响的多面性。作为书法史的课题,选题重大,研究对象相对集中,又纵贯书法通史,资料翔实,善于思考,分析细密,论证有据。此文以新的视角对书法传承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方式及其信息流失问题的研究,不仅学术价值明显,而且对当代书法的学习与继承都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杜觉民、吕鹏、黄欢、曾三凯和陈忠康的博士论文,在论文答辩中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专家们不但给予了较高评价,而且指出了一些不足和修改建议。现在,经过同学们的修改和完善,论文就要正式出版了。获知这个消息,我感到非常欣慰。尽管他们都还在成长,论文也不能说尽善尽美,但是有三点特色是非常突出的。一是在艺术论文中紧紧把握了本体和主体。不管讨论什么学术问题,都高度关注艺术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都充分重视中国书画艺术的民族文化精神与呈现方式,都自觉地把握艺术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的特殊性。既不忽视学科的交叉在学术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又不满足于对其他学科理论方法的照搬,更不简单地套用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现成结论,因此能在把握艺术思维与逻辑思维、艺术规律与社会文化环境的连接上,思考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上有所突破有所建树。


编辑推荐

  《经典的复制与传播:以〈兰亭序〉版本为中心的考察》的首要目的是搜集、整理《兰亭》版本,在此基础上对其历史流变和不同版本形态做比较分析研究,并对其传播影响情况进行考察,通过这一研究,反思宋代以来以刻帖为范本的历史阶段人们的书法学习境遇。  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例举了《兰亭》研究史中的基本文献与成果,并对相关的三个问题——版本命名、描述与分类方式做了探讨;第二、三章着重整理《兰亭》版本在历史中的呈现状况;第四章研究《兰亭》版本的形态变异,以及刻帖方式之下《兰亭》版本的艺术信息的流失情况;第五章,通过《兰亭》的学习史,研究在以刻帖为范本的学习方式.中,人们如何面对刻帖范本,如何调整学习策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经典的复制与传播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