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萧三佚事逸品

高陶译 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

高陶译 著  

页数:

351  

Tag标签:

无  

前言

国人自古重“史”。而新史料的发现,对于历史研究的推进是不言而喻的。即便是湮没于历史烟尘中的一鳞半爪,也会使史家乃至读者如获至宝。在文学历史的阐述、文学理论的论证以及文学批评活动中,新史料的发现当然也每每相伴而生,同样为新的立论和新的阐发提供坚实的基础。更有学养深厚、学风笃实的学人,常常会把搜集所得的资料,整理编撰,既是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服务,亦可供他人参考。这些资料,我们并不陌生,在林林总总的校点本、辑佚本、笺注本、年谱、诗文系念、书目、索引里都可窥其面貌。比如,鲁迅先生为了撰写《中国小说史略》,也曾搜集了大量的小说史料,又将这些史料整理成《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等。这自周至隋的36种散佚小说,毫无疑问成为研究唐代以前小说的重要参考书,也为普通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兴趣。这正是“钩沉”的价值。梁启超所谓的“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为我们了解前人所思所想,乃至理解“人类社会史可能性的一切”和历史进程提供了依据。这些“痕迹”的再发现,无疑多多益善。作为集文学资料中心、文学展览中心、文学交流中心、文学研究中心等功能于一身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在收集、保管、整理、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著作、手稿、译著、书信、日记、录音、录像、照片、文物等文学档案资料的过程中,在和广大的研究者、作家及其家属、后人接触的过程中,不断接触到曾被历史遮蔽、湮没、忽略的有关人物及有关史料,因此,编辑、出版“钩沉丛书”,是水到渠成之事,也是现代文学馆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馆钩沉丛书之一。全书正文共分两辑:第一辑是回忆文的“往事钩沉”;第二辑是埃弥·萧俄文诗21首。其中,第一辑内容包括:秘书眼中的萧三、萧三给克格勃办过三件事、萧三与胡兰哇、萧三与张志民、萧三与“托派”郑超麟、萧子风何许人、萧三有人格魅力吗等。

作者简介

高陶:华东师范大学俄语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著作
长篇把纪实文学:《天涯萍踪》、《萧三》;中篇报告文学:《黄土地的儿子》、《众里寻她千百度》;传记文学:《长歌远行》(柴泽民大使传)、《彩虹的脊梁》(范立础院士传);散文集:《用我的吻粘上这封信》、《我的莫斯科房东》、《巴顿》、《在欧罗巴邂逅音乐》;翻译作品:《我当过女警察》(长诗)、《金钟的秘密》(童话集)、埃弥·萧诗歌20首。有的作品被国内外多处转载,有的获奖。

书籍目录

萧三诗歌归故里(序一)胡昭胡昭与萧三(序二)高陶为了最后的嘱托(序三)高陶第一辑 往事钩沉 高陶著 埃弥•萧诗歌的俄文译者们 埃弥•萧这个名字 不可替代的永远的埃弥•萧 我给萧三当秘书 那天,莫斯科好大雪 为何1935年出版的《血书》没有序言 萧三与德国作家沃尔夫 萧三与胡兰畦 萧三与康生 萧三与张志民 萧三与“托派”郑超麟 萧子升究竟何许人 萧三有人格魅力吗? 萧三的“延安日记”是个富矿 索罗金与萧三的一本小册子 《国际歌》是怎样翻译过来的 萧三“有一点‘芥蒂’” 苏联作协送我珍贵礼物第二辑 埃弥•萧俄文诗21首 萧三著 高陶译 命该如此 译者的话:董必武说:“你这个诗,要得,要得!” 克鲁佐——上海 译者的话:有关上海和克鲁佐的故事 列宁(长诗片段) 译者的话:悲痛里流出来的歌 为了苏维埃中华(歌词) 译者的话:身在异域心系祖国 沉默 译者的话:和栗发碧眼的德国姑娘邂逅 向西班牙妇女致敬 译者的话:是谁错了:托尔斯泰,还是叶华? 眨眼的星星 译者的话:给心爱的人耶娃(叶华) 辗转反侧难入眠 译者的话:思念战友 时候到了 译者的话:战斗的“时候到了” 红场 译者的话:克里姆林宫钟声的联想 无垠的大地 译者的话:黑海——爱情的见证 我凝望着她 译者的话:依然爱瓦莎 离别 译者的话:留恋瓦莎 短歌 译者的话:崇拜,对乎?错乎? 八百勇士之歌 译者的话:来自上海的一个真实故事 外敌进犯 译者的话:全面抗战的前夕 青春年少幻想多 译者的话:这一年,一对新人分多聚少 游击队之歌 译者的话:一首行进中的歌 战争 译者的话:秘密回国 会议 译者的话:赞赏马雅可夫斯基 给女同志 译者的话:坚定的女权主义者 附录 偶感(一个故事)萧三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随着时代的发展,他又有了新的想法。2001年11月10日他在给我的来信中写道:“又翻看你的长篇《记萧三》有个感触:太厚重,非专业(诗人与研究家)难于啃下。可否编写一本小型些的,比如十来万字,二三百页的画传?图多文字少,搞起来不吃力,对读者又珍贵。”接着他详细地介绍了某个“画册”出版的盛况,比如出版了某某人的画册,取得“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影响极佳”等,甚至还把该出版社的联系地址抄给了我,并对具体做法提出了建议。他认真地说:“因是画报社做,编、印都很讲究。这种书销路也好。你如觉得有兴趣,可请叶华、萧立昂和你共同做……”他还写道:“重读你的书,我很想写一篇小文,就叫《萧三诗歌归故里》(为本书序),说他的诗由俄文译回,在湖南、沈阳、北京等处刊物上发表的事。这文章由你写当然写得更好,而我刊、报手中都没有,引用也难。你在沈阳发的那篇(指写萧的文章)就最好,配上照片给《老照片》发发多好!……”真挚与热情跃然纸上。可惜,当时我因其他的约稿催得很紧,他的这么好的建议不得不就此搁浅。现在想来尤觉对不住胡昭的一片好心。。记得在2000年底时,我稍有暇,便将埃弥·萧的这些译诗根据萧三儿子萧立昂的意见又认真地修改了一遍,并且决定和读者见面。我第一个征求意见的人便是胡昭,胡昭给了我热情的帮助与支持。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在他顽强地与心绞痛、肾衰竭等多种病痛搏斗的同时,还关心着别人的工作、生活。我们搬家后,他给我写的信件我都珍藏着,任何时候打开它,都能感觉到有一个鲜活的生命、有一个闪光的灵魂面对着我……他曾热情鼓励我写一本“音乐随笔”(现已出版),他曾劝我“小打小闹较不吃力,老是那种大件的活容易伤元气”,他曾给我抄治眼睛的偏方……有关“萧三译诗”出版之事,他则更加上心,为此,曾提过不少意见,意见不仅中肯,而且具体。比如他说:“简介(指我在萧三译诗前写的小文)写得很好,但过简。可否展开为一篇散文?‘一上地铁’是否‘一下地铁’?萧三终究在年轻人心中是生疏的,多写写他为好。”

后记

2009年3月27日,萧三老诗人生前的工作助手高陶女士给中国作家协会李冰书记修书一封,信中写道:“萧三同志临终前交代我做的几件事,如整理出版他的书稿与诗稿,我已利用业余时间基本完成。惟有一件,我个人已无力全部完成。那就是:他交我几本在苏联出版的俄文诗歌由我确认没有中文的作品并翻译出版。我在工作之余确认并翻译了21首,查看了史料并撰写成文,包括公开了诗人的个人背景。后来我又选用了萧三同志的若干私访人信件、中俄文手迹,组成一本四十万字左右的书,有地方出,但要我个人出钱……以我2000元的月薪是无力完成此要求的。”“显然,这本书没有商业价值,但作为鲁迅指定的出席苏作代会的中国‘左联’作家,作为一位当时苏联几乎家喻户晓的中国著名诗人,这段历史还是应当保存下来。我书中公布的某些材料,在中国乃至世界是唯一的。”“我已72岁,右眼已无视力,左眼近视1300度,来日苦短。”“恳请书记同志百忙中过问此事,协助此书出版,不胜感激。”几天后,这封信转到了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手中。李冰书记批复“请建功同志阅处”;陈建功即批转他的搭档、时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的李荣胜:“我建议派人找高陶要来书稿,看看是否有出版的价值。可以的话,造个预算看看,若能承受,文学馆算作‘钩沉丛书’之一种如何?”如此这般,编辑一套钓古钩沉的文学史料丛书的工作提上了文学馆工作日程,而我则成了那个被“派”之人,获得了对高陶书稿先睹为快的荣幸。我为之高兴而且感激,因为这事情与萧三老人有关,而我对萧三老人的敬仰,已经近乎半个世纪了。


编辑推荐

《萧三佚事逸品》编辑推荐:著名作家萧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苏联出版,俄文诗歌首次中文版,秘书眼中的萧三,埃弥•萧这个名字,萧三与胡兰畦,萧三与张志民,萧三与“托派”郑超麟,萧子升究竟何许人,萧三有人格魅力吗?萧三的一延安日记一是个富矿。〈br〉回溯卷帙浩繁的中国文学史〈br〉捧掬沉积在时间深处的文史碎片〈br〉探寻遗忘在历史长河的佚事逸品〈br〉彰显人文精神〈br〉丰富学知品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萧三佚事逸品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