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张仲谋 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

张仲谋 编  

页数:

434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9年11月21日至23日,由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徐州工程学院与徐州市委宣传部、徐州市文化局共同承办的“中国·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在徐州工程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2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人员紧紧围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这一主题,分别从传承理念、传承模式、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实践探索与政策保障等专题展开讨论。论坛收到论文60余篇。这册厚重的著作就是本次会议论文的结集。  这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与相关领导和专家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论坛筹备过程中,我们多次得到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长、王文章副部长,非物质遗产保护司马文辉司长、屈盛瑞副司长、马盛德副司长等领导的支持与鼓励,得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张庆善、刘魁立、田青、张振涛、吴文科、徐艺乙等领导和专家的具体指导,一批高水平专家莅临论坛并分别作了学术报告,大大提升了论坛的学术境界与影响力。作为论坛的具体筹划人之一,我向这些领导与专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徐州工程学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包括整合全校人文学科力量,建立“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与地方文化系统签订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为核心内容的共建协议,形成校地互动、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与合作模式;开展以地方文化为特色的系列课程建设,采取1+1互动模式,即安排一个专业教师与一位民间艺人共同开设一门课,让学生充分领会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让文学、艺术、体育等专业学生组成专题小组,随教师及当地文化工作人员进行田野调查,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或在此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信息中心”,大力开展“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工程,使一些随时可能消逝的民间技艺与艺人风采得以永久保存与传承;编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年鉴》,努力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一部同步记录并跟踪发展的编年史。这些做法,既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的特色,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进课堂铺平了道路,因此受到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内容概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是关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专著,书中包括了:《论徐州梆子的生存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业化运作探微——徐州优秀地方戏曲文化产业化发展构想》、《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传统武术文化保护策略分析》等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序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凝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本真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国歌的音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三支队伍共论“非遗”保护大计三大板块彰显“非遗”交流架构——一次特色鲜明的学界盛会《年鉴》编写与学科建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年鉴》编写体会2001-200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2001-200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进展报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的几个紧迫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根本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国家责任及传承人义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若干思考——以河北省为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思考与探索——以河南省焦作市怀梆戏为考察对象重绘中国“非遗”地图——以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民间音乐为例亟待构建全局观念的“艺术法”体系——兼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立法与动向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理念创新——以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例人类学视野下侗族大歌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民艺采风与民艺之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析浅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人类“内在理想尺度”超越时空面向未来的诗性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判读准则及其内在价值依据探析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环境视角的实证研究地方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徐州高校“非遗”特色教育探讨以传统节日作为教育平台,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地方高校开设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研究保护、传承、发扬——博物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作用考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书馆化保护研究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档案管理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基于网络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信息化建设——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采集徐州梆子剧种特征论略论徐州梆子的生存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徐州琴书的传承与发展徐州琴书的发展与保护徐州琴书邳州王家班社的调查论柳琴戏的原生腔源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业化运作探微——徐州优秀地方戏曲文化产业化发展构想西部电影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功能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及主要形式“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之我见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市级“非遗”市场开发刍议——以连云港市为例从徐文化与徐福关系方面分析徐州“申遗”的文化潜质与历史机遇——从浙江省慈溪市申报“徐福东渡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想到的关于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问题徐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徐州城市特色的塑造徐州地区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研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传统武术文化保护策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武术传承的思考中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再论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保护的思考非物质文化视角下的苏北古建筑保护系统研究徐州民间传说及其文化意蕴研究徐州羹饮食文化圈说民间庙会的“非遗”保护与开发规范“徐州香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业化运作探讨试论徐州民间艺术中的装饰文化徐州地区民间剪纸考察邳州民间鞋花样剪纸艺术初探“中国·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综述

章节摘录

  (一)国家的立法保护和传承人的继承保护  中国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是集权主义高度的集中,国家的立法政策将直接引领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走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项目会因为国家一个错误的决策而在人们的眼中销声匿迹。因此,国家的立法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从国外事例来看,如“日本以立法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美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侧重于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来鼓励各州、各企业、各集团以及全社会共同进行保护。”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进行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其根本保证。  “立法是立法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国家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立法保护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国家立法保护来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中,‘传承’是核心、是灵魂。”“传承是非物质文化得以延续的一种手段,它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而“传承”这一生活行为和方式是要靠“人”来实现和完成的,“如果没有了传承人,就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传承人坚持非物质文化的生态延续,其保护与传承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抛开了“人”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是虚有其表、徒有其名罢了。与此同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民间文化,而民间艺人则是民间文化的承载者。如皮影、剪纸、泥塑、木雕等等都是通过民间艺人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智慧凝结而成。“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成一条永不断流、奔腾向前的河,‘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一旦老艺人离世,他身上承载的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随之消亡,所以,解决传承主体即传承人的问题,乃是当务之急且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