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岁月

叶少兰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2-1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

叶少兰  

页数:

55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岁月——叶少兰从艺六十年之感悟1950-2010》分上下两篇。上篇回眸,分别由“儿时记忆”、“逆流行舟·上下求索”、“艺海无涯”、“我崇敬的祖父叶春善”四块组成,为叶将军个人回忆。下篇叠翠,分别由“纪念我的父亲叶盛兰大师”、“学艺谈戏”、“随笔”、“艺术评论”四块组成,为叶氏随笔和评论集萃。
《岁月——叶少兰从艺六十年之感悟1950-2010》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叶少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派小生创始人叶盛兰之子,1943年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文职一级将官军衔。全军英雄模范代表会议代表,北京军区文职干部先进个人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军区第五次党代会代表,荣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兵称号、荣立二等功,。中共十三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首届梅花奖获得者,“金唱片奖”获得者,全军汇演优秀表、导演奖获得者,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京剧流派班导师,全国和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家,美国富布赖特国际学者,享受国家特殊贡献津贴。叶少兰7岁随父亲叶盛兰、姑父菇富兰学艺,1953年初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师从于姜妙香、萧连芳、菇富兰、阎庆林。1962年毕业后,随俞振飞先生深造昆曲,并进修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叶少兰文学理论基础扎实、知识广阔、表演技术全面、文武俱佳。所扮演的周瑜、吕布、罗成、周仁、梁山伯、许仙、赵宠、李白、曹植、薛平贵、陆文龙、陈大官、杨宗保等人物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在继承的基础上把京剧小生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海内外有“京剧王子”之美誉。60岁时再创新剧《洛神赋》,荣获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和上海“白玉兰”奖。叶少兰曾多次出访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西班牙、阿曼、阿联酋、埃及等国家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演出或讲学,为中国民族文化和京剧艺术的传承及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赢得了荣誉。

书籍目录

前言
我的心路与思考——浅悟六十则
上篇 回眸 儿时记忆
我的父亲母亲
父亲是座山
可敬的傍角儿者
“铜床戏院”之懵懂趣事
初窥红氍毹
第一个小生角色与“勒头”
逆流行舟上下求索
教学与深造
仰望山巅,向上
寒风刺骨的沙岭子
风雨飘摇中
拨开云雾见青天
在美国替师传道
艺海无涯
父亲晚年的舞台生活
母亲的光辉与伟大
听父亲说戏
小生和“叶派”艺术的功法秘诀
换位思考“假如是我……”
八千里路云和月
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悟戏,悟人,悟道
她,就这样地走了
血脉的延续
人民给予的荣誉
我崇敬的祖父叶春善
出身贫寒替师传道
侯喜瑞在喜连成
马连良在喜连成与富连成
谭富英在富连成
毛世来在富连成
附:善本目录
下篇 叠翠 纪念我的父亲叶盛兰大师
繁荣京剧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在叶盛兰先生80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不断发展京剧事业——在叶盛兰先生80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
“活周瑜”
忆盛兰兄
无与伦比的叶盛兰
怀念叶盛兰老师诸世芬
舒卷风云 吐纳珠玉——怀念叶盛兰冯牧
深切缅怀我的父亲——浅谈父亲的表演艺术叶少兰
学艺谈戏
从京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谈京剧表演艺术的学习和实践——在第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上的讲座
传承京剧的老师们永远是神圣的
赴美讲学散记
随笔
怀念我的父亲
父亲赴朝慰问对我的教育
恩师姜妙香先生
在第三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班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京剧人的良师益友
“百日集训”育才典范
艺术评论
盛兰少兰艺术长青
从叶盛兰到叶少兰
博学广纳 继承创新——赞叶派艺术家叶少兰
叶派传人叶少兰
叶少兰同志与音配像
勤学·求实·思考
“小生”一代有传人——记叶少兰演出《吕布与貂蝉》
叶少兰和周瑜
狂吕布 情周仁——谈叶少兰在三个戏中的人物塑造
柳动闻叶语,蝶舞沁兰番——记叶少兰评《柳荫记》
叶少兰:只要能演就不离开舞台
名不虚传不同凡响——看叶少兰的《吕布与貂蝉》
英雄自古出渔樵
赞叶少兰在《吕布与貂蝉》中的表演
一位令人尊敬的京剧演员——记叶少兰
叶少兰——名门之后
文化大使叶少兰
幸有少兰
我的“少兰”情结
光耀氍毹的艺术工程——叶少兰谈京剧音配像
霍元甲打不过的演员——访著名剧演员叶少兰
北京京剧团首赴台湾圆满成功——著名京剧演员叶少兰谈访台演出见闻
叶少兰:昆曲每年有了1000万拨款
公益广告和素质教育——有感于叶少兰委员的提案
这是一场“及时雨”——全国政协常委叶少兰谈京剧音配像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戏还没开,我奶奶便早早到包厢坐下,不大工夫,在另一处包厢,母亲由外祖父母和母亲的姨妈及媒人陪着也来了。开戏后奶奶从所坐包厢望去,觉得眼前一亮!母亲那天梳着大散辫子,穿着葱芯儿绿的绣花旗袍,衣襟领上挂一对玉兰花儿花棒,眉清目秀.文静大方。祖母心中暗喜,非常满意。祖父照料后台公务之余来到包厢,往侧面一望,也连连点头轻声地说:“好,好啊……”台上,父亲《岳家庄》一剧表演得生动精彩,将岳云这个将门虎子天性喜武的神态演活了,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笑声。舞台上光彩照人英姿勃勃的少将军形象,深深感动、征服了母亲。父亲卸妆后,换上缎子长袍马褂,也来到包厢,陪坐在祖母身边,越发显出英俊高雅的仪表。后来,父亲曾说:“那天,向那边一眼望去,你母亲就像个'玉人',绿得仿佛明媚的春光一样!”相亲过后,两家都很满意,便择吉日“放定”后“下聘”、“过礼”,均都有序而行。但从相亲到完婚相隔两年,两年中,父、母亲却从未见过面,那是因为祖父认为:亲虽然定下了,可是心还得搁台上。直到成亲的前一天,父亲还在演出《天河配》。演牛郎嫂子嘎氏的马富禄先生现场抓哏,还向台底下说:“谁不知道,明天你就跟刘淑卿女士结婚了啊!”博得观众热烈掌声,以致贺喜!听母亲说,结婚那天一红两绿,共三顶花轿。花轿和銮驾,包括轿夫、吹鼓手,衣服靴子全是新的,全头次使用。红轿子上绣狮子滚绣球,轿里有三寸高的半边台坐,新娘盘腿而坐,罩红纱盖头。花轿门帘有小纱窗,可以望得见外面,新娘手抱一木制小瓶,瓶里放两个小如意,如意一寸多长,金色红色各一支。母亲那天身穿大红绣花裙袄,黑地儿绣彩花儿上衣。銮驾有八面大鼓,全带绣花围子;旗、锣、绣伞、掌扇、瓜锤、钺斧、金镫、手笔槊等,一应俱全。抬轿杆,由八至十名轿夫们组成,两旁由舅舅和外祖父的徒弟洪善扶把。送亲太太和娶亲太太,分乘那两顶绿轿。轿队首先在祖父一方取灯胡同的同兴堂饭庄亮轿,而后起轿,至珠市口外祖父一方天寿堂饭庄,接亲上轿。随即轿队绕经珠市口、前门大街,再在同兴堂祖父一方下轿,拜堂、行礼、叩谢,均须叩拜大礼。当喜宴喜酒宴罢之后,花轿送至海北寺街八号院中,下轿后,一对新人洞房坐定。先给吃一口半生的饺子,父亲同时也得吃,吃一口后,有人问母亲:“生不生?”母亲便答:“生。”自此,父母这对天作之合就开始了一生的相濡以沫,相扶相持。父亲是京剧艺术大家,广受观众、戏迷的崇拜和喜爱,但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慈祥的严父。父爱如山,父亲不仅给了我亲情之爱,而且父亲的一生为人处世侠肝义胆,对艺术的热爱、钻研精神和辉煌的成就也如一座高大的宝山一样,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是鼓励、护佑我向前走的动力和后盾。我刚过完百日,就开始跟我父母,跟周围的这些艺术前辈走南闯北了。我父亲从一出科就常年往来于天津、上海、青岛、济南、汉口、长沙等地,最多的是津沪两地。最早参加的是马连良先生的剧团,搭班;后来又与章遏云先生合作,我父亲挂二牌。我出生四个月,母亲抱着我去上海。那时坐火车,需两天时间,火车上虽也有卧铺,但我妈妈始终是坐着,两天两宿就紧紧地抱着我,可能是我太小,总不断哭闹的原因。那时,到南京要先下火车上大船,过长江后再重上火车奔上海。腊月底,快过春节的时候,天气很冷。大船上什么样的旅客都有,非常的拥挤,担行李、箱子、担建筑材料或各种商品的,非常杂乱。母亲就紧紧抱着我,脸朝着窗户外跪在木凳上,就怕那挑担子的人碰着我。当时与我们同行的有赵燕侠先生,还有她的父亲。赵先生的父亲就紧紧护在我母亲身后,保护着我们。赵燕侠先生,也是初去上海。她父亲一路连坐都没坐下,为保护我们母子,在船上一直是张开双臂。当时的艺人之间就是这么仗义啊。母亲说,我们到上海正是大年初一,非常热闹,像什么跳财神的、放爆竹的、敲锣打鼓和耍狮子的,还什么大减价,穿着洋服吹吹打打洋鼓洋号,总之一派过年景象。我们住的旅馆叫一品香,我父亲当时正在天蟾舞台剧场演戏。父亲那时,经常在三个剧场演出:天蟾舞台、黄金大戏院、还有牛庄路上的中国大戏院。京剧好角儿凡到上海去演出,从始至终都离不开天蟾、黄金及中国大戏院这三家剧院,相比之下要属去天蟾舞台最多。出生四个月,我就到了上海,后来还一直断断续续经常去;上海是我演戏最多的一个城市,与上海的不解之缘,可以说是延续了一辈子。我记事较旱,至今还有我在黄金大戏院后台,亮开嗓子,高声叫金少山先生几声三大爷的印象。金先生很喜欢我,爱与我开玩笑,我很幸运看过他的演出。那次,是黄金大戏院演《群英会》,金先生去的黄盖,头旬定场诗“二十年前摆战场”念的声音很轻,待第四旬“不觉两鬓白如霜”时,声若洪钟震耳欲聋,把我吓哭了。还有一回妈妈抱着我到黄金大戏院后台去叫三大爷,金先生正勾着黄盖的脸谱,猛地一回头,把我吓得竟发了高烧,很长时间都不敢再进后台。1947年春节前,那年我4岁,父亲带着我母亲和我还有我三姐(时年5岁)及一个保姆冯妈,到上海演出。地点仍在天蟾舞台,领衔主演是程砚秋、谭富英、叶盛兰,三英合作盛况空前。那时我还小,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晚上剧场门外都是车水马龙,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剧场里三层席位总是满坑满谷,观众的叫好喝彩声不断。父亲和程先生当时合作演出的《玉堂春》,由程先生、谭先生和我父亲合作演的《御碑亭》,被现场戏迷观众用钢丝录音的方式保留了下来。几十年后,在李瑞环先生组织关怀支持指导下的京剧音配像工程中,经过技术处理,去噪还音,补缺做实,已然配像播出。当时年已93岁的老母亲,于辞世之前,曾在电视前“听”了这场精彩的、美妙绝伦的实况演出。为什么说是“听”了这场戏呢?因我母亲那时不但年老耳聋听不见,而且已双目失明,是用我妻子许嘉宝做的一个约一尺多长硬纸听筒(母亲对使用助听器极不适应)贴近电视机,才总算能听得清。母亲极为认真地听了整整一出戏,听得仔细、投入,虽看不见图像,眼眶里却闪出了十分激动的泪光。那天母亲对我说:“这场戏,是你坐在我的腿上,咱娘儿俩一起看的。我至今还记得清楚,就像是昨天一样,当时剧场里的叫好声不断,王少楼先生演的蓝袍。(即刘秉义)也好极了。现在,你为你爸爸演的王金龙又配了像,你爸爸要是在九泉之下能得知此情此景,他该有多么高兴啊!”


编辑推荐

《岁月:叶少兰从艺六十年之感悟(1950-2010)》是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岁月 PDF格式下载



叶少兰是我最欣赏最崇敬的当今京剧艺术大师!这本《岁月》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瑰宝!我是含着泪水看完“前言”的!上篇“回眸”下篇“叠翠”字字句句给人感悟之深受益匪浅;而为数不少的剧照,生活照更是光彩夺目回味无限;我真有“相见恨晚”(《岁月》)的感觉!


这是本好书,写了叶少兰先生的一生,我受益匪浅


对叶先生的人生和戏曲经历都能有很好的了解


塑封的,很大一本,有很多高清图片,内容大概翻了一下,有看头,推荐!


一些随笔的集子,可读性不强


上面明明有货,付款后说没货,款等了四五天才退给我。


就买了这么一本 还给我挑了个有破损的 书是用来收藏的 不是用来摔打的 为什么就不能让人满意呢?


叶少兰虽努力,但终究不是生在京剧最繁荣时期,而是最掉落期(不知以后会如何),虽自身修为极好,但造诣和成就终不及民国那一代艺人。现今的从艺60年,尚不及民国演艺20年。他家的富连成,曾经是那样的辉煌。可叹,可悲


内容充实,实在,感人。对叶少兰从艺的道路有所了解。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