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伶人逸事

孙红侠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

孙红侠  

页数:

188  

字数:

12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选取十二位民同时期梨园人物,并非是基于艺术成就或者地位,而仅仅是冈为他们都有一个“有故事”的人生。
  这些故事里面有命运,有面对命运而产生的态度,有态度之下的选择与担当,有选择与担当背后的一颗颗勇敢的心,有一颗颗勇敢的心成就起来的——巍峨的人性!

书籍目录

前言
忠义奇男子杨小楼
“坤伶大王”刘喜奎
“武生泰斗”盖叫天
“青衣祭酒”顾正秋
评剧名伶爱莲君
越剧坤伶筱丹桂
评剧名伶白玉霜与小白玉霜
晚清伶隐汪笑依
坤生魁首孟小冬
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情感世界
“坤伶皇座”童芷苓
二人转艺人程喜发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京剧形成的初期,是没有女艺人登台的,舞台上的女性形象都是由“乾旦”也就是“男旦”来扮演,一直到清末同光年间,上海出现了京剧坤伶以后,京剧坤班也就是女子戏班才开始渐渐盛行于北平。 早期坤伶中以自天津来北平卖艺的河北梆子兼演京剧的女伶刘喜奎尤为知名,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在京剧早期坤伶中有着突出的表演成就,更因为她与袁世凯父子、段祺瑞叔侄、辫帅张勋、曹锟等政要紧密相连的传奇经历有关。 一、一句少年心语 与大多的京剧名伶不同的是,刘喜奎并不是梨园世家出身。 她的祖父刘有铭是一个当官的人,据说曾经做官做到工部侍郎。她的父亲刘义文曾经参加过李鸿章麾下的北洋水师,曾是赫赫有名的“致远号”军舰上一名水兵。甲午海战兵败以后,刘义文进入天津一家兵工厂做工。 也正是在1894年,刘喜奎出生了,父亲给她取名为刘桂缘。 家道的中落使得小桂缘的童年充满了颠沛流离,饱尝了生存的艰辛。 父亲在世的时候,一家人辗转于东北境地。七岁那年父亲去世了以后,一家人就只能依靠母亲给人洗衣服来艰难度日。 年幼的小桂缘看到生计的辛酸,也渐渐地懂得了“薄技可以立身”的道理,但是家中世代都是读书入仕之人,并无可以家传的手艺。自己年纪又轻,到哪里去学可以养家立身的手艺呢? 乡野高台之上时常有皮黄之音响彻,小桂缘和那些喜好看戏的观众一样为之痴迷。 幼年的她常常挤在台下看戏,听大人说“戏上有,世上就有,世上有,戏上就有”,也许那庙台之上演着的是些个什么她还来不及看得懂。但是她恍惚地意识到那些美丽的传说抚慰过人世间众多疲惫的灵魂,给穷困潦倒的生活开启过太多善与美的佳境。 小桂缘想学戏,因为中国的传统戏曲,听进去看进去了以后绝对是一种美丽和韵律的无言感召。 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她听说学戏唱戏就可以赚好多的钱。有了钱,妈妈就可以不那么辛苦;有了钱,一家人就可以吃上几顿好饭;有了钱,就可以不再辗转颠沛、困厄交加…… 有了这样的想法,这个勇敢地为自己的人生做最初规划的小女孩悄悄地开始了行动。 她跑到走江湖的戏班里,央求教戏的师傅要学戏。 看到她,草台班的大师傅眼前豁然一亮。 这个穷人家的小女孩,大大方方地站在面前,没有钗环衣饰点缀装扮,但是却生得清水芙蓉、伶俐颖悟。 最难得的是这个女孩眼眸中透出的那股子刚劲和倔强,让人看了暗自喜欢。 喊两嗓一听,嘿,还真是祖师爷赏的戏饭碗! 可是大师傅表现的却是既高兴又忧虑,眼前的苗子越是好,好像自己收下她就越是做了什么坏事情,还是让她回家和亲娘好好商量吧。 桂缘的母亲最为钟爱的就是这个聪明漂亮的女儿。家境贫寒、夫死守寡、艰难度日都没有改变这个坚强的女人对孩子的一片殷殷的寄托。虽然平日里对女儿是笃定了的小家碧玉的管教,但是只要孩子开口,再难再苦她也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只要母亲能做到的,一定尽力不让孩子受委屈。 可是这一次,小桂缘想唱戏不仅遭到了母亲强烈的反对,更是让孩子看到了母亲如注的泪水。 中国戏曲的地位一直是小道和末技,戏曲艺人向来是以优伶、倡优、俳优为名,这些特有的名词从它标志着是一种职业而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被视为贱业,就一直具有强烈的贬抑的感情色彩。 这种职业一开始优伶是瞽者和侏儒充当的一种依附于宫廷贵戚的豢养而存在的供封建统治阶级调笑和享乐的奴隶。后来女乐贱籍的历史传统更是渐渐左右了社会的伦理道德评判标准和观念。 从事戏曲演出的艺人为社会所鄙夷和歧视,宋元艺人演出的娱乐场所——“勾栏”被后世作为妓院的别称;记述演员演出生活的书籍被名为《青楼集》;艺人自主创作的戏曲作品被文人侮辱性地称为“绿头巾词”;直至明清两代,社会舆论对倡优仍十分歧视,“此种人若邑内有之,启人奢淫,宜驱之,不许在境”,很多大户人家还把所谓正人君子对倡优所持的态度写进家训,如“既称义门,进退务尽礼,不得引进倡优,娱宾狎客,上累祖考之嘉训,下教子孙以不善”等等。 正是因为这样,小桂缘的母亲不同意女儿去当戏子。 可是刘桂缘这个女孩子,已经在小小的年纪就显露出了她倔强的性格。 “妈,为什么女孩子就不能唱戏养家?” “因为唱戏的死了不能进祖坟,要被人轻贱。” “谁说唱戏的就一定被人轻贱……” 少年的刘喜奎不认这个“唱戏就要被人轻贱”的理! 她想让她的母亲知道,只要自己行得正、走得稳,就能干干净净地吃这碗唱戏的饭。 “谁说唱戏的就一定被人轻贱……” 这句少年的心语,成了她一生行为的圭臬准则。 她的一生也的确对得起她当初说过的这句话。 母亲终于答应小桂缘去学戏。 从此刘桂缘更名刘喜奎。 刘喜奎三个字既是后来名满梨园的艺名,也是民国歌场高扬的艳帜。 只是,写得一笔一画,端端正正。 喜奎八岁学艺、九岁登台,她学过武生老生,拜过梆子名角毛毛旦学过河北梆子,最终改唱京剧青衣和花旦。 刘喜奎十七岁在上海大富贵戏园丹桂舞台与三麻子和周信芳合作,民国初年由津门而进京。 1911年前后,她遇上了艺术上的知音和导师,天津奎德社的创始人梆子花旦出身的“还阳草”杨韵谱。 杨韵谱与她合作编演了京剧新戏《新茶花》、《烟鬼叹》、《宦海潮》等。这些新戏奠定了早期坤伶的舞台影响力,也使刘喜奎艺帜高扬。 民国三年,也就是1914年的时候,刘喜奎在北京与鲜灵芝和金玉兰并称为“女伶三杰”。

后记

作为职业戏曲研究者,在工作中接触到大量史料的机会自然是很多。可是在严肃的学术以外,那些传奇化的人物经历却常常能引发特别的注意,就有了将这些菊坛人物做成传记文学的想法。 此书中选取的十二位民国时期梨园人物,并非是基于艺术成就或者地位,而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有故事”的人生。 由于年代漫漶,这些人生传奇的采写不可能是依靠一手资料完成,因而搜寻了不少民国年间小报、杂志、笔记,更多的参考了各类当代的传记文章与书籍,在此对参考书目中列出和未列出的学术类成果和文学性作品致敬! 书中照片,来源于民国时期《半月戏剧》、《十日戏剧》等大量旧报刊与杂志的扫描以及部分私人收藏的修复与翻拍,在此对那些为我们留下珍贵影像的先人们表示致敬! 在写作的立场与风格上,秉承“非奇不传”,更秉承文学性第一兼顾现实性的原则。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戏剧,既然真正的真实不见得可考甚至可信,何不以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为书写的主要目的呢? 至于精彩不精彩,则要看读者的视角与眼光了,当然,更需要看是否有一颗还能做到相信些什么的心了。 孙红侠 2012年3月


编辑推荐

《伶人逸事》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看一个人的故事,你了解的是人生。看一群人的人生,你了解的就是人性,而人性的深邃堪比太平洋最深的海水。 优伶,是中国社会独特的群体,了解这个才华卓越、成就非凡的群体,只需看看他们的人生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伶人逸事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细看非常感人~~~文笔很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