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
2004-6
教育科学出版社
董洪亮 编
196
从2001年秋季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经历了两年多研究、探索的路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曾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组织了对国家级实验区的调研与评估,同时各地也多次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行了调研和评估。方方面面的反馈情况表明,近三年来,课程改革实验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校长、教师正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大纲和教科书上规定的知识,学校的教育应使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校长、教师在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逐步形成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的教学表现得更加民主、灵活,学生的学习开始趋向于主动、合作、探索和创新,生动活泼的课堂面貌正在形成。 家长和社会也以积极的态度关注、理解、支持新课程的进展,形成了良好的改革氛围,但我们应非常清醒地看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工程巨大的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复杂的社会变革,而凡属改革就会遇到困难与阻力,就会有不同的视角和主张。那么,什么是坚持改革的最高原则?那就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怎样改变学生步调一致地静听?怎样组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小班教学和网络教学有何特殊操作要求?如何组织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合作教学对新课程改革有什么意义……《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将一一为您解答。
第一章 新课程与教学组织的变革第一节 教学组织概述一、教学组织的含义二、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第二节 教学组织变革对新课程的意义一、理解课程改革与教学组织变革的关系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造就了新型的课堂第三节 影响教学组织变革的因素一、教育者的观念二、教育投入水平与教学的条件三、教学的政策环境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第二章 自主学习的指导和组织第一节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和实施意义一、自主学习的基本含义二、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三、自主学习的意义第二节 课内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一、激活身心,引发自主学习的内部需要二、开放课堂,创设自主学习的外部条件三、师生互动,构建自主学习的调控机制第三节 课外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一、引导学生拓展教学内容二、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综合学习活动三、加强课外学习方法的指导第三章 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合作行为的产生第一节 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合作学习的溯源二、合作学习的概念三、合作学习的意义第二节 合作学习的类型和方式一、相同内容的合作学习二、不同内容的合作学习第三节 合作行为的指导与养成一、学生合作行为的产生二、学生合作行为的指导第四章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第一节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与现实意义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三、探究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四、探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第二节 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与基本方式一、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来源二、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三、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式第三节 探究性学习的主体行为和组织策略一、探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行为变革二、探究性学习中的学生行为要求三、探究性学习中的主体组织策略第五章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第一节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认识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和特点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历史和现状三、综合实践活动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要求第二节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一、学校层面的组织二、年级层面的组织三、班级活动的组织第三节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一、学生活动策略二、教师指导策略三、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四、有效评价策略第六章 小班教育的组织策略第一节 小班教育概述一、什么是小班教育二、小班教育的优势与特点第二节 小班教育对教师角色和素养的要求一、小班教师的角色扮演二、小班教师的素养要求第三节 小班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一、让学生充分享有自由选择的机会二、教学内容综合化三、评价方式多样化第七章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第一节 网络化课堂教学概述一、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含义二、网络化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三、网络化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四、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原则第二节 网络化课堂教学活动的常见模式及一般流程一、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常见模式二、网络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三、基于网络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解析第三节 网络化课堂教学的主体行为及策略一、教师角色行为的重塑二、网络化课堂教学对学生行为的要求三、学科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策略第八章 教师合作教学的组织实施第一节 教师合作教学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一、教师合作的含义二、教师合作的意义第二节 教师合作教学的基本类型一、围绕课题研究的教师合作教学二、围绕课例分析的教师合作教学三、围绕主题沙龙的教师合作教学第三节 教师合作教学与学校教学管理的变革一、教师合作教学对教学管理的影响二、建立促进教师合作的教学管理制度的主要任务第九章 家校协同教育的组织与实施第一节 家校协同教育的意义一、家校协同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二、协同教育能够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优势互补三、课程改革对家校协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节 家校协同教育的主要方式及操作要求一、召开家长会二、家访三、建立家长委员会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4)学生层面的问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的保持不够长久;学生过于追求显性的物化成果,忽视了过程的体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追求;学生的研究处于低水平,缺少深度和实质的把握;学生研究的科研方法与道德问题等。 在这众多复杂的问题中,从实践的角度和基层的角度看,核心是解决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与实施问题。 三、综合实践活动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终目标在于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为更好地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与目标,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应该做到“三个关注”和“四个兼顾”。 1.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表现在重书本、重接受和重结果,书本知识的学习变成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这种在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科技的不断进步与信息高速剧增,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不断加剧,必然要求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适应学习化时代、信息社会和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