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反思
2010-6
教育科学出版社
胡百良
37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一直在反思中国的基础教育,1994年退休后,这种反思愈加强烈。 对我来说,所谓反思,就是思考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现在的教育观念和过去比较,发生了哪些变化;学校的教育实践发生了什么变化;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现实是否一致;理想和现实之间发生了怎样的矛盾和冲突;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去解决这些矛盾…… 正是这种反思激励我,在退休前自觉地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也正是这种反思,让我退而未休,继续探究教育的真谛。 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往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通过反思,我愈来愈认识到教育对兴国的重要性,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正确的。 通过反思,我越来越感到学校教育的现实,偏离国家的教育方针越来越远。以损害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为代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
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往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这是一本反思现时中国基础教育,抨击教育时弊的书,同时又是一本真心实意宣传国家教育方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的书。全书分成“我的教育理念”“改革教育制度”“优化学校教育”“呼吁社会支持”“改善党政领导”五个专题,旨在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紧密联系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结合作者五十多年的教育实践,重点揭露“应试教育”的弊端,分析其危害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更好的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作者认为,这五个方面,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胡百良,江苏省无锡市人,生于1934年6月,1953年11月参加教育工作。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任教师、班主任、校团委书记、年级组长、教导处副主任、副校长、校长。196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业余大学。1984年被评为江苏省中学物理特级教师;1988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职;被聘为南京师范大学和江苏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当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江苏省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常委、南京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1994年退休。19962002年担任南京实验学校校长;2002-2005年担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顾问。现任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副理事长。2007年被授予南京市基础教育专家称号,同年10月被评为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五十多年来,致力于中学物理教学和中学行政管理的实践与研究。l994年由南京电化教育馆录制《胡百良物理教学研究集锦》(共1l集),1998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与研究》,2002年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胡百良教育文集》,2006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校长的特殊使命》。
一、我的教育理念1.教育赋予了我特殊的人生价值(2007.8)2.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个人教育生涯的一点回顾(2007.6)3.南京师大附中20世纪70-90年代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2004..8)4.关于“学段一贯、教学分层、学制弹性”教育模式的实践经历(2007.9)二、改革教育制度5.关于就近入学(2001.9)6.关于课程结构性改革的思考(2003.8)7.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根源在哪里(2006.7)8.关于改革高考制度的一点思考(2002.3)9.关于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的思考和建议(2004.12)10.哈佛大学凭什么录取她——中美两国评价学生标准的一点比较(2007.5)11.恢复高考30年的功与过(2007.7)12.高中教育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2007.7)13.切实抓好大学自主招生工作(2008.3)14.要提倡多渠道的成才之路(2008.3)15.反思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2008.8)三、优化学校教育16.校长如何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2006.10)17.我心目中的优质教育(2003.6)18.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2001.2)19.正确认识实施素质教育与培养应试能力的关系(2002.2)20.社会发展与教师责任——为什么“老师越来越难当”(2003.9)21.关于参加统考的利弊分析(2003.12)22.关于分层教学几个问题的思考(2003.12)23.正确对待来自家长的升学压力(2004.3)24.关于学生教育组织形式的比较研究(2004.3)25.关于学生学习链的探究(2004.8)26.关于学校实施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思考和建议——学习新课程方案的体会(2005.8)27.基础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2006.8)28.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2006.8)29.什么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基础(2006.8)30.用鼓励创造奇迹(2006.9)31.是自信改变了人生(2006.9)32.足够的睡眠也是一门必修课程(2006.11)33.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2007.3)34.让孩子从小就有更多自由读书的时间(2007.6)35.社会诚信与学校教育(2007.6)36.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2007.8)37.基础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初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2007.9)38.附中不要遗忘这段历史——南京师大附中1964年的教学改革(2007.9)39.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007.9)40.责任和创造——什么是“附中人”最重要的特征(2007.10)41.看到了压缩必修课程的实验效果(2007.10)42.单独为一个学生设考(2007.10)43.当今中学校长的时代使命(2007.11)44.考试不争第一,要争一流(2007.12)45.学校教育要坚持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007.12)46.必须规范学校的招生行为(2008.1)47.规范办学行为建设和谐校园(2008.3)48.教师的困惑与觉醒(2008.4)49.校长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勇于实践(2008.5)50.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2008.5)四、呼吁社会支持51.青少年学生是“应试教育”最大的受害者——写给广大学生家长的话(2005.2)52.为振兴中华而读书(2003.9)53.关于文化学习后进生的教育策略(2004.3)54.也谈“高考之痛”(2004.8)55.通过争论,要促进人们认识的提高(2004.12)56.开展教育讨论的价值何在(2005.4)57.适合学生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2006.7)58.这种教育方式不应该提倡(2006.11)59.家长也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2007.1)五、改善党政领导60.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007.5)6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基础教育改革——中国基础教育向何处去(2005.5)62.找回失落的教育价值观(2007.1)63.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依靠教育的科学化和法制化(2005.2)64.民众教育负担和“公办民营”学校(2001.9)65.怎样才能让青少年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2006.5)66.建设和谐社会最终要靠什么(2006.8)67.违法必究,法规才能真正落实(2006.8了68.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2006.9)69.“靠知识改变命运”,这不是一句好口号(2006.9)70.我们需要绿色升学率(2006.12)71.对中国传统教育利弊的一点分析(2006.12)72.从“小数报杯”事件所想到的(2007.1)73.只有深刻批判“应试教育”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7.5)74.什么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主要矛盾(2008.2)75.从教育角度看“4·28惨案”(2008.5)76.对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热切期望——致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2008.12)77.全面落实《教师法》确保教师法定的经济待遇(2009.1)78.关于“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思考(2009.2)79.以省为单位推进素质教育是个好办法(2009.2)80.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9.11)81.关于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问题的思考(2009.12)
你看,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本来就是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但是不少家长,就是反其道而行之,逼迫学校加重学习负担,上课时间越多越好,教学进度越快越好,作业越多越好,考试越多越好,文体活动越少越好,学生的休息时间越少越好。 你看,国家禁止乱编乱印复习资料,但家长认为需要,违规资料有禁不止。 你看,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不准学校搞快慢班、重点班、“实验班”,但是有的家长非要求学校办这样那样的班。 你看,上级规定,寒暑假学校不得违规上课,但是家长要求的呼声强烈,有的学校不得不照办。请家教、上补习班、回家不准看电视、不准看“课外书籍”,都是一些家长制定的“家规”。 你看,中央明文规定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但是现在许多家长完全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鼓励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更有甚者,逼迫孩子去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用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造成了许多家庭悲剧,这就更让人痛心不已了。 现在,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干预程度相当之大。家长会要求学校如何如何去办。家长们评价这个学校的好坏对学校的兴衰起着很大的作用。不少学校的办学方向,相当程度上是掌握在家长的手中。其实,片面追求升学率,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到头来,最大的受害者还是孩子和家长。 我们说家长是受害者,还有一个原因是,家长之所以要这样做,也是被迫的,是现行的教育制度造成的,是一种无奈。所以根本的出路是,大家都要按照中央决定,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的启蒙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家长也要自觉地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把自己的认识,统一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上来,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把我们的后代培养成人、成才。国家富强了,孩子身心健康了,家庭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