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校长
2012-1
教育科学出版社
程红兵
207
210000
长期以来,教育家一直被供奉在神坛上,到终于可以走近我们的时候,却大都已是白发苍苍、饱经风霜的长者,他们往往年近花甲甚至已届古稀。而且,很多时候,“教育家”常常是一种对逝者追认的荣誉称号和评价,似乎和健在者,特别是年轻人没有多少关系。这自然会使“教育家”这个称号失去现实的激励作用和感召力,影响广大教育工作者执著、痴迷于教育事业的热忱。 可是,真实的教育生活告诉我们,教育家完全可以更年轻! 被誉为中华民族“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从事讲学活动四十多年,但他许多重要的教学思想却是在三十多岁时形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学说的奠基者苏格拉底也是在三十多岁就践行着自己的教育思想,不到四十岁就已经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誉为“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去世时也不过52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陶行知,也是在四十多岁便有了许多重要建树……可以说,他们的教育思想大都是在风华正茂时产生的。 其实,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成果的平均年龄不过4016岁,获奖者中35岁左右取得成果者最多。作家、艺术家的情况也是这样,而且成名的年龄更早,许多人二十几岁便一举成名,而且他们的处女作往往成为他们的代表作,是他们一生事业的巅峰。 这就是事实,这就是人才的成长规律。所以,我们不能小视年轻,我们不能错过年轻,我们不可以太苛刻,我们应该为年轻的人们鼓劲加油!这样说不是轻视年长者的存在价值,而是基于现实的考虑。现实情况是,在教育家这个领域,年轻人并没有得到他们应该拥有的位置。 这正是我们编辑“中国青年教育家丛书”的理由。 “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由于缺乏信心,我们已经错过了许多许多,在这样一个呼唤教育家成长的时代,我们完全有理由给我们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以鼓舞,让他们信心满怀地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要有信心,就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对教育家陷入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一提教育家,就会立刻想到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精心设计自己的学术框架;就会想到大部头的理论著作,显赫的头衔,几十篇甚至上百篇的所谓学术论文……好像不这样就和“家”字无缘。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信心,以致使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教育家离我们是很遥远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真理从来都是很朴实、很简单的,教育其实也很简单,并不复杂。一部《论语》,原文加上注释和译文,最多也就二十几万字,其中有关教育的论述,也只是一少部分。翻译成白话,普通农民也能懂。作为教育家,孔子也并没有有意识地去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框架。朱熹当年重建白鹿洞书院,也很朴实。学生们读的书中连同时代的人编写的教材也没有,只有古老的“四书五经”之类。学生们在教室里静读,读不懂了,就问老师,老师间或讲解,或者请陆九渊之类学者来这里讲课。这些老师们念念不忘的也不是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只是引导学生们走进经典。“中国现代教育之父”蔡元培曾经游学欧美多个国家,是真正的学贯中西的大师,但他却没有为自己拿回一个学位。他当北大校长,办北大,也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超轶政治”、“以美育代宗教”等简简单单的几条。当时的北大后无来者,在世界上也是一流,但竟然没有教材。我想,这些人之所以是教育家,首先是因为做教育的出发点正确。他们做教育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育心、育人,通过育心、育人达到救世、救国的目的。第二是能抓住教育的关键,踏踏实实、锲而不舍地去做,充满热情、打动人心地去做。能做到这两条,成为教育家也就不是可望而可即的事了。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实际上,中国当代的教育实践中并不是没有教育家,即使在三四十岁的青年人中也不是没有教育家,而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缺少一种“发现”和评价的机制。相信通过编辑出版“中国青年教育家丛书”,我们能够发现更多的青年教育家,更多的教育家能够从这块园地里破土而出。
程红兵编著的《书生校长》是中国青年教育家丛书之一,是程红兵校长的成长自传。在《书生校长》中,他历数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和关键事件。作者回顾过往,是瞻望未来,也启迪来者。
程红兵的故事,带给一线教师诸多启发。
程红兵,博士,特级教师,特级校长,现任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语文名师培养基地主持人。主持了教育部课题“自主探究式语文教学模式研究”,在《中国教育学刊》《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全球教育展望》等30多家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有《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做一个书生校长》等。
总序·教育家可以年轻
自序·一介书生的“田野”记忆
第一章 求学年代
辽阔的天空,辽阔的海洋
上饶一中:半工半读
大学生活:老鼠掉到米缸里
第二章 “被教师”初入教坛
步入教坛:让学生喜欢,让学校认可
上课比赛,有赢有输
第一声呐喊:临时抱佛脚
向名人请教
第三章 “偶然”校长
从上饶到上海
我的导师于漪先生
我的校长冯恩洪先生
第一次出书
语文自留地
我和我的学生
牵挂母校
我和《语文学习》
我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永远的语文老师
以平常心看少年作家
“偶然”校长
我和校长培训中心
影响进一步扩大
第四章 校长攻坚战
品牌·战略·历史·文化
培养目标的个性化
示范校总结性评审
学生社团
我仍在上语文课
新语文圆桌论坛
民主管理
走近英国教育
课程改革
我和我的徒弟们
在美国加州做影子校长
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
从批判者到建设者的跨越
中年博士
第五章 新的起点
让出空间也是一种贡献
服务浦东,修炼气质
服务教师,听课评课
警惕语文教学的考试化倾向
服务学校,说说真话
谈谈德育
附录
我的朋友程红兵(李镇西)
改革者毕业(王建卫)
程红兵教育人生的三个境界(李百艳)
版权页: 插图: 我和顾文豪大约在两年前相识,那时学校在高一年级实行导师制,学生各自选择自己的导师,导师负责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以及学业、行为规范方面的指导工作。我和几位选择我做导师的高一学生谈话时问他们何以选择我做导师,顾文豪的回答使我很感动。至今仍记得,他家是虹口区的,选择浦东新区的建平中学,是因为建平中学的语文是强势学科,在上海市是小有名气的,而他是十分热爱语文的。“选择您做导师,是因为您是语文特级教师,据说很有名气。”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睛是大而亮的,一脸真诚,不由你不相信,不感动。我又是高兴,又是惭愧,学生热爱语文,在语文老师看来是最开心的事,而我这个整天忙忙碌碌徒有虚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能否给他们以真正有效的指导,其实是很值得怀疑的,我对自己其实也没有足够的信心。 我私下猜想,文豪的名字与他的志趣爱好如此契合,这是刻意为之,还是自然巧合的,抑或是长辈的希望给他强有力的心理暗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个孩子对语文是如此喜爱,甚而达到痴迷的地步,而且有那么优秀的作品问世,并不是像我这样的语文老师的功劳。如果我非要将此作为成果据为已有的话,人家可以用一句话就把我噎住:“有本事你再培养一个试试!” 我说顾文豪对语文痴迷,不是说他整天沉迷于语文的文山书海中,那充其量不过是个书呆子而已,也写不出好文章来。顾文豪无疑是爱读书,也是读了不少书的,从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读得多而杂,经典的、时尚的、文学的、戏剧的、哲学的,涉猎的面很广。虽不专于某一点的研究,但往往能从书中汲取精神的养料;书虽读得不精,但有自己的想法。“当我失意时,我会读一读罗曼·罗兰所著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它让我明白哪怕折戟沉沙,也将吞牙再战,永不言败。”“当我得意时,我会读一读《淮南子》,‘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更使我自警自省,不沉迷于众人的喝彩声中,不留恋于以往的成就中,仍然踏踏实实。”以书养人,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法。 我说顾文豪对语文的痴迷,主要表现在他对语文活动以及各种学生活动、教育活动的痴迷上。其实文豪是一个很阳光的少年,他黝黑的肤色就是阳光照射的结果。
在中国教育界,“书生校长”已经成为程红兵校长的“注册商标”。我很欣赏红兵当校长的风格,因为他的原因,校园里也充满了书生的气息,其实,这种气息正是孩子们需要的氛围。 —— 国家督学、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 李希贵 校长本应是书生——学识、品格、理想、良知、风骨、气节、操守……但在这浮躁的时代,校长渐渐失去了可贵的书生气。程红兵以自己的坚守,还原了校长的书生本色。 ——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李镇西 这本书是程红兵校长的半生自传,也是我的人生词典。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 张广录
《书生校长》从教三十年的所思所得写出来——写作者在教育这个农田里作为一个农夫的生活体验,写作者的教育教学,写作者的学校管理,写作者的感受思考。没有超凡脱俗的雅趣,更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一介书生的“田野”记忆。
在中国教育界,“书生校长”已经成为程红兵校长的“注册商标”。我很欣赏红兵当校长的风格,因为他的原西,校园里也充满了书生的气息,其实,这种气息正是孩子们需要的氛围。 ——国家督学、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 李希贵 校长本应是书生——学识、品格、理想、良知、风骨、气节、操守……但在这浮躁的时代,校长渐渐失去了可贵的书生气。 程红兵以自己的坚守,还原了校长的书生本色。 ——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李镇西 这本书是程红兵校长的半生自传,也是我的人生词典。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 张广录
质量很好,发送及时,服务很好。谢谢!内容本身就很好,印刷质量也不错,如果有我喜欢的书我还会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