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阅读和欣赏

宋广礼 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1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作者:

宋广礼 编  

页数:

306  

字数:

22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阅读和欣赏》节目的文稿同录音一起出版发行,既能看又能听,终于实现了千千万万广播听众的心愿。30多年来,我一直此心未泯。 《阅读和欣赏》,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名牌节目。1961年5月正式开办。那时候,我正在大学读书,常常找着听这个节目,简直就是奉其为不见面的文学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后来人们概括的“三名”:名人介绍名作,由名播音员广播。当时,我最爱听中国古典文学的赏析,撰稿人是社会上的著名学者,如叶圣陶、臧克家、萧涤非、吴小如、周汝昌等等,介绍的作品是历代诗文词曲的名篇,如李白、杜甫,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等,播音员是声名赫赫的齐越、夏青、林田、潘婕等等。这样的“三名”相融相合的广播节目,能不招人听吗?听这样的广播节目,是一种美的享受。 1964年,我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教部工作。文教部很有几个名气大的节目,如《历史故事》、《科学常识》、《讲卫生》等,当然也包括《阅读和欣赏》。记得那时候《阅读和欣赏》已经把文稿汇编出版了几本书,而且畅销。因为“近水楼台”,我也得到了书,很是珍惜,同时又觉得还差点什么。差点什么呢?就是没有节目的录音。于是产生了一个幻想。什么幻想呢?就是眼下已成现实的文稿与录音的“双出”。当然那时候还根本不具备出版录音带的条件。三十多年过后,我越来越想明白了一个判断:对于广播精品节目的出版物来说,只有文稿而没有音响,其美学价值的缺憾是不可弥补的。那可不同于雕像维纳斯,绝对构不成“不完整”的美。 我不知道,《阅读和欣赏》创办者最初对这个节目的形象预期。但是,在我的心目中,《阅读和欣赏》节目是一座桥。桥,是人类联系的纽带;桥,是人类智慧的通道。每当我听到、想到或者回味这个节目的时候,眼前总是幻出桥的形象。我想,接触过《阅读和欣赏》节目的人,都会认同它的这种桥的作用。 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时而积,经世而淀,博大深厚。仅从文学方面说,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浩如烟海,光芒万丈。作为后人怎样承前启后、薪火相传?别的姑且不说,从文字上弄懂弄通就是第一关。拿在手里看不懂,不也还是咫尺天涯吗?社会、语言、思维、心智、情感等等,毕竟沧海桑田,变化太大,差异甚远,因而障碍重重。这就需要有桥,跨越千百年时空沟堑,联系古今。《阅读和欣赏》节目做的就是这类工作,而且做得扎扎实实,做得让人信赖。这个节目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毒草铲掉了。但是,十年动乱刚结束,1978年7月就在人们的呼唤声中恢复播出了。方方面面的文学爱好者,教育工作者,研究工作者,以至国家领导人,海外广播电台和学人,纷纷索要文稿和录音。大家像老朋友一样欢迎《阅读和欣赏》节目,那份痴情,就证明了它存在的价值。 话又说回来,《阅读和欣赏》这样的广播节目其实是很难办的。一头是古典,一头是现代,要沟通谈何容易?一方面,要确保科学性,原意不能走样;再一方面,要给予现代的阐发,让今天的人能听明白。就以文字古译今来说,如果没有相当的才学,怎么能够做到“信”、“达”、“雅”?《阅读和欣赏》节目的编写者们,至少要做两个“转化”工作。第一个“转化”是解读古人,先要把握先贤大作的意思,同时转化成今天的思维和表达的符号;第二个“转化”是沟通听众,把上一个转化的成果,进而转化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宜于口头表达的广播语言。这两个“转化”,又要传达原作品的意蕴主旨、风骨神韵,又要贯通古今、雅俗共赏。这真是需要洗沙淘金、千锤百炼的功夫。《阅读和欣赏》节目的几代人,多少冬去春来,就是这样工作着,不贪虚华,不求热闹,辛勤地有时甚至是甘于冷清地工作着。

书籍目录

境界浑成神在个中——谈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意境雄浑含意深邃———谈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白居易一组《忆江南》赏析江南春色人画图——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赏析淡妆浓抹总相宜——介绍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血泪铸就的词章——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梦断故国的哀歌——李煜《望江南》(多少恨)赏析深沉悲切动人心魄——李煜《浪良淘沙》(帘外雨潺潺)赏析介绍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分析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冷落清秋泣别情——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讲解赞湖山壮丽歌都市繁华——介绍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缠绵工致的小词——谈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临秋怀远的佳作——谈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情深意远柔婉优美——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一曲对比歌写尽失恋情——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赏析惆怅画桥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西湖南北烟波阔)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浅讲谈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情性之外无文字——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诗从肺腑出出辄感肺腑——介绍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无可奈何的自嘲——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赏读太守与民同乐图——介绍苏轼一组《浣溪沙》高尚的情操优美的乐章————介绍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凄迷怨毒逐臣恨——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赏析轻淡幽雅空灵含蓄——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赏析老年丧妻的哀歌——谈贺铸《鹧鸽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匠心独运赋闲愁——谈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新而不俗戏而不谑——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赏析一曲潇洒高雅的青春之歌——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春愁难释秋思不绝——介绍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和《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女词人生活的侧影——介绍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浅析陆游《钗头凤》等“沈园”诗词歌女的笑和泪——读严蕊《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和《卜算子》(不是爱风尘)光明澄澈之美——读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缠绵惜春曲悲愤忧国歌——谈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诸君尚守和戎策志士虚捐少壮年——介绍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妙处全在笔墨之外——读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殷殷用世心拳拳报国情——辛弃疾《沁园春》(三径初成)赏析“不言言之”之妙——介绍辛弃疾《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自怜幽独别有怀抱——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浅析清词澹语诗情画意——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赏读壮怀激烈悲歌慷慨——读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赏析幽韵冷香挹之无尽——姜夔《暗香》(旧时月色)赏析缘景生情寄意题外——姜夔《疏影》(苔枝缀玉)赏析故国高台月明时——刘辰翁《柳梢青》(铁马蒙毡)赏析文章最贵写真情——王清惠《满江红》(太液笑蓉)剖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阅读和欣赏 PDF格式下载



应该把当时广播的CD配上方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