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调查》幕后解密
2008-11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赵华
287
无
本书是由来自中国电视新闻媒介前沿的决策者、新闻记者和学者,围绕央视深度调查性报道节目《新闻调查》进行的一场口述实录。他们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新闻调查》从创立到发展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像是在同你谈心,又像是给你讲故事,让人感到亲切、生动和真实具体。在我看来,历史常常是被遗忘或被曲解。早前在书上读到的不少事件和人物,虽说从中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过程及结局,却较少能听到那些亲历者们“第一手资料”的现场描述,特别是在细节上的缺失,这会让一些事件真相失去源头的佐证。若记录者再加上主观的断语,有些事件的真实面孔就可能发生扭曲甚至面目皆非。例如,看当代有的新闻报道及摄影作品的人为制造过程,几乎让人心理产生错乱。或许这正如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所说:“昨天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无法核对的故事和无法与之争辩的臆断小说。”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千百万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积极地、痛苦地或在大政方针的直接引导下,耳闻目睹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事件。作为媒介的从业人员,如何把握媒体、政治权力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共生关系,将真实的事件现场还原给观众,恪守媒介的“价值中立”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不仅凸显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验证一个国家的自信程度、媒介的良知与记者的业务水准。然而,纵观中国乃至当今世界媒体的状况,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新闻调查》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最具深度的调查性报道栏目。 十几年来,这个栏目如何产生、发展并走到今天?这些活跃在媒介前沿的新闻人,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思考与探索?在“探寻事实真相”的背后,有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读者从本书中可以看到电视新闻人的生存状态、采访经验、理论探讨以及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轨迹与缩影。
赵华,男,1988年涉足电视,在海南电视台任记者、主任编辑,其间编导的《99’山海相约》获第13届全国电视“星光奖”一等奖,并获“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2001年3月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先后两次加盟,担任节目策划人,编著有《国外媒体记者谈新闻深度报道》、随笔集《鸟类的哲学》、网络文集《杜鹃:落雪的春天》。
自序杨伟光 新闻需要“度”的把握孙玉胜 调查,是把未知的意义告诉观众 庄殿君 新闻的人锐气张步兵 首先是好看,然后才谈开掘意义王坚平 信息量、调查路径与电视语言夏骏 一个人能做什么事,有偶然也有必然刘春 《新闻调查》有点儿像“水泊梁山”赛纳 “新闻工厂”与“探寻事实真相”张洁 最大的敌人是我自己钱钢 《新闻调查》需要很长生长期王利芬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王志 不会质疑的记者还是记者吗?董倩 任何一次采访,对我都像探险于丹 媒介的角色是担当理性秩序的重建叶凤英 冲在第一线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记者朱羽君 坚守这样的阵地不容易 麦天枢 有历史智慧才能有正确与优秀 展江 调查性报道的实质是为了公众利益陈昕 新闻媒体的价值中立与倾向性
插图:记者:审片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情况:有的节目也是冒险播出去了?孙玉胜:冒险的节目原则上没有,但是有一点儿风险的节目有。对有一定风险的节目,我会掌握一个大概,就是说播出了会在什么层面出现问题。我说《焦点访谈》有一个底线性的节目,就是2001年12月播的《当孩子落水之后》,这个节目披露了宁夏吴忠市一位副市长等人面对女童落水不救助,而最终看着孩子被水淹没的事情。那个节目确实是一个底线。当时有两个人给我打电话,说这个节目能不能播?我记得好像李挺先给我打的电话,后来罗明给我打电话,说这个节目行不行?我说没问题。后来李挺又给我打了电话。我这时候有点儿犹豫了,因为这样的事从来没有过。我在那儿琢磨半天,大家也琢磨了一会儿,后来下决心,说没有问题,就播了。播了之后,领导打电话说这样的节目少播,但是也没批评,也没有过多责备。记者:今天的《时空连线》、《百姓故事》、《纪事》和《面对面》,都是您最初创建新闻评论部派生出来的,当时怎么想着创建这个新的部门?孙玉胜:《东方时空》成功之后,要进入晚间时段,上面就要成立一个新的部门,而且要把《东方时空》、《观察与思考》和《今日世界》这三个部门合在一块儿。我觉得这个思路是对的,早晨的东西移到晚间,这非常符合一个规律,先实验,然后放大。评论部的扩张,也是一个很战略性的考量,因为它延伸了那么多的栏目,都要占时间。《东方时空》这种实验性是值得学者来研究的。《焦点访谈》是从那里边出来的,《面对面》也是先在《东方时空》做综合版,《实话实说》样片也是在那里先播,所以实验性挺强的。但有时候做得很沉重,以前《观察与思考》节目就是最沉痛的教训。他们先承受一种使命感,每一期节目都要有很深刻的思想和评论,做得很累,而那个结论经常和政策有出入,因为没有出入,就没有评论的价值,就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是观察得少,思考得多。我们《东方时空》正好改变过来,是观察得多,思考得少,以至于后来提出“用事实说话”,就是多报道,少评论。我当时提出不如讲一个故事,别发表那么多的评论。像刚才说的《范李之死》,你怎么发表评论?记者:如果下一步还会有些推进的话,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方式?孙玉胜:新闻差不多了,新闻的品种也差不多了,新闻频道也有了。但是我觉得现在新闻缺少真正的“新闻背景”。从背景来做新闻难度还是很大,这应该是由一个新闻性的日播节目来承担,因为周播节目承担的话,有一些东西过时了,背景跟不上,这就涉及一些重大的事件,包括一些重大的政策。这个“背景”相当于现在互联网上的“链接”,把相关的事组合在一块儿,提供一些线索,对这些线索进行分析。再一个就是真正的评论。我现在觉得真正的评论离我们还是很遥远的,我们目前还是处在一个“报道的时代”,最多有一些背景的分析。但是针对一个事情,一个新闻,去放开评论的话,目前还做不到,而且至少是很艰难。《央视论坛》名字上是评论,但是好像我们没有进入一个评论的时代,因为评论和报道还是有区别的。报道是用事实说话,而评论是要对这些事实阐述你的看法,这是评论。记者:这需要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同时资讯还要非常发达。孙玉胜:不光是资讯发达,我们对事实的报道可能比较充分,但是对这些事实,肯定是有不同的判断和不同的观点,现在这个是不太好做的,所以下一步可能的路径是增加分析,然后再增加评论。除新闻之外,我感觉有个问题没有搞清楚,就是现在风靡世界的“真人秀”,在我国没有一个很像样的。电视对真实的追求是本质的,是与生俱来的,过去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尤其是电视的真实性的问题,以至于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不重视电视对真实表达的规律的探讨。比如能体现真实的那种谈话的同期声,我们都省略,现场也是这样的,出来的就像“新闻剪报”那样的报道。现在你看新闻越来越走向不是新闻,电视越来越走向真实,娱乐节目也在走向真实,出现了“真人秀”。但“真人秀”为什么在中国没有?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像样的栏目和系列节目出现?我现在真是搞不清楚,可能是和我们的文化道德观、文化价值观有关系,因为真是“真人秀”的话,会带来很多对人性方面的挑战,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在一个规则之下,把这个东西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个非常不符合我们传统的价值观,我们有时候把这种智斗的东西理解为“奸诈”。记者:怎么看待今后的电视?孙玉胜:我想今后的电视有时候就是信息和娱乐的载体,通过它可以获得这些东西,有时候在数字电视里它是一个玩具,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可以玩儿老虎机;有时候电视是一个管家,你可以跟它做银行结算、查找航班、交学费等。以前英国的两个学者写了一本书在电视里播,现在互联网完全实现了。你们这个节目,真是开发到一定程度的话,比如《新闻调查》平时要等到星期六播出,但你可能星期三就编出来了,现在有个功能叫“投递电视”,你当天就把节目像邮件一样提前投递给你的“客户”了,他不用等到下个星期一就可以看了。这个一点儿也不遥远。记者:制作这一块儿我想不会弱下去的,无论怎样节目总得靠人做吧?尽管摄像机是数字的,编辑系统是非线的,只能说技术更先进了。孙玉胜:对,所以我感觉未来的电视还是电视。这个有点儿像汽车一样,再先进,还是四个轮子在跑。
《央视幕后解密》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无
很快就看完了这本书。。。了解很多幕后故事 还原了最真实的新闻调查
现在的新闻调查已经没有那种味道了。。
没多少内容,性价比很差,有骗钱的嫌疑,不建议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