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

任远 中国广播电视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  

作者:

任远  

页数:

40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纪录片是高品位的文化载体,是“影像中的历史”,是人类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文化使节”。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它和电影一样源自西方。因此,本书着重论述纪录片的理念和方法,这对创作和读解纪录片都会有积极意义。  本书除总结了作者近50年教学、研究和创作的体验和经验之外,更凝聚了作者比较早、比较长久、比较经常地进行国际交流的心得。作者的学生们曾经分享了这些贯穿着写实主义美学观念和策略的精神财富,并接踵而至地走向国际领奖台,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认为:理论滋润了灵感。  本书包容了纪录片创作方法和技巧,兼顾了务虚和务实两个方面。这是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半个世纪来教学的传统,也是作者自己所走过的道路。讲求技巧是艺术的权利,但是,又有人说“艺无定法”,因此,本书特意以纪录片的述说技巧为主线,着重讲述规律性、关键点(英语里的Key Point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例如,两种影像语言及其语法、修辞,画面、解说和声音的“金三角”关系,等等。  在编著本书的过程中,中国广播电视界正经历抵制低俗化的专项行动。纪录片的前途如何?它在抵制低俗文化的征途中应当担负何种使命?这都是作者急切地想和大家探讨的问题,有待广大读者共同关注,互相补充,求得正果。

作者简介

任远,男,1938年1月18日出生,上海市人。1858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转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次年毕业。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教授、研究生导师,《电视艺术》杂志副主编。 曾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及学术教育工委主任,第3、4、5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评委,第7、8届电视剧“飞天奖”评委,历届电视海外交流电视节目政府奖评委,历届主持人“金话筒奖”评委,四川、上海、广州等地国际电视节、纪录片节国际评委,美国芝加哥“风城”国际纪录片节、第16届布拉迪斯拉发“金匣奖”纪录片节国际评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被评为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和北京市德艺双馨老电视艺术家。 1960~1980年曾参加中央电视台纪录片编导工作,共创作纪录片35部(集),代表作有《大连漫游》、《咱们的五个孩子》、《丝绸之路》以及为美国WOSU编导的《中国人眼里的美国》。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电视编导基础》、《屏幕前的探索》、《海外名家谈电视》、《电视纪录片新论》、《世界纪录片史略》、《电视主持人初论》、《电视编辑学》、《影像里的历史一世界纪录片精品档案》等20余部。

书籍目录

西方对写实主义电影的两种对立的解释纪录片的界说 一、纪录片不是“形象化的政论” 二、纪录片不同于新闻片 三、纪录片不是“电视艺术片” 四、“主体”与“本体”之争 五、纪录片是“发现的艺术” 六、纪录片是采访的艺术 七、纪录片是编辑的艺术纪录片正名论 一、纪录片和“专题片” 二、纪录片和“艺术片” 三、纪录片的本性与他性非虚构是纪录片最后防线 一、纪录片的定义——不允许虚构 二、“对现实创造性处理”的积极理解 三、主张虚构是纪录片虚无主义倾向 四、是“厚古薄今”,还是“功在当代”?非扮演是纪录片创作的基石 一、“新纪录片运动”带来的混乱 二、虚构是如何被偷换概念的 三、记录今天非重现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一、关于概念的廓清 二、“重现”对纪录片价值本身的危害性纪录片的虚构是低俗化的表现 一、“虚构”概念的歧变 二、虚构就是造假纪录片的当代性、社会性及其社会责任感 一、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 二、纪录片的社会责任贯穿于当代性和社会性中 三、中国纪录片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当前中国纪录片创作陷入的误区 五、新时期面临的挑战更呼唤纪录片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和成熟 一、我国纪录片发展历程及其评价 二、创作走向成熟的主要标志现代西方纪录片思潮 一、纪录片和人类学的关系 二、风格的演化和争论 三、手法——叙事技巧 四、发行运作东西方电视纪录片对比研究跨文化纪录片的认知价值 一、跨文化纪录片的定义 二、跨文化纪录片的认知价值 三、纪录片的主观表现 四、纪录片解读的差异人物纪录片的观念 一、表现真实时空中的人 二、表现行动中的人 三、摒弃无所不知的神的姿态 四、赋予纪录片独立的品格 五、把对人的描述上升到审美和思维的高度作为调查性报道的纪录片 一、调查性报道 二、叙事策略 三、“调查者”角色 四、“悬念”结构“过程” 五、解读“真相”体育纪录片与拟似人际传播 一、体育电视纪录片具有拟似人际传播的特性 二、体育电视纪录片拟似人际传播的手段 三、拟似人际传播在体育纪录片中的体现电视纪录片“娱乐化”之辨析 一、中国电视纪录片娱乐化之风缘何而起 二、娱乐性和娱乐化,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三、娱乐化还是愚乐化,这是一个问题 四、中国电视纪录片——任重而道远纪录片怎样才“好看”? 一、纪录片的本质——真实 二、目前纪录片探索发展存在的误区 三、内容为重,形式创造一纪录片挖掘的潜在空间电视纪录片的编辑技巧 一、三种不同的电视语言符号 二、影像美学和方法论 三、“两种影像语言”:蒙太奇和长镜头 四、合理组接镜头纪录片编导要议 一、纪录片定义 二、想象和补拍 三、纪录片的体裁 四、主线、细节、悬念、高潮 五、两种创作倾向 六、纪录片的叙述与描写纪录片解说词的编写 一、解说词的地位 二、解说词的作用 三、解说词要有概括力 四、解说词的语言 五、解说词的创作准备 六、节目标题的选定电视纪录片音响编辑 一、声音在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声画的综合处理 三、声音的画外运用 四、声画合一 五、声音的主观运用 六、纯写意音——配乐 七、声音的混合使用为国际交流拍摄电视社会纪录片 一、策划纪录片制作 二、社会纪录片的内容 三、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个人看法 四、纪录片说故事的技巧让观众参与纪录片制作 “深度涉入”的运用 倾听观众的呼声,是“参与”的先决条件 观众宏观指导,是“参与”在最高层次的体现 留下的问题评《望长城》的创作方法时代的号角历史的鼓手 一、深沉的历史感从何而来? 二、想象和推理——结构的奥秘将视点投向人物内心 一、关于普通人的主题  二、关于纪录片中的形象塑造 三、善于传达“形象”的内心情感三十年后话《丝路》 南疆铁路上的“先行官” 天山留下的印记 龟兹幻想曲后记

章节摘录

西方对写实主义电影的两种对立的解释当代纪录电影的最有趣的发展,存在于理论和实践的分化。在西方,围绕着纪录片与真实的关系,已经有过很多讨论了,大致分为两派:一是“直接电影”;一是“场面调度电影”(真理电影)。“直接电影”原本是直接反映生活,而真理电影则允许或鼓励电影导演作为“真相”的一部分介入影片中去。在实践中,这两个概念常常相互混淆.下面的文章中,法国著名的杂志《电影手册》编辑组成员让。路易斯。克莫里(Comolli),尝试探究这些混淆,他的基本观点是:事件的电影化存在和事件的本身两者之间具有不可避免的区别。这种区别也就被看作电影制作过程中“人为操纵”必不可少的基础。一些纪录片导演承认这点,但对克莫里来说,这种人为操纵,因为允许“意义和形式的不稳定性”而为纪录电影增加了丰富的色彩。虚构和纪录相互渗透;纪录片披上“虚构的光环”,虚构成为纪录式的。不是电影力图通过创造复制生活,而是电影和生活互相影响,是“互动的”。下面就是克莫里的原话:1.“虚构”电影转向“直接电影”。现代电影的一个确定的趋势就是它变得越来越简单:直接来说,是日趋明显从“虚构”电影转向“直接电影”样式的趋势。在美学上,由于当代电影特有的(实验性的)边缘,传统的“纪录片”和“故事片”领域的分界乃至对立,变得越来越模糊,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通过数不清的方式。好像他们之间有大量的互换进程,从而融进一个互动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新闻报道式和虚构式交替、结合,成为同一类电影,相互影响,打破并修改着对方,直到最后,人们可能已经无从分别它们了。2.这种相互作用呼唤着对“直接电影”重新定义。如果“直接电影”能够既拥有虚构性,又能被虚构性所包含(暗指的在它),如果平等地成为叙事的工具和效果,“直接电影”就将冲破最初为它设定的严格新闻性边界。(在第一部分中,我将把自己的注意点限定在这样一种重新定义和对于“直接电影”功能与影响的分析上。第二部分,我将对于“直接电影”融合当代“虚构”电影的不同程度和方式进行更多的解析。)


编辑推荐

《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 PDF格式下载



书的质量和内容都很好,不错


很好的书,很好的卖家。


这书很好,相当不错,还没看完,不过发现很多错别字……


教科书式,容易睡着。但是比较实用。


过去只做过专题片,第一次做纪录片之前买来抱了下佛脚.实用性挺强,入门类读物.


这本书较多的偏向于电视纪录片的探讨与研究。纪录电影的探讨较少,但是很严肃。没有人云亦云,也没有哗众取宠。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教程的选择很重要,尤其是涉及到专业性很强的地方,这本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就是这样一本书,它不仅是由专业院校广院的教授编写的,而且也涵盖了学生应该弄清楚的知识点和一些容易混淆的地方,最必要的是它把理论的讲述与实例相结合,这样就更容易理解和感受这些知识。卓越的书更多的向院校里教材的书目靠拢了,这样会更加有市场。因为,卓越的书价更有优势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