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电视媒介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

朱晓军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作者:

朱晓军  

页数:

255  

内容概要

  《电视媒介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主要内容包括:电视研究的理论困境、国内电视研究的现状、电视研究的新思维、后现代话语与电视、描述后现代、界定后现代:怎么都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中国后现代话语等等。

作者简介

朱晓军,1968年生,陕西汉中人,夏门大学文艺学硕士(1997—2000年)、博士(2004—2007年)。硕士毕业后在江苏做过两年公务员。现居杭州,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传播与影视文化。曾获第五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

书籍目录

导论 一、电视研究的理论困境 二、国内电视研究的现状 三、电视研究的新思维第一章 后现代话语与电视 第一节 描述后现代 一、界定后现代:怎么都行(everything goes)? 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三、中国后现代话语 第二节 电视与后现代社会的兴起 第三节 电视:后现代主义的典范?第二章 “看”的方式与电视形象流 第一节 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sm) 一、高贵的视觉 二、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三、视觉机器 第二节 电视与图像转向 一、图像转向 二、反思“视觉性” 第三节 “看”电视:瞥视与流观 一、电视之眼 二、电视形象流的听觉性 三、形象流的非文本性第三章 电视形象流与时空重组 第一节 传播媒介与时空压缩 一、空间的时间化 二、时间的空间化 三、时空压缩与后现代状态 第二节 感知方式嬗变的社会轨迹与后现代转向 一、不在乎天长地久 二、生活在别处 三、怀着乡愁,寻找家园 第三节 场景融合:电视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一、青春文化——儿童的成人化和成人的儿童化 二、“伟人”的黄昏:私人领域的公共化和公共领域的私人化 三、20世纪60年代人/当代中国“80后现象”:电视与后现代主义的缘起第四章 从主体到身体:电视形象流与后现代审美文化 第一节 后现代主体:漫游者(浪荡子) 一、现代主体的分裂 二、电视形象流与后现代主体 第二节 电视、身体与美学 一、电视与身体的回归 二、身体成为艺术品 三、身体美学与身体反美学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后现代话语与电视  第一节 描述后现代  一、界定后现代:怎么都行(everything goes)?  既然已经选定了将“后现代”作为考察电视媒介的文化背景、思维框架——在某些时候甚至是一种方法,就意味着必须要面对可能会出现的“赶学术时髦”的嘲讽,以及作为一个很可能被贴上标签的“后现代主义者”无法回避的理论质疑。实际上,我一直在小心翼翼地避免使用“后现代主义”这个约定俗成的术语,因为稍后我们就会明白,“后现代”——无论学者们是否使用那个术语,其实根本不是一种“主义”:与其说是一种“主义”,毋宁说是一种“反主义”可能更加贴切一些。所以,我决定用“后现代话语”这样一个“术语”色彩比较淡,显得不那么“本质主义”的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界定术语或关键词是任何学术研究展开的起点,但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受后现代话语的影响或者在后现代语境之下,给任何一个往往是最常用、最简单的名词,例如“人”、“文化”、“语言”、“女性”等等下定义——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也是非常困难的。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电视媒介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 PDF格式下载



国内对电视与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严格说来到不了研究的层次,整体还处于只是对国外理论的介绍、罗列阶段,而朱晓军的这本著作,不仅有带有主题的梳理,那就是紧紧抓住电视作为媒介的特色,旁征博引,显示作者的广阔视野。不仅如此,作者以“形象流”为核心,对电视进行了超文本的分析,显示出作者对电视的深入思考,使得本书具有了原创的色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