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故事
2009-7
中国商业
罗伯特·埃文斯·斯诺德格拉斯
256
秦传安
无
在动物学发展的早期,有些博物学家把大量的时间耗在了户外,他们观察飞鸟、昆虫及其他田野和森林中动物的生活方式。这些人并不热衷于技术知识。对他们来说,大自然就是灵感和快乐的源泉。对大自然的展现,被视为理所当然,再怎么精细也不会受到质疑。人的心智能够接受外在现象,乃是因为真相可以用日常语言来表达——因为语言是很久以前发明出来的,那时候人们还不曾为事实而大费周折——这些早期作家中,有的人直接从大自然中得到灵感,给我们留下了令人愉快的文献著作,这些都是基于他们对大自然中的事物所作的观察和思考。公众很喜欢阅读这些人的作品,这是因为他们以引人入胜的方式、用人人能懂的语言讲述妙趣横生的事物。 同时,还有一类自然研究者,他们并不特别关心动物干什么,但他们很想知道它们是如何被造出来的。这些异教的信徒们总是透过显微镜看事物;他们解剖各种各样的动物,为的是认识它们的身体结构及其结构关系。但他们发现,动物内部有许多东西从未被命名过,于是乎,他们为这些东西杜撰了一些名字。当他们的大作出版的时候,公众根本就没法阅读,因为其中包含了许多古怪陌生的词汇。此外,由于大自然通常不会为自己深藏不露的作品修饰润色,所以,这些解剖学家没法以户外博物学家们所能采用的那种方式、用描述性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著作的吸引力。因此,这些结构研究者从未受到过读者的青睐,他们的作品被指责为枯燥乏味、冗长沉闷。
春天的某个时候,田野上、草坪中、花园里,突然冒出了大量的小蚱蜢……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田园景象!如今的人们似乎离它越来越远了,曾几何时,田野草丛中,蝈蝈在清脆悦耳地鸣叫;夏日正午里、蝉在树梢欢歌;懒洋洋的夜里,秋虫在此起彼伏地合唱;勤劳的小蚂蚁,列队在榕树下行进;而忙碌不已的蜜蜂,则于花丛中翻飞起舞……在我们的记中,残存着这令人迷醉的纯美。你还记得吗?现在,让我们,特别是让我们的孩子,重新走进昆虫的世界,从这本《昆虫的故事》里,去体验世间最完美的生活瞬间!
序第1章 蚱蜢第2章 蚱蜢的堂表亲第3章 蟑螂及其他古老的昆虫第4章 生存方式第5章 白蚁第6章 蚜第7章 周期蝉第8章 昆虫的蜕变第9章 毛虫与蛾第10章 蚊子与苍蝇
第1章 蚱蜢 春天的某个时候(或迟或早要视纬度和节令而定),田野上、草坪中、花园里,突然冒出了大量的小蚱蜢。对了,那些滑稽可笑的小家伙就是它们(图1),大大的脑袋,没有翅膀,强壮的后腿。它们以新鲜嫩草为食,轻盈地从这里跳到那里,就好像它们的存在完全不涉及生命的奥秘,它们也毫不操心自己为啥会在这里、如何来到这里、从什么地方来到这里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当中,眼下我们能给出明确答案的,只有最后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在这个季节近距离地搜寻地面,就有可能看到,那些明显没有母亲的蚱蜢幼虫,就是从泥土本身诞生到这个有形世界中来的。一位远古时期的大自然研究者,对于这样的认识应该会心满意足——于是他宣布,蚱蜢,是从泥土中的物质自然繁殖出来的,公众当然会相信他,打这以后再也不会支持相反的观点。然而,接下来就到了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某位博物学家成功地推翻了这种观念,并在它的位置上确立了这样一种学说:每只蚱蜢都来自一颗卵。这也是我们至今所抱持的信条,我们必须找到蚱蜢的卵。 打算研究蚱蜢的昆虫学家发现,从头一年开始研究要更容易些;他不再在春天筛选泥土去寻找孵化幼虫的卵,而是在秋天观察成虫,并在田野上或笼子里安装适当的装置,以获得雌虫刚刚产下的卵。然后,他就能在实验室里密切注视虫卵孵化的过程,准确观察幼虫羽化的细节。好了,让我们翻开日历,注意一下最后一季成年蚱蜢在8月和9月都干了些啥。 无论如何,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样的昆虫是蚱蜢,或者说,我们把什么昆虫命名为蚱蜢:因为,很不幸,同样的名称在不同的国家并不总是表示同一种事物,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同样的名称在不同的地区也并不总是用于同一种事物。“蚱蜢”这个名词,恰好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大多数国家,人们都把蚱蜢叫做“蝗虫”,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咱们美国人把蝗虫叫做“蚱蜢”,因为,我们当然要把命名的优先权恭让给欧洲国家的习惯用法。因此,当你读到“蝗灾”的时候,你必须理解为“蚱蜢”。但是,一群“十七年蝗虫”,则指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昆虫,它们既不是蝗虫,也不是蚱蜢——准确地说,那是“蝉”。在我们通行的博物学习惯用语中,所有这些名称混乱,以及其他形式的张冠李戴,多半可以把账都算到美国早期殖民者的头上,他们总是把自己在国内熟悉的动物名称,安放到他们在新大陆遇到的动物身上。而身边又没有动物学家指导,所以他们认错了许多动物。科学家们曾试图为所有生物创立一套国际通用的名称,从而使命名的问题情况变得更好一些,但他们使用的名称都是拉丁文,或者是拉丁化的希腊文,在日常应用中很少行得通。 现在,我们知道了,蚱蜢就是蝗虫,惟一需要说明的是:真正的蝗虫,是外形像蚱蜢、长着短角(或者叫“触角”)的任何昆虫(参见卷首插图)。而那些形状相似、长着细长触角的昆虫,要么是蝈蝈(参见图23、24),要么是蟋蟀家族的成员(参见图39)。如果你乐意搜集并研究几种蝗虫标本的话(接下来我们还是叫它蚱蜢吧),你可以观察到,有些蚱蜢,其身体的尾部呈平滑的圆形,而另一些蚱蜢的尾部则有4个角状的叉尖。第一种是雄性(图2A),第二种是雌性(图2B),这个我们暂且不去管它。 无论哪种生物,都是在本能的驱使下去干活,这是大自然的规定之一,而为了干活,造物主便给它装备了合适的工具。在任何情况下,它的工具总是身体的某个部位(除非它是人),前爪后腿之类。雌性蚱蜢的角状叉尖,构成了一个挖掘工具,它就是用这个工具在地面上打洞,然后把它的卵产在洞里面。生物学家们把这个器官叫做产卵器(ovipositor)。图2 B显示了蚱蜢产卵器的一般形态,叉尖短而粗,上面一对叉尖的尖端向上弯曲,下面一对则向下弯曲。 当雌蚱蜢准备产下一批卵的时候,它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这个地点几乎可以是开阔田野上阳光充足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它的产卵器能刺入土壤就行,然后,它把产卵器的顶部插入地面,4个叉尖紧紧地闭合。当叉尖完全进入地面之后,它们多半会展开,以便向外挤压泥土,因为这一钻孔过程不用把碎土带到地表上。渐渐地,蚱蜢的尾部就越陷越深,直到整个尾部完全埋入了地下(图3)。 至此,产卵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输出管从装满成熟虫卵的卵巢管伸出,在产卵器的正下方和两个下叉尖的根部之间打开,就这样,当上、下叉尖分开的时候,虫卵就从两者之间的通道中排出。在虫卵被放置到洞底的同时,冒着泡沫的胶状物质从蚱蜢的身体中流出来,把虫卵覆盖。这种胶状物质干燥后便会在虫卵的周围变硬,但不会凝成固体的硬块,因为它的多泡特性给它留下了大量的孔洞,就像海绵一样,为虫卵和孵化时的幼虫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以呼吸空气。当这层覆盖物还很新鲜、富有粘性的时候,泥土的微粒就会粘附在它的表面上,给这团卵块裹上了一层精巧的颗粒状外壳(图4)。每个卵荚中虫卵的数量大不相同,有些卵荚里只有寥寥几个,而有的卵荚里则多达150个。每一个雌蚱蜢还会产下几批虫卵,每一批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洞穴和卵荚中,直到它的卵全部排尽。有几种蚱蜢很有规律地把虫卵排列在卵荚中,而有的蚱蜢则胡乱塞满拉倒。 蚱蜢的虫卵在外形上是长椭圆形(图5),普通个头的蚱蜢产下的卵,长度大约是3/16英寸,或者略长一些。卵的尾部呈圆形或钝角,底端(虫卵通常是竖着放置的)看上去就像是有个小帽盖着。卵的一侧总是比相对的那一侧更弯曲一些(那一侧有可能几乎是直的)。 在肉眼看来,卵的表面平滑而有光泽,但要是放到显微镜下,你就可以看到,它被略微凸起的细线划分成许多小的多边形区域。 在秋天里,虫卵刚一产下来,卵细胞就开始生长发育。但在温带或北方地区,低温很快就会介入这一过程,生长发育因此被遏制,然后,要一直等到春天来临,大地回暖——或者,等到某位昆虫学家把它带进实验室里进行人工孵化。有些种类的蚱蜢,如果在霜冻来临之前被带入室内并保存在温暖的地方,它就会继续生长发育,幼虫大约在6周之内就会孵化出来。另一方面,某几种蚱蜢的卵,即使经过这样的处理,也根本不会孵化;其胚胎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停止,其中大多数再也不会重新发育,除非让它们经受严寒!但是,在经过彻底冷却之后,即使是在一月份,如果再把虫卵转移到温暖的地方,幼虫也会孵化出来。 除非先经历严寒然后转暖,否则就拒绝完成它的生长发育,这种怪脾气,就一只昆虫胚胎而言,似乎是一种多少有点荒谬可笑的矛盾。不过,除了蚱蜢之外,还有许多种类的昆虫也有同样的怪脾气,它们从不会违背这种习性。因此,我们必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有益特性。大自然派来专门照料众生的神祗知道得很清楚,北风之神有时候也会睡过了头,一只秋天产下的虫卵,要是完全依靠温暖来完成它的发育的话,那么,如果天气继续暖下去,它就很有可能在秋天孵化。然后,当姗姗来迟的冬天到来的时候,这个刚刚破壳而出的可怜的小家伙,将会遭遇怎样的厄运呢?毫无疑问,它根本不会有生存的机会,而种群繁衍的整个计划也就会彻底泡汤。相反,如果做出这样的安排:只有等到经过严寒气候的冷却之后,虫卵内的发育才能完成,直到大地春回,幼虫才会破壳而出,那么,这一种群就可以确保它的成员不会因为不合时宜的孵化而锐减。然而,也有些种群并没有上这样的保险,每当冬天姗姗来迟的时候,它们就会因为秋天的孵化而遭受重创。那些春天产下的虫卵,被设计成在春天孵化,这些种群的虫卵生活在温暖的气候里,压根就不需要严寒来帮助它们完成发育。 蚱蜢卵的硬壳,由两层绝然不同的外膜组成。外面一层更厚,而且不透明,呈淡褐色;里面一层薄而透明。在孵化刚开始之前,外壳从虫卵的上端不规则地裂开,通常向下开裂至平的一面的一半或三分之二处。可以轻而易举地手工剥除这层外壳,于是内壳显露出来,看上去就像一只闪光的胶囊,透过其半透明囊壁,可以看到里面的小蚱蜢,所有的腿全都紧紧地叠在身体之下。然而,正常孵化的时候,两层卵壳都会裂开,蚱蜢幼虫缓慢地从裂口处破壳而出(图6)。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