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早知道这样管理就好了

李世化 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作者:

李世化  

页数:

297  

字数:

240000  

前言

从古到今,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组织,有组织的地方就有管理。所谓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古代中国人建长城,古埃及人建金字塔,都是规模巨大的建筑工程,也是纷繁复杂的管理工程:几十万人共同劳动,谁来安排每一个人干什么?谁来保证在工地上有足够的石料和工具?在现代社会中,不管人们从事何种职业,人人都在参与管理:或管理国家,或管理家庭,或管理业务,或管理子女。国家的兴衰、企业的成败、家庭的贫富、个人的幸福与快乐,无不与管理是否得当有关。可以说,管理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 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学习管理知识,掌握管理的基础理论,才能提高管理的整体水平,实现管理的科学化。也许有人会说,我将来不准备当管理人员,学习管理又有何用。但只要你在一个组织中工作,你不是一个管理人员,就是一个受他人管理的人,研究管理将有助于你洞察上司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内部的运作情况。即使你将来当一名自由职业者,在自我发展上更需采取主动,并管理好自己的言谈和行为。学习管理将提供你新的视野和理解力,这对你的未来同样是有价值的。非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明白也许有一天你会成为你专业领域中的管理者,对管理过程的理解,将为你以后发展管理技能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门涉及多个领域的科学。系统地学习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会让人感觉枯燥乏味。这对于急需了解管理,运用管理的人来说是很不现实的。 为此,我们组织编写了《早知道这样管理好了》一书。本书结合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主要论述了管理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各种方法和措施。书稿的内容紧扣管理实际,将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最常用的管理定律与实践案例相结合,并从实现科学决策、沟通交流、任用人才、有效激励、减少内耗、严肃纪律、应对危机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巧,使读者尽可能全面而快速地学会各种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技巧。

内容概要

《早知道这样管理就好了》由李世化所著,《早知道这样管理就好了》结合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主要论述了管理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各种方法和措施。书稿的内容紧扣管理实际,将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最常用的管理定律与实践案例相结合,并从实现科学决策、沟通交流、任用人才、有效激励、减少内耗、严肃纪律、应对危机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巧,使读者尽可能全面而快速地学会各种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技巧。

书籍目录

导读
 人人都要懂管理
 管理究竟是什么
 真正的管理是“有效”
 成功的管理者需要具备的特质
第一章 实现有效管理的几个必要条件
 合理的制度,让管理有“法”可依
 学会授权,让管理更有成效
 实现有效管理从尊重员工做起
 充分信任员工,做令人信服的管理者
 公平公正是管理的“定盘星”
 恩威并济才能提高管理效率
 管理者要敢于承担责任
 管理中要辩证地运用好“二八法则”
第二章 科学决策是管理的关键
 上,按照一定的程序选择最优方案。
  科学决策是企业成功的基石
 决策者应该具备卓越的品质
 决策的前提是全面掌握信息
 把握好决策的最佳时机
 决策要有独到的眼光
 决策要在关键问题上下功夫
 群体决策不一定比个体决策好
 良好的决策重在执行
 决策要避免“霍布森选择”
 不做犹豫不决的“布利丹毛驴”
 决策勿掉人“沉锚”的陷阱
第三章 沟通是管理艺术的精髓
 沟通是管理成功的基础
 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消除沟通障碍,实现有效沟通
 管理者要善于倾听
 平等交流是有效沟通的保证
 坦率和真诚是沟通中的重要元素
 让员工把不满发泄出来
 批评时要采用巧妙的方式
 要与下属保持适当的距离
 尽可能地听取员工的建议
第四章 知人善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选贤任能,雇请优秀的人才
 当好伯乐,找出“千里马”
 任人唯亲是用人的大忌
 善用比自己强的人才
 用人之长,不求完人
 把人才用到合适的地方
 以貌取人是管理者的大忌
 拴好团队中的“害群之马”
 识别人才,需要细致彻底的观察
 管理者用人要掌握“互补”定律
 进行准确和科学的人才评估
第五章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高效管理
 激励是管理艺术的核心
 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
 赞美是激励下属最有效的方式
 适当地泼冷水也是一种激励
 信任与包容是最好的激励
 激励的方式要因人而异
 在竞争中实现激励
 用期望激发员工的潜能
 为员工提供全方位的激励
 情况不同,激励的方式也不同
 让员工参与管理,增强其主人翁意识
第六章 减少组织内耗,打造高效团队
 合作要警惕“三个和尚没水喝”
 关注团队中能力薄弱的员工
 巧用大雁法则,打造高效团队
 及时修补破损的“窗户”
 为你的企业“瘦身”
 妥善处理员工的不满情绪
 及时解决员工之间的冲突
 巧妙应对企业内部的小团体
 成功驾驭团队中的反对者
第七章 严肃纪律,有效杜绝违纪行为
 可以有效杜绝违纪行为的发生。
  纪律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执行纪律必须遵守“热炉法则”
 加强纪律必须赏罚分明
 有效杜绝习惯性迟到
 多角度应对员工频繁请假
 如何更好地处理员工犯错
 如何使惩罚的效果更好
 如何应对员工偷懒的问题
第八章 培养忧患意识,从容应对危机
 危机无处不在,沉着冷静应对
 预防才是最有效的危机管理
 管理者必须具备应变的能力
 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管理
 处理危机应把握五项原则
 面对危机要避免错误的心态
 危机过后,鼓舞士气是当务之急
 妥善处理,危机也可以演变为契机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管理工作中,不少管理者都曾有过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员工是越来越难管理了,工资低大家没干劲,提高工资也不见得就能提高工作效率,真是左右为难。提高工资,改善福利这些看得见的实惠也不能奏效了,员工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呢?的确,如果知道员工需要什么,就能够解决问题了。怎么才能知道员工需要什么呢?很简单,管理者只要扪心自问一下:我对所有员工的需要了解多少?我对员工做了什么?我为员工提供了多少发展机会? 在提高了待遇,改善了福利的情况下,如果员工还提不起干劲的话,你就应该想到,作为管理者你对手下的员工是否足够尊重。谁都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被人尊重,在企业工作的员工就更是如此。身为企业的管理者只有尊重员工,员工才能更好地尊重你,配合你的工作。每一名员工都希望自己的意见、想法被管理者重视,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管理者的认可。一旦人们感觉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尊重的,他们就会有一种不负使命的心理,工作热情也就格外高昂。 惠普是世界一流的大公司,它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在惠普的许多经理看来,靠的是“以人为本”的企业宗旨。惠普公司“以人为本”的宗旨主要体现为关心和重视员工、尊重员工的工作。惠普的创始人休利特和当了40年研制开发部主任的奥利弗,都要经常到惠普公司的设计现场去,和普通员工交流意见,察看员工们的工作情况,以至于两人不再任职后,公司的职员们却都有一种感觉,好像休利特和奥利弗随时都会走到他们的工作台前,对他们的工作提出问题。在惠普公司,领导者总是同自己的下属打成一片,他们关心员工,鼓励员工,使员工们感到自己的工作成绩得到了承认,自己受到了重视。这些无不体现了公司对员工的重视和关心,员工获得了公司的体贴与爱护,做出的成绩得到了公司的肯定,他们的工作也就更加努力。 从惠普的例子,我们看出,尊重和关心员工,认可他们的工作,能使他们得到鼓舞,得到满足,这有助于激励他们努力工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许多管理者却没能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中的有些人总是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强,常常会用一种优于普通员工的态度和员工说话,在管理过程中,总是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断地反驳员工的意见,以显示自己的能力。殊不知,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并不能获得员工的崇敬,相反,只会引起员工的强烈反感,让员工对你失去信任,进而影响到公司的效益。 身为管理者,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尊重员工、尊重员工的工作,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公司,这样不但能使公司获得短期的经济效益,更能为公司赢得长久的人力资源效益。因此,作为管理者,尊重你的员工是你必须学会的一门功课。管理者要想实现有效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只靠行政命令强制执行,要努力了解被管理者的心理需求,并学会尊重他人感情,选择员工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方式赢得大家的支持。


编辑推荐

《早知道这样管理就好了》由李世化所著,现在你不是领导,难保你将来有一天不会成为领导;今天你不是企业家,并不等于你将来就不会自主创业。懂得一些管理知识,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了。即使你一辈子当不了领导、创不了业,你也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子女需要管理,家庭生活的好坏、子女能否成功成才都与你的管理工作是否得当有关。有效的管理能达到一呼百应、令行禁止的效果,使组织成为一个坚强有力的整体。任何组织的管理者都希望自己的管理是有效的,有效的管理也是每一个组织追求的目标。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早知道这样管理就好了 PDF格式下载



懂得一些管理知识,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