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一度人脉

潘竞贤 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作者:

潘竞贤  

页数:

224  

Tag标签:

无  

前言

有一个人,他的父亲是著名律师,他母亲是富裕银行家的女儿。他13岁被送到一所学费昂贵的私立中学读书,在这里,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早接触计算机编程的一群人。他大学肄业,创办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他的母亲和IBM公司的一位高管同为某慈善基金组织的董事会成员。要知道,当时的IBM公司可是世界上最牛的计算机公司,而这位高管正准备进军台式机业。因为他母亲的斡旋,他赢得了与IBM公司的合作,并最终取而代之,成为全球最强大的计算机公司。他和他公司的名字,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那就是:比尔•盖茨和微软。这个故事,是不是与大家通常听到的版本不一样?有一个人,他通过同学认识了一位电子技术天才和超级宅男史蒂夫•沃兹,两人因为共同的爱好成为好朋友。在他的启发和鼓舞下,沃兹研发了适合普通人使用的、又酷又炫的台式电脑,为了把这款“天才的产品”销售出去,他又“怂恿”沃兹和他一起成立公司。他的名言是“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他用自己的方式做到了。他和他的朋友创造的产品风靡全球,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新体验。他和他公司的名字是:史蒂夫•乔布斯和苹果。乔布斯和他的朋友沃兹的名字都叫“史蒂夫”,因此被人们誉为苹果公司的“双雄”。双雄聚首,苹果电脑就呼之欲出了。有一个人,他只读完初中就开始闯荡江湖,做过茶楼的跑堂、五金厂的推销员,随后,他流落到香港,成了“漂”一族。经过若干年的打拼,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看好的塑料市场。当时的他下定决心投资塑料行业,然而,他没有启动资金。怎么办?好在他有一位有钱的舅父,是当时香港钟表行业的大亨,他向他的舅父伸出求助之手。舅父一下子借给他4.3万港币(大概相当于现在的70万元人民币),他用这笔钱走上了财富积累之路。他后来成为了华人首富,他就是李嘉诚。有一个人,他辞去事业单位的稳定工作,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东拼西凑,筹到50万元,创办了一家小小的互联网公司。他公司的合作伙伴和员工,都是他身边的朋友和学生。他的名字叫马云。有一个人,他说服了自己的大学和中学同学,一起集资50万元(很多人好奇:为什么都是50万元?因为当时的法律规定,注册公司必须是50万元),创办了一家公司,并且很快成长为庞大的企鹅帝国。他和他公司的名字是:马化腾和腾讯。他们的传说,已经在江湖流传很久;他们的成功,鲜活地诠释了本书要探讨的主题:一度人脉。一度人脉这回事别着急!您也许对“一度人脉”这个词感到陌生,希望立刻知道它的含义。不过,在作出解释之前,我们不得不了解另一个概念:六度人脉。1967年,美国社会学家Stanley Milgram(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试验。他挑选出一批志愿者,要求他们把包裹寄给一位陌生人。实现的方法是:每一位志愿者先把包裹寄给朋友圈中最可能认识陌生人的那个人,那个人再以此类推,直到包裹最终抵达那位陌生人。志愿者们预计包裹会辗转上百位中间人,可事实上,成功送达的包裹平均只有六位中间人。于是,六度人脉理论应运而生。简单地说,六度人脉的意思就是:任何一位与你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你只要通过六位中间人就能够和他们建立关系。在六位中间人里,第一位就是你身边熟悉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等等。他们与你关系密切,而且彼此熟悉,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接触频繁。你可以通过他们,与他们的朋友建立关系,并且依此类推,拓展更广阔的人脉。这些人,就是你的一度人脉。一度人脉是你构建一生人脉网的基础,更是你走向成功的基石。比尔•盖茨的一度人脉是他母亲;史蒂夫•乔布斯的一度人脉是身边的朋友;李嘉诚的一度人脉是他的舅父;马云和马化腾的一度人脉是他的学生和朋友;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成功人士,他们正是充分发挥了一度人脉这根杠杆的力量,撬动了庞大的人脉资源,为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乔•吉拉德是一位了不起的销售员,他曾经连续12年平均每天销售六辆汽车,因此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并且至今还占据着销售第一的宝座,没有人能够打破。乔•吉拉德也是一位很受欢迎的演讲家。他用自己的事例告诉大家如何成功。曾有一位培训师参加了乔•吉拉德的演讲,他回忆说:在演讲开始之前,参加培训的所有人都收到了乔•吉拉德的名片,而且不止一张;乔•吉拉德走上讲台,没有开口说话,而是打开西装,掏出一大沓名片撒向在场的听众;全场默然,然后乔•吉拉德开口说:“这,就是我成为世界第一推销员的秘诀!”全场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乔•吉拉德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听众一个道理:成功就是竭尽所能地与陌生人建立关系。现在的各大微博网站都为用户提供了“推荐关系人”的服务,也就是把“朋友的朋友”推荐给你,我们通过这样的服务,在网络上结识了很多朋友。博恩•希斯是一位主要研究人脉学的专家,他早就在现实世界里发现了与此相似的现象——人们常常通过旧朋友结识新朋友,他甚至给出了1∶25的具体数字,即通过一个人可能再认识25个人。他的发现被人们广泛应用在商业领域,并为很多在职者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维系并拓展人脉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有人说,人脉就是钱脉;有人说,拥有庞大的人脉是成功的不二法则。于是,很多人开始一再扩大交际圈,肆意地聚集人脉,而且不惜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比如金钱、时间、私生活,甚至是尊严。然而,悲哀的是,他们的人生并没有因此获益。除了酒席上推杯换盏的一时欢情,似乎再没有结出其他的果实了。为什么会这样?有一首诗也许能够道出其中的端由:“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因为其他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他乡我都不爱……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人的一生,无论人脉有多广,但朝夕面对的,其实就只有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等等,也就是一度人脉。你为什么需要读这本书?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很多帝王将相,贵为人上人,富甲天下,交游甚广,他们应该是最具有人脉的群体。可是,他们却比平常人更多地遭到杀害,主要原因是他们不得道。如果自己无法驾驭所拥有的人脉,就不能转化为有利的资源,甚至反而成了损害自己的利器。写作本书的目的正是帮助读者有效地驾驭最有价值的一度人脉,把人脉变成为己所用的资源。具体来说,本书将帮助你解决以下问题:◎身为上司,却“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猫晚”,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甚至连安静地享受一杯咖啡的时间都没有,常常被焦虑的情绪困扰。即便如此,团队的绩效也非常平庸,既无法赢得上司的赏识,又得不到下属的拥戴。◎身为下属,总是无法创造令人满意的结果,因而不得不通过完成更多的杂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最终沦为任人摆布的附庸。◎与别人合作共事时,总是举步维艰,得不到同事和朋友给力的支持,别人轻松就能搞定的事情,你却因为得不到帮助而费尽周折,甚至导致失败。◎知道人脉对于个人成功的重要性,也试图拓展自己的人脉网,并且为此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可是因为方法不得当,效果甚微。◎虽然与很多人建立了关系,但不知道怎样有效地维系和巩固这些关系,反而因为错误的为人处世方式,导致大量宝贵人脉的流失。本书与同类书有什么不同?各位付钱购买这本书,而且决定花费无比宝贵的时间来阅读它,实在是笔者的最大荣幸。为了让您在这本书上的投资能够产生最大的收益,笔者竭尽全力使这本书更实在、实用、实战。为此,我没有过多地纠结于概念,更不说毫无操作性的空话和套话,而是尽最大的努力为大家阐述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技巧和工具。与同类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特色:◎本书主要是讲述方法和技巧的,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性与实用性。笔者非常反感那些充斥了空话的书,所以竭尽全力在自己的书中规避空话,为读者提供“拿来即用”的行动指南。◎本书的案例不是随意捏造的小故事,而是笔者根据切身经历和工作过程中接触到的真人真事改编的,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存在的问题,读起来富有情境感,感觉真切。◎本书通过案例来展示具体的方法、步骤、工具等,而不是生硬地阐述理论,阅读起来一点儿也不枯燥,而且读者也更容易在实际工作中模仿和借鉴。◎笔者无说教之意,只是真诚地与读者分享自己的体会,只为对你有用。最后,由衷地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到你!

内容概要

  一度人脉是你的朋友,  二度人脉是你朋友的朋友,  ……  一度人脉是最有效的人脉!  如何做到与周围的人形成良好的互动呢?  《一度人脉》从人们最日常的生活事件出发,引导你从容处理好问题。  例如:你无法说服别人配合你,表面上是你的态度问题,也许你不该态度软弱,也许你不该态度强硬。  当然,更有可能是因为你没有在沟通之前,系统地为对方分析“配合你的好处”与“不配和你的坏处”。  《一度人脉》教你从人际交往的本质入手,经营好你的“一度人脉”,让你周围的人先帮你成事,进而得到全世界的帮助!

作者简介

潘竞贤,深谙交际之道,并用个人真实经历验证人脉的重要性!他从月薪不足千元的普通员工跃升为集团公司总监,从职场菜鸟到上市公司的培训经理,一切转变缘于他对一度人脉的把握!一度人脉是最高效的核心人脉法则。你周围的人,先帮你成事,你才能得到全世界的帮助!

书籍目录

基础篇Part1 你的核心价值是人脉基石构建人脉的本质是价值交换003增强被利用的价值006小虾米也要有大志向013诚信既是兑现承诺,也是不轻易承诺017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不可打折019Part2 投资自己,打造你的人脉磁场公司品牌不等于个人品牌023不遗余力地投资你自己027培养你的“珍稀”能力032优先做最有价值的事情040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045上司篇Part3 帮助上司实现目标别以为你以为的问题就是问题051与上司一起探讨策略060用思维导图分解目标063设定工作事项的先后顺序066请上司郑重赋予你“名分”071Part4 拿成果复命,而不是结果别把结果当成果075带着答案敲开上司办公室的门081铲除通向成果路上的障碍084建立可复制的成功模式088部属篇Part5 帮助部属走向必然的成功明确告诉部属“做到的好处”097明确告诉部属“不做的坏处”109利益分配得公平与否比多少更重要112选定最愿意的责任人120让大家在透明的环境中工作126Part6 激发部属的工作热情让大家觉得自己的工作不一般132与部属分享权力139迟到的奖惩毫无意义142让部属自己管理自己144毫不吝啬赞美之词148同事篇Part7 谋求双赢合作邀请意愿和能力兼备的人同道155明确成果及成果的交付对象159成立临时跨部门工作小组164定期召开工作例行会议169甩掉额外的任务174Part8 成为高效的合作伙伴明文写下责任人的姓名182先着手铲除令人备感压力的任务189预留整块时间完成重要的事情191把大蛋糕切成小块194恰如其分地表达观点196后记203

章节摘录

不遗余力地投资你自己就在一个月前,孙叉叉站在公司会议室的讲台前,努力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和欣喜,面对着全公司一百多位同事的眼睛,他说:“感谢尹总对我的信任,把项目经理这么重要的职位交给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用更好的成绩来回馈他的信任。”虽然他尽量把语速放慢,但声音听起来还是颤抖得厉害。经过三年多的暗自努力,他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职位。就职演讲时,孙叉叉希望自己“淡定一些”,可当自己走上讲台后,还是没有Hold住。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场景犹在眼前,然而时过境迁,此刻的孙叉叉无比沮丧地走进吸烟室,扶着栏杆站在窗户边,眺望楼下的风景。不远处就是这座城市最美的公园,树木葱翠,繁花似锦,不过,他没有一点儿心思来欣赏这美妙风景。他此时的心情,用“纠结”二字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为什么会这样?一切还要从头说起。孙叉叉被任命为项目经理后,很快就发现自己的下属们可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表面上唯命是从,服服帖帖,看上去简直都是万里挑一的好员工,可孙叉叉正因为他们的这种表现而苦恼不堪。下属们总在不断地问他:“老大,接下来我该干什么?”“经理,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孙经理,这个问题您看怎么解决?”……他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回答这些问题。然而,问题接踵而至,即便付出全部的时间,恐怕也无法全部回答。孙叉叉召集下属们开会,商量行动策略的时候,下属们总是说:“老大,听你的。你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结果,开会成了孙叉叉的“独角戏”,他一个人自弹自唱、自导自演,“研讨会”演变成了“任务下达会”。下属们仅仅是看客,很少贡献智慧。如果下属们真能做到“你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那倒也令他稍稍安慰,可事实上,下属们的执行力实在糟糕至极,结果和目标总是相差甚远。这一天,一位下属又跑到孙叉叉面前,气喘吁吁地说:“老大,那件事,我完全按照您告诉我的方法做了,但是不行,做不到。”孙叉叉问道:“为什么不行啊?”下属说:“不知道呀!我可是完全按照您所说的方法做的。”孙叉叉的心头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怒火,也许是他遭遇了太多这样的场景吧,之前,他一直压抑着自己,可这一次,怒火喷薄而出了,他大声喝道:“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他的声音很大,大到连他自己也被吓住了。他挥一挥手,下属知趣地离开了,而他自己愣了半天也没回过神来。之后,他独自来到吸烟室,心乱如麻,不知所措。直到现在,他才体会到“当老大的孤独感”。新官上任的激动和欣喜很快退去,随之而来的是工作难以进展的苦恼和压力。他感觉,部门的任务好像只是他一个人的,下属们虽然表面“听话”,却事事依赖上司,大家都靠他一个人“推”着往前走,工作进展得缓慢而吃力。在升任为项目经理之前,孙叉叉的业绩是全公司最优异的,他深受上司的喜爱,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可是,他完全没想到“上位”之后反而表现糟糕。如果因此惨遭“下课”,灰溜溜地从“上司”的板凳上撤下来,这样的结局让人情何以堪!孙叉叉所遭遇的局面,绝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在职场的江湖中,还有很多很多人与他“同病相怜”。晋升,在绝大多数职场人看来,无疑是一件值得举杯庆贺的事情。可是,辛辛苦苦修成“上司”的人们,无一例外地遭遇到前所未料的烦恼,他们中有的人悔青了肠子,心生退意。有的人惨遭“滑铁卢”,灰溜溜地从“上司”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成为别人的上司,完全不是当初预想的那样有滋有味,而是“不是滋味”。孙叉叉走进尹总的办公室,向他说出自己面临的问题。认真听完孙叉叉反映的问题之后,尹总会心一笑,站起身来,拍着孙叉叉的肩膀说:“你不用为此气馁,你的问题曾经在我身上有过之而无不及。你且听听我的经历吧。”原来,尹总当时从销售员成为管理者之后,遭遇到的问题几乎与孙叉叉一模一样,有好几次,他感觉到忍无可忍,直接在办公室训斥下属,有一次一位下属还嘴,两人竟然大打出手。最终,这位下属被辞退,尹总也被降职。尹总说:“后来,我反思这件事情,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得到晋升,是因为销售能力突出,业绩出色,得到上司的认同和信任,可是,当我成为管理者之后,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是销售,而是管理了,相应的,胜任工作的主要能力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销售能力,而是管理能力。我的错误就在于没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没有顺应变化,提升管理能力,导致管理行为不正确。”孙叉叉若有所悟地说:“您说得对!过去不等于未来,要成就未来,就应该不断投资自己,学习并掌握新的知识和能力。”我们之所以赢得晋升的机会,是因为工作出色,为组织创造了不菲的价值,获得领导的认可。在晋升为上司之前,你也许是一名业绩突出的销售精英,也许是一名成果卓越的技术能手……你的专业能力突出,这是你得到晋升的根本原因。然而,销售精英和技术能手在升任为管理者之后,表现平平,甚至相当糟糕。例如,人际关系紧张、办事效率低下、团队绩效惨淡,等等。成了别人的上司,你的角色就由销售精英、技术能手转变为管理者。你面临的是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工作。管理工作与销售工作、研发工作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实施、控制。然而,很多新上司们错误地以为,管理工作就是在做好自身业务工作的同时监督其他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以为自己的优点可以继续发挥作用,事实上,要做好管理工作,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放弃已有的优势,投资自己,重塑管理能力。投资大师巴菲特曾说过,人生最重要的投资是投资你自己,而不是任何其他东西。很多人花钱投资房子、投资股市、投资艺术品,等等,唯独不舍得投资自己。人们在乎房、在乎车、在乎工资,可是,这些身外之物都可能突然蒸发,只有自己掌握的能力是别人带不走,也永远不会蒸发的。反过来看,一个有能力的人,就能够创造出房子、车子。所以,年轻人,在30岁之前,你的主要工作就是投资自己,不断地提升创造价值的能力。培养你的“珍稀”能力这一天,王涛、蒋苏、顾芳芳三位下属一起来到孙叉叉的办公室,异口同声地说:“孙经理,我们想与您商量一件事情。”孙叉叉起身相迎,说:“这件事跟你们三人都相关,看来必定不是小事。来,你们坐下慢慢讲。”原来,他们三人经过商量,认识到各自的能力强项有所不同,顾芳芳擅长通过打陌生电话来约访客户,王涛擅长与客户面谈和产品演示,而蒋苏则擅长售后关系维护。为了发挥各自的特长,他们希望成立一个三人小组,相互协作共同开发大客户。孙叉叉听完他们的想法,拍掌说:“这个方法很好。你们很有想法,我觉得完全可以执行。”得到孙叉叉的同意,小组就成立了。在大客户开发的工作上,他们三人分工协作,成功率相比之前大大提高。王涛对孙叉叉说:“三人组合成立之后,我能够集中主要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和客户面谈,我的能力强项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不断强化。”因为他们的突出绩效表现,这种强强联合的小组工作方式在公司内得到了广泛推广。长久地保持竞争力是非常不容易的,职场江湖向来不乏有能力的新人,他们具有更强的进取心和学习力,后来者居上是稀松平常的事。为了永葆竞争力,不断对自身能力进行升级是很有必要的。秘书是很多企业都有的职位,通知会议是秘书的常见工作,让我们看看不同的秘书在通知会议这项工作上所体现出来的能力级别——第一级秘书,用电子邮件向所有与会人员发送会议通知,或者在看板上贴出会议通知,然后准备相关会议用品,安排会议室。第二级秘书,发出通知之后,再给每一位与会人员打电话确认,确保所有人都被通知到。第三级秘书,发了通知,电话确认后,在开会前半小时提醒所有与会人员,对临时有急事无法参加会议的人,及时向会议组织者汇报。第四级秘书,发通知,电话确认,会前通知后,依照会议准备清单,核查会议用品是否准备齐全,并调试电脑、投影仪、麦克风、音响等设备。第五级秘书,做完上述工作之外,还研究议题,搜集与议题相关的资料并且发送给每一位与会者。第六级秘书,做完会前的所有准备工作之外,还在会议过程中作好详细的会议记录。第七级秘书,会议结束后,整理会议记录,请示会议组织者是否发送给与会人员或者其他人。第八级秘书,将在会议上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相关责任人,经过当事人的确认后形成书面的备忘录,交给会议组织者与当事人,然后定期跟踪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向总负责人汇报。第九级秘书,将会议的整个过程做成标准化流程,让任何一个秘书都可以按照此流程开展工作,形成一套不依赖于任何个人的会议服务体系。① 在大多数人眼里,一份看上去无比简单的工作,却体现出这么多的能力级别。这个案例启发我们,如果希望成为不可替代的“珍稀动物”,让更多的人愿意与你交换价值,通过自身磁场吸引更多人脉,那就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提升能力等级吧!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21世纪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学习能力。走出了校门,你不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必考取一个好看的分数。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帮助你在职场取得更好的成绩。用于学习上的投资(时间、精力、金钱),可以带来翻倍的收益。如果收益甚微,就该审视学习方法是否科学。那么,怎样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呢?首先,坚持记笔记。别过分相信记忆力,它会令你失望的。即便你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也不能拒绝使用笔记本。在笔记本上记下学习内容,不仅可以留作资料,方便复习,而且是增强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科学试验证明,人体参与学习的器官越多,记住的内容就会越多。记笔记的过程是把听到和看到的内容输入大脑,再由大脑指挥手写到笔记本上。这一过程由多个器官参与才能完成(眼睛、耳朵、大脑、手),学习效果比单纯地听要好很多。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参与式”(或称“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性。“参与式”教学是与“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相对立的概念。“参与式”教学赋予学习者更多的主动权,老师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更注重启发学习者思考,通过学习者自我思考得出答案。由于学习者参与更多,学习效果比“填鸭式”好很多。记笔记可以增加学习效果,可是,如果将记笔记理解为“把听到或看到的写在纸上”,那就难以达到效果了。很多人的笔记本就像算术草稿,字迹模糊,书写杂乱。过了一段时间,连自己也认不清写的是什么。这样的笔记只会浪费纸张和笔墨,根本不会增加学习效果。请保持工整、清晰的记录习惯。当然,为了收集资料,原封不动地将学习内容搬到笔记本上,这无可厚非。如果没有收集资料的任务,那么,请对听到或看到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记录。其次,尽快让自己见识到成效。常有人问自己:“该学习什么呢?”由于无法得出结论,他们的学习停留在空想阶段,没有付诸任何学习行为。可是,为什么非得想清楚学习什么再开始付诸行动呢?每个人都有梦想,可是,绝大多数梦想都不曾被实现——但这丝毫不会削减梦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因为梦想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因为梦想而奋斗,人生因为奋斗而不断前进,因此充实、精彩,收获了幸福。同样的道理,在学习初始阶段,如果苦苦思考仍旧无法确定自己该学习什么,那就不要在此花费时间了。不管学习什么,付诸行动才是最重要的。你可以选择任意领域开始自己的学习之旅。让自己先行动起来,尝到学习带来的充盈感觉——这对激发你的学习热情非常重要。长期纠结于“该学习什么”却得不到答案,只会挫伤学习热情。当你付诸行动后,随着学习的领域不断拓展,你慢慢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我该学习什么”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再次,与别人分享学习成果。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自己感觉听懂了、理解了的知识,却很难向别人讲清楚。当你把所学的知识讲给其他人听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掌握得并不扎实、全面,甚至漏洞百出。与别人分享学习成果是一件双赢的好事。不仅让他人增长知识,而且,你会迫使自己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分享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的温故,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记忆所学内容。在分享过程中发现遗漏的知识点,产生新的问题,这是对学习内容的升级。在分享的过程中,你还可以与别人一起探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读书会、沙龙、小型讲座都是不错的分享方式,操作的程序大致相同,核心的内容是讲述和讨论。需要注意的是,分享的主题要鲜明而且集中,最好一次分享一个主题,这样有利于深入探讨问题,并且集中所有人的注意力,不会让人感觉冗长。讲述的时候,最好配上PPT演示。讨论最好按照发言顺序,并且规定时间,不要长篇大论,也不要重复别人的观点。第四,把准备工作的步骤和时间降到最少。我曾下决心练习软笔书法,为了实现目标,心血来潮地一次性购置了文房四宝。在一股热情的驱使下,坚持了大概两周,之后就很少再握笔写字了。经过分析,我发现导致自己难以坚持的重要原因,是每次开始练习之前,准备工作总是相当复杂和繁琐——洗毛笔、研墨、裁纸、在书桌上腾出足够的空间……即便准备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也至少需要花费五分钟以上。练习书法的热情已经在准备中消耗不少了。因为觉得太过繁琐,就渐渐懈怠了。后来,我在书房添置了一张书桌,专门用来放置笔墨纸砚,每次练习结束,我会把新的纸平平整整地铺好,这样一来,下一次练习的时候,只要拿笔蘸上墨水就可以开始了,非常简便和快捷。因为准备的步骤极少,花费的时间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行动就变得容易坚持了。一般来说,把准备的步骤减少至一步,时间控制在两分钟以内,会极大地增加“坚持下去”的概率。第五,为投资行为付费。相比于“免费的午餐”,人们更珍惜付费得来的东西。有些公司免费为职员提供脱产学习的机会,对这等好事,很多职员却完全不珍惜,无故旷课和请假。而当他们为学习机会付费之后,情况就大为改观,他们觉得如果不来上课,就浪费了学费。这样的心理,大概与住旅馆时“既然付费,就要充分使用设备”的想法是一样的吧!如果坚定自己的投资行为,为此支付一些费用是必要的,这样做能有效地达成成果。最后,制订改善计划。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有些人,学习能力很强,取得证书无数,获得荣誉无数,可是,在学习上的投资,并不是为了收获证书或荣誉,而是对实践行为的改善。所学的内容不能付诸实践,很快就会潜意识放入“冷宫”,渐渐被淡忘。长此以往,在学习上的投资大多付诸东流,无法见到成效,学习的热情就会逐渐衰减。因此,你需要在学习之后立即制订改善计划,并且付诸实践。针对学习的内容,写出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的行动方案。我们没有必要制订基于“偶然性”的改善计划,也就是执行一两天,然后就在实践行为中彻底消失了。这样的改善计划当然不具有实际的成效。改善计划是基于“必然性”的,也就是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长久坚持,持续发挥作用的计划。优先做最有价值的事情月底的总结会又要召开了。孙叉叉坐在电脑前,盯着空白屏幕,焦虑地抓耳挠腮。他的汇报文件上还是空白,不是不会写,而是实在没有内容可写。这个月,虽然自己忙得少有停歇的时候,但没有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没有取得有价值的成果。他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到自己站在讲台上,接受上司和同事考问时无地自容的情形。为了避免遭受想象中的无情折磨,孙叉叉硬着头皮,敲开了尹总办公室的门。孙叉叉坦诚地说:“尹总,这个月我没能完成既定任务,取得的成绩也寥寥无几。我竭尽全力,结果却是这样,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尹总放下手头工作,意识到有必要与孙叉叉深谈一次了,他说:“小孙,你先坐,别着急,我沏一壶茶,咱们边喝边聊。”尹总不紧不慢地拿出杯具,泡起了功夫茶。他说:“你的努力,公司都看在眼里,结果不尽如人意,只是因为方法不得当而已,我们一起找出正确的方法,然后坚持正确的方法去做事,结果必然会改善。”尹总把泡好的茶水倒进一只精巧的小杯里,递到孙叉叉面前,说:“你尝尝这茶的味道。”孙叉叉小酌一口,说:“很香,是上好的大红袍。”尹总也给自己倒上一杯,继续说:“每个人取得的成果,跟我们的效率是息息相关的,有的人效率高,取得的成果就多;而有的人效率低,成果也就相应的少。”孙叉叉不解地问:“可是,尹总,我自己一直很注重效率,每件事都尽可能快地去完成,也很少有拖延的行为,我觉得自己的效率还是挺高的。”尹总反问:“你认为,效率就是做事的速度快,是吗?”孙叉叉说:“是啊,越快就越有效率。”尹总说:“大多数人和你有一样的看法,不过,这个理解实在是不全面。你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正是因为你对效率的这种不全面的理解。”提到“效率”,人们大多想到的是“加快速度”、“节约时间”、“做完更多事”这样的关键短语。在他们看来,花最少的时间把事情做完就是高效率。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想方设法提升行动速度。他们猛踩油门,赶在绿灯消失前的最后一瞬间穿过马路,把危险抛在脑后;他们使劲挤上公交车,把素质踩在脚下;他们三下五除二地干掉午饭,把健康忘得一干二净;他们牺牲本该陪伴家人的周末,一再压缩休息的时间……他们以为这样做就能提高效率。即便有一根魔棒,轻轻一挥,就能让人的行动速度奇迹般地提高一倍,一天的工作量只要半天就能完成。在短时间内,这样的变化绝对令人兴奋,因为能够很明显地见识到速度和工作结果的倍增。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并没有改善,依然有做不完的事情排队等着我们去处理,我们依然忙碌不堪,而且由于工作量的增加,反而比以前更劳累了。单纯地提升行动速度,增加工作量,绝不是提升效率的有效途径。有一个小故事,能够说明其中的道理。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有一个画家,每天得画五六张画才能勉强糊口,因为他的画卖不上高价钱,所以不得不靠多卖画来挣钱;而另一位画家一年只画一张,但这张画绝对是精品,即便售价高昂,买的人也争先恐后,所以,他挣的钱要多得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提升效率,绝不是“节省时间以便做更多事情”这么简单。因为决定效率的因素不仅仅是“完成工作所花费的时间”,还有“成果的价值”。成果廉价,即便完成工作所花费的时间再少,效率也是不高的。成效卓著的人总是把注意力聚焦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以便创造价值最大的成果,而不是一味地增加工作量。在生活和工作中,绝大多数人扮演着救火队员的角色,只有等到“事情或者问题不得不去解决”的时候,才付诸行动。也就是说,人们通常把时间花在了紧急的事情上,比如:接待不速之客,接听铃声不断的电话,处理安全事故,在会议即将开始的时候准备材料和发言稿,收到催款通知单后才匆匆赶往银行……这样做的坏处是——我们不得不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草草把事情干完,往往不得不降低质量标准;做事的心情也不是从容和淡定的,而是紧张、压力重重;我们的脚步总赶不上变化的速度,问题总接连不断地出现,让我们疲于忙碌。总之,这样的做法糟糕透了。与此截然相反,另外一群令人羡慕的人,他们把生活和工作安排得如行云流水般从容不迫,看上去,他们优哉游哉,简直像神仙!不过,要是以为他们偷懒,没什么事可做,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绩效卓著,成果斐然。于是,忙碌却收效寥寥的人们不免疑惑地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卓有成效者的回答一如既往的淡定:“其实,也没刻意做什么啊,只是把应该做的事情提前做了。”与通常花时间处理紧急事情的人相比,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所以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在最后期限来临之前把事情妥善解决好。现在,我们必须探讨一个重要的问题了——哪些事情才是重要的事情?很显然,那些事情到了“不得不做”的地步,无疑是万分紧急的;一旦无法在有效期限内完成,就会有所损失。可是有些事情,今天不做,明天不做,后天不做,似乎也不会马上就出现负面的影响。这个月没有增进自身能力,不会因此就被公司“炒鱿鱼”;这个季度没有坚持有氧运动,也不会立刻就疾病缠身;这个月没有与上司和下属就工作的目标进行沟通,团队也不会一下子就陷入混乱;今年不图谋新的发展,明年的事业也不太可能就停滞不前……总之,与紧急的事情比起来,这些事情看上去似乎后果并不严重。判断事情是否重要的依据,绝非“不做这件事情会不会立刻有所损失”,而是与目标的关联程度。与目标息息相关的事情,就是重要的事情;而与目标毫无关联的事情,即使万分紧急,也是不重要的事情。天晓得不速之客会跟你唠叨什么破事儿,那些不得不出席的冗长会议又能带来什么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事情虽然万分火急,却完全不重要,因为它们与目标的实现没有关系。当我们转变生活和工作的方式,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重要而非紧急的事情上,就会成为令人羡煞的神仙。具体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先设定目标,然后罗列出所有与实现目标相关的事情,再根据关联度的高低进行排序,与实现目标关联度越高的事情排得越靠前,以此形成一份行动清单,之后,严格地照单办事就行了。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周六,人力资源部黄总监和孙叉叉相约去野外钓鱼。两人驱车一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下车一看,眼前蓝天无垠,碧水幽幽;清风拂面而来;湖岸边水草疯长,连绵到远处;水中荷花摇曳生姿,荷叶上逗留的水珠莹莹地闪着光辉。好一派美丽的景色。两人抛竿下水,然后优哉游哉地坐在岸边,等着鱼儿上钩。陶醉在眼前这片美好景色中的孙叉叉不禁感叹:“今天,这么悠闲地坐在这里,享受这美好的时光,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黄总监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苦短,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真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享受人生啊。”孙叉叉一声叹息,说:“能够忽略时间,像现在这样悠闲地钓着鱼,实在是难得的事情,想一想,还有那么多事情没有做完,让人情何以堪!”黄总监说:“我可不这么想。孙老弟,我跟你分享一个人生感悟吧。五年前,我开始养观赏鱼,现在也算得上骨灰级的养鱼达人了。有经验的养鱼人都会在水族箱里放养一种叫‘清道夫’的小鱼,这种鱼又叫垃圾鱼,它们舔食水藻、青苔,还吃那些落在缸底的残剩鱼食。养它们的目的,正是为了清理水体中的垃圾。其实,在职场中,也存在清道夫!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职责,而是被上司和同事呼来唤去,负责处理各种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就像这种清道夫的小鱼一样,存在的价值就是陪衬别人。”孙叉叉不免好奇地问:“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沦为可怜的清道夫呢?”黄总监说:“事情总是多得做不完,只要你愿意,永远可以找出新的事情来做,可事实上,我们真的需要做那么多事情吗?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认真审视,就会发现生活和工作中真正值得我们去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多,之所以沦为打杂者,是因为没有对需要做的事情进行选择。”有很多事情根本不值得付出时间去做,还有很多事情可以让别人代替自己完成,然后直接购买别人的成果。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可能在这样做——去餐厅享受美食,就是购买厨师和服务人员的劳动成果,我们为此支付一定的费用,以实现价值交换的目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时代,分工越来越细了,几乎所有的服务都可以通过购买来获得,就连写情书这样私密的事情,好像也可以让别人代劳了。这听起来很离奇,不过,让更专业的人士来帮助自己清除一些任务,很多时候是廉价而高效的。我曾经亲自动手,拆洗油烟机,花费了整整一上午的时间,大动干戈,把自己累得够呛。如果请专业人士来做,他们最快20分钟就能让油烟机焕然一新,收费仅仅是20元,而我半天的时间成本要远远高于这个费用,这样算下来,花钱购买服务真是太合算了。很多事情完全没有必要亲自处理,花点钱,请专业人士来解决吧,不仅节省成本,而且少费许多神。

后记

希望收获不同的结果,就在行为上作出改变写完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依然觉得言犹未尽。希望与读者们分享三点:第一,人脉从来都不是、也不应该是人生的负担。为了拓展和维系人脉,作出适当的牺牲是必要的,有付出才能指望收获。可是,持续的超额付出只会给自己带来灾难。人脉需要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单向的付出或索取都是不正常的,也是不会长久的关系。所以,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与你周围的人合作共赢的方法、技巧、能力和工具。做好了这一点,拥有强大的人脉其实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结果。我们甚至可以说,做到了与人合作共赢,就等于拥有了强大的人脉。第二,人脉的形成是互相吸引的结果,你需要打造自我磁场。如果没有“被别人利用”的价值,就不可能拥有什么人脉。当你自己的磁场足够强大的时候,不用刻意做点什么,人脉自会被你吸引过来。所以,与其千方百计地设法讨好别人(这样做,很可能成为别人的附庸,成为低声下气的可怜虫),不如增强自己的磁场,把别人吸引过来,自己做核心。第三,希望收获不同的结果,需要在行为上作出改变。感谢您腾出宝贵的时间阅读这本书,我希望您在生活和工作中尝试使用本书所讲述的方法、技巧和工具。如果不在行为上作出改变,就不能要求收获不一样的结果。坚持不懈地付诸实践也至关重要。我不相信什么一蹴而就的方法,只有持续地改善行为,养成习惯,并最终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新方法,才会获得丰厚的收益。最后,向所有为本书的出版、发行给予帮助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潘竞


编辑推荐

《一度人脉》编辑推荐:最有效,最核心的人脉法则:一度人脉是六度人脉的基础,教你从身边的人开始扩散你的人脉圈!更通俗,更好读,更有趣:本书内容扎实配有插画,生动活泼地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学到知识!你周围的人先帮你成事,你才能得到全世界的帮助!全球知名人士都是从一度人脉开始:1.有一个人,他通过同学认识了超级宅男史蒂夫•沃兹,他启发沃兹研发了一个“天才的产品”,又“怂恿”沃兹和他一起成立公司。他和他公司的名字是:史蒂夫•乔布斯和苹果。2.有一个人,他只读完初中,下决心投资塑料行业。好在他有一位有钱的舅父,舅父一下子借给他4.3万港币(大概相当于现在的70万元人民币),他用这笔钱走上了财富积累之路。他是李嘉诚。3.有一个人,他辞去事业单位的稳定工作,创办了一家小小的互联网公司。他公司的合作伙伴和员工,都是他身边的朋友和学生。他的名字叫马云。4.有一个人,他说服了自己的同学,集资创办了一家公司,并且很快成长为庞大的企鹅帝国。他和他公司的名字是:马化腾和腾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一度人脉 PDF格式下载



卡耐基说:“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在商界和在娱乐圈也流行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whatyouknow),而是在于你认识谁(whomyouknow)。”不是大牌,没有能扛的爹或妈带领我们进入优质的人脉圈子。刚进社会的草根和屌丝到底有没有人脉可言?认识的人顶多就是同学或同事,若不善于建立、维系关系,也很难进一步扩大人脉圈。刚进入职场的我不禁感到困惑——我人微言轻,又无经验,人脉不就是互相帮忙么,我帮不上别人的忙,人家凭什么要来和我打交道呢?看到这本书我猛然惊醒,我到底有没有把周围的人脉资源经营好再去扩大人脉圈?书中所说的一度人脉就是生活中了解与信赖的朋友,同学或同事,这其中可能隐藏着优质人脉资源。我发现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何谈从一度人脉出发,向二度人脉、三度人脉……甚至六度人脉进发,最后练成人脉经营管理的至高境界——六脉神贱呢? 还有很多路要走啊,先从脚下开始吧


很喜欢这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写“一度人脉”,轻松教我们做事为人,道理简单明了,有独特见解,方法实用。


看大家评价买的,但真心没看懂


没怎么看,书的质量还不错


不错,挺好的,挺清楚的。买给老公的,他还没看


不错,可以读一下。。


因为是满额的赠书,所以拿回来的时候就随手翻了几页,讲的是一个人在工作中遇到的事情及解决方案,但是看了几页就没在看下去了,觉得没什么具体的理论或是总结要点。现在看书对于我来说可能是在搭框架的时候,在看书的时候喜欢看到更多的是理论上的东西。在做这个评价的时候可能会很武断,但是真心讲,实在是不想在拿起来看了。


没看完啊,这本书应该是我目前需要的,趁这几天闲了看看


作为一个无聊的消遣挺好~


嗯,标题代表了我的观点,已经卖给收废纸的了。


这种书建议不要上架,作为赠书,被虚假宣传伤害,很受伤


语言通俗易懂,还挺好的


还行吧,不过不怎么有深度,一般般看了收获不大


什么垃圾书,擦屁股都嫌脏。


特别适合职场新人,很受用,通过实例,不是空洞的说教


一度人脉


来学习学习


物美价廉,速度也很快,好评一个!


  卡耐基说:“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在商界和在娱乐圈也流行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whatyouknow),而是在于你认识谁(whomyouknow)。”
  不是大牌,没有能扛的爹或妈带领我们进入优质的人脉圈子。刚进社会的草根和屌丝到底有没有人脉可言?认识的人顶多就是同学或同事,若不善于建立、维系关系,也很难进一步扩大人脉圈。刚进入职场的我不禁感到困惑——我人微言轻,又无经验,人脉不就是互相帮忙么,我帮不上别人的忙,人家凭什么要来和我打交道呢?
  看到这本书我猛然惊醒,我到底有没有把周围的人脉资源经营好再去扩大人脉圈?书中所说的一度人脉就是生活中了解与信赖的朋友,同学或同事,这其中可能隐藏着优质人脉资源。我发现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何谈从一度人脉出发,向二度人脉、三度人脉……甚至六度人脉进发,最后练成人脉经营管理的至高境界——六脉神贱呢?
   
  还有很多路要走啊,先从脚下开始吧
  


哥们敢不说卡耐基吗,他就一会吹牛的老傻逼,让无数人用白花花的银子买一堆废纸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