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研究报告

本社 中国科技
出版时间:

2007-3  

出版社:

中国科技  

作者:

本社  

页数:

176  

内容概要

  《中国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研究报告》由一个综合报告和“中国新农村建设创业主体研究”、“中国新农村建设创业动力机制研究”、“中国新农村建设产业创业能力研究”和“中国新农村建设创业条件研究”四个专题报告组成。

书籍目录

综合报告中国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发展研究一、提升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的重要性(一)农民创业是国家创业的重要推动力量(二)创业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三)提升创业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方向(四)提升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五)提升新农村创业能力是开拓就业新渠道的有效途径二、全国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现状分析(一)创业主体能力现状分析(二)资金投入能力分析(三)社会公共事业创业支撑能力分析(四)产业拓展能力现状分析三、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比较(一)不同地区创业能力比较(二)不同地区创业主体能力比较(三)不同地区资金投入能力比较(四)不同地区公共事业支撑能力比较(五)不同地区产业拓展能力比较四、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创业愿望高,创业实现率低(二)创业主体素质较差,缺乏创业知识与技能(三)创业层次偏低,产业拓展能力不强(四)公共事业基础薄弱,创业支撑能力不足(五)缺乏面向农户的创业融资渠道,创业动机难以激活(六)农业保险刚刚起步,农民创业风险无保障(七)制度体系不完善,创业环境有待改善五、提升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的方向与重点(一)提升创业能力的总体思路(二)提升创业能力的重点方向六、新农村创业能力提升行动方案(一)指导思想(二)主要内容(三)保障措施七、政策建议(一)尽快实施“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提升行动”(二)将创业能力建设纳入国家农村政策与部门产业规划专题报告中国新农村建设创业主体研究一、创业主体研究背景(一)创业型农民与农村创业活动(二)农村企业促进着农民创业能力成长(三)合作组织支持了创业能力形成二、创业主体存在的问题(一)农村创业主体现状及特征(二)创业主体存在的问题三、主体创业能力判断(一)农民创业能力基本判断(二)农民创业能力总体判断(三)农民综合创业能力来源判断(四)小结四、创业主体能力评价(一)农民创业能力构成要素(二)创业能力实证分析(三)农民创业能力评价五、创业主体能力培植(一)创业主体的培育方向与重点(二)实施“新农村建设创业主体培植工程”(三)主要措施六、创业能力培植建议(一)实施“农民创业能力培训国家十年计划”(二)建立“农民创业培植国家平台”中国新农村建设创业动力机制研究一、创业动力的形成机制二、创业动力的影响因素(一)创业基本需求(二)内在影响因素(三)外在影响因素三、调查结果与分析(一)需求层次分析(二)潜在创业动力分析(三)现实创业动力分析(四)基本结论四、创业动力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缺乏固定的融资渠道(二)缺乏稳定的风险保障(三)缺乏长期的技能培训(四)缺乏配套的支持政策(五)缺乏良好的行政服务(六)缺乏有力的组织保障(七)缺乏畅通的信息渠道(八)缺乏浓厚的文化氛围五、新农村建设创业动力激活机制(一)加强创业教育培训(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三)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四)建立风险保障机制(五)改善农民创业环境(六)加快合作组织建设(七)增强示范带动能力(八)加强创业文化建设中国新农村建设产业创业能力研究一、新农村建设产业创业现状分析(一)我国农村产业演变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二)新农村建设产业创业类型划分及其特征(三)农村地区产业拓展的现时优势区划分二、新农村建设产业创业影响要素分析(一)影响各产业创业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二)各产业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三、不同区域各产业创业能力评价(一)各区域农民创业对产业的选择分析(二)不同区域各产业创业能力评价(三)各产业创业潜力优势区的划分四、新农村建设产业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格局有待优化(二)产业创业支撑条件亟待完善五、新农村建设产业创业能力提升的方向与重点(一)第一产业创业潜力优势区的方向和重点(二)第二产业创业潜力优势区的方向和重点(三)第三产业创业潜力优势区的方向和重点六、发展新农村产业创业能力的政策建议(一)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二)推动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三)实施农民产业创业计划(四)实施产业政策创新中国新农村建设创业条件研究一、新农村建设创业条件现状分析(一)区域资源基础条件分析(二)区域经济条件分析(三)区域人力条件分析(四)区域宏观金融条件分析(五)市场条件分析(六)农村社会事业与基础设施条件二、新农村建设创业条件评价(一)创业条件评价体系的构成(二)指标标准化(三)各省区市创业条件总体排序(四)各省区市创业条件按分项指标排序(五)我国新农村建设创业条件的地区比较三、新农村建设创业条件保障对策与建议(一)新农村建设创业条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二)创业条件区域发展的建议(三)提升我国农村社会公用事业支撑能力的建议附录一:中国新农村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方法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与设置原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二)评价的目的(三)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一)总体层(二)指数层(三)指标层三、主要评价指标的含义与计算(一)资源基础能力指数(二)创业主体能力指数(三)资金投入能力指数(四)公共事业支撑能力指数(五)产业拓展能力指数四、评价方法与计算(一)评价方法的选择(二)综合评判法的步骤(三)指标权重的确定(四)指标权重的计算五、权重值附录二:问卷调查方案、调查问卷一、调研目的二、调研范围三、调研内容

章节摘录

中国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发展研究中国科协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研究课题组2007年2月12日创业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业活动是社会发展活力的最集中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有没有活力,重点要看它的创造力和创业程度。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需要形成创业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形成鼓励人们想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近几十年来,创业活动研究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在我国,农村的创业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体现着不同的重点和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束缚生产力的枷锁,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掀起了一轮创业高潮,基本结束了农产品供给短缺时代。20世纪80年代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造就了大批农民企业家,一部分人率先富起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这是富民强国、振兴中华的伟大战略部署,也对新农村创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业,是指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农村新风貌,重点是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展生产力,农村创业能力是指农村能人开创产业,各级组织开创事业以及普通农民开创家业的能力,是农民和农村创业动机、创业技能、创业机会和创业条件的有机统一,是有效利用农村社会资源、促进财富价值创造能力,提高农业整体产业水平的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创业的关键是不断提升创业能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培育创业型农民以提升创业主体能力,如何壮大农村产业以提升产业拓展能力,如何发展社会公共事业以提升创业支撑能力,是当前全国和各地开展新农村创业活动中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编辑推荐

《中国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研究报告》的出版将对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研究报告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