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皆是灵山花下人

杨伯 中国物资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中国物资出版社  

作者:

杨伯  

页数:

22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皆是灵山花下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是一部佛教与文人相遇的罗曼史!有关信仰、有关理想、有关生活、有关艺术、有关爱情。  《皆是灵山花下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主要讲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传统文人在政治生活、读书生活、情感生活、偶像崇拜等不同侧面所受到的影响,发生的变化,并剖析了韩愈、谢灵运、苏轼三个典型的文人个案,体现出佛教对传统文人无往不在的巨大影响。

作者简介

杨伯,1978年生,河北人。文学博士,大学教师。著有《欲采蘋花不自由——复古思潮与中唐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林泉高致校注评点》(中华书局)。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卫道与皈依(一):一个反佛者的佛教生活 一 夕贬潮州 二 宪宗的愤怒 三 树敌无数 四 反佛的理由 五 反佛的先驱 六 韩愈的道统 七 柳宗元的回击 八 躲不开的佛光 九 韩愈之死 深入阅读书目第二章 卫道与皈依(二):一个与佛无缘的佛教徒 一 谢灵运与慧远 二 谢灵运与慧琳 三 谢灵运的隐居 四 谢灵运的佛学修养 五 谢灵运的性格矛盾 六 谢灵运之死 七 焦虑与救赎 深入阅读书目第三章 卫道与皈依(三):无念无住的生活艺术家 一 九死一生 二 东坡居士 三 一念清净 四 无念无住 五 本来面目 六 东坡之死 深入阅读书目第四章 观音与维摩:佛教与中国文人的偶像崇拜 一 何方神圣 二 普度众生 三 千手千眼 四 游戏人间 五 金粟如来 六 维摩死了,观音走了 深入阅读书目第五章 山林与寺院:佛教与中国文人的读书生活 一 寺院中的喜剧 二 寺院与社会 三 慧远和隐士们 四 慧远与陶渊明 五 “雕龙”者刘勰 六 山林中的士人 七 徐霞客的见闻 深入阅读书目第六章 救世与避祸:佛教与中国文人的政治生活 一 佛教与政治 二 革新者柳宗元 三 失败者柳宗元 四 传说中的出家人 五 并非传说的出家人 六 剃发剃发 深入阅读书目第七章 无情与深情:佛教与中国文人的情感生活 一 情欲问题 二 节情复性 三 被批判的爱情 四 不愿动情的才子们 五 交合败道 六 被保佑的爱情 七 情、道两不妨 八 情、道两相妨 深入阅读书目

章节摘录

平心而论,历代君主之中,宪宗算不上佞佛。他迎请佛骨,也只是一时兴起,偶然为之。在他之前,从法门寺迎请佛骨的,大有人在。相反,韩愈的反佛倒是坚持终生,一以贯之,论其执著,前少见古人,后少见来者。 如果了解韩愈的一生行事,你就知道《论佛骨表》这篇文章写得一点也不突然。唯一值得惊诧的只是,他竟然有胆量反佛反到皇帝那里去。这是勇气可嘉,还是不识时务呢?韩愈才不在乎,他只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 他认为自己该做什么事情?那就是弘扬儒学,捍卫儒教。为此,必须清除一切路障。所有路障里,佛教是最危险的一个。当韩愈还是一个初登政坛、文坛的下层文官时,就已经抱定这个理想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扶树教道、攘斥佛老。 这很奇怪。因为在那个时代,多数读书人不会像韩愈这样,非常认真地、全方位地反对佛教。相反,大家早已习惯了把僧人当成自己的朋友,从佛法中找寻心灵的慰藉,甚至生命的归宿。韩愈最著名的朋友,几乎都是佛教徒,或者至少对佛教抱持友善的态度,比如,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人,莫不如此。更讽刺的是,韩愈曾经寄予厚望,希望同自己一道反佛的学生们,也没有几个能坚持到最后。就连反佛姿态最强硬的李翱,晚年据说也拜倒于禅宗大师药山惟俨的门下。这就是说,在那个时代,韩愈几乎是孤军奋战。曾经被他激怒,或可能被他激怒的佛教徒,绝不止宪宗一人而已。 即使如此,韩愈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反佛立场,坚持得有些不合时宜,有些神经质。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重申立场的机会,有时甚至顾不得礼貌和风度。 在唐代,文人和僧人的交往很普遍。文人乐意从僧人那里求得某种心灵的慰藉,僧人则希望借文人的褒扬提振声名。韩愈很早就成名了,有意亲近他的僧人自然不少。可是每次遇到僧人来访,他都迫不及待地板起面孔说教一番。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秋天,韩愈住在洛阳,高僧澄观突然来访。澄观此行,是受泗州太守的委托,到东都拜会各路名人的,韩愈也在被拜会之列。这本来是件挺值得高兴的事,可韩愈非要说些杀风景的话。会面结束时,他写了一篇《送僧澄观》,劈面而来的第一句就是“浮屠西来何施为,扰扰四海争奔驰”。接下去,他历数佛教给中国带来的诸多麻烦。然后笔锋一转,又称赞澄观有服务于公家的能力,有吟咏诗赋的才华。言下之意是,有这般能力,有这般才华,却当了和尚,真是可惜了。 被韩愈没头没脑教训一顿的澄观和尚是什么人呢?他可是大有来头。此人是华严宗的开山祖师,和代宗、德宗以至文宗七代君主保持着密切联系。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德宗还封其为“清凉国师”。这位国师,生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到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已经是63岁高龄了。而此时的韩愈,不过30多岁,虽在文坛初露锋芒,却终究只是个底层文官而已。面对年龄、声望高过自己,且是主动来访的高僧,韩愈却始终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他在诗中提到了澄观的高龄:“惜哉已老无所及,坐睨神骨空潸然。”这语气,好像是在替一个走了一辈子弯路的老学生惋惜,这是不是有些欠缺礼貌和风度呢?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春,韩愈在长安为官,另一位法号文畅的僧人前来拜会。文畅的声望比不上澄观,但是经好友柳宗元介绍来的,因此也算别有渊源。韩愈照例写一篇赠序,照例在序里说教一番。他告诉这位文畅和尚,人类与禽兽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受到圣人之道的沾溉,并且有义务将圣人之道代代传承下去。凡是背离尧舜禹汤圣人之道的,与禽兽无异。韩愈又说:这番道理,以前你不知道,那不是你的错;现在知道了,能不能翻然醒悟,可就取决于你了;这番道理,很多人明白,却不告诉你,那是他们不仁;我遇到你,就要把这些真理讲给你听,这是我的义务。这样一篇火气十足的训导词,文畅和尚读了会开心吗?老朋友柳宗元读了会开心吗?自觉真理在握的韩愈才不管别人开不开心。 又有一次,一位法号高闲的和尚拜会韩愈。高闲是书法家,以精通草书知名于世。韩愈便写一篇《送高闲上人序》,和他谈论书法。韩愈先以草圣张旭为例,论述其书法精妙的道理。他认为,张旭的字所以好,除了由于专注书道,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内心有一股不平之气。这就是所谓“情炎于中”“勃然不释”。这股激荡澎湃无可释然的内在情感,悉数投注笔端,才造就张旭穷极天地之变的书法境界。相反,僧人不是讲究淡泊无为、无所嗜欲吗,那么他们的内心应该是波澜不惊的,岂止波澜不惊,简直颓堕委靡,缺乏必要的生命冲动。高闲是僧人,他的内心也应如此。这样的内心,根本不可能写出好字。即便他的字看起来不错,也多半是幻术而已。原来,说了那么多,韩愈只是打算证明高闲这位书法家很难写出好字,只因他是和尚。这篇文章的论证逻辑是这样的:僧人不可能写好字,高闲是僧人,所以高闲不可能写好字。滔滔雄辩的根基,竟是一个充满傲慢与偏见的大前提。喜欢教训人的韩愈,其实挺不讲理的。 这一辈子,为了反佛,韩愈得罪了不少人。宪宗皇帝只不过是所有被他得罪的人中最危险的一个而已。这样一个凭借生花妙笔到处说教、不怕得罪人、甚至不惜性命的韩愈,你喜欢吗?我觉得他有点可敬,却一点也不可爱。P7-9


编辑推荐

一场关于佛教与文人的豆棚闲话! 一部佛教与文人相遇的罗曼史! 有关信仰、有关理想、有关生活、有关艺术、有关爱情。 《皆是灵山花下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以历史的眼光审视佛教,以及佛教影响下的中国文人,探究二者的互动关系。在相对轻快的氛围里,与读者一起拂拭历史的风尘。本书由杨伯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皆是灵山花下人 PDF格式下载



文笔、才情俱佳,难得的一本好书,只是可惜出版社、作者无名,不然定会成为畅销书的。


对于一个不信养父佛教的人来了解一下佛教是很合适的,文笔才情俱佳,很好看。


好书。想了解佛教又不愿意读典籍的朋友可以一读。遗憾的是该选题略显单薄。若能有触及佛教诸方面的类似这样的读本就更完美了。


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和简单的道理来表达文学观点与主张,很有自己的见解,比那些晦暗难懂的学术性著作更让人喜欢。


同意楼上所说,这是一个应该被发现的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