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制度创新研究
2006-7
中国金融出版社
施建祥
292
本书的重要创新点有:(1)研究方法和视角新。在国内首次较系统地从制度创新视角对我国保险制度进行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2)研究切入点橷。本书一开始就以保险与财政分配关系及产权结构为标准,将建国以来的保险制度划分为国家型、财政型和金融型三种制度类型,并试图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找出中国保险业建立、消失、恢复和快速发展背后隐含的制度特征,为我国保险制度创新发展提供可行的路径。(3)研究内容较新。本书首先建立了政府推进和市场增进相结合的保险制度创新模型,明确了市场化是我国保险制度创新的目标,并从纵横关系角度较系统地介绍了我国保险制度的现状和创新思路,建立了从交易到监管的制度创新联动体系。
施建祥,男,1964年11月生,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保险系主任,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所所长,校级教学名师,浙江省保险学会理事,厦门大学金融学(保险方向)博士生。
近年来以保险理论为主要研究方向,主持并完成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教育厅哲社基金1项、省保监局和各保险公司委托课题4项,省保险学会重点课题10多项,获得科研经费近20万元。另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保险企业风险管理与监管系统工程研究”和浙江省政府2001年重大招标课题“信用制度及其构成要素和相关法律体系”的课题研究。近年来在《金融研究》《保险研究》《统计研究》《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资料)等重要刊物上发表金融保险方面论文40多篇,其中在《金融研究》上发表论文3篇,在《保险研究》上发表论文3篇,在《统计研究》上发表论文2篇,在《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上发表论文2篇。独立著有《中国医疗保险发展模式论》(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年版)和《中国保险制度创新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7月版)等专著两部。主编了《保险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货币银行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财政与金融》(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等3部教材。其中4项科研成果获浙江省教育厅哲社成果二等奖、中国统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和浙江省保险学会二等奖等。
0 导论 0.1 选题意义 0.2 概念界定 0.3 研究方法 0.4 结构安排 0.5 创新与不足1 保险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 1.1 马克思的创新理论:创新理论基础 1.2 熊彼循的创新理论:一般创新模式 1.2.1 创新的内涵 1.2.2 创新的主体 1.2.3 创新的模式 1.3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创新理论:直接理论依据 1.3.1 制度与制度创新 1.3.2 制度创新的动因 1.3.3 制度创新的过程 1.3.4 制度创新的类型 1.3.5 制度创新的时滞 1.4 国内外学者对保险制度的研究:文献综述 1.4.1 关于保险制度内涵的研究 1.4.2 关于保险企业制度的研究 1.4.3 关于保险市场制度的研究 1.4.4 关于保险监管制度的研究 1.5 小结2 中国保险制度变迁的历史分析 2.1 国家在保险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2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保险制度:国家型 2.2.1 国家型保险制度的形成 2.2.2 国家型保险制度变迁的特征 2.2.3 国家型保险制度的弊端 2.3 计划端口经济体制下的保险制度;财政型 2.3.1 财政型保险制度的形成 2.3.2 财政型保险制度变迁的特征 2.3.3 财政型保险制度的弊端 2.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保险制度:金融型 2.4.1 金融型保险制度的形成 2.4.2 金融型保险制度变迁的特征 2.5 小结3 中国保险制度创新的目标模式 3.1 中国保险业持续发展的制度结束 3.1.1 制度约束之一:保险业面临诚信危机 ……4 保险交易制度创新5 保险企业制度创新6 保险市场制度创新7 保险监管制度创新8 保险制度创新的效应分析9 保险制度创新的环境营造参考文献后记
速度很快,不错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