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问史求信集

阎长贵//王广宇 红旗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红旗  

作者:

阎长贵//王广宇  

页数:

449  

Tag标签:

无  

前言

  当代人应当修一部当代信史  “当代人修当代史”,已成为  人们普遍重视的-个重大问题  “当代人修当代史”,这是中央党校韩钢教授近年强调的问题。他在《当代人不能修当代史吗?》中指出,当代人记叙历史,虽然难免夹杂复杂的主观因素,但是也有后人修史不可比拟的优势。那些历史亲历者对文献档案缺失记载的史实记忆,对历史场景、历史氛围的细腻描述,是后来人很难“研究”出来的。因此,他认为当代人可以而且应该和能够修当代史。我很赞同韩钢的观点,并深受启发。也是中央党校的教授王海光同志,他写了一篇正确认识和对待回忆录的文章,从电脑上发来征求我的意见。我觉得他写得很好,同意他的观点,并回信谈了我的一些看法。我说:“中国有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的说法,这有合理性,也有很大的片面性。就评价当代人和当代事件来说,当代人往往难

内容概要

  说中国有“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的传统,这只是问题即历史传统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也有“当代人修当代史”的史学传统。司马迁著的《史记》共130篇,其中写西汉初年或重点是写这一时期的人和事的有66篇,占《史记》篇幅的一半多,这是就数量说;就质量说,班固赞《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所以我说,司马迁不仅是“当代人修当代史”的突出代表,而且是伟大代表,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其实,“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的传统也早被中国人打破了。从网上看到《当代中国史料的若干问题》的文章说:“当代人不研究当代史的传统被打破,魏源等首开先河,研究本朝史。民国以后,社会自由度大大提高。李剑农的名著《辛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即当代人修当代史的典范。”尽管如此,“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的传统还仍这样或那样地禁锢着我们,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件怪事。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就是主张和实践“当代人修当代史”的,在这方面他给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他著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和《法兰西内战》,都是在事件发生后不久写出的。恩格斯在评论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时说:“突出地显示了作者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已初次表现出的惊人的才能,即在伟大事变还在我们眼前展开或者刚刚终结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这些事变的性质、意义及其必然后果。”又说:“5月28日,公社的最后一批战士在贝尔维尔一带的坡地由于寡不敌众而殉难。只过了两天,即在5月30日,马克思就向总委员会宣读了自己的著作。这一著作揭示了巴黎公社的厉史意义,并且写得简洁有力而又那样尖锐鲜明,尤其是那样真实,是后来关于这个问题的全部浩瀚文献都望尘莫及的。”我们没有马克思那样的天才,我们很难做到马克思那样,但马克思关心现实、追踪现实即为当代修史的精神和方法,是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作者简介

阎长贵,山东聊城人,1937年生。1961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分配到红旗杂志社工作,文革中,1967年1月至68年1月任江青机要秘书。1968年1月,被江青诬陷,投入秦城监狱,关押七年半,1975年获释,又流放湖南西洞庭农场五年,1979年平反,1980年重新调回红旗杂志社工作。1997年退休,退休后,主要从事文革的回忆和研究。王广宇,吉林柳河县人,1930年生。1945年参加工作,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1952年10月入东北人民大学学法律,1956年入中国人民大学在马列主义研究班学习,1958年7月分配到中央政治研究室(1964年改名为马列主义研究院)工作,1966年6月被借调到中央文革小组办公室(办事组)工作,1967年1月至8月任中央文革小组办事组组长。1968年3月因所谓“鲁迅手稿问题”被捕,1975年5月获释,1979年平反。1980年重新分配到《红旗》(1988年改名《求是》)杂志工作。1990年离休。一生主要从事实际问题的调查与马列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书籍目录

代前言 当代人应当修一部当代信史一 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的办事机构 中央文革在一九六七年 点燃“文化大革命”的三把火 从“三娘教子”到“子教三娘”——漫议“文化大革命”的依靠力量 一部“文革”中被滥用的毛泽东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文化大革命”中 陶铸是怎样成为“第四号人物”的 一张反对陶铸大字报的出笼经过 “四个伟大”是谁提出来的? “缔造”和“指挥”的风波 “揪军内一小撮”口号的实质和来龙去脉 “上海人民公社”名称使用和废止的内情 毛泽东和上海夺权(资料) “老革命遇到新问题”这句话是谁说的? 关于“文革”中广泛流传的两句诗来历考辨 毛泽东号召“开展全国全面的阶级斗争” 所谓毛泽东临终嘱咐的真相 鲁迅手稿遗失问题真相 “五一六”反革命案发生的真相 陈里宁“反革命案”始末 肖力(李讷)在中央文革小组 清华大学造反派侮辱性批斗王光美内幕 “七二○”事件在中央文革小组激起的波澜 安亭事件前后和王洪文进京 我是“二月逆流”会议记录稿的唯一见证人二 “夺取政权没赶上,保卫政权不能落后”——我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的情况 我怎样成为江青的秘书 毛泽东批发我的处女作 我怎样给江青做秘书 江青一九六七年的行止 “文革”初期对江青的宣传 “旗手”风波 毛泽东和江青二三事 所谓毛泽东和江青结婚“约法三章”的问题 “文革”初期毛泽东和江青的关系 毛泽东帮江青改文章 林彪不让祝他“永远健康”内情 1966~1967年江青、林彪和叶群的关系 江青在中央文革小组“专政” 江青和子女关系及其他亲属关系 八年监狱五年流放 关于毛远新的几件事情 我是怎样被调进中央文革小组的 我在中央文革小组与江青的接触 我所知道的陈伯达 三种监狱生活扫描三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历史事实是最大的权威——读《炎黄春秋》2008年第12期有感 千万不要忘记实事求是——读肖冬连大转折纪实系列文章 搞历史一定要注意把史实搞准确 “文革浩劫论”不容否定——读周泉缨的《“文化大革命”是历史的试错》 “文革”研究要关注平民百姓——《记忆》第二期读后 贡献与缺憾——读《国史》第八卷 澄清一个事实 林彪何时成为接班人 我们所了解的王、关、戚的一些史实 关于《聂元梓回忆录》中的若干史实问题 关于《吴法宪回忆录》下卷中的若干史实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宣传组 这个组大约在1967年初陶铸被打倒后成立的。由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亲自抓筹备工作,王力把筹备工作的具体操作交给从中央党校调来的李广文,和他带来一位姓蔡的同志做助手。王力叫我帮助李广文解决一些有关选办公地址和行政后勤方面的事宜。经中央文革的管理员多方考察,最后选在二里沟原来的新疆驻京办事处的一座楼,作为宣传组的办公地点。李广文后来又从中央党校等单位调来一些人作为工作人员。可能因为后勤方面的困难,宣传组又从新疆驻京办事处迁到沙滩,同文艺组住同一楼办公。这个组的成立是要把全国的宣传工作抓起来,代替原中宣部的职能。 档案组 这是戚本禹掌管的一个组。它的任务就是把中央档案馆的档案资料移交在中央文革手中。成立于1967年6~7月。档案组实际上是以军代表的名义进驻中央档案馆,接管档案管理权,便于中央文革随时调阅档案。这个组成立时,戚本禹派我去档案馆宣布中央文革的决定。军代表是从部队调来一位团政委王敬忠,从《红旗》杂志社调来一位老编辑,哲学组副组长朱波,还有一位是当时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历史所的一个“造反派”头头王恩宇,王恩宇是戚本禹有意把他从历史所调出来的,不想让他继续操纵历史所的运动和派性斗争。但王恩宇没有服从这个调动,因此他未到任。在中央档案馆全体工作人员大会上,我代替戚本禹宣布了中央文革决定:“派王敬忠、朱波和王恩宇为中央档案馆的军代表。由军代表领导中央档案馆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接收并管理中央档案。”和我同去档案馆的有参加接交会的当时中央办公厅的政治部主任王良恩,他在会上讲了话。王敬忠代表军代表作了表态性的讲话。1968年1月戚本禹垮台,这个组的王敬忠、朱波都被江青投进了监狱。 四、中央文革小组的第一个党支部 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和它的工作人员调到中央文革后,党员转来的都是临时组织关系,行政、工资关系都由原单位管,所以中央文革的党组织只是临时性的党组织。中央文革也没有行政、财务部门,生活上的事有一个管理员管。1966年7月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后开过一次支部大会,有四、五个小组成员参加。


编辑推荐

《问史求信集》由红旗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问史求信集 PDF格式下载



  如果你对当代中国史有兴趣,红旗出版社的这本《问史求信集》不可错过。
  不可错过,一是因为两位作者的身份特殊。阎长贵,原为江青的秘书;王广宇,原中央文-革办事组组长。由于他们接近风暴的核心,亲历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有过惨痛的际遇,他们的立场又比纠缠在风暴眼中的高级领导相对超然,对文-革反思得就比较彻底。
  
  原来的高级领导干部,大多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运动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整过人,也被人整,在后来出版的回忆录中,多多少少有按下不表的事,有含含糊糊的事,有粉饰歪曲的,有委过于人的。这样的回忆录,依然是很有价值的,含糊、歪曲、粉饰、委过从另一个角度放大了指向的标的,更唤起研究者问一个“为什么?”的关注和兴趣。但万万不可尽信。要多读多看更多的同类书籍,官史野史,多分析,多求证,常存疑。
  
  不可错过,也因为作者有独到的贡献,澄清了一些似是而非的传说。如果只是片面地阅读官方文献,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很容易走进一个死胡同,解释不通。文-革中毛泽东和江青的关系如何?华国锋在抓捕四人帮中到底起的是什么作用?洋跃进是华国锋一个人的错吗?
  
  想不通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认识囿于条件,可能存在的盲点和误区。在当代史研究上,严重的问题是太多禁区。太多想不通的问题堆积起来,一团乱麻,每根乱麻的一端都连着一颗地雷。团结一致向前看,用故意的遗忘来面向未来,成为全民族不得不的选择。号召者本人洞若观火,因为真实太有力量了。策略是让史实在半真半假中蒙混过关,小丑扮作英雄,英雄蒙上尘灰,一切如哈哈镜般,都看不清搞不清,这样省了大家的心。
  
  阎长贵和王广宇先生,多年来在《炎黄春秋》《党史博览》等报章上发表了不少与文革相关的回忆,不仅仅是出于“讲真话”的冲动,更出于“抢救历史”、“抢救史料”的责任。虽说文革是敏感题材,但除了官方文献外,近年来坊间也有作家炮制出不少江湖传奇式的文学作品,如师东兵,林青山,叶永烈等等。因为有关史料的不公开、不充分,文人们的想象空间倒是海阔天空了。有些“传奇”起到的作用就是混淆视听。


本书由“文革”时期江青的前后两位秘书所著,回顾了他们所经历的文革重大事件,比较客观、公正。本书虽不能算作正史资料,但透过本书,仍为我们解答了若干“文革”谜团。如著名的1928年井冈山“朱毛会师”被人篡改为“毛林握手”,到底是林彪所为,还是另有他人,书中给出了答案。两位秘书花了不少篇幅叙述自己的“文革”经历,真是“伴君如伴虎”,辛辛苦苦为江青工作,最后都被江青送进监狱。“文革”孕育出江青这种怪胎,原本上海滩的三流演员,竟爬上“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和政治局委员”的高位,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祸国殃民。书中揭露了江青的种种劣迹,令人愤慨。


历史的真相,要用历史的眼光和历史的态度去正确揭示,还历史以本来面目。《问史求信集》在还原文革真相方面给出了正确的答案,为我们审视真实,削除虚假和演绎在历史中的不健全心态提出了思索的命题。所谓实事求是,客观理性,正是此书的表达。真是受益匪浅。对我们地方文革实事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背景帮助。谢谢作者。


这是在文革中曾经给江青当过秘书的阎长贵先生的回忆录,真实记录了江青在文革中的言行,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值得阅读和购买。象这类当事人的口述史比那些官办研究机构撰写的史料更可靠更真实更有人情味,很耐读。趁这些人还健在,记录下他们经历的史实,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今天收到了这本书,第一印象如下:  (1)外包装很好,有一层保护膜,所以品相不错;  (2)装帧设计独具匠心,题材和作者的身份很敏感,封面却很低调,只有“问史”二字,不了解内情的人还以为是普通的历史书籍。  (3)内容虽以发表过的文章为主,但很有价值,两位作者的身份特殊,又能如实地讲述一些内幕,这是许多回忆录所欠缺的。  (4)虽然有个别避讳,但读者可以猜得出作者的本意。  总之,对于关注文革史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新著。


这本书写的很公正,作者是一个有良心的有责任感中国人。文革期间并不是三七开的事,是坏人掌权,迫害好人,是非颠倒的时期。原先还都认为是四人帮搞得,现在看来他们只是执行者。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值得看。


这本书虽然标题说是回忆录,但实际上是一些回忆文章及文革研究文章汇编。内容真实,纠正了一些错误。比那些打着真实旗号的所谓纪实文学好得多。


揭现文革江青那段历史真实!


有人说历史不过是任人涂抹的新嫁娘,但他们忘了时间的无情,那些涂抹在历史之上的脂粉迟早会被岁月的利刃剥去。


不錯的一本書,都是當事人或者參加過那場運動的親歷者的一些回憶。雖然這些都是“小人物”的一些感受,不能從全局來把握“文化大革命”,但我們還是從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對研究者來說值得一看!


唯一值得称赞的地方就是真实,不同以往的真实,比较接近历史的真实,当然不可能完全真实!!!完全真实不存在!!!!


书看才了少部分,觉得写的还是挺好的,内容很丰富。书到的也及时,不错!


应该算是小人物谈大历史的好作品,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特殊历史时期的很多情况,值得深思。


我是个老年人,从年轻时就喜欢看书。现在虽是老眼昏花了,但每天也要看上一段。我住在远郊区,去趟城里够书确实挺费劲的。那次我试着在当当网上购买一本原计划我要去西单图书大厦买的书,结果出乎我意外的快捷,而且很方便,第二天书就送到了家。我对这种服务态度,服务方式非常满意。这种服务确实解决了我们老年人购物的不便,很贴心。


史实丰富,可读性很强,值得一读


不错,这样的信史值得一读


很有料的一本书


好久前就想看这本书了,现在才买,都忘记给留评论了,呵呵,都快看完了!


我挺喜欢这本书,以后还会来的


对订购、送货、书的质量都很满意


买了还没有仔细读过只是大略看了一下书的外观很好内容需要再仔细看看了喜欢在当当买书因为这里的服务一流送货速度快书的质量好售后服务也没得挑


兼听则明 把描写那段历史的书 都找来 从各个角度去比较 就能得出最接近事实的真相


这本书已经是第二版第三次印刷了,重复印刷说明有历史价值。的确,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到更多相关的历史方面的认知。但是,书是好书,在收到书的时候发现,原来应该是新书的,变成了一本好像不少人看过的书,书的封面有褶皱,有折痕,怎么看都不是一本新书,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使人明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一些别有用心,心怀叵测的人,总是希望人民淡忘历史。


很好,可见所谓信史之不容易啊


虽然事实较为客观,但文字欠连贯


很不错的书,推荐大家一读。


鼓励不错哦速度快服务号快捷服务


书籍非常好.


这本书很有收藏价值


不错 是本好书


很好,很能体现历史观


图书较齐全(我在**网买不到这本书),送货迅速,价格优惠。


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事实真相。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受蒙蔽者。一些人做了替罪羊。


如果把《制造伍德斯托克》和《问史求信集》对照起来读,你一定会有巨大的心理落差和荒诞感。但,这就是现实,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是有交叉的——全球最成功的摇滚音乐节伍德斯托克,发生在1969年6月,而《问史求信集》所集中论述的“文革”,正发生在此期间。《制造伍德斯托克》的作者提伯是一个同性恋者,本书的前半部分,写的是一个同性恋者所经历的时代变化,在这个时代中,同性恋和嬉皮士、摇滚青年、艺术家纠结在一起,开始了对社会偏见和歧视的“革命”,这场革命的结果是,这些同性恋者兼艺术家和嬉皮士的人群,创造出来20世纪最丰富精彩的音乐、绘画和设计、时尚作品,与此同时,不断的抗议、示威和游行集会,将社会普遍的歧视尤其是警察所代表的公权力机构的歧视在美国划上了句号。但在中国,持续了长达10年的另一场“革命”和“造反”,推行的却是以“阶级斗争”为名的全国范围内歧视和压迫,与此同时的结果,就是数亿人的个性泯灭,变成了同一张外表积极革命,内心驯服奴化的面孔。当革命被手握权柄的人异化成消灭个性的工具,这对个体的人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父母昨日书——李锐、范元甄通信集》和李南央所著的《我有这样一个母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有力的个案,来证明了这一点。曾任毛泽东秘书,以《庐山会议纪实》名世的李锐,可以说是当代湖南的思想者中,份量最重的一个。而他的女儿李南央,对父母的研究,尤其是对母亲范元甄的研究,也是份量不轻的。之前的《我有这样一个母亲》,主要给读者呈现出一个被洗脑之后,僵化、不通情理、对家人冷酷的母亲和妻子。但我近日读的《父母昨日书——李锐、范元甄通信集》,却给我呈现出了一个蓬勃、深情、俏皮、炽热的恋人、妻子和母亲的形象。同一个人的不同年代的形象,反差之大,实在让人惊悚、悲恸——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让当年名动延安的“四大美人”,一步一步地变得那样不可理喻?前些天看主旋律的电视剧《解放》,其中江青的形象,不再是那么脸谱化,而是清爽、温柔、和气的。按理说这样的片子,应是很慎重,忠于历史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文革中的江青和解放战争中的江青,变化不可谓不大。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江青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呢?《问史求信集》中,有一篇《》简单涉及到这个问题,可备大家参考。我和刘苏里先生的看法一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之一就是比较清楚地说明了文革中江和毛的关系。刘先生还提到《周恩来与“首都工作组”》,这本书则提到了“文革”初期,毛和周的微妙关系。


当代人记录一些亲身经历的事件,这是对历史和后代的一种责任。本书写的还可以,文笔一般,但留下的食疗是丰富的。


本书很值得读,作者诚实,有根有据。文革进行时,我只是一个一二岁的孩子,没有切身体验到。但成长的日子正是文革后期,在非正常社会状态中完成对社会的认识,所受教育近于偏执。这种毒素流在血脉中,要实现对自己的救赎,唯有在阳光下暴晒。光知道现象不行,弄清因果很重要;光从道德层面控诉不行,反省每个个体的行为更重要;社会该如何设置内部的制衡机制,个人的恶尽量少的伤及别人。文革的反思于个人很重要,每个人都有成为造反派或红卫兵的可能,当下就是,只是名字不同,但本质在那里。我就没底气说若生于那时,我会做得更好。说不定会有过之而不及。因为愚昧加固执仍在,无明在,就有可能。孔子2000多年前就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这种智慧语那里听得到看得到,可怜之极。这本书的内容值得好好读,更值得学习的是作者的态度:实事求是。向作者致敬。


说真话难,更难的是一辈子说真话。作者在文革中因为所处的时代局限性,在某些方面放弃了说真话的勇气,感性超越了理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后来者,我辈当自强、更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更加全面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并最终达到认识升华的过程。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希望能更多见到关于真实历史的优秀作品在当当网上出现。只有一个不足:此书印刷水准与价格不符。


"问史求信集——江青第一任专职秘"这本书怎么有好多错别字呀????


我在看《南方周末》时知道的,当时我正在读《国史纪事本末》文化大革命卷、以及《晚年毛泽东》两书,看到介绍本书后,立刻就想一读,无奈兰州各家书店没有,在同事指点下通过当当订购,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快就可以品评它了。文革这段历史在国外被称为极权主义时期,与法西斯、斯大林主义并论,我今年51岁,算是经历文革的人,那段历史确实让人发指。在《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走向十字架上的真》及谢泳、傅国涌等人的书后,这种看法更强烈了。了解此段历史非常有必要。尤其是生于1970、1980年代以后的后生们。


装帧比较低调,没有突出文革色彩,明智之举。不过书本看似很厚,内容却并不多。也许笔者并未真正进入当时的权利核心,在江青身边供职时间也并不长,采取的写作方式也是一展现书信内容为主,读罢并未有酣畅淋漓之感。一开始期待的“揭秘”,也并不彻底。不过,作为民间对文革的解读文章,能到这一步也算让人敬佩,其采用的写作方式而也必将决定其公正客观。这类型的书籍理应越来越多。总体而言,还是值得一看。


文化大革命在新中国六十年的历史中影响巨大,很多问题需要去深刻反思.在文化大革命最激烈时刻担任江青秘书的人,他们回忆那一段特殊的历史阶段,使我们有幸了解更多当年发生的事情,了解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历史悲剧.这对于总结历史教训有益.可以使新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避免这样的历史悲剧重演.本书值得一读.


看了一半,觉得不错,有个别校对小错误,如1967变成1997。作者的态度严谨,敢说真话,特别是直接指出老M的错误。和我读的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足以证明所言非虚。再者在大陆能做到这个尺度就不错了。我觉得是一本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的书,这是作者几年的结集,而不是专著。不要太苛求,起码澄清一些误传,这就足够了。想看更直接的,怕是只能上港台去找,那也的仔细的挑,很多都是噱头。这本书的出版也是一种进步吧。


了解关于文革那段历史的一本好书。


是老公要买的书,问他怎么样,他说不错,想来应该是不错吧,因为他向来挑剔,呵呵。


那些给四人帮当秘书的,都是中央安排的,也是没办法。比较倒霉。


这是作者怀着尊重历史写的史料,严肃认真。史料确实要抢救!


值得一读,再敢写点真的就更好了,O(∩_∩)O哈哈哈~


每个人看到的历史都不尽相同,但是这本书还是写的比较生活化一些的,可以接受.


因为毕竟是两位作者亲身经历。但文笔稍逊,不像是做过高层秘书的水平。


作者亲历亲闻亲视,所述所记之事大都真实可信。但有的史实不准确。


对于非历史工作者,尤其当历史成故事来看的人,这本书显然乏味了一点;但是如果是想了解一下历史真相,还原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的话,这倒是不错的~封面菜了点,不要求精美,但是起码的历史感沧桑感应该有啊~~


内容很新颖,尊重历史事实,而且很多是当事人的经历,有说服力。但文字错误太多,不知是原稿的问题,还是印刷的问题。


中国的历史是让人任意装扮的小姑娘


在许多人遗忘过去,或大唱红歌,或者如宋彬彬成为名誉校友的今天,很有必要读下亲历者的回忆。


书的内容不错;就是装订太次!纸张也不好,还有毛边!这样的书以后出版社应该找家专业点的印刷厂!


本书披露了一些重要史料.但书中错别字较多,可能是未经认真校对.


校对很认真!


能看些历史


不错的一本书,可以让我们多了解一些历史。


很多被遮蔽了的历史,一一得到了还原。


历史需要相互印证。不管是正史野史回忆录。有时正史并不可信。


老妈很喜欢,还推荐我们也看看,了解了解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


这是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不过宜与叶永烈的《四人帮传》结合起来看,效果更好。


有错别字哦!


南方周末推荐的书


挺好的,很受益。


那它就是好看的


严谨,求实,公正,一个正派的学者。


哦棵OKOK100


当作了解而已,还行!


虽然略显凌乱,但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问史求信集》出版有一段时间了。近日,买了一本来读读,在读后,简单谈谈个人的想法。可能有不正确之处,请多批评指正。一、当代人当然可以修当代史这本不应该成为一个命题,因为一般而言,我们不需要讨论这一问题。它应该是自然而然地成立的。中国有“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的传统,这只是问题即历史传统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也有“当代人修当代史”的史学传统。所以,没有必要去争论这一问题。当然,在中国现有的结构体系下,似乎讨论这一问题也可以理解了:历史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当代史更是如是。二、讲述历史需要一个切入点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新书,还不如说是一些久闻。很可能有人要质疑我的说法了。大家且看作者如何说:“这本书是把我们二人近几年来写的关于回忆“文化大革命”的一些文章结集出版的。收入的文章大部分都公开发表过。”既然如此,它的内容就不会太出人意料,毕竟很多人对其内容都有了解了。而这些文章集结出版,其切入点相对比较散,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论述,让人读后不觉得有整体感,反倒觉得是一些片段的拼凑而已。三、当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历史文章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历史告诉我们许多,当然这里是指真实的历史。那么,经过许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心智相对走向成熟,看待问题也更加理智。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历史书,特别是关于当代历史的书籍,要随着公众了解真实历史这一需求的不断增长而做更大的努力。相信读者是最有发言权的,读者需要什么样的历史文章,什么样的历史书,别人说了都不算。四、了解历史的途径在哪里其实,钩沉历史,追求真相,途径有很多。我们的努力,不仅仅是在汲取更多信息,更要有一种心态。这种心态是:追求,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很花还要自己种,还树还要自己栽,幸福还要自己争取。希望有志于研究历史的人,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得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以飨读者。相信,这是你我共同的心愿。其实,通过这点小文章,笔者对这本书的评价已经十分明了:此书不过耳耳,没有太大价值。


正如标题想说的,读这样的书,正是为了不要忘记历史,尤其是不要忘记快被人忘却的历史.问问现在更年轻的人,有多少人还关注文革的历史,有多少人了解这段历史.
  大体上看,此书的作者基本上实事求是,不因为自己是曾经代表官方的当事人而回避历史,或者极力为自己辩护.
  此书披露了一些史实,也澄清了一些史实.因此对于文革史来说是一本有用的书.
  我想我通过当当购买的此书,应该不是盗版的,而且看样子也不像是盗版书.但书的校对实在太粗心,有许多错误,这是本书的一个瑕疵.


在国庆60周年到来之际,朋友相聚,回首过往感触颇多......“文革”(人们私下习惯这样说)是大家磨不开的话题,有朋友就提到“文史求信集”可看看。于是本人就在当当上“当了”这本书。选了几个小题目粗粗的浏览了一下,没有期待的那样吸引我。我个人认为,对于经历的事件作者不必带任何色彩将它记录、叙述就行,还它本来面目最好,期待还原真实!


这本书是阎长贵先生和王广宇先生的文集,书中有很多观点客观公正。现只对该书的装帧和印刷的一些问题说一下。一,有缺页,390-395页,398-403页,422-427页,430-435页,438-443页。二,有个别错字,个别错数字,个别语句不够通顺,个别处缺字。可能是印刷的事?三,有一处似有重复。《“夺取政权没赶上,保卫政权不能落后”-我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的情况》与前面章节《一张反对陶铸大字报的出笼经过》有重复,是否应该在《夺取》中作简要说明,以免累赘。可能是编辑的事?


一直从当当网买书,觉得价格优惠,再就是正版.这本问史求信,错别字比较多,不象正版,也不知道该怎样退换,郁闷


估计还是因为欲言又止,不过欢迎这样的作品。其实,文革真的应当好好反思,如果再爆发一场,我们伟大的当可能就再也不伟大了。说到底: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


由于在江青身边担任秘书的时间比较短,而且并没有在重要岗位,所以无法进入核心圈而对思想、过程有深度了解,因此比较一般。但也可从零星的侧面观察到一些。真正的历史在哪里?


所以选用了这个题目,是在一个“信”字。毫无疑问,这里的信。不是指通信,而是指真实和客观,这就毋庸赘言其应遵循的守则:用事实说话,不要加入个人评论和推测,更不要随便引用传言。这本书里有几篇文章却是有评有议,则“非”信矣!


作者写的很真实,但排版印刷错误太多


还行吧,的确提供了一些不常见的说法。只是由于是文章的集录,很多内容是重复的,读起来未免觉得罗嗦。


很好的研究反思


看了后没有什么感觉。


有点琐碎,我是不怎么感兴趣!


编辑水平太差!!!


满怀期望来读这本书,本不奢望有多少文采,而是想了解一些未知的史实,结果大失所望。一些往事的因果和过程,虽然对治史不无小补,对一般读者而言,这样鸡毛蒜皮一大堆的就事论事,却难以引起兴趣和关注。掩卷一想也难怪,做秘书工作如何能了解一些政事的深层环节。不过总该有些蛛丝马迹和来龙去脉的事理分析吧。可惜这也很少。然而书名却极是雷人,“问史求信”似乎是用大量人所不知的重要史实来博读者之信。全书499页,无一幅插图,装帧设计又一无特色,却卖58元。如此高价,是内容珍贵还是红旗出版社招牌硬?用高价来显示出版社地位,是否就有些可悲了。


这本书是帮朋友购的,自己没有读过,但他说不怎么好看


我帮外公订的。送到后外公说书有好多错别字.读不下去弄得还被批了...到底什么东东啊?盗版?


无法评论....


原来是为了寻找一些历史资料而买此书的,看后感觉太一般了,根本就是一些底层工作人员锁碎记录,完全没有谈及中央文革小组的实质性的东西,甚至连中央的几个文件都没有,到底小组有多少成员这个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涉及。唉,这个秘书也难怪不被江青所看好了。


东西不怎么样拿到手的时侯外包装都破了里面的书皮也被划了很深的痕有些页还有缺角哎以后不来这里了还是去JY实话


亚马逊要有市场嗅觉。


1.P7 “......没想到1997年1月中旬,解放军报在肖力领导下,造了原总编辑胡痴的反......”——“1997”应为“1967”  2.P27 “戚本禹的文章(指《为革命而研究所史》)”——《为革命而研究所史》明显有误,应为《为了革命而研究历史》,《红旗》杂志第十三期,1965年12月。  3.P276 “当然对这件事即毛泽东限制江青他那里来究竟怎么看?”此句不通,“江青”与“他”之间疑似漏了一个“到”。  4.P354 "......是一个暴行累累的保守组织全军‘文革’小组把这个报告又报到中央文革小组......“保守组织”后应有一句号。  虽皆小差错但较明显亦可避免,这样的板子应该打在编辑身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