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蔡元培传

崔志海 红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作者:

崔志海  

页数:

23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写于10多年之前的旧作。坦率地说,鉴于蔡元培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在本书出版之前,已有高平叔、蔡尚思、周天度、唐振常、梁柱等诸位前辈在蔡元培研究方面做了筚路蓝缕之功,当年我在开始撰写此书时的心境是颇为踌躇,担心能否做到我在当年后记中所写的那样“避免雷同,实事求是,写出一点新意”。然而,终感欣慰的是,该书在撰毕、出版后,不但没有落入“抄袭”的窠臼,而且获得学界不同形式的好评和关注。在这本著作中,我在充分吸收学界前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系统阅读蔡元培全集及相关资料,对不同时期蔡元培的文教活动和主张,以及他的政治立场、思想特色和性格特征等做了明确定位,力图写出蔡元培作为一位重要历史人枥的独特之处,在许多方面对蔡元培做了重新解读。
10多年之后,重读旧作,我个人对蔡元培的总体认识和评价与我在10年前所写的著作中并没有太大变化,仍然觉得本书有它的特色,尽管在过去的10年里学术界继续出版了一些研究蔡元培的论著和资料。当然,旧作的内容和表述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虽然旧作对蔡元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教活动和主张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但对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来源尚有待做进一步探讨。但为尊重历史起见,同时也因时间和著作体例的限制,此次重印,对旧作未做大的改动,仅对三处文字做了增删:一、在第二章第四节“提倡女权”的结尾处添口300余字。以说明蔡元培的妇女解放思想与现代女权主义的标准尚有距离;二、在第四章第四节“坚持走教育救国之路”的结尾处添力1:1200余字,对蔡元培的教育独立主张略加评论;三、对旧作“结语”中讨论蔡元培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的地位时扬蔡抑李(石曾)、吴(稚晖)的那段文字做了修改,以使更为符合历史事实。

作者简介

崔志海,浙江临海人,生于1963年。1984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同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7年毕毕业即进入近代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94年被评为副研究员;2002年晋升为研究员。2001—2002年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书籍目录

少年时代恂恂学子
 一、故乡绍兴
 二、商贾之家
 三、十年私塾教育
 四、六年铸学斋
 五、入仕翰林院
辛亥时期书生革命
 一、甲午惊雷
 二、绍兴中西学堂总理
 三、执教南洋公学
 四、提倡女权
 五、投身政治
 六、走向革命
 七、留学德国
民国初年 捍卫共和
 一、返国报效
 二、力行教育改革
 三、拒绝与袁合作
 四、游学法国
五四时期学界领袖
 一、出任北大校长
 二、在新文化运动中
 三、“五四”爱国青年的保护者
 四、坚持走教育救国之路
 五、好人政府与不合作主义
党国元老功在科教
 一、在革命中误入歧途,
 二、致力教育事业
 三、主持中央研究院
 四、坚持“五四”传统
晚年忧政民主抗日
 一、从迷途中觉醒
 二、保障民权
 三、力主抗日
 四、在最后的岁月里
结语:蔡元培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附录一 蔡元培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二 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少年时代 恂恂学子少年时代恂恂学子一、故乡绍兴1868年1月11日夜里11时左右,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城笔飞弄内一幢坐北朝南的民宅里。绍兴位于浙江的东北部,地处杭州湾钱塘江的南岸,宁(波)绍(兴)平原的西部,属于美丽富饶的浙北平原。它的西南面为丘陵地形,苍茫的会稽山连绵其间,山峦重叠,占去全县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三;著名的秦望山、香炉峰、禹陵,就在会稽山的西干山脉伸展而成的秦望山脉的北面。它的东北面是一块近700平方公里的大平原,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它是一处典型的江南水乡,有“水乡泽国”或“东方的威尼斯”之称。绍兴的自然景观曾令历代文人学士流连忘返,赞美不已。晋人称道它“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大书法家王羲之则写下“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千古佳句。绍兴不但风景秀丽,而且历史悠久。在远古时代,绍兴被称为“古荒服之国”。但到了夏朝,大禹治平水土,便被划在“扬州之域”。绍兴的苗山(一作茅山)也改称“会稽山”,地名称“会稽”。至春秋战国时,绍兴为越国的国都,地名称“越地”,亦称“于越”。至汉代,置“会稽郡”。隋朝废郡邑制,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为金兵所迫,于1129年(建炎三年)从杭州渡钱塘江来到越州,驻跸州廨,越州第一次成为南宋的临时首都。两年后,也即公元1131年,宋高宗取“绍(承继)祚中兴”之意改换年号,以该年为绍兴元年,并仿“唐幸梁州故事,升州为府,冠以纪元”,把越州改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地名的由来。到元代,绍兴府的名称被废除,改称为“绍兴路”,并统辖山阴、会稽、余姚、上虞、嵊县、新昌、诸暨、萧山八县。明清两代,又恢复绍兴府。1912年民国元年废府改县,把山阴、会稽两县合并为绍兴县,并一直沿用至今。历史上,绍兴素以“文物之邦”著称于世,从于越到晚清的两千多年历史中,产生过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春秋后期有著名的政治家越王勾践,他领导越国人民“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转弱为强,报仇雪耻,打败吴国,完成复国大业的故事,一直为越人引以自豪。在汉代,绍兴有杰出的水利专家马臻,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和不做统治者帮闲的有骨气的学者严子陵,以及被封建时代称为孝子的董黯和孝女曹娥。魏晋时期,随晋室南迁,绍兴更是成为文人学者的聚会之地,东晋著名文学家谢灵运、孔灵符和大书法家王羲之都曾在此生活。当年,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舍宅戒珠寺离蔡元培的住宅笔飞弄仅咫尺之遥。相传,王羲之住在蕺山脚下的戒珠寺养鹅写字,他的书法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劲头来时笔飞墨舞,毛笔常常飞到右面蔡元培家所在的那条巷里,于是,这里便取名笔飞弄。唐朝,绍兴又有著名诗人贺知章和画家孙位。宋代则有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明清两代,更是人才辈出,如书画家和诗人徐渭,画家陈洪绶,散文家张岱,理学家刘宗周,曲律学家王骥德,医学家张景岳,历史学家章学诚,书画家和篆刻艺术家赵之谦,画家任伯年,他们或生于斯,或长于斯。这些越中先贤人物,使绍兴这座古城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古城绍兴也是浙东一座重要的商业城市。早在春秋时期,绍兴即有冶金工业,并以铸剑和铸造铜镜闻名于世。晋代开始绍兴所产的越纸和唐代开始所产的越窑、丝(1872),共生七子。长子便是蔡元培的父亲蔡宝煜,又名光普,字耀山。在兄弟七人中,除老三习武外出不知所往亦不知所终外,全家以经商为业。蔡元培的父亲为钱庄经理,老二经营绸缎业,老四、老五、老七也都在钱庄任职,只有老六铭恩读书,考试人学,为廪生,成为蔡元培父辈中唯一一个读书登科之人。蔡元培早年读书,即曾多得他的指导。蔡元培在《口述传略》中自述说:“孑民有叔父,名铭恩,字茗珊,以廪膳生乡试中式。工制艺,门下颇盛。亦治诗古文辞,藏书亦不少。孑民十余岁,即翻阅《史记》、《汉书》、《困学纪闻》、《文史通义》、《说文通训定声》诸书,皆得其叔父之指导焉。”后来,蔡元培在己丑年乡试《齿录》的“受业师”项下列在第一位的便是“叔父氓山夫子”。蔡元培的父亲光普先生虽为钱庄经理,但并不嗜钱如命,染上铜臭,反而待人宽厚,慷慨大度,周济朋友,有求必应,甚至借款予人,也不忍索还,以致去世后,家中毫无积蓄。据说,光普先生便是由于他任钱庄经理时,某年因获利颇丰,给店伙多发奖金,遭东家不满,并责令赔偿,因此忧悒而殁。光普先生病逝后,生前向他借贷的友人虽无借条,却都主动来还,说是良心上不能负好人。光普先生的一位好友在挽联中称赞道:“若要有几许精神,持己接人,都要到极好处。”1877年光普先生去世时,蔡元培年仅11岁,家道也因之再度衰败。蔡元培晚年在《自写年谱》中这样回忆道:“我父亲去世以后,我们这一房,固然陷于困苦,而不多几年,二叔父、五叔父、七叔父先后失业,即同住一衡的亲戚家,也渐渐衰败起来。我那时候年纪虽小,但是听我母亲与诸长辈的谈论,也稍稍明了由盛而衰的缘故,引起感想,所以至今还没有忘掉。”蔡元培的母亲周太夫人,虽无多少文化,却贤惠能干,且颇有志气。光普先生病故后,周太夫人靠典衣质饰,省吃俭用,抚养诸子成人。一些亲友见元培兄弟孤苦无依,提议募款接济,周太夫人婉言谢绝,不愿受人施舍。她常勉励孩子们要“自立”、“不依赖”,对孩子们管教甚严。蔡元培回忆说:“我母亲最慎于言语,将见一亲友,必先揣度彼将怎样说,我将怎样对。别后,又追想他是这样说,我是这样对,我错了没有。且时时择我们所能了解的,讲给我们听,为我们养成慎言的习惯。我母亲为我们理发时,与我们共饭时,常指出我们的缺点,督促我们的用工。我们如有错误,我母亲从不怒骂,但说明理由,令我们改过。若屡诫不改,我母亲就于清晨我们未起时,掀开被头,用一束竹筱打股臀等处,历数各种过失,待我们服罪认改而后已。选用竹筱,因为着肤虽痛,而不致伤骨。又不打头面上,恐有痕迹,为见者所笑。”夜里,孩子们做功课,周太夫人则在一旁陪读,温语安慰、勉励。一次,蔡元培功课做得太晚,过于困倦,思路也打不开,周太夫人便劝他索性早睡,第二天黎明再将他叫醒。结果,经过一夜的休息,蔡元培精神恢复,思路豁然开朗,一挥而就。从此之后,他便养成了熬夜不如早睡的习惯。母亲对蔡元培的影响最大,蔡元培也最爱他的母亲。1885年,蔡元培17岁那年,周太夫人胃病加剧,服药亦不见效,蔡元培听说割臂肉和药,可延寿十二年,他便瞒着家人,偷偷从自己左臂上割下——A片肉,为母和药。第二年,周太夫人病故,蔡元培悲痛万分,必欲行寝苫枕块之制。被家人劝阻后,他又于夜深人静之际,挟枕席赴棺侧而睡,其兄弟闻之,知不可阻,便设床于停棺之堂,兄弟共宿。晚年,蔡元培旅居香港时改从母姓,取名周子余,以表示对他母亲的怀念。在《自写年谱》中谈到早年家世时,蔡元培更多的也是提到母亲的养育之恩和影响。他深情地说:“我母亲是精明而又慈爱的,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为多,因父亲去世时,我年纪还小……我母亲的仁慈而恳切,影响于我们的品性甚大。”蔡元培有同胞兄弟四人,姊妹三人,他在家中居二。兄元铣字鉴清,长期在上海崇实石印局任职。弟元坚,字镜清,后在绍兴钱庄业中任职。四弟及幼妹早殇,姊两人均未嫁即病逝。据蔡元培本人说,他的父亲面方,皮肤黄;母亲面椭圆,皮肤白。他兄弟姊妹七人,行单的都像母亲,行双的则都像父亲。他行二,所以长相像父亲。蔡元培的家庭虽为商贾世家,但并非富商巨贾,而是属于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的一般商人之家。蔡元培后来表现出来的安详方正、平易待人的性格,应该说多少与他的家庭影响有关。蔡元培本人即自谓他性格上的宽厚,得自父亲;不苟取,不妄言,得诸母教。三、十年私塾教育据说明清之际,在绍兴有钱人家中盛行着这样一种习俗:凡是家中有两个以上的儿子,往往一个习商或经营家产,另一个则送去读书深造,以冀家中有人在仕途上光耀门庭,同时也为守护和扩大家产找个政治靠山。光普先生在世时,蔡元培的家庭在绍兴也算是有钱的“小康”人家。在家中,光普夫妇选择了蔡元培作为学而优则仕的培养对象,在他虚龄6岁那年,便请了一位姓周的老师到家设塾授教。从塾师那里,蔡元培接受的完全是传统教育。在幼童时期,他最初所读的是《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三本小书,然后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即《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和《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等书。在读这些书时,周先生强调熟读背诵,而不作讲解。蔡元培对所读的内容,大多似懂非懂,但读的遍数多了,居然也能背得出来。对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蔡元培后来进行过严厉的抨击。他说:“吾国之旧教育以养成科名仕宦之材为目的。科名仕宦,必经考试,考试必有诗文,欲作诗文,必不可不识古字,读古书,记古代琐事。于是,先之以《千字文》、《神童诗》、《龙文鞭影》、《幼学须知》等书;进之以四书、五经;又次则学为八股文,五言八韵诗;其他若自然现象,社会状况,虽为儿童所亟欲了解者,均不得阑入教科,以其于应试无关也。是教者预定一目的,而强受教者以就之。故不问其性质之动静,资禀之锐钝,而教之只有一法,能者奖之,不能者罚之,如吾人之处置无机物然,石之凸者平之,铁之脆者煅之;如花匠编松柏为鹤鹿焉;如技者教狗马以舞蹈焉;如凶汉之割折幼童,而使为奇形怪状焉。追想及之,令人不寒而栗。”除读书外,蔡元培还跟周先生识字、习字、学做对句。周先生教识字的方法与现代的儿童教育所采用的差不多,既教读法、字形,也讲字义。


编辑推荐

《蔡元培传》为红旗出版社出版发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蔡元培传 PDF格式下载



蔡元培先生是我敬重的文化前辈,其兼收并蓄开阔豁达的教育理念以及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教育方略值得我们今天很好的借鉴,值得一读汲取营养.


很好的一本历史方面的书!


非常崇拜他,值得我们一看


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下这些名人!


对于作文素材有益!


送货速度很快·不错~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办学理念的贯彻,是蔡元培作为一代宗师不盲从,考察各种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国内对蔡的思想的介绍较少,往往停留在表面的介绍上。书中对蔡元培的思想轨迹进行了梳理,值得一读。对于蔡元培思想发展的来源分析如果更为系统,就更能有教益。


如题,比较学术性,适合历史研究者学习。如果作为大众读物来说有些单调枯燥,而且对于蔡的个人生活方面介绍较少


这一系列的书学术性较强,有深度,用纸不好。


纸张好差,封面的蔡元培像好模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