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
2012-4
红旗出版社
如冰 编
256
无
本书是一本实用的处世生存的成功学。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历史故事,涉及人生处世生存的方方面面,即在各种复杂情况下,人们该如何在“进退”上做出正确的抉择。
应变法则1 权衡利弊再行动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量力而行定胜负
权衡利弊,避免盲目行动
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安身立命
应变法则2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判断形势,择时而动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审时度势,作出正确的判断
洞察大势,才能顺势而为
君子藏器于身,绝不轻举妄动
见机而作,随机应变
静观其变,适时而动
应变法则3 思进取.勇往向前
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迈进
不思进取只能落人之后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行动比什么都重要
把行动落实到实处
应变法则4 把握机会,勇于冒险
拿出斗志,敢于行动
在冒险中求胜
大胆冒险,冲破平庸
冒险有时比保守更安全
狭路相逢勇者胜
勇于冒险才能突破逆境
没有退路时要杀出一条血路
应变法则6 做事要留三分余地
凡事给自己留条后路
给对方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余地.
不留后路只会败得更惨
得饶人处且饶人
锋芒不可毕露
别让自满埋葬了自己
即便顺风满帆,也不可掉以轻心
得意时莫忘形
见好就收,过犹不及
盛极则衰,急流当勇退
应变法则6 适时变通,依道而行
绝处求生的应变智慧
应变法则7 弯得下腰,才有抬头的机会
应变法则8 此路不通,要有“绕道”意识
应变法则9 善“忍”才能成大器
应变法则10 吃小亏才能羸大利
应变法则11 放下不必要的包袱:才能轻装前进
应变法则12 恰当地进退,才能把握主动
版权页: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此书的作者孙武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孙武认为明智的将帅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会兼顾到事情有利的和不利的两个方面。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了不利因素,事情就可以顺利地按计划进行;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了有利的因素,祸患也就可能避免了。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之初,强大的苏军损失十分惨重,对此世人疑惑不解。当时苏联的领导人斯大林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情报机构。然而当他们报告说,德国正在谋划大举进攻苏联时,斯大林却不相信情报人员的话。当然他的这种不信任也是有道理的:情报人员们几个月前就一直在报告德国要入侵苏联,但每一次警告都没有得到证实。 4月3日,英国首相丘吉尔也送给斯大林一份秘密情报,提醒斯大林德国即将入侵苏联。然而斯大林也不相信丘吉尔,因为过去的二十多年来,丘吉尔一直是一个立场坚定的反共分子,斯大林同样也怀疑来自其他西方国家的警告。与此同时,其他的一份份情报被送到斯大林的办公桌上,这些情报都声称: “德国即将入侵苏联。”潜伏在德国空军司令部的苏联情报人员也发来这样一份情报。在收到这份情报后,斯大林在报告旁边批示:“或许我们应该告诉这个情报员‘滚他妈的蛋,。他提供的不是情报,而是谎言。”但是每天报告“德军在苏德边境行为异常”的不仅是这些情报人员,还有苏联红军的边防部队——因为德军飞机经常侵犯苏联的领空。每当斯大林听到这类消息时,他就会很生气。他说:“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不会愚蠢到要在东西两线作战。在一战中,德国人就是这样被扭断了脖子,希特勒才不会冒这个险。”当然,作为政治家的斯大林也感觉到,他和希特勒终究会有一战,现在谁能首先集结足够的兵力,谁就一定能赢得战争的胜利。然而这只是斯大林在战争开始前的几个星期才想到的,而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他都在犹豫不决。 斯大林不相信德国即将入侵苏联,那么德国有入侵苏联的必要和理由吗?当然有。当时欧洲的格局是:法国已经战败,西欧大批的国家归附于德国,除了英国和苏联之外,欧洲已经没有什么能够反对德国的势力了。而在希特勒看来,苏联人是劣等人,他们只配成为奴隶。当然还有当时意识形态的对立,希特勒是十分痛恨社会主义国家的。虽然先前希特勒为了不两面受敌,在1939年8月23日,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苏联却趁德军横扫西欧无暇东顾之际,在占领波兰东部领土后,又相继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以及其他有油田的地方。苏联的这些行动对德国在波罗的海的利益和石油的来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希特勒当然不能对此置若罔闻。希特勒对德军首脑们说: “必须消灭苏联,而且越快越好。”后来他又对手下的高级将领们说: “斯大林的胃口太大了,德国的胜利已经是苏联所不能容忍的了。因此,我们必须要使它屈服。”
《进退:处世生存的12个应变法则》是一本实用的处世生存的成功学。自古至今,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深谙生存的智慧。他们总能根据形势的变化和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略,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他们懂得如何乘势而进,也懂得如何酌情勇退,所以才能够占据主动、进退自如。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