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高小勇、汪丁丁专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高小勇, 汪丁丁编 朝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7  

出版社:

朝华出版社  

作者:

高小勇, 汪丁丁编  

页数:

308  

字数:

325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距那次采访已经有十一个年头了。  有新闻教科书解读分析这次采访——它已经被当成一次新闻实践的成功案例。但我还是觉得,外人是很难理解这次采访的。  在十多年前、管理比现在还森严许多的行业,一家无钱无势的报纸是如何做这件事的?说它无钱,是说当时它的财力对未来几周能否出版都没有把握;说它无势,是说它除了有些作者、书生,以及订户外,别无依靠,至今仍蒙当局“法外开恩”存活。事实上,全国没有一家如此安身立命十余年的报纸。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次学术性色彩浓厚、影响很大的采访(采访内容被国务院研究室以“送阅件”形式报送给了中央和国家主要领导,并被国家总理指定列入199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当时的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指示中国计划出版社将这次采访结集出版),它的策划、组织和实施者却是一个经济学的门外汉,这次采访就来源于他偶然的胡思乱想。我得坦率承认,当时美国12位诺奖得主讲了许多,讲得唾沫横飞,但我既听不懂,也不感兴趣。在美国的15天,我像一个监工,满意于事情正常展开就行了——没有人昏倒和乘错了飞机。那时候,许多人读这本书,我却看不懂,真是黑色幽默。尽管,我现在更像这本书的真正读者了,而不像采访者和主编。我现在理解了他们说的一些东西,甚至不同意其中一些人的看法。比如西蒙。他批评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主张著名的“有限理性”。但我觉得西蒙是没事找事。因为经济学假设的理性本身就是局限下的理性,是各种约束条件下的理性。如果讲的是没有局限的理性,那现在全世界大学学习的新古典经济学框架整个就是一套自我反驳。经济学假设的理性人若不是局限下的理性,那么人就是上帝,全知全能的,计划经济就是可行的——它失败的原因就得重新寻找。当然,看似无聊的“有限理性”说不定正是它刺激了有关信息的价格研究和信息经济学的兴起。  如今,我对经济学是有了一些个人的“偏见”,但十一年前采访那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时我对经济学确实一窍不通;那样做只是为了好玩,并不是打算自己要“站在巨人的肩上”去。  无钱、无势、无知识,进行了一次要钱、要批准、要知识的跨国采访,我都不知道如何成就的,那些分析解读此事的人一定是神仙。  为这本书再版作序,主要是为了了却一件让我一直负疚的事。我要感谢成全了这次采访的一个人和一个组织。如果没有1994年担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海闻的费心组织和协调,没有留美经济学会毕克茜、丁专鑫、许小年、李玲、黄河等博士在美国各城市的接送和采访翻译,是不会有我这次快乐的历险的。留美经济学会感念这次采访辛苦,海闻当时还代表学会要赠钱给我,我很快乐就辞谢了,可能是不好意思接受。  顺便要提及的是,1994年的这次采访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让我问心有愧,我感觉名不副实,于是在多年以后又委托汪丁丁博士进行一次专业内行的采访,以回报社会。事情并不尽人意,但聊胜于无。所以,这本书新收录了汪丁丁博士尚存的三篇采访。  十一年后的今天,也是五月,多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来华举办“诺奖论坛”。中央电视台为直播这次盛会,邀我来京策划这次报道,我很想笑。

书籍目录

再版序言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 ——“大追寻”后的反思大师谈企业改革大师谈通货膨胀大师谈金融改革大师谈人口问题转轨中国家各奔前程,大师辨个中殊异大师谈21世纪中国与世界经济大师谈法制与经济发展克莱因:中国应小心对待四个问题贝克尔:中国收入差距仍太小大师评说信息高速公路福格尔访谈录米勒访谈录莫迪利阿尼访谈录萨缪尔森访谈录克莱因访谈录西蒙访谈录之一西蒙访谈录之二布坎南访谈录大师经济学纵横谈之一大师经济学纵横谈之二大师经济学纵横谈之三大师经济学纵横谈之四汪丁丁专访萨缪尔森  1998年6月7日给萨缪尔森教授的信  萨缪尔森教授的答复汪丁丁专访布坎南  1998年6月9日给布坎南教授的信 1998年6月10日布坎南教授的回信  1998年6月23日给布坎南教授的信 与布坎南教授的谈话汪丁丁专访索洛 1998年6月7日给索洛教授的信 与索洛教授的谈话附录一 关联文章 从米勒建议我国修路说起 诺奖·制度转变·对策论附录二 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演讲 ……附录三 诺贝尔经济学奖附录四 诺贝尔机构与诺贝尔奖金附录五 诺贝尔遗嘱全文

章节摘录

书摘:您说中国的银行只是政府的出纳机构,也就是说要建立商业银行?米勒:是的,那是第二道程序。你们需要有地方让农村的广大农民可以进行储蓄,并且让他们觉得把钱存在那里的银行安全。比如当他们结婚时去取钱,仍然是安全的,不会因通货膨胀或其他什么原因而受到损失。我知道,不止在中国,还有越南,当农民有了一个好年景,有点钱之后就去买黄金。他们宁愿去买黄金,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有通货膨胀,黄金的价格也会上涨。所以,你们必须让占你们国家人口85%的农民有信心;我们遇到好年景,可以把钱存人银行,收取高额利息,比方10%~15%左右,可以赚钱,不会被政府或通货膨胀窃走。这样,人们就愿意去储蓄,你们就有了大量的存款。因为人们愿意为了孩子或自己的晚年而储蓄。而在一些国家,人们担心自己的储蓄会被偷窃而不愿意储蓄。 需要一些银行管理方面的法规制度。有很多模式可供你们模仿,比如台湾、香港、泰国等地的银行法律,不要参照美国的模式。因为我们的法律系统不一样。我建议你们借鉴那些成功的周边邻国。 你们为什么让外国银行进入?外国银行进入的主要好处之一,是因为他们必须培训专业人员,所以他们带来的不只是资金上的好处。他们需要人手,所以挑选培训一批专业人员,之后这些人可能离开外国银行,从事自己的银行业。所以,外国银行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简单,他们既有融资功能,也有培养人才的功能。P31记者:正如您所知道的那样,中国在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存在腐败现象,这跟您刚才讲的组织问题有关吗?美国这方面是何情形?西蒙:腐败也不是计划经济的“专利品”。看看日本,他们正面临着腐败的大丑闻;再看看意大利,他们面临同样的困扰已有三年了。所以,说谁更容易腐败是荒唐的说法。由于“游戏规则”的变化,人们可以一夜之间被说成是“腐败人物”。以中国为例,我并不认为腐败是与政府的所有权或市场经济有必然的联系。在中国,腐败是与……(如果我说错,你们可以纠正我,因为你们来自中国,我不过是个外家人)家庭联系有关系的。当你的哥哥或叔叔叫你做些什么事情时,你是很难推掉不干的(这些东西在美国也略有存在)。但是因为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关系,这种家庭的裙带关系更为色彩浓厚。我说得对吗?也就是说在中国出现的腐败现象很多时候都与家庭的联系相关。五十年前,当我还是个小伙子的时候,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政府里供职。那时,许多的大城市都十分腐败,我说的是在美国,官僚主义盛行。你要做一件事情,就非得给你的上司磕头,别无他法。如果要进行防火检查,会发现好些腐败的事情;至于交通警的受贿案,那是小巫见大巫;如果你要市政当局修理你家门前破损的路面,你要使黑钱才能办到的。现在情况有了巨大的改善,20~30年都是十分健康地发展。当然我并不是说一丁点腐败现象都没有了,但确实是比较清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巨大的改变呢?我也很难说得清,大概人们现在的日子过得很宽裕了,所以……但又如何解释大萧条时期呢?那时候的腐败现象也不见得有多大的回升。小偷小摸会发生,但腐败现象并不多见。我真不知道现时的廉洁是如何取得的。它是公众态度上的一种非常微妙的转变。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深为腐败现象所困扰。P97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前几年我们的一位记者采访了美国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大约有八九位吧,他们都赞扬了中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其中包括萨缪尔森、弗里德曼这些持不同经济观点的赫赫有名的大师级人物……  《经济学消息报》能在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内确立了在中国内理论界和决策界独一无二的地位,主要应归于该报总编辑过人的眼光和超常的组织能力,他这种品质在本次采访中再次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假冒伪劣泛滥、人人都想称自己是“世界之最”的日子里,《经济学消息报》的“诺贝尔大追寻”却是一个货真价实的世界首创:天下恐怕还没有哪一家报纸,集中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面对面地采访过这么多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编辑推荐

本书汇集了作者对历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因、贝克尔、福格尔、米勒、莫迪利阿尼、萨缪尔森等的专访,在这些专访中,这些经济学泰斗们都谈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很多宝贵意见,内容涉及企业改革、收入差距、人口问题等,这些对于我国经济的评说可谓一针见血,值得我们深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高小勇、汪丁丁专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PDF格式下载



读过之后很受启发。


这么好的书竟然没人评论。我看过这本书,来说几句。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精练和经典,都是国际上一线诺贝尔经济学家对经济的深刻认识和思考,其间更能看出国外经济学家做学问研究问题的态度,反光国内一些所谓经济学家,连教材都写得那么差劲,其他的都不用再说什么了。


  给它写一份书评吧,上个世纪出版的到现在都没有一个书评。
  
  我是无意中遇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是在图书馆里查找张五常教授的著作, 眼角一撇看见一本名字特别厉害的一本书,专访十几位诺贝尔奖得主呢!咋就没听说过任何人说起呢?于是我如获至宝地将其借了出来。
  
  看这书只花了我三四天,每天2个小时左右。总体的感觉就是,沙里淘金。首先来让我说说为什么这本书总体是一个大沙坑。
  
  首先,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很差,尤其是同一个人可能被翻译成好几个名字。比若说,阿尔钦和艾智仁就在同一个人的采访里出现了,若不是对这些经济学家们的奇闻轶事知道不少,也看过张五常的博客,还真难以知道这两个实际上是Armen Alchian一个人。此外,像莫迪利阿尼还有几个孪生兄弟:墨迪利阿里,莫迪利阿里,等等。还有一些术语也翻译得不伦不类,幸好诺奖得主们大多数的讲话还是比较通俗的。
  
  其次,这本书严格来讲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高小勇采访十几位˙诺奖得主,内容多提及中国。第二部分是汪丁丁采访两三个诺奖得主,与前面有重复采访。第三部分是诺奖的来历,诺奖得主的演讲,诺奖得主列表。
  
  第一部分高小勇是以一位记者的身份去采访的,问得问题虽然比较广泛,但也能够让读者们一窥诺奖得主们的思路以及对中国的一些看法。值得一读。第三部分更要有些价值,尤其是可以看到诺奖得主的演讲,如果能够忍受低质量的翻译,还是能够看到部分诺奖得主的心路历程。
  
  第二部分则是彻头彻尾地将此书拉低了一个档次。我本来对汪丁丁还抱有一些希望,因为人家好像还是北大的教授。可惜,这个教授的采访实在是让我忍无可忍,长达100页的采访内容不到半个小时便翻完。为什么呢?因为汪丁丁先生把这个采访当做成一个卖弄他那可怜的学问的机会,面对诺奖得主夸夸其谈,没事大肆探讨一些虚头八脑的东西,像什么范式变迁,认知铁幕,哲学王什么的让人看得头晕。
  
  我承认有些经济学是需要这些哲学上的一些东西的,像布坎南便有一些研究。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诺奖得主对经济方面上的一些见解。但汪丁丁却跟赶鸭子上架似地问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连阿罗都有些无奈地说:”呃,我对那个名词不太熟悉,我也不用那个。因为那只是一个哲学名词罢了(指范式变迁)。“ 有些聪明的诺奖得主干脆直接打断汪丁丁的问题,直接大谈他的研究与中国的关系。从这些偶尔的闪光点中我们可以看见大师的一些智慧。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本是是沙里淘金。
  
  后记:看完汪丁丁的采访,我对其人产生了一些兴趣。怎么这样的人会当上北大的教授呢?结果在google上的结果我看见他也曾经被方舟子打假过。看了几篇新语丝关于汪丁丁的文章,我只能摇头苦笑,北大离真正的世界级学府还有一大段距离要走啊。而听说汪丁丁在北大还挺受同学的欢迎,大家都为他的博学而折服。个人猜测他只不过是卖弄一些经济史以及一些虚幻的哲学的东西了,正如他在这本书里展现出来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