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拐点的100事件
2011-4
朝华出版社
宪江,龙吻 编著
267
296000
无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有过许多偶发、突发的事件。正是这些事件的发生,导致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如果没有这些偶然事件,历史的发展又将会是什么样呢?
本书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撰写,选取了对中国历史最有影响,并使之发生重要转折的100个事件,配以图片和故事,生动再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铁血传奇。
先秦卷
1.烽火戏诸侯——西周迅速灭亡的“催化剂”
2.齐桓公执政——春秋争霸的开始
3.城濮之战——改变天下格局的较量
4.孔子归鲁——儒家火种的点燃
5.夫差释勾践——吴国灭亡的渊薮
6.商鞅变法——秦国崛起的兴奋剂
7.孙膑计杀庞涓——齐强魏弱的开端
8.燕惠王中反问计——燕国错失灭齐良机
9.赵括长平惨败——赵国灭亡的前奏
10.信陵君窃符救赵——秦国灭赵进程受阻
11.吕不韦与异人结识——秦始皇的身世之谜
12.李牧被害——赵国自毁长城的败笔
13.荆轲刺秦王——功亏一匮的暗杀行动
秦汉卷
14.张良狙击秦始皇——反抗暴秦的先声
15.胡二世登基——秦朝命运的转折
16.鸿门宴项羽放走刘邦——楚汉战争的种子
……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隋唐卷
五代宋元卷
明清卷
无
“周公畏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的这首咏史诗,也许只是发一点诗人特有的感慨,但却道出了历史研究者经常会有的某种困惑。历史的演进,偶然性的因素实在太强了,很多事如果不那么赶巧,历史也许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拐点的100事件》,这本书依照历史的发展历程选取了对中国历史最有影响,并使之发生重要转折的100个事件,配以图片和故事,生动再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铁血传奇。
历史中的偶然性,带有很强的普遍性。二战中英法残军困守敦刻尔克,如果希特勒不轻信戈林的牛皮,下令坦克继续猛攻,恐怕连英国人自己也认为,几十万英军小命休矣。德军地面部队的停顿,给了英国人喘息之机,为英国保存了几十万生力军。否则,下一步如果德军进攻英伦三岛,恐怕英国连守卫的力量都没有。法国已经完了,英国再失败,美国人也未必会参战,那么,反纳粹的同盟,自然就无从谈起。二战的历史将会怎样?天知道。
同样,清朝最后一年,其实朝野上下也没有多少人看出清朝要亡。辛亥年,虽然革命党人拼命革命,精心设计的广州起义动员了全党的力量,近乎孤注一掷,结果一败涂地。亲自领军奋战的副领袖黄兴负伤,领袖孙中山远避美国。可是,群龙无首的武昌新军,在谁都没有料到的情况下,起哄一闹,居然大获成功。这个武昌起义,本身就是一连串偶然事件的集合。
戊戌变法,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出卖,那么清政府也将进行一场从上而下的维新革命。如果李自成部没有抢陈圆圆,那么吴三桂是很有可能要归降李自成的。那么,中原也不会落入清军之手。但是历史不容假设,偶然中也预示着必然。
历史的偶然性,使得有时历史好像密闭容器里的粒子,胡乱撞一气,谁碰上谁都没准,但其实并不尽然。历史虽然未必像某些历史学家讲的那样,必然有规律可循。但一些大的方向,还是有的。李自成抢陈圆圆,主要是由于李自成本人的盲目自大,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决策层中没有高瞻远瞩的谋士,也没有清醒的战略规划,李自成的失败已成定局。清军如此强盛,入关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历史是一个很深奥的学问。深奥的前面的诸多偶尔在那样不经意间促成了后面的历史必然。但是,我们众多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或许并没有真正接触到一部可以如此彻底地分析前后串联的历史偶然和必然的关联作品。因为没有读过,所以我们或许更加地好奇和迫切。假如没有这些偶尔,那么历史又将何去何从呢?尽管这样的设问终究不可能出现,但是我们倒不如借此话题作出相关的引申。就让我们详细地,有侧重点地看看那些中国历史上的偶然间发生,却推进历史发展至今的重大事件吧!
《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拐点的100事件》或许就是为了满足一干众等对这个话题有兴趣的读者需求而隆重面世的历史书作。这本由朝华出版社推出的,朴素之中,却又带领着我们纵横千万里史实,观摩到了100件精选出的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拐点的大事件。尽管没有专业人员考证,但是这些被提炼出的历史事件着实对后来的历史进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抛却去考证是否还有其他哪些历史事件更影响重大的话题,于本书之中我们却是真真切切地聆听和观摩到了相当有着旁征博引和推敲意义的瞩目历史事件。
虽然从古至今的历史事件有很多,而且很多的事情其实我们稍微学过些历史的都耳熟能详。然而,这里的历史之册却是通过一个全新的视野揭开着我们早已熟知的历史篇章。“拨开历史迷雾,诉说历史本相。”,“数风流人物,览历史烟云。”在《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拐点的100事件》之中,我们踏上了一段奇妙的探讨关于偶然之下形成的历史必然事件。作为一本历史书册,这里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同时,却同样另辟佳境地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视觉出点。以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展开有关的撰写,选取中国历史中颇具影响力的事件并配合图文,生动传神地再现历史风云和历史人物的铁血传奇故事,更是启发着读者历史兴趣的同时关于深刻历史观点的对照和深入。每个事件都配合入历史事件的回放,历史拐点的介绍,以及全新的历史假设三大板块的内容。一个全新的解读历史的书作就此问世于世。由此及彼的阅读和欣赏过程中,读者更可以展开进一步的假设和联想。串联历史的前因后果,更是全新的历史欣赏和阅读。
不错的角度,全新的视点,带领着你我在《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拐点的100事件》尽情观摩有关于偶然之下形成的历史必然。
喜欢历史类图书,也是因紫禁城开始。因着每一年的三八节都会去紫禁城游玩,乎产生对紫禁城历史的探究。于是,在当当网上采购了一些围绕紫禁城的历史图书。最先看的是大故宫,接着看解读故宫,甚至产生了要购买紫禁城风水的图书。好在,那时没有下手。即使学到点儿什么,也不能盼着在其他地方用之。
各个朝代的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有过许多重大的事件。正是这些事件的发生,导致中国历史是现今我们看到的那样,如果没有这些事件,历史的发展估计会朝着另外一种方向发展,笑猜也许皇帝就轮到其他人家去做了。书中仅仅列举了100件事,可是仔细想想,每次历史轨迹的转变似乎不止于100,只能说作者从多余牛毛的事件当中,以事件为轴线选出了更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从西周到宣统事件一一叙述下来统归为100而已。 就我而言,数量并不能够代表什么,关键是看作者所选的历史事件,是否起到拐点的作用。看历史,我比较喜欢的是明清,所以,翻开书,重点关注的也是这个历史长河中的一小部分。如我所想,康熙、雍正肯定是要有的。每个事件都有历史回放,讲讲事件的背景、产生的原因,以及分析一下这个历史事件对后续产生了哪些重大的影响。作者一一叙述。比较喜欢的是作者的假设。如果这个事件没有按照我们知道的那样进行下去,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作者在阐述其观点时,也仅仅推理到近距离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无深究。我想,在历史上,如果这些被称为拐点的事件,从第一个发生拐点处起,那后面的事件不一定会发生。不是吗?就像一个环节随之改变,另外的环节将会跟着变化。
现今,我们看到的历史,是经后人记录的,或多或少会抹去点儿什么,所以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从众多的数据、资料当中辨伪存真。当然,每个人去分析历史事件,总会多多少少带有一些自己主观的想法,我们外行看历史也只是选择那些我们感兴趣的,觉得有道理就认同,没道理就略之,不必深究。
我选历史书,一般看重几方面,第一文字浅显易懂。第二叙述方式讨巧,第三则是看作者的身份。好在,这本书达到了其中两点要求。看起来,也稍有趣些。
在中国浩浩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曾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岂止如恒河沙数,其中值得载入史册为后人铭记的便已如繁星之多,不可胜数。在这漫漫长河中,总有一些矗立在历史拐角处的界碑式的事件,闪耀着与别不同的光华,吸引后人关注探问的目光。
做为一个伪历史爱好者,我喜爱读历史类的书籍,却从不专注在哪朝哪代,纷乱无序地见一本读一本,纯粹秉持着无端的八卦兴趣窥探古人之姿。加上记性一向较差,书读过就忘,更遑论在不同的撰史人笔下本就会有不同的历史风貌,每每读不同作者的史书总有新的发现,其乐趣着实难以言表。
其实像这类历史重大事件集锦书,我也曾约略读过几本,不过都是初中时期,那时读的这类书内容非常简略,只有一个大概的故事梗概,就再无其他,凭良心讲,跟读故事会区别并不算太大,只是大致地满足一下自己对古代的向往而已。
转眼十数载过去了,重读此类书是为了巩固自己本就孱弱的记忆力,确保教导孩子时不致频出纰漏,当然要求会更高一些。《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拐点的100事件》非常明确地以时间为轴线,将内容自古至今划分为六卷: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北朝卷、隋唐卷、五代宋元卷、明清卷。分别依照其朝代所属攫取期间影响最重大,致使历史发生转折性改变的事件,加以阐述。
当然,并不只是纯粹的讲讲故事而已。其中涉及的主要人物都有基本的简介,也有事件发生当下的历史背景介绍,一些简单的来龙去脉也有所表述。有些讲述较细致些的篇章还有部分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对话内容,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有血肉。在每一篇的“历史回放”结束后,还针对此一历史事件对后续的历史产生了怎样重大的影响,使其能当“历史拐点”之名,进行补充说明。
而文中精华之处还在于作者对每一个历史事件进行合理的历史假设。历史不容假设是老生常谈了,但若我们在尊重客观事实之余,适当地对历史事件的各种可能性进行设想、推演,也不失为一种拓展历史思维的乐趣,何必一定要把历史拘囿在端庄严肃的位置上呢?其它学科不是也一样有某些著名的假想,并且使该学科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吗?
读史在别人或许有许多正当的名目,在于我,却纯粹是为了乐趣,玩味历史,何其乐之!这本书恰好与我合拍,甚好。
中国从商到清浩浩3700多年的绵长历史,对于非历史专业的读者来说,要想达到对每个朝代的历史熟知如流,不下一番苦功博览历史群书,实难成也!就像我——一个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同时还是一个半路出家的“读书人”(何谓半路出家?就是近几年才开始痴迷于书本,真正以书为主要精神食粮的读书者。),要想在短时间之内达到博览群书,那是断难实现的妄想。这一时半晌,是不可能读得尽中国3700多年发展历程的典籍的。
这本《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拐点的100事件》,在我读来是我了解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一个高效快捷读本。这本书依照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为轴,从先秦开始,到清朝结束走向共和,这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触及各个朝代生死存亡的重大转折点,依着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选取100件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加以概述、分析与假设,使我在细读这些历史事件时感觉自己就像读整个历史发展的大纲,再加上自己已有但片面不全的历史知识,细加回味思索,这样一来,这本书很好地为我梳理了一遍中国整个的发展历史。真不愧是一本让我快捷了解整个中国历史发展概况的高效读本。
其实我们都知道,历史没有假设,世事万物亦没有假设。偶然也好,必然也罢,发生了就是发生了,事后假设对历史与事物毫无意义。然书中作者在概述这100个使历史发生重大拐点的事件之余,对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细加分析,还大胆地对事件本身作了一番饶有兴味的假设,使读者梳理了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还随假设有了一些对历史发展的思考和猜想。如果不是这样,而是那样,那么中国历史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呵呵,编者引领读者对历史作了一些有趣的猜想,对喜欢历史的人来说,这也是一次相当有趣的遨游历史的经历。
中国皇皇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并不是这100个历史事件就说得全的。但这100个使历史发生重大拐点的事件,确实对历史的走向与发展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如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邂逅相识。唐明皇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儿子的妃子杨玉环,随即对她一见钟情,千方百计把玉环据为己有,从此玉环“一朝选在君王侧,六宫粉黛无颜色。”唐明皇沉迷玉环,独宠玉环一人。玉环的得宠,由此引出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继而引发了“安史之乱”。唐明皇与杨贵妃看似偶然的相遇,就有了历史上玄宗与杨贵妃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有了“安史之乱”,之后有了大唐从繁华到走下坡的开始。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原本是投诚李自成之心,却在投诚的路上得知其父被李自成手下的人追捕拷打勒索,更令其恨者其爱妾陈圆圆还被他们强抢霸占,盛怒之下,调转马头,引清兵入关攻打李自成,直接加速了清兵入主中原,统领全中国的进程。
好一些历史事件看起来似偶然,但我要说,对于具有影响一个时代力量的人来说,他们哪怕是很私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引发历史变化与走向的引子。这些时代领导者们的行止实在关乎一国国运呀!
历史没法假设,只存在于事实。
从小到大我都自我良好的认为自己是一个对历史略有了解的小人儿,好似如此的原因,在长辈也好,同龄其中也罢,我都可以或多或少的插上一言,说上一嘴,这也成为了我委以自豪的一点,也是我在生活中注重积累的一方面,但直到遇到我的老公,我才发现时光里我的良好的记忆能力也在随着时光的消逝一点点的无言的丢失,我的知识似乎也在这个年纪里变得浅显且不深入,面对我身边的男人我总会找到出错的地方,不管多少,不管大小,总会有,且经常,如此让我的自信略有丢失,让我的快乐轻度不自信,好吧,学习势在必行,快乐需要自己找寻!
《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拐点的100事件》对于我而言是一本有突破且有创新的书,该如何定义它的出现,该怎样诠释它的意义?对于逝去的过往,在那未知的时光里发生的此番种种,或是不清晰,不明了的事件也好,惊天逆转也罢,于我们而言无非是口口相传的,被众口铄金后的结果或是定义,被写在了书本里,被印刻在脑海中,成为了很多人年轻时的记忆,成为了很多人所清晰的或是日渐模糊的岁月写照,其中有我曾引以为傲的影子,而现在却略显落魄的时间,实际上的事件发展真的会有如此多的巧合,又有诸多的偶然吗?我读了,却也怀疑了,我不知道我曾经的知识构造在这本书里显得有几分陈旧,或者有几分不堪,但我却对这创新不免的有几分敬意,事实上的历史过程没有人能够知晓或者洞察深入其中,很多看似偶然的事件,我相信其中有着莫名或者说不需言语的原因,在此之前的时间里我未曾想过这些原因,也并不觉得需要深入进去,无非是生活也好,历史也罢,都是已经过去的时光,或者说正在走在逝去的路上,我们要做的除去尊重那轮廓清晰的历史还能做些什么?对那事件拐点上发生过的事情,我们除去面对还能做些什么?了解那世界或是事件的根源无非是让我们更多的看到世人的丑陋一面或是其他于心灵培养无意的事情,这些于我而言是无用的,且摒弃的事情。
不能不说《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拐点的100事件》让我看到了更多,是历史尘埃下更精细的微粒,是历史事件中更小更多的分子,没有这一切我相信世界或许会是另外的模样,但于现在的时光来说,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至少我是如此浅显的认为,我改变不了历史,那么我只能够学着尊敬它,这是我将要做的,也会坚持做的事情!
身为文科生的我很惭愧的说我历史知识低下,高考时我的这种偏科已经遭到惩罚了。学生时代的我愚昧无知,认为过去了的事情没用。而在参加工作之后,我越来越感到不懂历史就无法面对现在,更无法展望未来。近年来我买了很多饶有趣味的历史书籍,它们以不同的风格,从不同的方面对历史有所侧重,而这本《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拐点的100事件》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这本奇葩很是为我所重视,原因至少有三。首先,这本书里确确实实的讲述了100个事件,每一个都深刻。第二,这本书的100个拐点事件贯穿整个中国历史,读完了这100个事件,也就算是重新回顾了一下浩瀚中国史。这实在是一举两得,值得赞叹。第三,在阅读这100个事件的时候,我不仅欣赏了故事,重温了历史,启发了大脑,更是意识到拐点的重要性。历史上发生的这100个拐点事件有力的影响且改变了历史,而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难道不就是如同这浩瀚历史一样,也会有拐点事件发生么?这些拐点事件难道不也是影响了我们每个拐点之后接下来的人生么?因此我就觉得仔细研究此书极为重要了。
这100个拐点事件从先秦开始,经过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直到明清的辛亥革命,可谓之全面彻底,包罗万象。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故事,譬如‘烽火戏诸侯’,‘鸿门宴’,‘草船借箭’等等,或者虽是有名,而如我这般孤陋寡闻者却毫不知晓的事件,譬如,‘万历立储之争’,‘关羽走麦城’,‘城濮之战’等等,一次扫个遍。这种以一个个独立事件谈历史的方法,最适合普及大众了,我被两个作者联合扫盲扫的很畅快淋漓。不懂历史的人,必须对自己进行历史扫盲啊!。
两位作者为每个事件加个破折号,破折号后面的短句便是一针见血的指明了该拐点事件的历史作用。这种点拨到位的方式,让人们一目了然,而且是一看到这些标题,就很想往里面去看,去挖掘。另外,作者对每个事件的布局和诠释也很别有新意。‘历史回放’部分简洁明了;‘历史拐点’部分一语中的;‘历史假设’部分假设合理,也颇发人深思。历史已成定局,千百年前发生的事件,也许是一个人的死,也许是一个人的不死,便令一个国家或灭亡,或衰败,或强大。这些这些事件很耐人寻味,也有命运的因素在里面。譬如少年霍去病以一人之勇猛与才智在短短几年之内便带领大汉队伍将匈奴打得溃不成军,他本人也以21岁的小年便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成为大司马。可惜天妒英才,23岁的他英年早逝。他的死令‘马踏匈奴过燕然’的宏愿成空。作者所做的历史假设是,如果霍去病不死,以他的锋芒毕露对汉武帝的猜忌,他能否善终也是个问题。这样的假设太中肯了,霍去病要保家卫国,就无法韬光养略,隐藏才略。独善其身和为国杀敌成为了矛盾,这个问题着实是让我反复思考了一阵子的。
这100个历史拐点事件里面有好多个都让我如此这般的反复思考,结果我感到我的大脑得到了极正能量的锻炼。历史的力量在这些事件里面超强爆发出来,让我对自己以往的想法大为惭愧。有道是谈古论今,以古鉴今,无古便无今。历史可以告诉我们真相,告诉我们因果关系,赋予我们经验以及智慧。这本书的出现强化了我对历史的重要性的认识。
我认为这本书人尽可读,尤其是可以将它作为学习读物推荐给中学生看。因为这样的一本历史故事集,既然吸引了我这个大偏科,也一定可以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对枯燥的历史书排斥的孩子,读这本书完全可以提升他们对历史的爱好。
太史公《报任安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这是司马迁告诉任安为何苟活至今日的原因,却无意间也道出了《史记》所承载的个体情感。因为“意有所郁结,不得其通,故诉往事,思来者;”而通过“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古今诸史莫不以其为指归,方可立足于史学之林。
由于史学著作中都郁结这作者的愤懑,因此这些史实都显得活生生的,令人身临其境,而史学家最后抒发的几句评说,绝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画龙点睛,意味深长,为后人理解史实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域。难怪鲁迅先生要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之所以引用太史公的一段自述,就是因为看到了一本叫《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拐点的100事件》一书所想到的,这种想法并不是一时兴起而发的,也不是针对本书单独而言,而是目睹社会中太多此类现象而早已凝结于心的。市面上这种书不胜枚举,一段被压缩的历史片段,几句无关痛痒的假设和议论,这就是公众消费历史的一种偏好?这本书是当前史学普及过程中的一个写照,在大众化走向中很可能被演绎成娱乐化,公众戏说历史,猎奇好怪,已经没有史学曾经的那份“愤懑”。我们不希望板着面孔说故事,难道一定要以这种方式来颠覆?
当前,电子书籍的冲击,已让纸质出版物势如累卵,社会在追问纸质书籍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哪?据统计,百分之九十的读者认为,有了电子书不需要那种浪费资源的纸质书。这也难怪,如果,出版的书籍都是以非常单薄的内容来应付读者,恐怕真得要被读者所抛弃。我想,能够述往事,思垂空文以自现也许是纸质书籍的一个存在理由,纸质书通过一种宗教式的仪式承载作者的情感,让读者读后能够在灯下掩卷长思。
我非常勉强的读完了《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拐点的100事件》,不是因为很艰涩,而是倍受内心的折磨,此中感受不足为外人道,但仍期望有所惊喜。当看到五代宋元卷时,我把欧阳修的《新五代史》重新又拿出来读,体例中变“志”为“考”,已彰显出史家独立于世的坚守,而当读到《宦官传序》开门见山一句,“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铿锵有力,让人发无限感叹,岂非得太史公精髓乎?这种历史是有灵魂的历史。
让我们先来一段书上的无关紧要的假设:
周幽王专宠褒姒,甚至为博得一笑做出了“烽火戏诸侯”的荒唐之举,这可以说是导致西周灭亡的直接因素。如果周幽王不这样做,也许他的政权还能再继续维持一段时间,如此春秋争雄的时代也就会随之滞后。而且周平王迁都,这也是国家统治重心的一次东移。这不但使周王室西面的势力范围被严重压缩,还使周朝天子在东边诸侯的地盘上受他们的制约。若不迁都也就少了这方面许多的麻烦。
另一方面,当外敌入侵时,也给了西面的秦国向周王室表示效忠的机会。若没有这种机会,秦国也不可能拥有像其他诸侯一样的地位,这即成为了它崛起的开始。反之,秦国可能还要充当相当长时段的不入流的小角色。当然,诸侯争霸的趋势已成历史必然,它们早晚是要彻底架空周王室的,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统治结构,即封建制、分封制从根本上决定的,幽王的荒唐做法只是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而已。
书上有太多的假设太多的猜测, 作者的笔力不敢说有多深广,但也确实流露出了其对于中国历史的长期关注和思考,尤其是对于人类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及所谓规律性的思索——这也值得我们每一个喜欢历史的人加以深思。其实也无所谓你喜不喜欢历史,但凡对历史专注的人,终能在思考历史的事件中或多或少的得到一些启示。而正是这样的启示,在很大的程度上对现在的生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历史明鉴,因为在人生不断轮回的过程中,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之所以举周幽王这个例子,因为这个事情在我小女很小的时候,我就讲给她听了。当时是在少儿画册上的小故事。记得那时她特爱听,还尚在幼儿阶段的她,反复的听这个故事,还不识字,就让我反复的讲。我也就不停的重复这个故事,等到后来她自己看不用我讲的时候,我才觉得稍稍放松了点,解救了我那因为时常连续讲故事讲得口干舌燥快要冒烟了的嗓子。其实那时还不识字,太小了,只是学着我的样子点着字读。后来我才发觉,因为反复讲,她把内容都已经背出来了,呵呵!以至于有一个晚上,洗完澡后的我过去看她,那么认真的点着画册在读,心下暗喜。走过去一看,禁不住乐了,原来,书是倒过来拿的。
这本书的作者用心良苦,他从六个方面讲述这些历史,分别是: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北朝卷、隋唐卷、五代宋元卷,还有明清卷,一直讲到辛亥革命,两千年帝制的终结。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完全结束了帝制,开始走向共和制体,在孙中山等人的革命理论影响下,在这次革命成功的影响下,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在袁世凯后来窃取革命果实称帝时,遭到了全国各阶层的一致反对,最后只当了83天而被迫退位。
中国的封建王朝走向覆灭是历史的必然,但如果不是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或者孙中山在武昌起义爆发之前就被清政府迫害致死或遭到囚禁,中国的封建王朝将会苟延残喘至何时?
当然,假设只是假设,也只是过后的一种揣测。历史留给我们的假设太多了,很多都值得我们细细玩味思索和考察。通过一系列的假设,让我们从另外的角度去更加理解历史,并从中看到一些本质性的力量。在表象与偶然的背后,看到一些支配性的力量。比如作者说的,即使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最终坐拥天下的也绝不是项羽,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无论是理解,不理解的,都没有关系,时间终会给出答案。因为没有答案,本身就是一种答案。
学习历史,掌握好时间,是青少年的必备读物
借同学的看了一阵子,这本书真的不错。
小孩可以了解一下中国历史,是本好书。
当时买这书是为了凑数,简单翻阅以后觉得还可以吧。
对于对历史感兴趣的人还可以,算得上一本历史普及读本
一般,可以看着玩,历史嘛,本来就没可能假设,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