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巴金 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1  

出版社:

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

巴金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PDF格式下载



   在图书馆找到这本书的时候,书已经很残旧了,看到最后才发现缺页的严重,只有再借了本继续看下去。
   一周不到的时间,感觉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似乎看见觉民等人在我面前紧张筹备报社高喊自由民主,看见觉新在兄弟和长辈之间浑浑噩噩,看见淑贞拉着琴的手眼中闪烁求救的信号,看见陈姨太移动着小脚与王氏在花园悄谈分家事宜。
   因为作者用四川话描写人物的对话,感觉十分亲切,在读到分家高潮觉民与克安的对骂时,实在是用四川话读出来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力量。看到书上写五太太回到东大街的娘家,而现在的东大街已经离春熙路很近了,觉得又离我近了些。
   最近特别喜欢看一个大家族的衰败史,里面的人物总会有一个是最可怜的,最老实的。而这本书里,是觉新。在《家》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时运不济的长房长孙,死了妻子,失了儿子,当时我对觉新是可怜,可怜他因为特殊地位必须做出一些牺牲,放弃自己的梦想,呆在家里。一方面为年轻气盛的觉民觉慧兄弟担责任,另一方面家中的大事小事免不了参与。而从《春》到《秋》,对觉新只有种愤怒的情绪。看他对遭遇事情的反应,则胸中的愤怒就像撞上一块豆腐,怒气只有埋在心里,不能发出。不过,我也深深的感受到觉新的挣扎,他心里想着蕙表妹对他的托付,但却亲手将枚少爷推向礼教的火炕,只会告诉枚少爷要保重好身体。觉新的作揖主义并没有减少他的麻烦,反而家族成员看到他的软弱都纷纷将事情推给他,他才二十几岁,却管着一家老小的生活琐事,什么事情都少不了他。但越往后读,越觉得很多事情,他都是自己主动去干的,干这些事情只是为了自己内心能够平静,至少不觉得亏欠。在倩儿将死那晚,她的主人拒绝觉新的建议请个好大夫来诊治,觉新也就作罢并没有进行抗争,而是说第二天他去请医生,等到一大早发现倩儿的死他也只能买块棺材抚平心中的起伏。总之,觉新总是用自己的牺牲来填补自己的软弱,而软弱的根源是他心理排斥旧制度却用行动拥护旧制度。
   所以每每在觉民、淑华与长辈的冲突中感到新生的力量,而对觉新、枚少爷的忍让不争,周伯雄之辈的固执从《家》的愤恨不平到《秋》的坦然接受,琴的话正好说出了我的感受,秋天总会过去的。
  而高家兴衰史,总算告一段落。


   二十多岁了才来读这套中学老师津津乐道的书。
   私以为,家是最为触动人的,一本书看下来,我有多次都泪流满面,鸣凤死后,觉慧与之在湖边相遇,明知那是梦,却和觉慧一样不愿醒来,那一刻是那么渴望那个时代早一些到来。如果不是鸣凤的死,我想不到,觉慧会先觉民离开,因为我始终觉得觉慧虽然时有觉悟,但总是会有各种因素阻止他继续想下去,甚至听说鸣凤要嫁了,也是怯懦的准备做只鸵鸟。
   对于觉新,我有和觉民一样的感受,他的作揖主义实在让人无法同情,他总是第一反应就做了这个旧制家族维护者,承受着最大的伤害却不知反抗,梅,瑞钰,海儿,蕙,枚,倩儿,他看着他们死去,他流露出怜悯的眼神,他时刻表现出两种矛盾的状态,为被害者伤感,同时又帮助害人者加把火,他虽只是二十五六岁,却张罗了不少送人去死的仪式。
   书中最痛快的莫过于淑华和觉民的言论,后者较觉慧更为冷静,较觉新更为清醒。难怪作者违背初衷,许他和琴一个美好前景。
   其实觉新有瑞钰,海儿,本是可以幸福的,可惜他被赋予那样的性格,注定那样的命运。将翠环许与他,让这一房单住,也是说明要改变觉新,实在是太长远的事情。
  


   五四青年节就快要到了。
  
   前不久读完了巴金老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感触颇为深刻,而现在又恰逢五四即将到来,这个纪念日与巴老这部作品的思想非常相宜,便决定以此篇书评献给今年的五四青年节。
  
  
   故事发生在那个大家庭——位于金陵城的高家公馆中,开篇是一个雪夜高家二少爷觉民和三少爷觉慧从学堂回家的路上,他们在讨论外国名著的话剧演出。然后他们到了公馆,一幅民国时期传统封建大家庭的画面便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个公馆里有杂役、有侍女、有老妈子、有轿夫,而主角们有老太爷、姨太太、老爷少爷们、太太少奶奶们,还有表姑嫂、表兄弟姐妹等等所织开的一张复杂的人脉图。
  
   在那个家庭中,到处弥漫着古旧、酸腐、禁锢的气息。年事已高的高老太爷满口之乎者也、仁义道德,反对一切与新学沾边的东西,他的愿望就是高家日益昌盛、团团圆圆,依附旧礼教。
  
   他的好朋友冯家老太爷冯乐山与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却被称为当代大儒,小一辈都要对他们低眉顺目。
  
   每天把脸涂的白花花的陈姨太一身脂粉气,以对老太爷的仁孝为借口压制着公馆里的其他人,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捞到钱财。
  
   大房的高先生从始至终没有露面,显而易见他是先于所有人而辞世的。大房顶梁柱的重担自然就落到了他的大儿子,同时是这个家的承重孙——高觉新身上。觉新进过新式学堂,他心眼善、明事理、有理想,而他所欠缺的是勇气,他易屈服、不敢争辩,他想维护这个家,他想保护每个所爱的人,到头来其实落得两手空空。他是典型的作揖主义者。
  
   三房的高克明在老太爷辞世后作为高家的家长,去日本留过学的他明明懂得道理,却为了不与家人发生争执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盲目附和形势,不愿站出来分辨是非;为了脸面更是将女儿许配给了一位纨绔子弟家的姑少爷。三太太张氏对此种种敢怒不敢言,充分做出了身为媳妇的怯懦和软弱。
  
   四房的高克安抽大烟、养戏子、调笑老妈子,还联合五房挖老太爷的墙脚。四太太王氏用儿子的抚养权勾结陈姨太,敛聚老太爷的遗产,诬陷公馆中的其他人,挑拨各房间的关系。
  
   五房的高克安养妓女、玩戏子、调戏侍女收作小妾、偷家里的古玩珍遗变卖。五太太沈氏每日只会哭嚷叫骂,因为自己生的是女儿没法替她出气而打骂女儿,还因为自己的脚大曾遭人嘲笑而给女儿裹小脚。总之,在这个公馆中的每个人,他们都有共同点,那就是以仁义道德为幌子,来掩盖那些虚伪的、龌龊的事;他们都守旧守到愚昧的程度,而认为一切新的事物都是该被唾弃被指责的。
  
   再小一辈的少爷们呢,他们承袭了父辈的丑陋习气,不学无术、狂傲自大、欺负下人、打骂同袍兄弟、调戏戏子和侍女、坐吃山空……这个家,看起来就这样完了。
  
  
   而青年人,他们在哪里呢?
  
   这套书中弥漫着腐朽的气息,而也有阳光,丝丝缕缕的照耀进来,那就是青年们所带来的阳光。大房的二少爷高觉民、三少爷高觉慧、逃婚的二小姐高淑英、姑妈张氏的女儿琴表姐,还有他们的朋友们——许倩如、黄存仁、程鉴冰、陈迟、汪雍、方继舜……他们打破了这凝固的令人窒息的空气。他们办报纸发表文章来揭露社会的种种丑陋现象;他们与自己的家庭不懈抗争并毅然出走;他们上新式学堂、读外国文章、翻译革命文献;他们不顾忌市井的议论把头发剪成短发;他们到军部请愿下着大雨也无一人离开。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人们,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勇气,敢作敢为。
  
   其实这部书中的青年人就是巴金老先生对自己的写照,他自幼生长于四川一个封建官僚地主之家,所感受到的都是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旧礼教对青年的戕害,而他在与下层劳动者的接触中了解到了他们的不幸,从而激发出了对封建制度的憎恨和对自由平等的向往,最终他毅然冲破封建大家庭的樊笼,来到上海、南京、北京,甚至是法国巴黎去求学,学习民主思想、追求真理和光明。对一个时代的控诉并不容易,更何况是对自己正在经历的这个时代的控诉和反抗。
  
   在建国之前,青年人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曾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之前学历史,感觉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过于激进了,但现在我觉得,那个时代绝对不能缺少的正是这些青年。他们有能力、有鼓动性,最重要的是他们有激情,且不去评价这激情是否过分,在那个年代是需要某种力量去翻云覆雨的,那种力量需要摧枯拉朽,彻底推翻老旧的腐朽的一切,而青年们正是具有这种力量的。
  
  
   三少爷觉慧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不能这样屈服,我一定要反抗,反抗祖父的命令,我一定要出去。他也曾感叹: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他曾对作揖主义的大哥说过反抗的话,当大哥觉新迷惑于他能向谁反抗、能推翻这家里的哪个人时,他说:“我们是向这个社会反抗,向这个制度反抗。”一语点醒梦中人啊,佛家讲万事皆空,并不是指不去爱,而是将这种局限的爱转变为对人事的大爱,对众生的大爱。觉慧的思想无异于也是如此,他恨这个封建家庭,恨公馆中的那些人,但他的反抗不局限于与这个家庭中的人勾心斗角、争吵不休,而是参与到推翻旧制度的运动中,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崭新的平等的社会。
  
   毛主席说过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在“激流三部曲”的第二本《春》的尾声,是琴表姐在读逃婚到上海的高淑英的来信,她说:姐姐,我真高兴,我想告诉你,春天是我们的……彼时窗外阳光正好,有蜜蜂在盛放的桃花周围起舞;有风吹落花瓣;有鸟儿从树枝上飞走……真的,春天是我们的!
  
   最后一本的《秋》,巴金老先生说他在写的时候把自己都写哭了,他说那些情节就是让死人活起来,又把活人送到坟墓中去。“激流三部曲”以家开篇,春为过渡,秋为结尾,无疑使人微微的怅然。故事的结局是高家终于分崩离析,而在分家的财产问题上居然又引发了各房的一番吵嚷。
  
   不过,不要伤心,好在还有那些青年人呢!他们拥有纯洁而年轻的心灵,正如琴表姐所说的话:并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过了,春天就回来了。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马上就要到了,我的文字也要收尾了,谨以此篇书评献给五四青年节,更是献给那个时代曾奋斗过的青年们。青年人,永远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如果说读《家》和《春》的时候尚能保持一点自己的意志作一点半旁观者,或多或少地读出一点更大的意义,读到《秋》的时候则根本无法摆脱那种压抑了。前天一不小心看了一百多页,结果晚上睡觉满脑子都是觉新的挣扎。
  读完《秋》,感觉真要崩溃了,觉新竟然没气死,也没有气疯,最后倒还心平气和地给觉慧写信讲自己每天读书闲住。不过我确信觉新寿命长不了,虽然他说“我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
  觉民多次痛心地劝觉新:“你这样的生活是在慢性自杀”。读巴金的书也是慢性自杀,是会折寿的。
  差可告慰的是他没有按原先的想法让觉民被捕,觉新自杀,不然的话结尾也太激烈了,而且读者也会受不了。不光读者,我想作者自己恐怕也受不了吧。
  这么一个让人怒不可遏、喘不过气来的故事有这样一个安静的结尾,也算是举重若轻了,不知巴老经历过怎样的挣扎才选择了这样的结局。但这更反衬出之前的揪心,如同宇宙爆炸之后突然归于平静,但岂是真的平静?
  
  汶川地震之后一位舍家纾难的父亲在组织安排下作了几场事迹报告后终于自杀,觉新的处境不比那位父亲好,他亲眼看着那么多生命一点点地被折磨致死,不但无能为力,还间接地做了帮凶。也终于理解巴金说的写这部小说是在揭自己的伤疤。


   我在读《家》《春》《秋》的时候,一直感到很压抑。这三部小说被称为“激流三部曲”,但是在我看来,称为“压迫三部曲”倒更为合适。可能我本来心情就不好,因而放大了全书营造的虚伪残酷的氛围,只感到黑暗和绝望,却很难深深体验到书中所推崇和赞扬的反抗和叛逆精神,只觉得这些很浮现,虚弱和幼稚。
   《激流三部曲》以五四运动后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地区为背景,描写了在心的革命时期的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家)走向崩溃的历史。四川地区地处内陆,对于革命的反应和新思想的接收,比北平和上海略显滞后和迟钝,这可以轻易从书中看出。
   《红楼梦》中,探春曾说过,“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生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说的是贾府,也说的是高家。“高家充满了阴谋、倾轧、争夺、陷害。”只有在逢年过节和迎亲办喜事时,往日的繁荣变成虚伪的面纱带给人们美妙的幻象。“这里除了克明外并没有人真心拥护旧的思想、旧的礼教、旧的制度。就连克明也不能说是忠于他所拥护的东西。至于其他那些努力摧残一切心的萌芽的人,他们并没有理想,他们并不忠于什么,而且也不追求什么,除了个人的一时的快乐。他们从没有守住一个营垒作战;他们压制,他们残害,他们像疯狂的专制君主,凭着个人一时的好恶,任意屠戮没有抵抗力的臣民。这不是斗争,这是虐政;这并非不可避免,却由私人任意造成。所以这是最大的不义。”虽然有觉慧、觉民和琴的进步思想,但是面对整个吃人的社会,他们的力量显得如此微弱。外忧内患,高家的灭亡是必然。
  巴金在书中塑造了一批性格迥异的年轻男女,面对来自封建礼教和旧制度的和压迫,他们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行为。然而大部分人的命运殊途同归,皆是以悲剧收场。在其中,以作揖主义和敷衍策略处事的觉新似乎应该作为一个值得被批判的对象。
   他是个承重孙,长房的长孙,高家需要他来撑场面。“有什么事情他们总找他,不会来找你们。你们得罪他们,也是我不好;你们看不起礼教,也是我不对。都要我一个人负责。”这是来自身份的无奈。他无法与自己相爱的人结婚,好在能从婚姻中得到一点慰藉,然而,丧妻、丧子的打击接踵而至,彻底将他打入绝望的深渊。这是命途的多舛。
   然而,他软弱,怯懦,悲观,麻木,认命,他眼睁睁看着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一步步走向黑暗的深渊,却毫无作为,甚至充当帮凶。他深受制度的戕害,却得不到觉悟。“他的思想还没有达到这个阶段,他的生活经验不曾使他明白他所见到的罪恶、不义、腐烂、悲剧的原因。他并没有像去明白它们。他更看重人,他把一切的责任都放在人的肩上。他忽略了制度,有时他还有意无意地去用户这个制度,因此他以为他见过这个制度的美好的方面,他的兄弟们或许不曾见到。他对这个大家庭固然表示过种种的不满,但是在心里他却常常想着要是那些长辈能够放弃他们的一时的任性,牺牲一些他们的偏见,多注意到人情,事情一定会接近美满的境遇。”
   我很看不起他,对于他的不作为和软弱,我感到愤慨和厌恶。但是,我又总是有意无意的关注他的命运。昨晚,当我躺在床上,我突然意识到,我之所以对觉新给予更多的关注,是因为我们非常相似。首先,我们一样,长期沉浸在痛苦之中,“心里没有花,没有阳光,没有歌声。有的只是黑暗和悔恨”。其次,面对不幸的周遭,我们明明可以有所作为,却一样只知道逃避,甚至在心里认为自己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一面采取不作为主义,一面又为自己的软弱感到羞愧。我们一样在慢慢走向毁灭。然而,我们所纠结的根源却有着天壤之别。觉新面对的是两千年的封建礼教和制度,而羁绊我的却是我的内心。觉新是在与整个根深蒂固的封建博弈,而我呢?处于解放和自由的现代文明社会,我甚至无法战胜我自己。我任由自己颓废和消极,却连改变的勇气和决心都没有。我比觉新更加不如,我又有什么资格去鄙视他呢?我有多么的看不起觉新,就是有多么的看不起我自己。
   书中最出彩的人物,我认为不是反叛的前锋代表觉慧、觉民和琴,而是淑华。虽然淑华没有像觉慧、觉民和琴一样接受了大量新思想的熏陶和激励,对当时社会大众的劣根性和封建礼教制度不可救药的弊端没有清醒的认识,甚至不如淑英和觉新读过的书多,但她的某些思想觉悟却远远高于书中的任何人,甚至也高过据她那个年代近百年的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人。这个思想觉悟着重于个人,那就是西方文化所宣扬的独立和自由。“我不相信有这种不近人情的道理。无论什么事总有个是非,总得近情理。儿女又不是父母的东西,怎么就能够由父母任意处置?”从淑华的这段话中,我可以感到人格独立思想的萌芽,这让我大受触动。
   另一个带给我极大触动的是书中的这一段话:“他们聚在一起做这种工作的时候,并没有想获得什么的心思,他们是来给予,来贡献的。他们觉得自己充满了活力,他们不愿意把它们消耗在个人的享乐上。他们看见一个腐烂的制度使多数人受苦,他们不愿意在众人的悲哭中做着安静的梦。于是他们出来,找到这样的机会献出他们的活力。无条件,无报酬,他们只求一点良心的安慰,因为他们相信如今他们得到了正义的指示。甚至在利他的行为中,他们也看出赎罪的表示,因为他们相信他们自己的特权是别人收到更大的痛苦,他们自己的安乐是建筑在别人的悲苦上面。所以他们要来做违反自己的阶级利益的工作,他们要来推翻他们自己所出身的阶级。”在我看来,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我所欣赏的价值观。虽然时代不同,斗争的对象也不同,但是其中的精髓依旧。光阴和活力不应该被消耗在个人的享乐上。去多人还在受苦,我应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活力,去尽力是这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好。
   从开始的失望,到最后的欣赏,《激流三部曲》确实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我不会再读第二遍。
  


   看完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總共費時該有十年以上了吧。《家》是小學的時候讀的,那時還不太理解它裡面的意思,抱著一定要讀完一本長篇的心態拼命的忍着看完,中途多次想要放棄不看,但還是被鳴鳳和覺慧那段情給吸引着,捨不得放手。讀完這部長篇之後就再也沒看過巴金的任何文字,這一晃就十年過去了。
  
   最近讀書很苦悶,在書架中流連時就想找本自己特別想看的來放鬆一下心情,於是在澳門的春光明媚之中就看到了《春》,幾乎是激動的一口氣讀完了這剩下的激流兩部曲,不再有童年時的慌忙和不耐煩,反而是一字一句細讀,部分章節還回過頭去反复讀。這中間的變化是與自己心智的成熟和時間、環境帶來的感同身受。
  
   我以為在當下,巴金所批判的舊制度舊觀念都不曾過時。
  
   很多人都特別喜歡《家》,而我卻獨獨最愛《秋》,《家》讓覺慧斷然離家之後“家”的觀念徹底垮塌,他邁出了整個高家的第一步,他的離開預示着這個家庭最終必然的分崩離析,也許正是這勇敢的第一步賦予了《家》獨特的地位和意喻,他的知行合一給了多少年輕人勇氣。可惜,之後只能在覺新、覺民等人的談話中稍許了解到覺慧的消息,至於他最後發展的怎樣,巴金至少讓我們看到了希望,那就是舊制度舊觀念必將垮塌,而瀟灑出走的年輕人會向著光明向著革命向著“新”東西向前向前再向前。
  
   如果說覺慧的出走推到了擋在面前的荒謬刻板的舊制度的大門,那麼淑英則是開門後的第一個受益者,她反抗了三爸對她婚姻的包辦,作為一名女子,毅然決然的與家庭束縛抗爭了起來。相比之下,慘死的蕙則更顯得可憐可悲了。你不能說三爸克明比周伯濤通情達理,你也不能說淑英的哥哥姐姐能得力相助,這命運的不同除了周圍環境給予的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內心的力量。如果淑英自己不敢走,覺民還能幫忙嗎?
  
   “春天是我們的。”
  
   《秋》來了,有人總會走,有人一個接一個的死了,有人繼續他們荒謬愚蠢的人生,有人內心在嘶吼精神在痛苦着。覺慧是鹽,調味;覺民是火,加熱;淑英是味精,增味;其他各路人馬都只是配菜,只有覺新才是巴金筆下真正的主菜。他的覺醒他的改變才是激流三部曲的靈魂所在。在這洋洋灑灑的三大本中覺新始終是用墨最多的人,可他往往都是那個最讓人失望的。他最苦他最懦弱他害怕改變他還委曲求全他始終沒有勇氣,可他,不正是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我們嗎? 有多少個“覺新”面對生活的壓力只能默默的承受而不敢去改變不敢去抗爭?
  
   有時你會想要衝進書裡抓住他的衣領拼命的想要搖醒他冬眠不起的膽量和魄力,可有時你又為他的痛苦和悲哀黯然神傷,誰說不是呢,我們多少人在覺新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被折磨的心靈的脆弱和一蹶不振,也許很多時候,不達到極致,人是不會選擇衝出去,只是,呆着、忍著、好吧就這樣走完了全程。
  
   原本想要覺新自殺的巴金最終還是沒有給他一個明確的結果,讓覺新離開嗎?覺新離開後就會覺醒嗎?離開這裡,到哪裡去呢?抬眼望盡天涯路,我只看到人海蒼茫中不曾有他的歸宿。讓覺新死嗎?死了也是一種解脫嗎?生活中瑣碎的心酸,難道死了戰役就會結束嗎?
  
   巴金說了:一個人會到什麼地方,當然要看他自己走的是什麼樣的路。一個人一直往北,他不會走到南方。
  
   高家最終還是散了,覺新嘛,自然是去走他自己的路了。
  
   人世變幻,盛會難在。讀完之後,悵然若失了。


  以琴的话作为标题吧。
  
  读完一本书,无论如何都有冲动写一篇读书心得,那种感觉是很棒的。
  
  《秋》的情节安排明显比《春》紧凑许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潮迭起。现在想来,《春》更像是一个过渡,花了大笔墨讲淑英觉醒到出走的过程。没想到的是,读《家》时最喜欢的觉慧,随着《家》的完结,竟再也没出现过,当起了隐形人。倒是觉民的个性越来越鲜活,淑华也越来越讨人喜欢。
  
  巴金在序中提到自己写《秋》写哭了,本打算安排觉新自杀,拆开觉民和琴,让觉民被捕。但是,温暖的友情让他放弃了灰色结局。确实,结局不坏,在觉新给觉慧和淑英的两封信中平静又意味深长地结束了。那两封信又读得我小小感动。
  
  刚读罢卖公馆分家的高潮,一面叹惋一个大家庭的没落一面期待着觉新等兄妹的新生活,作者却让故事戛然而止。“亲爱的读者,你们应该想到,生命本身就是不会完的。那些有着丰富的(充实的)生命力的人会活得长久,而且能够做出许多许多的事情来。”其实关于搬家之后的一些近况,在觉新的信中作出了简单的交代。读《秋》正读得酣畅淋漓之时,却被作者突如其来的尾声搞得意犹未尽。这种感觉就像,心情激动精神紧张地看完《秋》,抬头看看窗外,风轻云淡,谁曾想到昨日大雨瓢泼。还沉浸在淑华觉民一场场“目无尊长”的抨击中,读来大快人心!还无奈着淑贞的跳井、枚表弟的病逝,又想起瑞珏、梅、蕙等一个个年轻生命被封建礼教摧残致死,真有点愤愤不平。当觉新终于说出“我办不到”的时候,着实欣慰了下!
  
  现在的我和觉新差不多一个岁数了,我想若是再早些年看《春》《秋》,心情会更激动吧!读《家》的时候比觉民觉慧小一点,也正好在一个叛逆期,于是当时对觉慧敢于反抗的精神非常欣赏。读罢《秋》,发现自己真是越来越觉新了...同时也唤醒了曾经那个叛逆、愤世嫉俗,有梦想有实际行动去追求梦想的那个我。虽然现在的我也是带点叛逆,厌世恶俗的,却已不再那么锋芒毕露了。至于梦想么,渐渐沦为幻想了~
  
  一向对美食敏感的我,也留意了《秋》里面的吃食。凉拌蜇皮,椒麻鸡,火腿,皮蛋,粽子,盐蛋,多角形的小块点心蒸蒸糕,猪油米花糖,绿豆夹沙饼以及冰粉儿。小说也因为有这些食物的出场显得更饱满更细致更亲切。最后觉新在信里提到搬出老家后,他们“早睡早起。十点钟开早饭,四点钟开午饭,另外吃早点消夜,都是在外面去买。”原来他们一日四餐呐。
  
  其实《秋》并不像“秋”这个意象给人感觉阴郁萧索。“并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过了,春天就会来的。”分家之后的日子虽然清静,我却怀念起了觉新他们兄妹几个在老宅里嬉笑打闹的那些美好回忆。
  
  美好的与不美好的,通通随着老宅的完结,成了永久的记忆。
  


  这个假期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就是读了六本小说,自从踏入这PhD的行列之后就每天都在感叹自己的肤浅,终于痛下决心要多点书,因为肤浅,所以可能没办法把握书中的精髓,只能在些小小的地方被感动,被刺痛,对于一心向着光明和新制度的觉慧,觉民,琴我倒是没有什么感觉,只是偶尔感叹一下还好自己没有生在万恶的旧社会,可是觉新却是一个让我很心痛的人,努力维持着自己心目中美好和谐的世界,如同独角戏般做着孤独的卫道士,只能眼睁睁看着心爱的人一个个离开,钰,梅,慧,还有那个可爱懂事的海儿,如果连自己深爱的人都没办法保护,还怎样去捍卫自己坚持的信念呢,这世上有些人就是喜欢伤害别人,如同四太太和陈姨太,不用想都可以知道他们那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一次次的妥协,换来的永远是别人的得寸进尺,直到有一天恐怕连自己的原则都全部丧失掉了,可是依旧脱不开被人欺负的命运,这样一个善良到软弱的人,让人又爱有恨,记得以前有人对我说,其实善良过了头就变成软弱了,不知道这句话是对是错,但似乎觉新便是这样一个人,曾经也鄙视过他的所作所为,却也因为他的难处而落下眼泪,跟着他的心痛而心痛,跟着他的自责而自责,还好最终他的结局不算差,不然应该会很难过吧,做人终究应该有点原则,有点信仰,有点气魄,一味的妥协是换不来太平的日子的,其实现在不也有很多很多的觉新吗?我就总是从自己身上看到他的影子,已经退到悬崖边上,别人却丝毫没有后退的意思,原来只是自己太愚蠢,才醒悟过来,原来人是要有自己的人格的,只有做了自己的主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初中的时候看过,不错。巴金的作品永远是那么细腻,深入。好像故事就发生在他本人身上一样。激流三部曲另外两部家和春也值得一看。在晚上一个人清静的时候,最好是在床上看,我那时就是在床上看的,一看就是大半夜。


   巴金先生说过其实《秋》是有个很灰色的结局的,觉民被捕,觉新自杀。
   我个人觉得觉新是要死的,自杀而死的。
   觉新是个联系,是上一代旧制度封建思想跟下一代新思想的一重要联系。他是高家长房长子,跟高家老一辈的人接触最久,受的旧思想熏陶最重,他的特殊地位决定他不可以有觉慧那种勇进解脱,难以像觉民那样觉悟完全。
   觉新在三本书中受尽委屈苦难,被乱配鸳鸯,死了爱人,死了夫人,死了一对娃,看长辈脸色做人,背黑锅,被冤枉......唉,种种的不幸就直落在他身上来。像觉新这样一个懦弱的人,已经足以使他走向不归路了。
   巴金先生在《秋》的前中部份不止一次地描写过觉新起自杀的念头,每次总是差那么一点才死不去。
   而且,巴金先生在《秋》后头时,突然加重觉新的灾难,妹妹跳井,表弟吐血身亡,公司被烧尽毁,赔钱赔股票,连三爸也死了......觉新在那个时候已经崩溃了。在三爸的棺材前跟长辈们的一吵,就是他自杀的直接刺激,因为他觉得他这一辈子都太懦弱,太无能,才让他爱爱他的人一个一个地离开他,所以没有活下去的勇气。
   若觉新自杀了,那代表旧制度最后一点的延续也代表消失,会让新思想发展得更好。
   我觉得情节的设计应该是这样。前面有太多的铺垫,就算巴金先生在最后一刻回心转意,觉新不用死,我也觉得很别扭,(虽然我也不想觉新已经那么惨了,还得死)但杀死人物的不是作者,而是情节。
   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感想,勿记。
  


  结束了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看它的缘由说来简单,幼时在书城买了《家》,久未看,随手拈来,于是竟顺畅而快乐地读完了,自然而然地与书中的人物结下了感情,便将作为续集的《春》和《秋》一气呵成。个人认为,《家》和《秋》不相伯仲,《春》则没有新意,仅仅起到了承接作用,略为冗长繁琐,但三部曲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作品。
  一百万的文字。
  一个家族的兴衰。
  一个时代的冰山一角。
  看它的彼时我往往怒火中烧,对于人物的没落,我只有恨,没有同情。
  
  聊一聊书中的人物。
  
  觉新:脑子清晰、明晓事理,胸中全是新观念,也深知旧观念的可恶荒唐,可惜懦夫一个,不敢反抗,无动于衷地任长辈摆布。对这类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最好的态度。然而我胸口只迸出一个“活该!”一切都是自找的,怎能怨天尤人,怎能祈求他人怜爱。当然我身在当代,站着说话不腰疼,也许放在那时,也是一个悲情人物。老太爷死后灵柩依然停放在家里,觉新的妻子瑞珏待产,老一辈的说生孩子是血光之灾,尸体会渗出血来,要把孕妇迁到城外很远的地方,途中还要过桥。觉新知道这是谬误,也爱妻子,可是屁也不敢放一个就照做,于是妻子自然因为颠簸、生产环境潮湿死了。此类事情很多,觉新总是愁眉苦脸,害人害己,一副窝囊相。如果封建观念深入其内心,造孽害人也不能动摇其迂腐观念,虽然满口谬误却对封建礼教拥有至死不渝的坚定的维护,如周伯涛,读者骂声连连也就完了,没人对其抱有一丝期望。而觉新他什么都明白,只是不作为,相信读者的恨正是因为对其一直抱着期望而其却一直不肯悔悟吧。在《秋》的最后,觉新冲长辈发了一通大火,要知道他从来都是唯唯诺诺、对于长辈无理要求不说一个“不”字的,这让读者觉出一丝希望。
  其实对于觉新这个人物,巴金有太多的情感。巴金的大哥尧枚在父母死后,独立支撑着整个家庭,在给巴金的信中他倾吐出家庭中的种种罪恶,这些素材给了巴金灵感,他决定用“大哥”做线索来揭示一个大家庭的衰败。难得的是,尧枚知道这个想法后,写信来鼓励巴金写作。正当巴金写完《家》的第六章《做大哥的人》时,讣电来到,尧枚在精神重压下自杀了。在《秋》里,巴金给了觉新一个幸福的结局,对尧枚来说,也许这是一个最后的安慰吧。
  
  觉民:拥有新观念,心地善良,道理总是说的大快人心,可是只有在对待自己的事情上才敢作敢为。他与琴相爱,敢为了她逃婚,违背老太爷的命令。可是在其他人物的悲剧道路上,他也只是勇敢指出正义与邪恶,只是骂其大哥觉新的懦弱,并未做出实际行动。(除了帮助三弟觉慧和淑英离家出走去南方求学)他的姿态往往是只关心自己在乎的人,对于其他人则是冷眼旁观,看闹剧,并不忘在死后再来一番道理,证明如果当初按照他说的做就不会落此番下场。
  他这样做并无错误,他的激情和勇气带动了身边的人,一个人能量有限,不可能人人的生死他都出面干涉。每个人的命运都在自己手中,如果人人都如觉民,那么人人都会幸福。
  
  觉慧:三兄弟中最激进的一个,在《家》的末尾便离家出走,不管家中的一切,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愿被人操控。
  
  琴:勇气都是觉民给的,快乐和幸福也与觉民分不开,有了觉民帮助她坚定信心,她才敢按照自己想的去做。最终与觉民订婚。他们的幸福画面是本书当中最温存的一部分。
  
  瑞珏:觉新的妻子,弱女子,只懂得体谅老公,和他一样明事理,但懦弱不敢反抗。最后由于难产而死。
  
  梅:觉民婚前的恋人,由于二人都十分懦弱,均放弃爱情听从家人安排,最后抑郁而死。
  
  淑英:本来举棋不定,眼见就要受父命出嫁,多靠了琴和觉民的帮助才坚定地逃离家庭,是继觉慧之后逃出去的第二人。
  
  淑华:很出色,不像觉民、觉慧和琴因为读了新书接受了新观念才懂得反抗旧势力,她天生明辨是非,从人性角度将善恶美丑分的清清楚楚。脱口而出“长辈就要有个长辈的样子,谁做的对才听谁的,大家都是人”一类的话,让人讶异、惊喜。
  
  淑贞:自怨自艾,由于其母亲得不到丈夫的爱和家族的重视,总将怒气发到其身上,最终不堪忍受跳井自杀。
  
  惠:周伯雄之女,受父之命嫁到人品低劣的郑国光家,被迫害致病,其父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死活与娘家无关,郑家也观念陈旧,不愿请西医,最终抱病惨死,婴儿也胎死腹中。
  
  枚:周伯雄之子,惠之弟。懦弱不堪,从小听惯了父亲的话,毫无反抗意识,有病也不敢对旁人说,最后久病无医,吐血惨死家中。
  
  周伯雄:封建遗老,身上散发的封建社会陈腐味,把人呛死。满口仁义孝道,一副道貌岸然的谦谦君子相,但骨子里却顽固冷漠,毫无人性。不但把自己的女儿惠许配给被他成为“当代奇才”实为草包的郑国光,而且在其儿子枚重病之后不请医生,最后将一双儿女活活逼死。惠死后,郑家迟迟不肯下葬,尸骨快要烂在庵里,并找各种理由推脱下葬的责任,周伯雄还讨好巴结地帮郑家说话,毫无怜悯之心。做父亲的做到这个份上,真是猪狗不如,我很想走到他面前,抽他两耳刮子。
  
  惠的母亲及婆婆:恨周伯雄,也骂了很多,只是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只有在惠死后郑家久不下葬,才真正动了怒气,在觉新、觉民的帮助下,采用强硬措施逼郑家立了字据承诺将惠下葬。但人已死,这些已毫无用处,何况之后枚的惨死,她们还是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鸣凤:丫环,不愿接受被主子嫁出去的命运,投湖自杀。
  
  倩儿:丫环,时常被主子欺负,害病,主子不给医治,不致身亡。
  
  我掐指算了算,被封建伦理害死的人有梅、瑞珏、鸣凤、倩儿、惠、枚、淑贞;离家出走的有觉慧和淑英,真正一部家族的血泪史。不过拥有希望,拥有温存,三部曲完结之时,高家公馆被长辈们卖了,大家分了家,从此年轻人的事长辈也不便插手,觉民与琴订了婚,淑华去了女校,觉新与丫环翠环成婚,也有了个照应。
  于是眼前并不是那一地的枯黄树叶,而是树枝上那坚强着的,嫩绿的新芽。
  
   我坚信,巴金先生是一个善良而年轻的老人,他的心永远青春而活泼,他明辨善恶、洞察人性、正义坚强、谦和慈祥。我坚信,不具备这样素质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来。我坚信,不拥有这些特质的人,也不可能健康地活到101岁。
  
  
  最后用巴金先生自己写的话来做结语——
   “我不是文学家。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靠用作品来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
  


”佛家讲万事皆空,并不是指不去爱,而是将这种局限的爱转变为对人事的大爱,对众生的大爱。“喜欢这句话,正所谓大象无形。我也是最近看完了《激流三部曲》。


当初看《家》的时候好一顿哭


to 晓:哎~我看的时候也是,随着故事进展感情起起伏伏的~那时候还比较幼稚~哈哈


to 瓶子:哈哈,不是不是,最近心血来潮有点想法于是就随便写了下~


旧的政策和旧的回忆,都会随着世界的改变而改变


你最后一句这么耐我寻味


感觉 受益匪浅


谢谢你唤起我的记忆,这些人物忽的就鲜活起来了。


我在想,中国从门阀到家族,从那么久远的时候过来,怎么一直延续到近代,到现代还有它的影子
这真的是一个可怕的传统


我超喜欢这三本书,我会将这三本看完的!我也很喜欢你的评论!


刚刚读完这三本,意犹未尽


读完这三本总觉得故事还没完。想着是不是秋完了还有冬。。
那个年代的故事总是这么让人无奈。牺牲和创新都是那么艰难。


看的时候很难倾注自己的感情,不能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场上,也许是太年轻,没有类似的经历,看着少有共鸣,没觉得旧思想真就那么坏,新思想真就那么好。
我以为,最后一分家做结,很好。各走各的,新旧不再直接冲突,搞定。
巴老对人物内心的冲突写的很好,很出色。


觉新是巴金在这三部曲中塑造得最好的人物,从他的矛盾与痛苦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青年人的彷徨


我转贴啦,谢谢!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913546/?start=0&remove=ok


看完至今那些人物依然在我脑海里鲜活的活着,


3年前写的书评,时过境迁,自己又读了一遍才唤醒当时的记忆……


我一直在想,觉民在和那些办周报的进步青年 ,所接受的思想,以及受思想支配下的行动是不是太激进了一些,他们带着共产主义很明显的亢奋标志,在一个时代需要改变的时刻,青年们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以及思想。。。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