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胡适评传

李敖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00-4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

李敖  

页数:

261  

字数:

179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我的目的不仅是“画”胡适之的“像”,并且还要画这个时代的像,我要画也这个时代里的大舞台、画出它喜剧和悲剧、画出剧里的主角和配角、画出它的场地的布景、画出布景后面的众生相,也画出戏台前面的千万只眼睛。  英国的大政治家克伦威尔曾骂给他画像的人说:“画我须是我。”这句话,可以给任何想给别人“画像”的人作为警戒。胡适之不是轻易被了解的人,所以他也不容易被论断,没有受过严格的方法训练和史学训练的人,没有学会呼吸新时代空气的人,是没办法给他“画像”的。而李敖自称只有他才能写作真正的胡适之。李敖的这部《胡适评传》也正是李氏风格的代表作。该书从正文来看,它可能是文学的,从脚注来看,它可能是历史的;从夹缝来看,它可能是无孔不入,惊世骇俗的。 因此很可能许多人看了这部评传都会感到惊讶骇异,正如李敖自己所说他的这部评传:君子既不喜欢它,小人也不喜欢它,只有跟李敖一个调调儿的,才会喜欢它。

作者简介

李敖 一九三五年生于哈尔滨,一九四九年到台湾。李氏文笔自成一家,被喻为百年来中国人写白话文之翘楚。发表著作上百余种,以评论性文章最脍炙人口,《胡适评传》与《蒋介石研究集》为其代表作。西方传媒更捧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

书籍目录

关于《胡适评传》楔子可怜的县太爷可怜的小寡妇半个台湾人——胡适也是“阿海”吗?被拧肉的时代“努力做徽骆驼”“侬跟我来”《竞业旬报》少年诗人“无忘城下盟”从逛窑子到上北京

章节摘录

  18.《先母行述》曾记胡适如何登记“一块豆腐”:  先母自奉极菲薄,而待人接物必求丰厚;待诸孙皆如所自生,衣履饮食无不一致。是时一家日用皆仰给于汉口上海两处商业,次兄觉往来两地经理之。先母于日用出入,虽一块豆腐之细,皆令适登记,俟诸兄归时,令检阅之。  19.胡适在《先母行述》中说:“先母爱弟妹最笃,……闻俗传割股可疗病,一夜闭户焚香祷天,欲割臂肉疗弟病。……俟舅既睡,乃割左臂上肉,和药煎之。”这种愚昧,在中国民间起源甚古。最早的记载是唐朝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其他在《亲唐书》(卷九十五)、钱易《南部新书》、《宋史》(卷四百六十)、《元史》(卷九十八、二百)、《元典章》(三十三)、《事林广记》(壬集)何孟春《余冬序录摘抄》、《礼部志稿》、(卷二十四)、《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四百三)、无名氏《孤树哀谈》(卷二)、方苞《刘烈妇唐氏墓表》、郑醒愚《虞初续志》(卷一、二)、吴德旋《初月楼闻见记》(卷二)等等,都有这一类的记载,举不胜举。日本桑原藏对这个愚昧风俗曾有专文研究(见他的《东洋文明史论丛》页二○二一二一○;及《东洋史说苑》页三四。一三四一,在上面我所 列举的文献里面,后四书是桑原障藏没注意到的),这个问题,是中 国社会史、思想史、民俗史和医学史里头的重要项目。  20.《先母行述》有一条很动人的故事:  辛亥之役,汉口被焚,先长兄只身逃归,店业荡然。先母伤感,病乃益剧。然终不欲适辍学,故每寄书,辄言无恙。及民国元二年之间,病几不起。先母招照相者为摄一影,藏之,命家人日:“吾病若不起,慎勿告吾儿;当仍请人按月作家书,如吾在时。俟吾儿学成归国,乃以此影与之。吾儿见此影,如见我矣。”已而病渐愈,亦终不促适归国。适留美国七年,至第六年后始有书促早归耳。  21.《胡适留学日记》(商务版,即亚东版的《藏晖室札记》)卷四第二则 《母之爱》(三年三月十二日):  得家书,叙贫状,老母至以首饰抵借过年。不独此也,守焕兄家 有图书集成一部,今以家贫,愿减价咄售,至减至八十元。吾母知余欲得此书,遂借贷为儿子购之。吾母遭此窘状,犹处处为儿子设想如此。  22.我在后面的评传中,会详细说明这一点。  23.关于胡适的妈妈的主要材料,除了《先母行述》、《我的母亲的订婚》、《九年的家乡教育》等以外,可参看一九三八年十二月美国新泽西州出版的The Bulletin,published by the woman’s Club of Upper Montclair第十四卷第三号:Two Poems by Hu Shih,English verse renderings by Mabel I Ives,1,22,Subtitle:“My Mother”。  半个台湾人  (一八九一一一八九五)  一胡适也是“阿海”吗?  可怜的县太爷死后,剩下了可怜的小寡妇,和小寡妇身边的小儿子。  小儿子生在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一八九一年十二月十七日),在上海大东门外,他生的那天,郭嵩焘才死了一百五十七天,罗威尔(J.R.I~~ewell)才死了一百二十七天,孙科才生了一百一十七天。这一年,光绪皇帝死了老子,李鸿章死了老婆,袁世凯死了妈妈。  这一年,俄国开始筑西伯利亚铁路,满洲皇帝开始学洋文,中国大臣开始提议制造火柴,康有为刊成了他的《新学伪经考》。  这一年,是英国“牛津运动”(The Oxford Movement)的头儿纽曼(J.H.Newman)死后第一年,是荷兰割耳朵的画家梵高(Vincent van Gogh)死后第一年,是“吾生唯知猛进兮” 的乐观诗人勃朗宁死后第二年。  这一年,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人物还在世,或才出世不久,列一个对照表看看 ,是很好玩的:  胡适生到这个世界里来以后,成了这个家族里最光彩的一员——这个家族里的人大部分都不长寿,也没大“出息”,并且还爱得怪病:有的聋哑、有的精神失常、有的四肢残废。最怪的是:胡适竞还说他的侄儿们“皆颖悟可造”。  这一家子的谱系,可以列表如下:(如附页)  从这个表里,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家族中已去世的,除了胡适以外,缺乏长寿的人。胡适大概感觉到他这个家族里缺乏长寿的人,所以他特别祝福给他的孙子胡复(仔仔)。他在给梅贻琦的祝寿论文里,特别写出:  四十八年五月十五日早晨两点半写完,今天是我的孙子仔仔的四岁生日,我把这篇论文献给清华学报,祝贺梅月涵先生七十岁生日。我盼望我的孙子也能像我的老朋友一样的长寿!·而在他自己所有的金石印章里,也有“胡适长寿”等印文。在他去世前十个月,他从台大医院被“推”了出来,就“对记者表示希望再活十年”,并认为这十年是“拣(捡)来的十年”,大概他发现他已经远远地打破了他的家族长寿纪录了!活得也差不多了!  在第一章里,我们就知道了:胡适生下来后六十四天,他的父亲就被派到台湾去。当时他父亲没带家眷,所以胡适和他母亲搬到川沙。在川沙住了一年。  到了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二月二十六日(四-八),胡适 到了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二月二十六日(四,八),胡适的母亲、四叔介如、二哥嗣柜、三哥嗣衽和胡适自己(还有老妈子)一同到了台南。  那时候胡适还不到一岁四个月。他先住在台南。住了九个月零十一天。住的地方是台南“道署”附近,就是现在台南市中区永福路北段永福国民学校,他当时做梦也想不到,在七百一十八个月以后,他居然“游子归来”,在面目全非的旧居旁边,做了感慨无限的凭吊!

媒体关注与评论

  关于《胡适评传》  一九五七年的三月一日,我在《自由中国》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六千多字的文章——《从读说起》(现收入《胡适研究》,改题《关于》)。文章发表后一年一个月,胡适从美国回来,约我到钱思亮的家里,跟我说:“呵!李先生,连我自己都忘记了、丢光了的著作,你居然都能找得到!你简直比我胡适之还了解胡适之!”  那时我已有给他写本传记的意思,但是我一直没跟他提起。我只提到几部批评他的书,像李季的《胡适批判》、叶青(任卓宣)的《胡


编辑推荐

  李敖的这部《胡适评传》是以胡适为主角之一的时代的评传。其目的不仅是“画”胡适之的“像”,并且还要画这个时代的像,要画出这个时代里的大舞台、画出它的喜剧和悲剧、画出剧里的主角和配角、画出它的场地的布景、画出布景后面的众生相,也画出戏台前面的千万只眼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胡适评传 PDF格式下载



胡适、李敖,千古一人。


胡适作为民国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领袖,以其独特的文学素养以及人格魅力影响着那个时代,并且深深的启迪着后来的人们。他通晓中外,在政治与学术界都有着极大的号召力,但同时更为可贵的是他还能对青年学生平易近人,谆谆善诱(相形见绌的是,现代的某些学者的故作深沉实在让人无可奈何)。胡适虽然远去,但他的气质将永远影响着后人。


特别喜欢的一本书,早就想找了,图书馆里没有。


了解了胡适的一些思想起源宇内心。


有点意思,但排版很难受


李敖不完整的一篇胡适论文,只写到留美期间,其后更多精彩的人生经历都没有涉及,不能不说是遗憾。好像开始写于六十年代后来中断了,再没有拾起虽然很喜欢李敖……但此书一般


  胡适十七岁的时候的文言译诗:
  
  1908年胡适译堪白尔(Thomas Campbell)的《军人梦》(A Soldier's Dream):
  笳声销歇暮云沉,耿耿天河灿列星。
  战士疮痍横满地,倦者酣眠创者逝。
  枕戈藉草亦蘧然,时见刍灵影摇曳。
  长夜沉沉夜未央,陶然入梦已三次。
  梦中忽自顾,身已离行武。
  秋风拂襟袖,独行殊踽踽。
  唯见日东出,迎我归乡土。
  纵横阡陌间,尽是钓游迹。
  时闻老农刈稻歌,又听牛羊嗥山脊。
  归来戚友咸燕集,誓言不复相离别。
  娇儿数数亲吾额,少妇情深自呜咽。
  举室争言君已倦,幸得归来免征战。
  惊回好梦日熹微,梦魂渺渺成虚愿。
  


   序中说要写百二三十万字,但好像只有20万字,不知是否有删节。
   如果原书就是这样薄,起码再版时也注释一下啊。当然如果是给减掉则不必注明了,就让著者去担这个罪名就是了。
  


  首先说说,书封面和扉页上书名的拼音写的是HUSHIPINGCHUAN,编辑也太不专心了一点。
  
  2006/05/06
  读完第一遍。
  
  李敖在序言里说,本书是“正文轻快,脚注详细”。真是这样的!这本书不到200页,其中有一半都是注释。第一遍先略过所有注释看了。不过粗粗看来,很多注释比正文更有意思。
  
  在官方以人物和事件组织的历史课本里面,这个时代的人似乎只能挂上“殉国者”,“革命者”和“反动者”三类标签中的一种。胡适被挂上哪一类标签呢?我忘记了。Mindmeters上有文章怀念胡适,指出胡适是被我们的“官方”刻意忽视了的人。事实是怎样?胡适究竟说过什么做过什么?这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
  
  遗憾的是,这个所谓的传记只写到1910年,辛亥革命之前(在我认识的大部分人出场之前)。而且,没有迹象表明它还有续集。
  
  难道李敖后来就被抓了?


《胡适评传》未能完成的理由,大致有三个——
1、六十年代末期。王敬羲,李敖与「林语堂论」(收在《借古不讽今》和《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等书。)
  他写这本书的稿费是台币十万元,但用在资料方面的费用则近二十万元。现已出版的《胡适评传》只是李敖要写十集中的第一集;他颇有自知之明,没有把评传的续集续写下去,因为他知道脱离「文星」後,有限的财力已不容许他来完成这个庞大的写作计划了。
2、八十年代初。《李敖对话录》,龚鹏程访问纪录
  已不打算再写了。当初我想写这本书时,我不但想写出胡适本人,更想写出我理想中的胡适。可是我现在的观念与见解已超越了那种局限於某一个人物的境界,我要著眼的是一个历史中的全局。何况,胡适本人在民国八九年及民国十六七年之间的政治历史也是很难著笔的。
3、一九九五年。汪荣祖,「蒋介石评传」序
  不是写不下去,而是不愿意再把精力花在一个人身上。


多谢释疑……


貌似台湾拼音和大陆拼音有区别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