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一年不花钱

马克·博伊尔 中国友谊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中国友谊  

作者:

马克·博伊尔  

页数:

248  

译者:

墨轩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8年11月28日,国际无消费日前夕。倒计时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好处,11月28日是我最后一天使用金钱了,这一天的6:05对我而言,意味着商店要关闭达一年之久。这可是一段很长的日子。我计划开始一段没有金钱的日子。媒体对我的计划表示怀疑,所以,本来我应该为即将到来的社会实验作最终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应该抓紧时间喝一品脱浓啤酒,但是现在我却不得不接受一个个接踵而来的采访,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回答同样的问题,这使我感到有点厌倦。做完BBC的最后一个采访,我骑着自行车抄小路回家,当经过布里斯托尔一个尤爱嗜酒、遍布霓虹灯和碎玻璃的街道时,我感到自行车后胎震颤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车胎被扎破了而已,这是未来12个月的每一天,我都要面对的挑战中一个象征性的例子。维修设备都被我愚蠢地放在了大篷车里,而这里离我的大篷车还有18英里远,不过我可以去我女朋友克莱尔的家里修好车胎。我唯一担心的是,我得拖着坏掉的自行车走3英里多的路,更糟糕的是自行车的后座上还驮着两个沉重的篓子。5分钟以前商店已经关门了,我不能再去买新轮胎,所以除了修理好现在的这个以外,别无他计。在去那里的路上,路过我的伙伴福格斯•德雷南的家,他被我吓了一跳。福格斯是著名的野外觅食家,不幸的是,他并不是修理自行车的好手。不过他总是充满了热情,而这正是我需要的。时间的紧迫和对未来一年的担忧都为我敲响了警钟。最终,我们还是成功到达了克莱尔家,当我笨拙地开始卸下自行车的后轮时,他正在给我讲怎样用蘑菇造出纸和墨水。本来就很疲惫,但他说的话又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导致卸车轮的难度增加了不少。我想在我选择走出去或者把毒蘑菇塞进福格斯的喉咙里之前,应该先吃点东西。正当此时,房间里响起了巨大的一声“砰”的声音,好像有个很重的东西在房间里弹开了。我没能把车轮卸下来,却把自行车的变速器卸下来了。这实在不是个好消息。除了我的身体外,这辆自行车是我社会实验中最重要的东西。事实上,它不仅仅是重要,简直是必不可少。从我住的地方到可以获得食物和木材的地方距离是36英里,到我大部分朋友家的距离是18英里;如果没有自行车都步行的话,去参加聚会就变成了完全不可能的事,而我在未来一年中去搜寻必不可少的琐碎东西的想法也就成了泡影。我对自行车有一点了解,但是像变速器这么复杂的东西就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了。以前依赖金钱生活的时候,如果自行车出了问题,我会去修理店买些新零件,让修理工帮我修好。但是现在我不能这么做了。我曾经花了一天的时间给记者们解释,我是如何用6个月的时间做好了不使用金钱度过一年的准备。4个小时以前,这种生活刚刚正式开始,处于我的生活中心地位的自行车就坏掉了,我身心俱疲地躺在它的旁边。明天我还要给150个人准备一顿有三道菜的免费大餐,这顿大餐的所有材料都要从野外和城市中搜集而来,但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动手为此作准备,我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我并不是在为自行车担忧,这只是我在以后一年中会遇到的成千上万困难中微不足道的一件。我真正担心的是,过去无论何时何地出现的难题我都可以用金钱摆平,而现在我意识到自己处于一个多么不稳固的地位。我即将踏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而在这个世界里我几乎没有任何经验。我第一次感到了脆弱。过去我一直不以为意的最简单的事现在也变得极其困难。难道这实验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吗?我决定不再想了,反正已经不能反悔了,成千上万的人已经听过我的演讲了,这也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我满身油污地躺在这里,忧虑、疲惫、压抑地盯着天花板,许多想法涌出我的脑海。我是怎样使我的生活走到了这一步,为什么我要着手把这件貌似不可能的事变得如此公开?

内容概要

  想象一下一整年没有金钱的生活。
  朋友和家人是什么反应?你吃什么?你穿什么?你怎样洗漱?你住在哪儿?你怎样出行?你怎样跟朋友们保持联系?
  2008年11月29日,这天是“国际无消费日”,爱尔兰的马克?博伊尔带着这些疑问开始了他的计划——一年不花钱。
  在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籍里,马克?博伊尔遵从自己制定的规则,让生活回到了最基本的层面,不花钱就为这些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还在此过程中探究了拥有金钱生活的困扰。他认为不花钱的生活是“真正的解放”,尽管的确存在许多挑战,但也告别了银行存款、账单、交通堵塞以及过去经常困扰自己的工作压力。
  这个故事将会启发你去好好思考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作者简介

  马克·博伊尔
  爱尔兰人,31岁,经济学专业毕业,经营6年有机食品公司,标准的中产阶级。由于商学院出身,他对“借明天的钱今天花”等消费主义论调持警醒态度,认为金钱消灭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与信任。
  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英国“免费经济社区”的创立者,这个社区提倡物物交换,不花钱也能过上不错的生活。他建立的免费经济社区网站(justfortheloveofit.org),已经成为几万名会员的中心枢纽。他发起了“不花钱”运动,并以自己不花钱的经历名闻世界。
  他是《卫报》《良知消费者》的固定投稿人,在英国很多媒体上有专栏,包括《天空新闻》、BBC第四电台、BBC第二电视台、《每日镜报》、《每日邮报》、《电讯报》、《泰晤士报》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不花钱?why?
第二章 专属我的游戏规则
第三章 我并没有赤裸裸地开始
第四章 有一天,当大家都不花钱……
第五章 盛大的开幕仪式
第六章 来吧,看看我的创意生活
第七章 不花钱的冒险之旅
第八章 没有礼物的圣诞节
第九章 遭遇青黄不接
第十章 脚步里的春天
第十一章 讨厌的来客和远方的朋友
第十二章 乐不思蜀的季节
第十三章 沉下来,静下去
第十四章 结局OR开始?
第十五章 最后的启示

章节摘录

建设我的基础设施住所当你思考你生存所需要的东西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最基本的需求,而在所有需求中位列榜首的就是住所了。当我刚决定过一年不花钱的生活时,我不知道怎样才能一年都不付房租。我知道我不能住在平时的房子里,因为那会牵扯到很多钱。我必须得到一种住所,它要可以被我放在免费使用的地方。最初,我准备考虑任何可能的情况——一顶帐篷,像游牧民族居住的那种用毛毡或兽皮搭起的圆顶帐篷;一辆大篷车;或者一顶像美国印第安人住的那样的圆锥形帐篷,我都不在乎。很显然,帐篷并不适合冬天居住,但是在我决心要开始的时候还是认真考虑过它。在我的清单里,有500英镑的预算可以花费在房子上,这点钱是我所居住的地区房价平均水平的0.2%,可以使我买到一顶令人惊叹的帐篷,一辆小得可笑的大篷车,或者一顶拙劣的毛毡房,甚至是这些,我也不确定是不是买得起。有一天早上我决定试试运气,就在免费循环网上发布了一条广告:“求购:任何一种居住构造——帐篷、毡房或者大篷车。”我几乎是当做笑话一样把大篷车包括在内,所以后来当一个妇人给我回复说,她很乐意把自己的大篷车送给我的时候,你能想象出来我有多吃惊。我的第一反应是“太好了,是不是真的啊”,很有可能这辆大篷车是个破烂或者破碎了的。但是当我看到它的时候,发现它既不是破烂也不破碎,而是一辆很体面的大篷车。因为它的年龄已经超过10岁了,所以不能再停放在大篷车停车场,而卖掉它要花费车主很多精力,每个月还要花掉25英镑的保管费。我问车主需要我给她什么,她只是微笑着把钥匙交给我并说,这辆车属于我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胜利——我不仅拥有了一个比预期更大、更温暖、更结实的家,还在为未来一年做筹备的准备基金中省掉500英镑。同样的,其他东西我也不必非得买新的了,这对我而言也是很重要的。得到免费的东西有两个很好的网站,可以把需要处理东西的人和需要这些东西的人联系起来。第一个是:免费循环网(www.freecycle.org),这个网站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分支机构。还有一个是免费搜索网(www.ilovefreegle.org)。这两个网站不仅使很多有用的东西免遭被扔进垃圾箱的命运(免费循环网每年能挽救400万吨有用的东西),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因为接受者不必再从供应链中获得新产品了,新产品不可避免地会消耗很多能量(制造和分配产品都要消耗能量)。通过这些网上系统,人们不仅能为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做广告,还可以贴广告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如果这个组织中有人拥有你想要的东西,并且也乐意送给一个新家庭的话,他们会在空闲的时候联系你。寻找你需要的东西,另一个更传统的方式,是去本地的循环服务站或者附近寻找被人们扔出门外的东西,再或者去一个校工那里碰碰运气。你能找到的东西会令你感到十分惊讶——我用的很多东西都是原本要进垃圾填埋场的。现在我已经有了自己的房子,就必须再去找到一个可以免费放置房子的地方。在任何一个城市租地都不便宜,几周前我就算出,要租一块地的话,我每个月前7天工作挣的钱刚好够付租金。但现在我意识到,也许不必付租金了,我肯定要免费为一些信任的组织做志愿者,那么我为什么不为那些有场地的组织做志愿者呢?我可以用时间来换取放置房子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在不妨碍他们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把我的大篷车停在那里了。我把一些可能性大的组织列了一个表,最后有一个组织跳入我的眼帘:位于布里斯托尔附近的弗雷德•米尔农场。虽然它比其他组织离城市更远,却是我很想去帮助的组织。他们需要我工作的时间比其他组织要长——一周工作3天,相当于我每个月要为了居住的这块地方工作12天。有一名记者指出,我在布里斯托尔最低工资水平的标准下工作7天,就能付起一个月的房租,相比之下,这里的条件显然要差很多。但是,我正在试图改变这种想法。我跟这个农场的经营者达成了协议,根据部分协议规定,我同意每周工作3天,每天工作9个小时,虽然这是一个不正式而且很灵活的安排。当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是不会介意多做几小时的。我将会帮忙种植粮食和照看农场(尤其是灌木篱墙),还要做一些有机农场需要做的其他的事,比如平整土地或者堆积肥料等。因为这个农场的土地面积达到了100英亩,所以这里有足够的空间让我种植自己的粮食。我在新家遇到的唯一难题就是没有厕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建造一个可以堆积肥料的厕所。它跟平常的厕所没有太大不同,就是不能冲水,所以既节省了很多水,还提供了有用的肥料。有两种方法可以建造一个这样的厕所:一个是花3天时间做一个有柱子支撑的漂亮的房子,这会让你很舒服,可以更容易制造“被回收做堆肥的人类排泄物”(是的,就是你所想的东西!)。如果人类的排泄物得到恰当的处理然后撒在土地上的话,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肥料。有支柱的房子结构可以方便处理这些排泄物。另一种方法是花半小时的时间,利用3块货板做一个“简朴的房子”,然后再花10分钟在地上挖一个3英尺深、1英尺宽的洞。这样的话,你不仅可以得到一个可以移动的厕所,还可以得到一个可以淋浴的地方。使用方法是这样的:你把粪便排进这个洞里,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把自己清洁干净。然后你铲起一些挖出来的土盖在粪便上面,这样就不会产生气味,也不会招来老鼠了。当这个洞满了以后,你再挖另一个洞,把简朴的房子移过去。你也可以在这个房子里洗澡。我并不介意用这样的方式,但是离我的大篷车不远处,就是一个公共社区,我想遛狗的人并不想在一个严寒的冬天早晨,看到一个赤裸的爱尔兰男人在一棵大树底下瑟瑟发抖。对一些来访者来说,我的堆肥厕所是个笑话,对我来说,它是我正在试图做的一切事情的象征。堆肥厕所代表着理智和尊重,它不仅是为了环境也是为了我们人类。我相信,只有我们不再污染赐予我们生命的河流,事情才会发生改变。只有我们学会更尊重自然以后,改变才会来临。对我而言,“正常”的厕所是一切疯狂和破坏性事物的象征。我们用干净的水来冲厕所,人类的粪便对土壤有很好的作用,对水源却是很大的破坏。为了使水再变干净,我们建造了大型污水处理厂,用各种化学物品把水处理干净,然后又把这些水放回循环系统中。这样不仅会消耗很多能量,还意味着在我们的饮用水里面,曾经有粪便、化学物质。这是很疯狂的,也很好地解释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对环境是多么不尊重。在印度和平争取从英国独立的年代,甘地用纺车作为这次运动的象征,他知道,印度只有获得经济独立以后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印度作为一个国家,必须争取到自由的权利。印度人民拒绝买英国的布料,他们决定重新开始制造自己需要的东西,最后终于获得了独立。现在我已经有了不用花钱的房子,接下来我关注的就是怎么创造出我需要的能源。能源过不花钱的生活,意味着我要自己创造所需要的能源,过自给自足的生活。没有罐装煤气,没有一次性电池,也不能连接国家电网。我将不得不选择要么去付各种账单,要么就只能过完全没有能源的生活,但是这两种方式都是行不通的。我很久以前就想要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因为我觉得我们应该为自己的能源消耗和垃圾处理负责。这会使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的消耗。在所有的能源消耗系统中,你想象不到比国家电网更浪费能源的系统。虽然它能很快为你烧好热水,也能使你的电灯泡电量更充足,但是当你考虑到电网所带来的更大、更系统性的问题时,这些好处就变得微不足道了。据绿色和平组织调查“我们这种中央集中式的生产和输送模式造成2/3的能源被浪费,这是个惊人的数字。这导致我们必须燃烧比实际需求更多的燃料,当然也要排放比实际需求造成的污染更多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说,被制造和输送到电网中的电,有2/3在到达你的插座之前就已经流失掉了!政府好像也并不打算为此做什么,那么我们个人就应该带头做点什么了。不依靠电网的难易程度取决于你要花多少钱做这件事。如果你有10000英镑的预算去做这件事,那就很容易,但如果你只有350英镑的预算,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要证明不必很富有也能过上更环保的生活,对我而言是个很大的挑战,但是这个挑战也成了我最大的动力。人们总是告诉我,有机食物是那些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才能享受的食物,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你关心你摄入体内的是什么,不让化学成分、农药、人造肥料和添加剂进入体内,这比有几百个电视频道重要得多。2008年,我设法用一份最低工资标准的兼职工资,吃100%本地种植的有机食物。同年秋天,这种饮食方式成功地引发了一次全国性的活动,在这个名为“从吃开始改变”的活动中,英国有数千人保证要抽出一周时间这样做。有一些基础装备是我一定要用到的:一套炉灶——这个炉灶可以通过燃烧一些废弃材料给我的大篷车供暖、一盏灯、一个可以靠转动手柄发电的手电筒、一套淋浴用具、一个可以为我的手提电脑和手机(我的“沟通工具”,我要通过它们与人交流和记录这一年的生活)充电的能量来源。最重要的东西显然是炉灶,没有它,我这一年就只能吃生的食物了。我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取暖和做饭合用一套炉灶,这样的话就可以节省一半的能量和精力。但是,我马上又意识到,如果这样,在炎热的夏天,煮食物的同时也是在煮我自己。所以我想出了另一种解决方法。我们当地的免费经济社区每周都有几天晚上举办免费技能交流会。几周以前,我跟一个好朋友克里斯•亚当斯共同组建了一个研讨班,这也是免费技能交流会的一部分。在这个交流会上,每个会员都会向其他15到150个成员展示自己的一项特殊技能。在其中一期研讨班上,正好有一个成员讲解了如何制作火箭炉:一种用回收材料做成的非常节省燃料的炉子。克里斯也拥有这样一个很好的火箭炉,但他即将进行一次陆地环球旅行,用不到这个炉子了。而把炉子放在别处也没有什么用途,于是他把炉子送给了我。现在,我有住所,也有了炉灶,这些都是别人不需要的东西,也是我免费得来的。

后记

我从不花钱的生活中学到,改变自己多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不是一夕之间就能做到的。7年前,当我阅读关于圣雄甘地的书时,我就决定努力将他的人生哲学(同时也包含我自己的)付诸实践作为我终生奋斗的事业。从2007年发起不消费运动开始,我一直在想办法将金钱从我生活的方方面面“驱逐”出去,从食物到玩乐再到出行。我一直试着与社区里的人、自然环境建立良好的关系,想办法用这种实实在在的关系来代替金钱,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很多信息,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或者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人才能获得。值得注意的是:沿着这条路找下去,我碰到了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我并不确定他们是否会坚持走下去,因为我也是最近才认识他们,我也不知道没有金钱的生活这种古老的生活理念,是不是也会像气候变化、银行业危机、石油峰值、环境破坏和能源枯竭等这些重要议题一样,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但是不知道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由于种种原因,无货币生活方式正在快速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行走在这条路上,就像走在午夜没有灯光的原始森林。你觉得那里可能是一个梦幻的仙境,但是它却有可能是一个令人不敢靠近,甚至是恐怖的地方。你不知道还得走多远,前面迎接你的将是什么。尽管如此,你还得走下去。不可避免地,你会磕磕碰碰,会摔跤还有可能会受伤,但是跌倒之后你必须爬起来继续前进。有时,你会遇到从另一条路上走来,跟你目的地相同的陌生人,然后你们结伴同行,互相帮助。有人想要跟你到达同一个地方,不仅增加了你的安全感,而且增强了你的信念——这个地方值得去。你不再觉得那么孤单,反而觉得你的选择是多么的明智。凌晨4点,当夜晚最黑暗的时刻已经过去,黑夜渐渐消除对你的感官知觉的束缚的时候,你看见前方有一群人正在朝着你的目的地前进。你加入他们,与他们结伴同行。你在路上做标记,记录下方向,竖起一面旗帜,引导那些正在独自探索这座森林的冒险者。越接近日出,遇到的人也越多,森林变得没那么可怕了。你所害怕的那些怪兽其实根本就不存在。突然,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小块空地,看起来像是几十年前就有人到了这里,并且居住了下来。你和半路上遇到的人,以及其他从四面八方走过来的人,在同一时刻到达了这个地方。和你一样,其他人也在寻找一个直觉告诉他们可能是天堂的地方。当所有追寻者都聚集到这里的时候,太阳也跳出了地平线,照射在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在这里,人人生活充裕。大家互相帮忙采摘水果,分享收获;一起建造房屋;人人丰衣足食。没有地图,没有向导,四面八方的人却能会聚到同一个地方,这是生活的奇迹之一。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进入这座森林,只知道这条路满布荆棘,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充满乐趣。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所有的人都发现这个地方是一个天堂。刚刚踏入这种没有金钱的世界是令人十分恐慌的,但是真正的冒险哪有不是这样的?难道重大的发现是人类足不出户就能得到的吗?对于想探险的人来说,好消息是越来越多的人正行走在这条路上,他们树立路标、铺道路、编写旅行指南。其他人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下定决心走这条路,但恰恰这也是最难的一步。这本书只是一张粗略的地图。没有金钱的生活是一种冒险,像所有冒险一样,你应该时不时把地图收起来,亲眼看一下路到底通向何方。如果真的有兴趣探索这种生活方式,我建议大家各自寻找自己的路。因为每个人各不相同,生活在不同的社区。没有万能的解决方法,每个人必须在符合当地人需求和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寻找解决办法。曾经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没有金钱的,只是那个时代离我们已经太遥远了。没有人是教师,每个人都是学生,彼此从对方的经验中获取知识。希望大家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我的经验中得到一些启发。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个精彩迷人的故事,作者以谦逊、富有洞察力和幽默的方式把这个重要的社会实验娓娓道来。——克里斯•克里夫,《卫报》专栏作家,《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作家需求更少的生活并不是苦行僧式的悲惨生活,这样的生活使马克•博伊尔学到了更多技能,最终变得更为明智,这是这本鼓舞人心的书给我们上的最好的一课。——罗布•霍普金斯,转型运动创始人很难不钦佩这本书里阐述的哲学思想,很难不被这本书里富有感染力、充满激情的气氛所影响。——本尼迪克特•阿伦,电视生存主义者他在野外觅食、自耕自种,从咖啡馆、餐馆或者食品公司换食物。他某天的食谱是这样的:早饭是用体力活换回的燕麦粥,配上在果园里自己采的苹果,午餐是一个咖啡厅将要扔掉的面包。他还自己种蔬菜、在树林里采蘑菇……他甚至自制了啤酒,用茶混合酵母、麦芽、当地谷物,放在大容器里发酵……细细想来,马克的生活看似不可思议,但未必真的不可行。——《南方人物周刊》他睡在一个破车里,抛弃了房子抛弃了床……尽管的确存在许多挑战,但也告别了银行存款、账单、交通堵塞以及过去经常困扰自己的工作压力……在这一年里,博伊尔体会到友谊而非金钱才是真正的安全保障,独立才是真正的相互依赖。——《启迪杂志》博伊尔并非要通过“不花钱”计划证明金钱的罪恶,也不是号召所有人放弃消费,而是要实践他的自由经济理想,并证明他对人性的信心,“在一个没有金钱的体系里,人们信任、关心对方。除了钱,人们彼此的信任和友善也能带来安全感”。——《三联生活周刊》


编辑推荐

《一年不花钱:我的无货币主义生活(简单生活)》编辑推荐:最具传奇色彩的“不花钱”经历;最搞笑的野外生活经验;最幽默的语言表达;最简单的幸福生活方式。“不花钱运动”倡导者真情实录;国内外数百家媒体争相报道;一年不花钱,你行吗?最具传奇色彩的“不花钱”经历;最搞笑的野外生活经验;最幽默的语言表达;最简单的幸福生活方式。想象一下一整年没有金钱的生活。朋友和家人是什么反应?你吃什么?你穿什么?你住在哪儿?你怎样出行?你怎样跟朋友们保持联系?你怎样洗漱?看马克•博伊尔怎样不花钱度过快乐幸福的一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一年不花钱 PDF格式下载



最早看到一年不花钱的事件是在2008年,网络上疯传爱尔兰一个人要尝试一年不花钱的生活。之后这个事件就持续不断一直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从2008年持续到2011年,这就是爱尔兰人马克•博伊尔发起的“不花钱运动”。
马克•博伊尔受教于商学院,对“借明天的钱今天花”等消费主义论调持警醒态度,他认为金钱消灭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与信任,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让人与消费品之间产生了分离度,所以人们铺张浪费、破坏环境、浪费自然资源。马克想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没有金钱,人们也可以生活的很好,也可以很幸福,于是开始了他疯狂的计划。
2008年11月29日,这天是“国际无消费日”,马克•博伊尔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开始了他的计划——一年不花钱。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住在一辆破旧的大篷车里,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洗澡和为手机、笔记本电脑充电;以自己种植的土豆和从超市**箱捡到的快过期食品为食;出门徒步或骑自行车;手机只接听不打出;衣服来自废物箱或免费回收网站;烧火靠捡柴禾;牙膏则用清洗过的乌贼骨和野茴香籽制成;自制了堆肥厕所;甚至没有花一分钱就旅行到了爱尔兰;还面临着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不花钱的圣诞节……
为了宣传不花钱运动,在开始不花钱活动之前,马克卖掉自己的游艇,用这笔钱建立了Freeconomy网站,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目前Freeconomy网站已经成为联系几万名会员的中心枢纽。
在这一年里,马克遵从自己制定的规则,让生活回到了最基本的层面,不用花钱就使自己健壮有力,并获得了爱和幸福。不用金钱,而用人类最基本的劳动技能、信任,也能换来生活资料,并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一年不花钱的计划结束时,马克也完成了他的第一本著作《THE MONEYLESS MAN:A YEAR OF FREECONOMIC LIVING》,也就是你手上的中文版——《一年不花钱:我的无货币主义生活》。在这本书中,马克详细记述了自己一年不花钱的经历,以及在这一年里自己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对情感的认识。看过马克的文字之后,或许你会像我一样,体会到生活原来很简单,我们的需求其实也很少,只是我们自己把它搞复杂了而已。
截止到目前,马克•博伊尔已经将近三年没有花一分钱。这也许就是国内外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原因之一。
博伊尔并非要通过“不花钱”计划证明金钱的罪恶,也不是号召所有人放弃消费,而是要实践他的自由经济理想,并证明他对人性的信心,“在一个没有金钱的体系里,人们信任、关心对方。除了钱,人们彼此的信任和友善也能带来安全感”。


《启迪杂志》曾做过这样的报道:
有一个爱尔兰人,他有一些任性有一些嚣张,他睡在一个破车里,抛弃了房子抛弃了床。
这个爱尔兰人就是博伊尔,在过去的2009年,他可谓是全世界最“抠门“的人,节俭到了一分都不花的地步。
爱尔兰人马克•博伊尔30岁,经济学毕业,经营过几家有机食品公司,生活过得不错。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英国“免费经济组织”的一员,这个组织提倡物品之间的交换,不花钱也能过上不错的生活。
在攻读经济学学位的最后一个学期,博伊尔偶然得到了一张介绍印度“圣雄”甘地的光盘。甘地倡导的“欲变世界,先变其身”给了他很大的启迪。
2008年2月,博伊尔便和几个伙伴相约前往“圣雄”甘地的出生地,打算来一次免费经济旅行。然而,他们从英国出发,刚刚走到法国便遇到了阻碍。他们不懂法语,与当地人交流不畅,法国人认为他们是来蹭吃蹭喝的游手好闲之徒。无奈之下,他们只能返回英国。
2008年11月29日,这天是当年的“世界无消费日”,博伊尔选中这个特殊的日子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计划——不花钱过一年。为了这个计划,他准备了几个月,并且得到了400多名志同道合者的支持。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博伊尔住在一辆破旧宿营拖车里。他利用太阳能板洗澡并为手机及笔记本电脑供电;以自己种植的土豆和从超市**箱捡到的快过期食品为食;靠打零工换取免费无线上网时间;出门徒步或骑自行车;手机只接听不打出;衣服来自废物箱或免费回收网站;烧火靠捡拾柴禾;牙膏则用清洗过的乌贼骨和野茴香籽制成……
对于日常生活最常用的手纸,博伊尔也有办法解决。废旧报纸成了他的主要选择。虽然报纸不像手纸那样柔软,但他很快就习惯了。
博伊尔认为这种生活“是真正的解放。尽管的确存在许多挑战,但也告别了银行存款、账单、交通堵塞以及过去经常困扰自己的工作压力”。
在这一年里,博伊尔体会到友谊而非金钱才是真正的安全保障,独立才是真正的相互依赖。至于一年来无消费生活中的唯一缺憾,博伊尔说:“最难的是不能和朋友们一起联谊。我不能去酒馆,只能演奏些音乐、散散步。”


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一名男子从2008 年11 月至今没有花费一分钱,并且还过着安然闲适的生活。据悉,这位名叫马克·博伊尔的男子现年 31 岁,他是“免费经济运动” 的倡导者之一。所谓“免费经济运动”就是崇尚以物易物、或者不花一分钱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
  报纸做手纸
  博伊尔两年多来一直居住在英国布里斯托尔附近小镇蒂姆斯伯瑞的一辆破旧宿营拖车里。在这里,博伊尔利用木材燃烧炉和太阳能板供热洗澡,并为自己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充电。太阳能电板是在他开始这种生活方式之前花费360 英镑安装的。他的手机也只能免费接听电话不能打出。至于无线上网,博伊尔则靠在附近餐厅或是工厂打零工来换取免费上网的机会。博伊尔出门全靠徒步或骑自行车,衣服来自废物箱或免费回收网站,烧火靠捡拾柴禾,牙膏则用清洗过的乌贼骨和野茴香籽制成……对于日常生活最常用的手纸,博伊尔也有办法解决。废旧报纸成了他的主要选择。虽然报纸不像手纸那样柔软,但他很快就习惯了。他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已经坚持了6 年的素食习惯。他以自己种植的土豆、树林中的蘑菇、坚果和从超市**箱捡到的快过期食品为食。
  博伊尔还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博客,鼓励人们参与“免费经济运动”,并在网上互相交换所需的生活物品。目前,他的博客粉丝已达到近2万人。他还写了一本书名字叫《不花一分钱男人的生活》,已经出版,在当地很受欢迎。
  不花钱的快乐
  “这是真正的解放。尽管的确存在许多挑战,但也告别了银行存款、账单、交通堵塞以及自己并不喜欢的长时间工作带来的压力,”博伊尔说,“在这段时间里,我体会到友谊而非金钱才是真正的安全保障,独立才是真正可以依赖的。我喜欢这种生活要将它进行下去。”至于一年来无消费生活中的唯一缺憾,博伊尔说:“最难的是不能和朋友们一起玩乐。我不能去酒馆,只能独自演奏些音乐,散散步。”
  博伊尔出生于爱尔兰,曾研习经济学并经营过几家有机食品公司,原本过着常人看来非常不错的生活。攻读经济学学位的最后一个学期,博伊尔偶然买到一张介绍印度“圣雄”甘地的光盘。片中那位瘦小的老人给他以启发———“欲变世界,先变其身”。博伊尔迅速卖掉房子、辞掉了工作,开始为不花一分钱的生活做准备。
  他列出了一个生活用品清单,然后就想方设法凑齐这些物品,而不是直接用钱买,“虽然很艰苦,但最终我还是完成了。我不需要准备排解寂寞的音乐,因为小鸟就在窗前唱歌。”
  很多人对此不理解,觉得博伊尔的选择太过偏激,脱离了现代社会的生活简直不能称为生活。但人们又不得不承认免费经济运动确实值得提倡,原因更多的还是从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正像博伊尔自己说的:“假设地球是一块电池,我们得承认它有消耗殆尽的一天,有什么办法可以为它充充电?在没有想到好办法的时候,最应该做的也许就是尽量减少自己的消耗吧。”

摘自国际在线:****://gb.cri***/27824/2010/08/31/5187s2974963.htm


岁末年初,很多人都有统计账单的习惯,那么,一年你花了多少钱?新的一年,许多人正期待着改善工作环境、拿到更高的收入,但很少有人去想:今年该怎样去省钱。远在英国的博伊尔,在2009年身体力行地证实了一年不花钱也能生活得很幸福,听上去这是件令人乍舌的事儿,事实上他们已经这样快乐地生活一年,并且决定2010年继续这样过。
辞职开始做“不花钱计划”
马克·博伊尔曾经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是一家有机食品公司的高管,典型的中产阶级。由于是商学院出身,他对“借明天的钱今天花”这类的消费论调持警醒态度,“7年前,在爱尔兰上商学院最后一个学期,我偶然看了一张圣雄甘地的DVD,甘地说的‘欲变世界,先变其身’给我很大触动,只是当时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毕业后,博伊尔来到英格兰西南部城市布里斯托,先后做了两家有机食品公司。到2007年,他发现有机食品业也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过度包装、对环境的掠夺性开发等等。“如果自己种菜,自己做家具,自己过滤饮用水,就不会轻易浪费它们。”博伊尔很快萌生了这样的想法。
2008年底的某天早上,博伊尔听到一条金融高管谋求私利导致次贷危机的新闻,做出一个决定:一年不花一分钱。于是,他毅然抛弃了自己薪水丰厚的工作和大多数私人财物,到一家有机农场的野地上过起了低碳生活。这一年他把自己的生活概括为:住篷车,自己种菜,出行靠走路、公交车或骑车,仅用3件电器——电灯、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它们的能源来自太阳能电池板。
“不仅不花现金,还不用信用卡、借记卡等其他形式的货币。”
肥皂和牙膏都是自己动手种出来的
博伊尔先通过废物利用组织得到一位女士捐赠的篷车,然后与布里斯托郊区一家有机农场的主人谈好,每周为对方做3天义工,得以在农场中安“家”。然而,按他以前的薪酬标准,他足以租得起带阁楼的顶层公寓。日常生活费用是这么解决的:“煤气罐改成采暖炉,做饭的灶是用两个金属橄榄油桶改装的‘火箭炉’,它们都烧柴禾,农场里树木茂密,自然落下的树枝足够用。洗澡,夏天在河里,天凉就用太阳能淋浴器。肥皂是自己种的肥皂草,牙膏是乌贼骨和野茴香籽的混合物。如厕是难题,我造了间堆肥厕所。”堆肥厕所又叫无水厕所,其实就类似于中国农村用的旱厕所,不用水冲,利用微生物降解污物形成有机肥,很干净没有异味。卫生纸是当地出版的报纸,博伊尔还用过印有自己新闻的报纸。
食物从哪里来?“农场里自己种的,野外长的浆果、蘑菇、坚果,当地商店、餐馆丢弃的未变质食物,我用劳动交换的。比如今天的早餐是麦片粥,是我为别人干活换来的。午餐是面包、黄油,都是商店扔的——这些食物从来没让我生过病,现在人们对食品安全太过敏,免疫系统都变得脆弱了。晚餐是自己种的蔬菜。”09年博伊尔成为“自由经济社区”的发起人,还组织了一个社区派对,请BBC美食节目主持人为250名来宾做了3道菜,所有食材都没花钱,一部分是当地野味,一部分是餐馆商店不要的食物,啤酒则用本地植物酿造。
整个计划唯一花的一笔钱是用于安装太阳能电池板,360英镑。“手机,我只接听,从不往外拨。”


“不花钱就要花时间。洗衣服,要先在火箭炉上煮2小时坚果,制出洗衣液,再在冷水池子里手搓,用洗衣机只需半小时。处理厕所里的堆肥,更比按下马桶水阀麻烦得多。他人觉得我把‘生活’变成了‘生存’,为此浪费了很多时间。我确实把很多时间耗在了给自己制作面包上,但他人的时间又拿来做了什么?不过是坐在所谓的起居室里看电视真实秀。”
30岁的博伊尔自诩不是嬉皮士,不是愤青,“不花钱”计划执行之前他是有机食品公司的高管,体面的中产阶级,只是不爱钱罢了。由于是商学院出身,他对“借明天的钱今天花”等消费主义论调持警醒态度。他算得上是反物质主义者。据消费文化观察家、作家琳达•格兰特(Linda Grant)的分类,现代反物质主义者分绿、红、蓝三派。绿派出于环保等显而易见的原因不愿消费;红派站在激进的政治立场,认为消费拉大了贫富差距,消灭贫富差距犹如反恐战争是场持久战;蓝派常常会感受到过度消费带来的犯罪感,出于自我修行、平衡内心而减少消费,比如当年的物质女郎麦当娜,她说自2006年起圣诞节就不再给孩子们准备礼物,“没有了礼物,我们反倒能更好地享受节日”。博伊尔显然属于绿派。
“7年前,在爱尔兰上商学院最后一个学期,我偶然看了一张圣雄甘地的DVD,甘地说的‘欲变世界,先变其身’给我很大触动,只是当时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毕业后,博伊尔来到英格兰西南部城市布里斯托,先后做了两家有机食品公司。到2007年,他发现,仅提倡“道德经济”远远不够,有机食品业也存在传统工业的缺陷,如过度包装、食物里程过长、巨头兼并独立小品牌。“我们日常关注血汗工厂、对环境的掠夺性开发、工厂化农场、动物试验等问题,犹如西医看病,治标不治本。根子之一在于消费者和消费行为彼此孤立,消费者完全不理解消费品的生产过程和意义,也就毫不顾及消费行为对地球的破坏。如果自己种菜,自己做家具,自己过滤饮用水,就不会轻易浪费它们。金钱拉开了消费者与消费品之间的距离。”


《三联生活周刊》对这个事件的报道:
2009全年,马克•博伊尔(Mark Boyle)一分钱都没花。这一年他是怎么生活的?从他给本刊记者的邮件可以简单总结为:住篷车,自己种菜,出行靠走路、公交车或骑车,仅用3件电器——电灯、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它们的能源来自太阳能电池板。“不仅不花现金,还不用信用卡、借记卡等其他形式的货币。”
博伊尔通过废物利用组织得到一位女士捐赠的篷车,然后与布里斯托郊区一家有机农场的主人谈好,每周为其做3天义工,得以在农场中安“家”。按他以前的薪酬标准,他租得起带阁楼的顶层公寓。日常生活费用是这么解决的:“煤气罐改成采暖炉,做饭的灶是用两个金属橄榄油桶改装的‘火箭炉’,它们都烧柴禾,农场里树木茂密,自然落下的树枝足够用。洗澡,夏天在河里,天凉就用太阳能淋浴器。肥皂是自己种的肥皂草,牙膏是乌贼骨和野茴香籽的混合物。如厕是难题,我造了间堆肥厕所。”堆肥厕所又叫无水厕所,类似中国农村的旱厕所,不用水冲,利用微生物降解污物形成有机肥,很干净没有异味,也适合建在城市住宅里。卫生纸是当地出版的报纸,博伊尔还用过印有自己新闻的报纸。
食物来自4个渠道:“农场里自己种的,野外长的浆果、蘑菇、坚果,当地商店、餐馆丢弃的未变质食物,我用劳动交换的。实验最后一天的早餐是麦片粥,是我为别人干活换来的。午餐是面包、黄油,都是商店扔的——这些食物从来没让我生过病,现在人们对食品安全太过敏,免疫系统都变得脆弱了。晚餐是自己种的蔬菜。”博伊尔是“自由经济社区”(Freeconomy ***munity)的发起人,2009年他组织了一个社区派对,请BBC美食节目主持人为250名来宾做了3道菜,所有食材都没花钱,一部分是当地野味,一部分是餐馆商店不要的食物,啤酒则用本地植物酿造。
整个计划唯一花的一笔钱是用于安装太阳能电池板,360英镑。“手机,我只接听,从不往外拨。”


30岁的博伊尔自诩不是嬉皮士,不是愤青,在他看来这个不花钱计划就像我们每个人给自己制定的小计划一样,代表着自己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他也承认不花钱就要花时间,“比如洗衣服,要先在火箭炉上煮2小时坚果,制出洗衣液,再在冷水池子里手搓,而用洗衣机只需半小时。处理厕所里的堆肥,更比按下马桶水阀麻烦得多。”也因此,有的人觉得他把“生活”变成了“生存”,为此浪费了很多时间,但博伊尔并不同意这样简单的推论:“我确实把很多时间耗在了给自己制作面包上,但他人的时间又拿来做了什么?不过是坐在所谓的起居室里看电视真人秀。”
在博伊尔看来,他的“不花钱”计划并不是要证明金钱的罪恶,也不是号召所有人放弃消费,而是要证明他对人性的信心,“除了钱,人们彼此的信任和友善也能带来安全感”。这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想曾经被现实挫败。2008年1月,他计划花2年半时间从布里斯托徒步走到1.2万公里之外的印度西部港口城市博尔本德尔——甘地的诞生地。他不带一分钱,全程用自己的技能与当地居民交换免费食宿。顺利走过英吉利海峡,刚到加莱,就碰壁了。在法国,语言不通,人们怀疑他的动机,以为他是揩油的背包客,不愿跟他交换。饥寒交迫的博伊尔不得不坐车返回英国,他还是“沾了钱”。坐在车站的长椅上,他决定修正自己的做法:回到布里斯托,先从本地社区做起。
于是,09年博伊尔发起的“自由经济社区”,其实是物物交换的一个平台,社区经营得很成功,现在有119个国家的1.5万名会员。会员们可以将自己的技能在网上列出来,彼此分享、交换,比如理发师给机修工理发,后者则给理发师修自行车,还可以以物换物,一切行为都不涉及到钱。2009年,博伊尔在布里斯托买下60英亩土地,准备建立一个“自由经济村落”,招募15-20名村民。村民参与工作,没有薪水,但可以获得免费食宿。申请人已近百名。
2009年过去了,博伊尔决定继续这么过下去,直到现在他仍然在过着不花钱的生活。


2008年11月底的某天早上,博伊尔听到一条金融高管谋求私利导致次贷危机的新闻,做出一个决定:一年不花一分钱。2009年过去了,他决定继续这么过下去,不花钱生活得挺好。他发现,以往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实际上并不需要。“今天西方世界的观点很怪异,你要是没有等离子电视或者iPhone手机,那你就是极端分子,人们就会孤立你。”
博伊尔并非要通过“不花钱”计划证明金钱的罪恶,也不是号召所有人放弃消费,而是要实践他的自由经济理想,并证明他对人性的信心,“在一个没有金钱的体系里,人们信任、关心对方。除了钱,人们彼此的信任和友善也能带来安全感”。这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想曾经被现实挫败。2008年1月,他计划花2年半时间从布里斯托徒步走到1.2万公里之外的印度西部港口城市博尔本德尔——甘地的诞生地。他不带一分钱,全程用自己的技能与当地居民交换免费食宿。顺利走过英吉利海峡,刚到加莱,就碰壁了。在法国,语言不通,人们怀疑他的动机,看他是揩油的背包客,不愿跟他交换。饥寒交迫的博伊尔不得不坐车返回英国,他还是“沾了钱”。坐在车站的长椅上,他决定修正自己的做法:回到布里斯托,先从本地社区做起。
“自由经济社区”其实是物物交换经济的一种实践,2009全年博伊尔没有花钱,很多生活需要通过物物交换解决。社区的会员们将自己的技能在网上列出来,彼此分享、交换,比如理发师给机修工理发,后者则给理发师修自行车,还可以以物换物,一切行为都不涉及钱。社区经营得很成功,目前有119个国家的1.5万名会员,大家贡献约30万种技能。2009年,博伊尔在布里斯托买下60英亩土地,准备建立一个“自由经济村落”,招募15?20名村民。村民参与工作,没有薪水,但可以获得免费食宿。申请人已近百名。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为了筹备新生活,马克卖掉了他的游艇,用这笔钱成立了Freeconomy网站,来招募更多会员。两年多来,他一直住在一个农场的破旧拖车里,用志愿工作换取饮用水。他的车里有一个烧木材的炉子、一个太阳能淋浴器、一个取暖用的木材锅炉和一块太阳能电池板。电池板是之前花钱买下的,自打开始这种“零消费”的方式,他就一直用它来为笔记本和手机充电。他的手机只能免费接听,不能打出去。他为附近的工厂打工,换得上网的机会。除此以外,“我还有一个堆肥的厕所。”马克说,这为他获取食物提供了便利———解决了整个计划最难的部分。
为了填饱肚子,马克练就了一身本领———在野外觅食,自耕自种,从咖啡馆、餐馆或者食品公司换食物等。他某天的食谱是这样的:早饭是用体力活换回的燕麦粥,配上在果园里自己采的苹果,午餐是一个咖啡厅将要扔掉的面包。他还自己种蔬菜,在树林里采蘑菇,以此果腹。夏天,他得开始绞尽脑汁,为冬天储存食物。
至于人类生活的其他需求,例如一些生活必需品,马克也自有办法解决。他穿的全都是别人舍弃不要的旧衣服,一概手洗,牙刷用野茴香籽和墨鱼骨自制,卫生纸则选择了当地报摊卖不出去的旧报纸。他有一辆自行车,因为不能和朋友一起去酒馆玩闹,他就骑着到处溜达,朋友们也乐于和他一起散步或者听免费音乐。他甚至自制了啤酒,用茶混合酵母、麦芽、当地谷物,放在大容器里发酵。“味道好极了!”
与此同时,为了宣传Freeconomy,马克还出了本书———《身无分文男人的生活》。他还坚持在网上写博客、和网友聊天,还和网友们以物易物换取某些必备的生活用品。在他看来,这种生活好极了。
细细想来,马克的生活看似不可思议,但未必真的不可行。“人们常常问我,在离开旧有的那个充满金钱和商业的世界后,我失去了什么?答案是压力、交通堵塞、银行对账单还有水电费。而我学到了什么?友谊,而非金钱,才是我们真正的安全感所在。独立才是真正的相互依存。”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初,在学习经济学长达6年并有过从商经历后,28岁的马克意识到:自己对现代经济体系充满了厌恶。“我们积累的财富越多,社会就越分裂。”他说。在学校的最后一个学期,他看到了一段介绍甘地的视频,被这个伟大的印度男人感动,并加入了一个名叫Freeconomy的组织,该组织致力于将金钱从人类社会移除出去。
为了践行信仰,马克决心从家乡———英国布里斯托前往印度甘地的老家,徒步9000英里。他计划不花一分钱,依靠路人帮助,以及自力更生。
随身只携带T恤衫、拖鞋、防晒霜、刀具和绷带,马克上路了。幸运的是,他身边的朋友和父母都很支持他的想法,一路上他还真的得到了不少帮助。
遗憾的是,马克低估了整个计划的难度。出发一个月后,在抵达法国加莱时,事情变得不一样了。“我每天要步行40英里。冬天,胃里空空如也,没人听得懂我的语言。一切变成了另外一场游戏。”他不得不提前终止了自己的计划。
可他并不打算放弃自己的信念。 2008年11月28日,在“国际无消费日”那天,他又开始了另一项尝试———在当地不花一分钱地生活下去。这次,他真的做到了。


我花了一星期的时间认真阅读了马克博伊尔的这本书,仿佛亲历了他所度过的无货币主义生活的一年。一年过后,他感到身体愈加健康,精力更为充沛,心情轻松愉悦,我也为他的成功感到高兴。他对地球环境的许多想法我都深以为然,他勇敢的理想主义的做法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感到敬佩,但显然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按照他的方式去生活的,我想他也很难找到可以一起生活的女伴。文明社会的运转自有它的规律,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建造的乌托邦社区最后也没能成功。但我们仍可从马克的身上得到警醒和借鉴,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多乘用公共交通工具,少开私家车;**做好分类以增加回收;饮食上多素少荤,少用塑料袋等等。每个人若能做出小小的贡献,就可以给社会节约巨大的资源,减少碳排放。然后再期待我们的科学家创造出更多科技的手段维持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一年不花钱:我的无货币主义生活(风行全球的“简单生活”运动,值得学习的健康生活方式)——这本书有看头


30岁的博伊尔自诩不是嬉皮士,不是愤青,“不花钱”计划执行之前他是有机食品公司的高管,体面的中产阶级,只是不爱钱罢了。


这本书看完以后我受到很大影响。本来家里面很多旧衣服准备甩掉,看了书以后我开始对旧衣服进行改造。这个过程相当开始,改造的结果也使我相当的有成就感。 作者作为一个已经算是有钱的商人,离开金钱,开始过起了没有货币的生活,实在是与中国的隐士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信看过这本书的人都是会受到触动受到影响的。
我们可以很富有很富有,我们以为只要有钱就可以拥有一切,拥有幸福快乐。但是,我认为,这只是消费主义的观念下,迷惑我们的一种观念。 不论你有多少钱,资源是有限的。 很简单,就比如你去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你身上带了一座金山。可是岛上一个人都没有,只有狼蛇猛兽。你觉得你可以给他们一个金币收买他们不要吃掉你吗?
金钱最初是作为一个交换货物的手段来产生的。记住,是手段。他是一个媒介物。我们真正的目的是想要通过金钱换取到我们想要的货物等等。但是现如今由于科技发达,使得任何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都似乎变的唾手可得。唯一变的困难的反倒是金钱这一媒介物。 正是由于这样我们才会那么痴迷于金钱。
可是看完这本书你会明白。原来没有钱,真的是可以活下去的。至少在爱尔兰,有一个这样的人已经在这样做了。他已经给我们了一点启发,给我们了一点希望,只需我们在生活中好好地思考一点一点的实践这个希望。


很新鲜的概念,刚看到书名,觉得很稀奇,真的有人能过不花钱的生活?自己猜想这或许又是一部凭空臆想的作品,忍不住买了一本。一口气读完,却觉得出奇的合理,我们国家的人正在以资源换取经济,而在大陆的另一边,却有人开始放弃金钱,回归原始生活,不得不说让人很是佩服。
诉说的头头是道,让人读得津津有味,推荐一下


买这本书,是这本书的题目吸引了我。没想到一口气看完,真的可以一年不花钱。即使不象作者及书中提到的几位简单生活运动者这样生活,对于野外生存、特殊情况下的生活,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指导。里面的内容非常详尽,细到如何环保处理粪便,如何不花钱美容等,如何做电源,一切生活中的琐事,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赞一个!


最佩服是能真的下定决心去坚持执行不花钱的计划,我想对生活在现代物质社会的人来说,做到这点应该是相当困难的。


不花钱生活第一个感触就是什么都变得慢了。换句话说就是时间代替了金钱。


博伊尔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博客,鼓励人们参与“免费经济运动”,并在网上互相交换所需的生活物品。


英国人马克•博伊尔,现年30岁,是 “免费经济运动”倡导者。


一直想知道在这个社会中,人没有钱要怎么生活?这本书作者介绍了他是如何一年不花钱生活的~


要得到不花钱的生活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设施


对那纯粹的不花钱生活方式还是有点好奇与期待,希望能学到更多纯粹地生活的方法。


本身是学商科的,受到圣雄甘地的启发,工作几年后决定以自己做公共试验,体验完全不花钱的生活至少一年。


书好,一年不花钱的目的是让人类如何节约有限的资源和低碳生活。不仅是一年不花钱的问题而是低碳和节省资源的大问题。一年不花钱,说明了大问题。


我对这本《一年不花钱》书很感兴趣,在怎么看,也不觉的烦,多生活中有好多帮助。


怎么可能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你计划怎么度过一年不花钱的生活呢?


近两年来无消费生活中的惟一缺憾,博伊尔说:“最难的是不能和朋友们一起玩乐。我不能去酒馆,只能独自演奏些音乐,散散步


“花钱”在如今的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


我也想尝试下这种不花钱的生活,但是实在没那个胆量。


他最初想到要过一年不花钱的生活时,没有想到会这么困难。


过不花钱的生活,意味着要自己创造所需要的能源,过自给自足的生活。


我想知道在中国生活,教育和医疗是如何能不花钱的?


回到这不花一分钱的生活,我个人认为应该不止一个“博伊尔”,因为英国是个出奇人奇事的土地,那中国是否会出现“博伊尔”?拭目以待


一个伟人,一本**的书,一件平凡的商品,一份真挚的期待!马克•博伊尔,一年不画钱无疑是我最期待的一本传奇式的著作之一。虽是平装,虽然简约,却并不简单。


保持健康的方式也可以是不花钱的。例如跑步或步行。


无疑,博伊尔是在用行为艺术的方式,表达了对当前高能耗、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的抗拒


免费经济社区变成了技术、工具和空间共享的网站,它旨在把人们聚集到一起,使人们能够互相学习技术、共享资源,最终能够过上非金钱主导的生活。


真实的记录了作者一年不花钱的体验。里面很多新奇古怪的想法和行为。作者个人很有社会责任心,会让我们反省自己的对这个社会的索取,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文字易懂生趣,很不错


写得很不错,很受启发,是的做到一年不花钱很难哦


这本书。其中幽默的语言,让人年轻十岁。其中人生的道理,让人受益匪浅。这种不花钱的人生,何尝不是我们没一个人所想的。


不花钱的沟通方式当然不如花钱的方便,但实现不花钱的沟通是很有可能的。


在这个生存压力很大的时代,虚心学习下此书,争取少花钱。。。


看之前一直很好奇一年不花钱是怎么做到的.内容不错


很不错的一本书。我一直希望这样,虽然学历很高,挣钱不少。宏观调控是国家的事情。我们只有多挣钱,少花钱,未来才能有希望。


我椒怀着好奇买的,果然不错,也想尝试不花钱过日子。


开始以为是教人如何理财少花钱,看完才知道,是传递的一种理念。很欣赏作者的尝试,虽然在中国这样做几乎不可能。


有种方法可以不花钱就得到当地新鲜的有机农作物。显而易见就是自己种植粮食。


非常喜欢《一年不花钱》这本书。值得我收藏。


倘若你不愿意花钱,那就失去了挣钱的全部意义了


在滚滚红尘中,通过学习不花钱来安放浮躁的内心。


一年不花钱好


一年不花钱,很难做到吗?读了此书,你可以知道了


谁能够一年不花钱呐?真是奇才


一年不花钱,真的做不到哦


我也想一年不花钱


看是畅销书才买的,标题很诱人,但愿读完我能少花钱就好


到不花钱那时这可能就是我们梦寐已久的共产主义了


你会不会因为花钱而心痛,如果那些是为了买一些有用的东西?


就是有花钱这个癖好,哪怕只是一点点!


他只是变相的不花钱而已。


特价购,风行全球的“简单生活”运动,值得学习的健康生活方式~~~


好吧,从今天开始,像大多数人一样,我暂时还不能脱离完全无金钱的生活,但是我可以再多吃一些素,少吃一些肉,减少无谓的消费,减少碳和石油消耗,从我做起吧!欢迎大家一起行动起来!


是商学院出身,他对“借明天的钱今天花”等消费主义论调持警醒态度。


博伊尔说,“在这段时间里,我体会到友谊而非金钱才是真正的安全保障,独立才是真正可以依赖的。


“这是真正的解放。尽管的确存在许多挑战,但也告别了银行存款、账单、交通堵塞以及自己并不喜欢的长时间工作带来的压力,”他说。


值得阅读的好书,“简单生活”运动,值得学习的健康生活方式


近两年来,博伊尔一直住在英国布里斯托尔附近小镇蒂姆斯伯瑞的一辆破旧的宿营拖车里。


当我们的生活充斥着消费,当我们卷入无穷无止的促销,当我们为了购买多高端物品而拼命攒钱时,我推荐这一本书。生活应是安静地,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人心的舒适,欲望只会引入歧途。钱本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纸,没有必要为了它陷入痛苦!


对我们这些非经济学专业的人来说,高版的宏观与微观无异于对我们的一种折磨。对非专业人士来说,我们了解经济,只是想了解其运行的规律及原理,而不是这些规律、原理或模型是如何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出来的,更不想了解这些模型经过系列的改变之后还会有什么样子的延伸。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更多的贴近生活,更多的接触世界,并且少了一些说教性的言论。相比国内的一些教科书,第一章雷打不通的绪论,学习经济学有什么重要意义,经济学重要作用,无外乎政治性的说教。


一场行为艺术。建议拍一部纪录片,就叫《马克的世界》——不花一分钱的生活。


投身于有机食品行业6年之后,我开始把有机食品看作是通向环保生活的跳板,而不是我曾经相信的它的可持续性。它有很多传统食品行业存在的问题:到处充斥着过剩的食物、很多层塑料包裹的方便食品、大企业吞并了小企业。我开始觉醒并探索其他方式加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话题,诸如气候变化、资源消耗等,并且想为解决这些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搞活动时候买的,划算。了解不一样的生活,了解一种健康生活方式。返璞归真,回到简单生活当中。挺好!


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些感慨。虽然不可能人人都能做到免费经济,但是在生活中多一些环保的举动,对自己对大自然不啻都是一件好事。同时,很羡慕作者的勇气和行动。


还没看但觉得应该还不错~感受一下无货币主义的生活


最简单的幸福生活方式。


在种植有机粮食的人中,没有谁是为了赚钱才这么做的,因为相比较而言,有很多更简单的保障生活的方法;绝大部分人这么做,是因为种植有机粮食可以让土地长期保持健康。


心灵成长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看了这本书你会知道你生活中的误区在哪里,你会立杆见影的改变心情,改变自己,改变生活方式,改变身体状况,找到真正的自己,寻找生命的源头,感受自己的能量场,这是一本非常奇妙的书,值得推鉴,希望大家都来看。


我们“很不幸”地生活在一个金钱存在的历史阶段和社会里。


细细想来,马克的生活看似不可思议,但未必真的不可行


读完之后与其说是行为学,不如说是介绍这些行为背后人类本性的一些特点。受一些学科对人的假设(特别是经济学假设的“理性的人”)的误导,我过去常把人想象成了一种缺乏人性逻辑机器人,想不明白为什么生活中的很多行为原因,比如:假期作业总是拖到最后一天。看了这本书才明白,为什么明知道早点完成作业比较好,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为什么群殴比单枪匹马更容易激起斗志等等。这书能让我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又能更明白其他人行为的目的和原因,相当值得一读!


试着去过一种没有金钱的生活,看看这种生活方式是否可行。


金钱,在这个世界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是我在当当网上给自己买的第一本书,本来想买些经济方面的,这本书语言简朴,记叙流畅,整本书几乎一口气读完,非常喜欢。对现在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许多方面都有很深刻的提示,而且不是说教。


在这样的社会只会出现偶尔几个“博伊尔”,毕竟如果人人这样,那跟原始社会又有什么区别。


人需要生活,活着就需要资本,思想是精神的资本,而物质的资本却是金钱。


不要迷恋钱,钱只是生活的附属品,好好生活才最重要!


书中所讲的生活只能在国外实施,在国内是很难有机会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很重要。


金钱是生存的必有条件,但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必有条件就可以了。


文章很有意思,其实自己很渴望那样自由的生活方式,不过做到完全无货币怕还是难的,不过在新的一年要好好反省了,希望大家都可以保护我们伟大的地球家园。


很好的一本书,能让人重新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过度消费不仅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也并不能带给人心里上的满足。


非常棒的一本书,开始看时会觉得有点困难,就像人在意识到自身需要修正时开始去改变时一样,坚持看下去修正下去,你就能拥有你想要的生活境界物超所值啊,没想到这么好看,无论是封面还是内容,都是值得的,感谢德芬姐的推荐,我读得很慢,看看想想,能集中精力看的时候就看,走神了就停。总之感觉,这本书要细细的体会,才能发现内心强大的力量。


我唯一想知道有关博伊尔的事就是,他准备把这本书收到的稿费怎么处理。


智慧地对待金钱来生活,只是将其作为一种生活的工具或手段,而不是作为生活的目的


书的意义比内容更好! 离开金钱,回归生活的本质!


很好看的一本书,看似简单的语言背后有很多很深刻的经济学原理,也昂我自己对自己所学习的经济学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理解,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有所改变。


这边书一口气看完,很生动,让我的人生观有所改变,没有金钱的生活一样可以很充实


现代人都被金钱奴役了。应该看看这本书。赚钱是为了更好滴生活,不是攀比,不是贪欲,不是无休止滴追逐奢华


金钱和生活是结合在一起的!


有生活没金钱到无所谓啦 但是有金钱没生活可悲哀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