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历史的B面

聂作平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

聂作平  

页数:

272  

Tag标签:

无  

前言

  后记  回望:十年之前,抑或千年之后  聂作平  将近二十年前,我在川南一家巨大而冰冷的工厂上班,做一名无足轻重的小秘书。与今天不同,90年代初期阴霾的国企里,秘书还可以是男的、丑的、不戴眼镜的,甚至是不用天天围着领导的。那时年轻气盛,竭尽所能地远离领导,以便远离各种人事纷争。这种做法的后果有两个:一是默默无闻,虽然工作在领导眼皮子底下,但与领导的关系极其平淡,得不到任何升迁;二是默默无闻的副产品——必须起草的文件和必须参加的会议之外,我有大把大把的空闲。许多日子里,我待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除了写诗,便是读书。所读之书,少量为文学,大多为历史。从《史记》、《明史》之类的正史,到更多的私家笔记、稗官野史,都是我案头的常客。我承认,就是那坐冷板凳的几年时间的海量阅读,为我后来的历史写作砌下了第一块砖。只不过,那时我是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我喜欢这两种注重修辞与意象的文体,它们天然地与青春相宜;虽然这青春,已经因为初尝人世冷暖而不再充满水淋淋的诗意。  真正涉足历史写作,要追溯到十二年前。那一年,我刚满三十,从川南漂泊到了成都。东郊的一套和朋友合租的旧房子里,我在那台老旧的586电脑上敲下了第一行文字。那就是十年前出版的《历史的B面》。当时的用意,正如在《历史的B面》自序里说的那样:“我们解读历史的角度是否可以超越那些一本正经的教授和教科书?”那年头,市面上还鲜有以历史为题材的当代人著作,不比后来几年,草根写史突然就蔚为大观,甚至有滥市的嫌疑。我不敢说自己是历史写作的先驱,但至少,在历史写作还没成为热门的时候,我写下了对于历史的一知半解的思考。  在《历史的B面》里,我提出了一个观点:读史如同盲人摸象,有人摸到了象鼻,有人摸到了象脚,还有人可能摸到了象的生殖器。象鼻、象脚和生殖器当然都是大象身上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它们并不代表真实的大象本身。这一比喻的内核就是:站在我们今天的立场望过去,由于时光阻隔,我们所叙述的历史,很可能与真实的历史貌合神离。而所谓历史的B面,则是指迥异于我们的教科书和常识的另一面——比如被史学家们一再否定的王莽事实上是一位天才的书呆子改革家;比如有青天之称的海瑞,却有着极其可怕的内心世界;比如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功名,不仅来自于经年血战,更来自于美丽的千金姬和久战不泄的房中药……对历史的B面的挖掘和反思,不是热衷于惊人之语,而是在以前被我们有意无意忽略的B面,往往深藏着历史最为真实生动的身影。  《历史的B面》出版两年后,《历史的耻部》接着问世。如果说《历史的B面》着重于剖析正面人物的B面的话,那么《历史的耻部》的主题则是“古代中国的乱世与人祸”。因而,它是一部研究坏人病变的书,一部打量乱世来龙去脉的书,一部解剖人祸生理结构的书。一言以蔽之,我的关注点已然从《历史的B面》中正面人物的B面,拓展到反面人物的“精彩人生”。可以说,两部书的主题都指向同一方向,那就是中国历史的毒素积淀。所谓毒素积淀,是指在一代复一代的生命传承中,后人基于利益最大化原则,通过对先人经验教训的扬弃,越来越多地继承了前人的阴暗面。这些阴暗面的不断叠加,有如毒素在人体内的不断积淀。举个例子来说,唐代以前,宰相作为皇帝副手,统领百官,辅佐天子,权极大,位极尊。这本是一种相对较为合理的制度,即通过相权来制衡皇权。但后世的帝王觉得相权大了,自己不好独裁,于是乎从宋代开始,宰相再也没有了在皇帝面前坐而论道的资格。明清在继承宋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干脆把宰相这个职务废除,后来虽然设置了被民间视为宰相的大学士,其实已经名不正言不顺,大学士不过是皇帝的高级秘书罢了。从宰相权力的削弱到最终消失,这其实就是一种毒素积淀,这种毒素积淀直接导致了明清两代的高度极权和独裁。  《历史的B面》和《历史的耻部》出版后,相继引发反响:《历史的B面》在台湾出了两种繁体版,在大陆则被几所大学列为历史系学生必读书目;《历史的耻部》被新浪和当当评为2004年度最有价值图书,在网友的投票中,名列第四。十年过去了,当我已人到中年,回过头看看这些文字,感到某种程度的欣慰——从它们开始,我一直在历史这座富矿里默默开采,掘进。时至今日,当我从比十年前还要繁重的阅读中抬起疲惫的头,更加明白,我将要从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打捞些什么。  我以为,历史其实就是后人对祖先往事的回望。不可逆的时光决定了一个人永远只能生活于自己的年代,而生活于自己年代的人却不可抑止地想要知道从前,想要知道祖先曾经的悲欢荣辱,更想从祖先的悲欢荣辱中解读出一些深重的启示,于是便有了历史,有了这种生生不息的回望。回望让我们短暂的生命拥有了悠长的背景。在历史的背景里,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都有了参照和比对。哲人说,读史使人明智。其实,读史不仅使人明智,还能够使人更加精准地洞察和把握当下。这一切,我在《1644:帝国的疼痛》里说过:“历史的迷人之处恰好就在这里,我们不仅能从古人那里读出今天的影子,甚至还能揣摸出明天的消息。”  感谢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给了我这次出版十年珍藏本,并对两部书进行修订的机会。本书策划是我的诗友,我们相识于七年前的一次枇杷林里的诗会。她说她之所以记得我,是因为我喝酒很豪放。可堪告慰故人的是,我现在喝酒,依然很豪放。古人风雅,《汉书》可以下酒,于我而言,那是一种心向往之的大境界。  2011-5-17,成都之南

内容概要

  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功名不仅来自经年血战,也来自敬献给后台的美丽千金姬和久战不泻的房中药;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同时对士大夫无尽包容;有“海青天”之称的海瑞因不合时宜怀才不遇;历代文人梦想的典范诸葛亮被刘备欲擒故纵把后半生给绑架了;秦朝宦官宰相赵高的说话艺术使其左右逢源……本书桩桩件件,透析史上“一哥”们的政治智慧,被广大历史爱好者称为“史上最强官场笔记”。
  本书为中国大陆历史通俗读物先河之作《历史的B面》和《历史的耻部》两书典藏本。前者初版于2001年,获第六届巴金文学奖,被国内多所大学列为历史系学生必读书目;后者初版于2003
年,被新浪网和当当网评为年度“最有价值图书”。两书均在台湾有数种繁体版。

作者简介

  聂作平,男,1969年生于四川富顺,现居成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迄今已发表和出版作品300余万字,获得过巴金文学奖、新浪网和当当网评定的年度“最有价值图书”、《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十周年文章贡献奖”等奖项。代表作有随笔集《历史的B面》《历史的耻部》,专著《1644:帝国的疼痛》等。

书籍目录

历史的B面
 第一章 赵匡胤:有势力的杯酒释兵权,无势力的拉拢包容
 第二章 戚继光:寻找强大后台的技艺
 第三章 海瑞:怀才不遇是你不合时宜
 第四章 汉武帝: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两面派
 第五章 汉元帝:女人换和平
 第六章 王莽:把自己要干的事弄得理由十足
 第七章 朱温:在仇人和棋子面前装亲近
 第八章 朱元璋:位居要职需足够的自信
 第九章 崇祯:理想主义万不可用于官场
 第十章 刘备:欲擒故纵的绑架
 第十一章 赵高:逢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第十二章 冯道:改朝换代与忠于岗位并不矛盾
 附
历史的耻部
 第一章 乱世标本:八王之乱的病理结构
 第二章 恐怖组织:梁武帝姑息养奸的恶果
 第三章 靖康耻:北宋帝国覆亡之际的几副嘴脸
 第四章 杀人事业:昏君个案
 第五章 病变:梃击案与大明的终结
 第六章 怪胎:阴影里的中国宦官
 第七章 节烈:被牌坊圣化的苦难
 第八章 喋血:季世知识分子的选择
后记
回望:十年之前,抑或千年之后

章节摘录

第一章赵匡胤:有势力的杯酒释兵权,无势力的拉拢包容962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黑暗的时代即将结束的黎明。涌动的黑潮里,那些几乎就要忍受不住的人们终于看到了一丝熹微的亮光。自唐末以来近百年的战乱就要结束了。或者说,已经有人正在考虑并着手实施如何拉上这百年暗夜的帷幕。907年,显赫一时的大唐王朝终于被它的臣子朱全忠(这个名字对朱本人和大唐帝国都是一种恶毒的讽刺)推翻,此后几十年的历史,太多的乱与太多的篡,就连饱看世事沧桑与千古兴亡的史官们也常常忍不住要呜呼呜呼地感叹一番。所谓“唐室既衰,五季迭兴,凡易八姓,纷乱天下五十余年”是也。天下苍生何其沉痛与不幸:这五十年里,一个个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台,山河肢解,生灵涂炭;一个个自封的皇帝杀人做戏,敲骨吸髓。昨天还是圣上,今天就可能是昏君;今天还是无赖,明天就可能成为圣主……所有人文伦理和道德信仰都已在博取生存的实用法则下被践踏、被玷污,人们只能像狗一样屈辱地活着。但是,古人早有断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到了天下一统,与民休养生息的时候了。公元962年,统一的迹象正如同启明星象征着早晨的到来,在这个将要完成统一大业的重任降临之前,962年,有三个男人都有统一天下的机会。宋太祖忽然叹起气来公元962年,岁在壬戌,这一年天下似乎没有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一年,是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第三个年头,年号建隆。这一年,除了宋太祖的赵宋定都开封外,中国境内还有大大小小六个割据政权,它们分别是南唐、吴越、后蜀、北汉、南汉、荆南。吴越和南汉以及荆南,均不过是当地军阀趁着唐末五代之乱拥兵自重,本身只求自保而无力一统天下;北汉则只能在辽国的全力庇护下苟延残喘。像样一些的是南唐和后蜀,而与赵匡胤分庭抗礼,同样可以成为统一大业领导人的,也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和后蜀后主孟昶。962年秋夜,中国有三个位极人臣的男人睡不着。一个是赵匡胤,他在硕大的疆域图前徘徊,在堆积如山的文件前思索。洗过一把冷水脸后,他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知道自唐末以来数十年的分裂将在他的手里画上一个句号。一个是孟昶,这位远居西川成都的小国之君,恨日光之短暂,遂与他宠爱的花蕊夫人秉烛夜游,夜夜笙歌。还有一个是大词人李煜,他在金陵城那座收藏着无数古人字画和书籍的皇宫里,和文学侍从以及大小周后一起,吟诗作词,挥毫泼墨,为了一句工整的对仗煞费苦心。而小周后为他献上的一曲早已失传的《舞衣霓裳曲》,更令这位文人皇帝乐不自禁。962年的秋天寒冷而干燥,三个男人在中国的三个方向,熬着三种完全不同的夜。宋太祖赵匡胤的江山是从后周手里夺来的,而后周的天下,其实只占整个中国的十之三四——东至大海,西至陕西,南至长江,北邻河北,只有一百一十八个州。何况,这一百多个州中,还有十几个拥兵自重的节度使虎伺其间。此外,中原地区多年战乱,民不聊生,国力甚是薄弱。与此相比,后蜀和南唐承平多年,百姓富有,国库丰盈,真正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也。公元962年,宋太祖和他的弟弟赵匡义,即后来的宋太宗,以及一代名相赵普和重要将领曹彬等人,确立了统一中国的战略:先取两湖,次平后蜀,再灭南汉和南唐,最后取吴越。宋太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接,帑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即国用富饶矣。”孟昶的父亲孟知祥,原是五代后唐明宗手下的西川节度使。后唐明宗去世后,他利用西川国富民殷而又地处偏安的优势,建立了后蜀政权。后蜀建都成都,拥有今四川全境及贵州、湖北、陕西、甘肃各一小部分。当中原地区陷入连绵不断的战争硝烟时,远离兵火的后蜀却是一派安宁祥和景象。孟昶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他登基时蜀地偏安多年,民富国有,与中原连年的战争和饥荒相比,可谓人间天堂。设若孟昶久有大志,完全可能以西蜀之军力与赵匡胤角逐于中原,但孟昶整个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富贵子弟的奢侈与无能。他的奢侈之惊人,可略举一例说明。史书明载,孟昶所用的溺器上也用七宝作装饰。多年后,当这些东西作为战利品送到宋太祖手中时,宋太祖叹息之余命人全部打碎。他说,如此奢侈,不亡国才是怪事!孟昶其实也算一个有文才的人,据说正是他第一个在新年用红纸书写了对联贴在门楣上。他所创作的历史上第一副对联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工整的对仗,良好的创意,都说明这位国君并非愚笨之徒。又据说,正是他下令在成都遍植芙蓉,以后才使我现在居住的这座城市有了芙蓉城的美称。还据说,他统治四川的年代里,四川的蜀绣达到了最为完美的生产水平,那条如同玉带一样环绕成都的河流,到处是濯锦的女子,那条河也被称为锦江。总而言之,我们有理由认定,孟昶是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有创意的人,一个懂得生活的艺术的人。但是,生活的艺术并不等于治国的艺术,孟昶的创意更多是享乐的创意,而非为天下人计的创意。在五代那样的乱世,一个君王当然可以享受,可以暴躁,因为那原本就只是过把瘾就死的翻版。但是,这种享受和暴躁肯定得付出血的教训与代价。如果说后蜀不愿统一天下,那么它保其险阻,偏安四川也未尝不可。可令人惊讶的是,后蜀的君臣们竟然轻率地引火烧身:后蜀山南节度判官张廷伟向孟昶最亲信的王昭远献计说,你一直没有大的战功,现在受到国主重用,此时不建立大功,如何让人心服呢?他提出,与北汉相约发兵攻宋。王昭远本是个好大喜功的人,而孟昶除了饮酒作乐外毫无本事,立即批准了这一荒唐的建议。然而,当孟昶派赵彦韬携带密信前往北汉联盟时,赵立即投奔了宋太祖。这为后来宋兵逼境找到了最直接有效的理由。962年,刚登上帝位三年的宋太祖已显出一代英主的雄才大略。作为一个由军人兵变而上台的帝王,他深深地知道自中唐以来藩镇割据、军人拥兵自重对国家前途的严重威胁。他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手下那些拥有赫赫战功的兄弟们的军权——这种现象和忧虑几乎历朝历代都存在,大多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式的对功臣的屠杀收场。宋太祖决心打破这种历史惯例,另辟蹊径。就在前一年的秋天,宋太祖召集与他生死与共多年的石守信等人纵情饮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忽然叹起气来。众将问其故。宋太祖说,如果没有你们,我当不上皇帝,但当了皇帝却又睡不好觉。石守信等人听了觉得很奇怪。宋太祖说,皇帝这个位置,有谁不想得到呢?石守信说,现在天下已定,谁还敢有二心?宋太祖说,假设你们的部属中有人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不做皇帝也不可能吧。石守信等人听了大惊失色,忙表示并无二心。宋太祖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以好富贵耳,不过欲各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好便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果然,次日石守信等人均提出辞职,获得了宋太祖丰厚的赏赐。杯酒释兵权之后,宋太祖又将王彦超等外地的节度使召入朝中,同样是在喝酒之时,他非常关心地说,你们都是国家宿旧之将,长期在外担任重要职务,实在太辛苦啊。王彦超等人当然明白宋太祖的意思,随后也交出了手中的军权。像宋太祖这样不费周折、不杀一名功臣而除决了功高震主危机的,在中国历史上并无第二个,以至明代史学家陈邦瞻也说:“宋太祖君臣,惩五代尾大不掉之祸,尽收节帅之兵,然后征伐自天子出,可谓卓识高见。善于断割,实为英主之雄略。”作为一个在乱世征战多年的过来人,宋太祖同样明白,国家的稳定是统一整个中国的先决条件,为此,他必须实行一种和平政策。这和平政策,首先表现为一种大度的包容。早在即位那年,他就立了一块碑,上书:“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戳,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逾此誓者,天必殛之。”所谓柴氏子孙,就是被宋太祖夺了皇位的后周柴荣的后裔。众所周知,宋太祖的江山是通过兵变,让后周恭帝禅让给他的,而所谓禅让,原不过是以武力为后盾夺取的一种戏拟和表演。纵观历史,那些不得不禅让天下的亡国之君,大抵逃不脱在新代的横死乃至灭族,因为新皇帝总是担心有人会把先朝的政治僵尸抬出来作反对自己的旗帜。宋太祖的江山虽然也是禅让来的,他却有足够的胸襟不杀柴氏子孙,不仅自己不杀,而且也不准后人杀。至于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那是宋太祖相信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之人,之所以对时政提出批评,并不是他们真的要造反要谋逆(纵然要造反也不足为惧);恰恰相反,正因为他们忠于大宋,才会提出批评——对这种善意的批评又如何能用屠刀来对付呢?有一次,宋太祖在宫中设宴招待群臣,翰林学士王著本是后周臣子,这老先生对宋太祖夺皇位一向不大痛快,竟然借酒发疯,在宫中痛哭不已,左右生拉硬扯才将他弄回家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说,王著之所以在宫中大哭,是因为他还在思念周世宗,要求宋太祖重重治他的罪。宋太祖不以为然地说,他不过是喝醉了酒。当年在世宗的幕府里,我与他很熟的,何况他一个书生哭哭世宗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即使是那些曾经与自己作对的帝王,宋太祖仍然宽以待之,不愿加以杀戮。宋军平定后蜀后,大将曹彬密奏:孟昶在蜀称王三十年,且蜀道千里,若送他至京,恐怕路上有变,不如将孟昶及其重臣们全部处死以防变。宋太祖批示道:“你好雀儿肠肚!”962年冬天,宋太祖开始派间谍入蜀。与此同时,为了便于今后在长江中的水战,他下令加紧训练水军,拿出属于自己私房钱性质的内帑,招募水军,在汴京朱明门外凿池引水,作为水军训练基地。同年六月,他命镇国节度使宋延渥率禁军数千人组成另一支水军,另造一池,由他本人亲自训练。更无一个是男儿经过962年的战略决策和随后两年的精心策划,宋太祖在963年轻而易举地消灭了六个割据政权中最弱的荆南和湖南。964年,他将预期目标对准了后蜀孟昶。王全斌于乾德二年(964年)十二月,由凤州进兵攻蜀,蜀主孟昶听说宋军来攻,立即召见那位引起祸端的王昭远等人商议。孟昶之母劝他说,王昭远并不懂兵法,却好纸上谈兵,你把他当亲信,恐怕会误事的。蜀中有将才的是高彦俦,你却因他的耿直而不任用他。现在国家到了紧要关头,还是快把他召回来委以重任吧。孟昶对母亲的劝告充耳不闻,依旧任命大言炎炎的王昭远为总指挥。王昭远率军离开成都时,孟昶命宰相李昊在城外为他饯行。宴席上,王昭远手执铁如意,学着戏台上诸葛亮的样子夸口说:“我此行何止克敌,当领此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如反掌耳。”然而,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和宋军刚一交锋,王昭远就一败再败,后来竟吓得无法起床,将指挥权交给手下的一位将军。几次败绩之后,王昭远这位以诸葛亮自居的不学无术者,只身逃离军队,跑到东川一个农民家中藏起来,后来仍被宋军所俘。孟昶听说王昭远兵败,惊恐万状,派太子孟元吉为帅,率军前往剑门。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位孟太子出征之际,部队的旗帜全部用上等的蜀绣,旗杆则用锦缎包裹。他随军带着十几个姬妾和数百个唱戏的伶人,一路吹吹打打,不像去打仗,倒像是郊外踏青,见者无不窃笑。这时正是冬月,这一年的冬天十分寒冷,远在汴京的宋太祖脱下身上的貂皮衣帽,令人火速送往前线赏与王全斌,并告知诸将,因为皮衣太少而无法遍赐。王全斌等人拜赐而感泣,军心高涨。孟太子一路寻欢嬉戏上前线,当他慢腾腾地走到绵州时,听说剑门已失守,竟然只带着姬妾和伶人,放弃了军队跑回成都。孟昶闻讯,无计可施。老将石奉认为,宋军远道而来,必不能久,因此聚兵坚守成都,使敌军师劳而无功,然后可再作打算。但一生锦衣玉食的孟昶却不愿意为自己的江山社稷作任何一点努力,更不愿意担任何一点风险。他只是无力地发牢骚说,我父子以丰衣美食养士四十年,而今国家有事却不能为我东向发一箭。现在如若固守,谁肯效死?因此,商量来商量去,只商量出两个字:投降。当孟昶命宰相李昊写好降书顺表送往宋军大营时,宋军还远在成都以北几百里的崇山峻岭中。从王全斌自汴京出发,到孟昶投降,前后不过六十六天。一个拥有二百多个县、数十万甲兵,以及大量财富的天府之国就这样可笑地灭亡了。以至于连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也在感伤之余作诗嘲讽说: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李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词人之一,他那些哀婉凄凉的作品,千百年来为人传诵不已。然而,一个优秀的词人不见得就能胜任皇帝之位。对李煜而言,他的悲剧正好在于他既是词人又是一国之主。假使李煜不是皇帝,那么他将以一个词人的光辉形象出现在后人的视野。不幸的是,他恰好既是帝王,又是亡国之君,这对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而言,必定意味着无尽的屈辱与幽怨。然而,李煜原本可以不做亡国之君的,他甚至也有可能像宋太祖那样一统天下,四海一家。他统治的南唐,与宋太祖从后周手里继承的地盘相比并不小多少,且多年未经战事的江南远比中原更为富庶。但李煜不是一个有大志的人,他只求能够保持小朝廷的安全,只求自己能在皇位上舒舒服服地吟诗作词、听曲看舞,哪怕为此不得不向虎视眈眈的邻国称臣纳贡。早在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周世宗亲征南唐,占据了南唐江淮之间的土地,与南唐以长江为界。南唐主李景——李煜的爹,同样是一位词人——委曲求和,放弃了江北十四州六十县,向后周称臣。他在国内去帝号,以国主相称,降到属国的地位。等到宋太祖即位后,李后主仍然保持从父亲时就开始的恭顺态度。李煜多才多艺,这在平常人身上当然是优点,但作为乱世的一国之君,过分沉溺于那些与治国强兵无关紧要的琴棋书画,必然导致疏于政事,乃至不理朝政。偏偏李煜又佞信佛教,命宫中出钱,到处招人为僧,以至于小小的金陵即有僧众上万人,全部开销都由国家报销。此外,他宠信伶人也比孟昶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一次,他竟然要把户部侍郎孟拱辰的房子赐给一个伶人,尽管御史上疏力谏,他却根本不听。宰相严续本是顾命老臣,眼见李煜胡来,非常失望,于是提出辞职。李煜早就嫌这老头子多事,一口就答应了。李煜喜欢读书,这当然没有错。但他所读的大多是对经世治国完全没有用处的闲书,如诗词歌赋,如礼乐掌故,如音乐佛道。这种读书的爱好对一个常人而言,必然有利于他自身素质的提高,但对一个帝王而言,却大大不妙。因为我们这个风流倜傥的国王,对这些闲书的热衷,显然已超过了对治国平天下的兴趣。精通史事的李煜显然忘记了,早他几百年的另一个乱世南北朝,南梁元帝就因为过分沉溺诗书而导致亡国之痛,在敌军攻进城的那天,他一把火将那些书烧成灰烬。李煜平生藏书达数万册之多,这在活字印刷还没有发明之时是一个天文数字。多年以后,当这些图书被作为战利品送往汴京后,他也到了那里,被封为陇西郡公。有一天,宋太宗到皇家图书馆看书,召来李煜和前南汉国主刘钊,令他们自由翻阅。一会儿,宋太宗问李煜,听说你在江南时喜欢读书,这里的书大多数都是你的,你来朝廷后是否还经常读书?对此,李煜无言以对,只得叩头谢罪。宋朝灭了南汉后,李煜更加害怕,于是派他的弟弟入朝见宋太祖,主动请求除去国号,改称唐国主或江南国王,国内机构也相应降格。李煜如此赔着小心,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宋太祖因其温顺而维持其属国地位,以便他能继续当他的小国之君,继续诗酒女色的生活。但是,统一乃是大势所趋,宋太祖的大志不会因为任何人而更改,李煜和孟昶们的命运从他们不愿励精图治以谋求统一那天起,事实上就已经注定了。李煜的顺从还有另一个幻想,那就是不让宋太祖找到讨伐自己的理由,因为他知道宋太祖是一个凡行事都必有因的人,否则他就会留下擅灭无罪之国的话柄。然而,在多年的分裂割据之后,统一就是最伟大和最正当的理由。974年,宋太祖下令李煜到汴京朝见,李煜本想前往,但门下侍郎陈乔力劝,李煜没有成行,他自然知道前往汴京意味着什么。此后,宋太祖多次下诏,他仍不肯前往,这就给了厉兵秣马的宋军一个最大的口实。该年十月,曹彬和潘美率大军正式征讨南唐,同时命吴越王从苏州出兵攻南唐后方常州。大兵压境,李煜仍寄希望于宋朝的怜悯,他派弟弟献上二十万匹绢和二十万斤茶叶求和,但其弟被宋军扣在营中。宋军兵临城下,李煜还在后宫苑内和僧人讲经说法。当他听说求和不成时,又派南唐著名文人徐铉到汴京求见宋太祖。徐铉一向以名士自负,以为自己博古通今,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定能将宋朝十万大军说退。当他面见宋太祖时,仰面大言:“李煜无罪,陛下兵出无名。李煜一向以小事大,如子事父,从来就没有过失,奈何见伐?”宋太祖回答:“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一个月后,南唐都城金陵势若累卵,徐铉再次求见宋太祖,仍然大谈李煜无罪,宋军不该讨伐。宋太祖起身按剑,厉声喝道:“无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开宝八年,南唐灭亡。在李煜出城投降之前,他居然还有心思填了一首词,词曰: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罗。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除了和那些莺声燕语的宫女们相对垂泪,李煜唯有像古往今来那些屈辱地向对手投降的亡国之君一样,光着上身,嘴里衔着传国玉玺,再牵着一头象征驯服的羊,跪在胜利者的脚下口称死罪。南唐灭亡的次年,宋太祖去世。这时,当初纷争天下的割据者,只剩下北面的北汉和南面的吴越,并且二者均已败局既定,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文帝和武帝962年的秋天,肃杀的空气中有一种按捺不住的躁动。在北方,宋太祖和他的水军正在加紧训练,前方的谍报不断传回东京汴梁,一项又一项的战略决策从灯火通宵达旦的皇宫里发出。尽管整个北宋帝国还只能号令中原那么一块并不太大的地区,它的四周也还环绕着若干割据政权,但是,这个年轻的帝国显露出一种自盛唐以来几百年间所罕有的新气象。这种新气象,与它同时的后蜀和南唐原本也可以拥有,只是这两个帝国的最高首长常年在后宫醉卧,历史的机会就从他们那千娇百媚的妃子们的双乳间轻轻地滑落了。962年秋天,有三个夜不能眠的男人。其中有两个是饱读诗书、多才多艺的文人,一个则是行伍出身、粗通文墨的武人。文人在饮酒,在写诗,在为女人画眉,在弦歌声里令宫女们唱着自己下午才填就的新词。四川和江南,这两个人文渊薮之地,原本就流行这么一些自作多情的东西。而那位唯一的武人,他粗大的手掌在地图上轻轻地抚摸,他坚定的目光慢慢越过了长江和淮河,秦岭和大别山。962年,一双武人的粗糙的、不会弹琴也不会作画的手,要比那两双温柔的、长于挥毫和奏乐的手更让天下苍生感到安全和可靠。

后记

回望:十年之前,抑或千年之后聂作平将近二十年前,我在川南一家巨大而冰冷的工厂上班,做一名无足轻重的小秘书。与今天不同,90年代初期阴霾的国企里,秘书还可以是男的、丑的、不戴眼镜的,甚至是不用天天围着领导的。那时年轻气盛,竭尽所能地远离领导,以便远离各种人事纷争。这种做法的后果有两个:一是默默无闻,虽然工作在领导眼皮子底下,但与领导的关系极其平淡,得不到任何升迁;二是默默无闻的副产品——必须起草的文件和必须参加的会议之外,我有大把大把的空闲。许多日子里,我待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除了写诗,便是读书。所读之书,少量为文学,大多为历史。从《史记》、《明史》之类的正史,到更多的私家笔记、稗官野史,都是我案头的常客。我承认,就是那坐冷板凳的几年时间的海量阅读,为我后来的历史写作砌下了第一块砖。只不过,那时我是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我喜欢这两种注重修辞与意象的文体,它们天然地与青春相宜;虽然这青春,已经因为初尝人世冷暖而不再充满水淋淋的诗意。真正涉足历史写作,要追溯到十二年前。那一年,我刚满三十,从川南漂泊到了成都。东郊的一套和朋友合租的旧房子里,我在那台老旧的586电脑上敲下了第一行文字。那就是十年前出版的《历史的B面》。当时的用意,正如在《历史的B面》自序里说的那样:“我们解读历史的角度是否可以超越那些一本正经的教授和教科书?”那年头,市面上还鲜有以历史为题材的当代人著作,不比后来几年,草根写史突然就蔚为大观,甚至有滥市的嫌疑。我不敢说自己是历史写作的先驱,但至少,在历史写作还没成为热门的时候,我写下了对于历史的一知半解的思考。在《历史的B面》里,我提出了一个观点:读史如同盲人摸象,有人摸到了象鼻,有人摸到了象脚,还有人可能摸到了象的生殖器。象鼻、象脚和生殖器当然都是大象身上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它们并不代表真实的大象本身。这一比喻的内核就是:站在我们今天的立场望过去,由于时光阻隔,我们所叙述的历史,很可能与真实的历史貌合神离。而所谓历史的B面,则是指迥异于我们的教科书和常识的另一面——比如被史学家们一再否定的王莽事实上是一位天才的书呆子改革家;比如有青天之称的海瑞,却有着极其可怕的内心世界;比如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功名,不仅来自于经年血战,更来自于美丽的千金姬和久战不泄的房中药……对历史的B面的挖掘和反思,不是热衷于惊人之语,而是在以前被我们有意无意忽略的B面,往往深藏着历史最为真实生动的身影。《历史的B面》出版两年后,《历史的耻部》接着问世。如果说《历史的B面》着重于剖析正面人物的B面的话,那么《历史的耻部》的主题则是“古代中国的乱世与人祸”。因而,它是一部研究坏人病变的书,一部打量乱世来龙去脉的书,一部解剖人祸生理结构的书。一言以蔽之,我的关注点已然从《历史的B面》中正面人物的B面,拓展到反面人物的“精彩人生”。可以说,两部书的主题都指向同一方向,那就是中国历史的毒素积淀。所谓毒素积淀,是指在一代复一代的生命传承中,后人基于利益最大化原则,通过对先人经验教训的扬弃,越来越多地继承了前人的阴暗面。这些阴暗面的不断叠加,有如毒素在人体内的不断积淀。举个例子来说,唐代以前,宰相作为皇帝副手,统领百官,辅佐天子,权极大,位极尊。这本是一种相对较为合理的制度,即通过相权来制衡皇权。但后世的帝王觉得相权大了,自己不好独裁,于是乎从宋代开始,宰相再也没有了在皇帝面前坐而论道的资格。明清在继承宋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干脆把宰相这个职务废除,后来虽然设置了被民间视为宰相的大学士,其实已经名不正言不顺,大学士不过是皇帝的高级秘书罢了。从宰相权力的削弱到最终消失,这其实就是一种毒素积淀,这种毒素积淀直接导致了明清两代的高度极权和独裁。《历史的B面》和《历史的耻部》出版后,相继引发反响:《历史的B面》在台湾出了两种繁体版,在大陆则被几所大学列为历史系学生必读书目;《历史的耻部》被新浪和当当评为2004年度最有价值图书,在网友的投票中,名列第四。十年过去了,当我已人到中年,回过头看看这些文字,感到某种程度的欣慰——从它们开始,我一直在历史这座富矿里默默开采,掘进。时至今日,当我从比十年前还要繁重的阅读中抬起疲惫的头,更加明白,我将要从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打捞些什么。我以为,历史其实就是后人对祖先往事的回望。不可逆的时光决定了一个人永远只能生活于自己的年代,而生活于自己年代的人却不可抑止地想要知道从前,想要知道祖先曾经的悲欢荣辱,更想从祖先的悲欢荣辱中解读出一些深重的启示,于是便有了历史,有了这种生生不息的回望。回望让我们短暂的生命拥有了悠长的背景。在历史的背景里,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都有了参照和比对。哲人说,读史使人明智。其实,读史不仅使人明智,还能够使人更加精准地洞察和把握当下。这一切,我在《1644:帝国的疼痛》里说过:“历史的迷人之处恰好就在这里,我们不仅能从古人那里读出今天的影子,甚至还能揣摸出明天的消息。”感谢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给了我这次出版十年珍藏本,并对两部书进行修订的机会。本书策划是我的诗友,我们相识于七年前的一次枇杷林里的诗会。她说她之所以记得我,是因为我喝酒很豪放。可堪告慰故人的是,我现在喝酒,依然很豪放。古人风雅,《汉书》可以下酒,于我而言,那是一种心向往之的大境界。2011-5-17,成都之南

媒体关注与评论

虽然聂作平曾自嘲“在健忘的时代里奢谈历史是一件有些迂腐而危险的事情”,但他以自己对中国历史的另类观察,对现行教科书中所忽视的历史进行探寻,使作品深受当代读者喜爱。市场证明,他并不寂寞。——《南方都市报》阅读欲望被立刻调动起来是因为聂作平说过,与通常道德意义上和社会学意义上的好人相比,那些打开了乱世潘多拉之盒的坏人反而活得更精彩。——《成都晚报》作家以浓重的笔墨褒扬了对个体生命的热爱。——《华商报》聂作平善于选取一些不为人所道的角度来表述对于历史的关怀,描画历史是为了给现在提供一种借鉴。——《半岛都市报》


编辑推荐

《历史的B面》编辑推荐:第六届巴金文学奖获奖作品。史上最强官场笔记;潜规则视角透析汉武帝、刘备、赵匡胤等“一哥”的政治智慧。国内多所大学历史系学生必读书目,台湾出版数种繁体版。《历史的B面》恰是剖析了赵匡胤、戚继光、海瑞、等改变了中国历史格局的大人物和小人物鲜为人知的一面,也刻画了梁武帝、宋徽宗、魏忠贤等反面人物的精彩人生。这些以前被我们有意无意忽略的B面,往往深藏着历史最为真实生动的身影,恰似我们现实中忙着赶路而来不及细品的人生。在仔细揣摩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之后,我发现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经常与他们宣称遵循的那些原则相去甚远,例如仁义道德、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等等。真正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非常现实的利害计算……这是一些未必成文却很有约束力的规矩。(《潜规则》作者吴思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历史的B面 PDF格式下载



第六届巴金文学奖获奖作品 在仔细揣摩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之后,我发现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经常与他们宣称遵循的那些原则相去甚远,例如仁义道德、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等等。真正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在更大程度上是非常现实的利害计算……这是一些未必成文却很有约束力的规矩。(《潜规则》作者吴思语) 《历史的B面》恰是剖析了赵匡胤、戚继光、海瑞等改变了中国历史格局的大人物和小人物鲜为人知的一面,也刻画了梁武帝、宋徽宗、魏忠贤等反面人物的精彩人生。这些以前被我们有意无意忽略的B面,往往深藏着历史最为真实生动的身影,恰似我们现实中忙着赶路而来不及细品的人生。内容推荐 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功名不仅来自经年血战,也来自敬献给后台的美丽千金姬和久战不泻的房中药;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同时对士大夫无尽包容;有“海青天”之称的海瑞因不合时宜怀才不遇;历代文人梦想的典范诸葛亮被刘备欲擒故纵把后半生给绑架了;秦朝宦官宰相赵高的说话艺术使其左右逢源……本书桩桩件件,透析史上“一哥”们的政治智慧,被广大历史爱好者称为“史上最强官场笔记”。 本书为中国大陆历史通俗读物先河之作《历史的B面》和《历史的耻部》两书典藏本。前者初版于2001年,获第六届巴金文学奖,被国内多所大学列为历史系学生必读书目;后者初版于2003年,被新浪网和当当网评为年度“最有价值图书”。两书均在台湾有数种繁体版。作者简介 聂作平,男,1969年生于四川富顺,现居成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迄今已发表和出版作品300余万字,获得过巴金文学奖、新浪网和当当网评定的年度“最有价值图书”、《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十周年文章贡献奖”等奖项。代表作有随笔集《历史的B面》《历史的耻部》,专著《1644:帝国的疼痛》等。


在仔细揣摩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之后,我发现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经常与他们宣称遵循的那些原则相去甚远,例如仁义道德、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等等。真正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在更大程度上是非常现实的利害计算……这是一些未必成文却很有约束力的规矩。(《潜规则》作者吴思语) 《历史的B面》恰是剖析了赵匡胤、戚继光、海瑞等改变了中国历史格局的大人物和小人物鲜为人知的一面,也刻画了梁武帝、宋徽宗、魏忠贤等反面人物的精彩人生。这些以前被我们有意无意忽略的B面,往往深藏着历史最为真实生动的身影,恰似我们现实中忙着赶路而来不及细品的人生。


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功名不仅来自经年血战,也来自敬献给后台的美丽千金姬和久战不泻的房中药;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同时对士大夫无尽包容;有“海青天”之称的海瑞因不合时宜怀才不遇;历代文人梦想的典范诸葛亮被刘备欲擒故纵把后半生给绑架了;秦朝宦官宰相赵高的说话艺术使其左右逢源……本书桩桩件件,透析史上“一哥”们的政治智慧,被广大历史爱好者称为“史上最强官场笔记”。


一直都喜欢读历史,因为“读史使人明智”。喜欢读的自然是有趣的历史,有真人真事,而不是历史教科书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导火线、产生的影响和经验教训之类的官方定论。相较于这些,我更喜欢有争议的历史,我更喜欢历史深处的细节,更喜欢伴随着一个个小小的故事去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方方面面,而不只是他们光鲜的一面。

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颠覆了,或者应该说是还原了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所以书名起的很有深意,如果延伸一下,用现在的词来说,应该是历史的傻B面,因为书中说到的宋太祖赵匡胤、汉武帝刘彻、汉元帝刘奭、明太祖朱元璋、明思宗朱由检、后梁太祖朱温、蜀汉先主刘备、新朝开国皇帝王莽、抗倭英雄戚继光、海清天海瑞、官场“不倒翁”冯道、大宦官赵高等这些历史人物,皆不是我们平常所接触的那一面,而是不为人知的一面。无论是处理国家政事,还是日常起居,言行举止都表现出令人不解或者让我们深思的一面,或者我们只有全面的了解一个人,才能真正定论一个人。而不是对英雄一味地崇拜,对倒台者一味地唾弃。如同共产党公开承认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可否认的功劳一样,我们也应该看到那些英雄一切不为人知的小癖好、坏习惯和那些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坏人性格里有良知的一面。

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或许很多人会一直认为宋太祖聪明有心眼儿,不费一兵一卒就罢免了开国重臣的权力,也有不少人认为他忘恩负义。但纵观整个中国历史,赵匡胤其实已经算是对开国重臣最仁慈的皇帝了。看看历史上其他朝代,以朱元璋为代表,哪朝哪代不是建国伊始,英雄末路?这一对比就看出赵匡胤的胸襟。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别总以为自己得到的比失去的少,与别人比比,其实有很多人不仅一无所获,甚至还搭上了性命。知足常乐。再说说刘备对诸葛亮的欲擒故纵。中国的历朝历代的文人都一个德行,就是自视甚高,目中无人,但又都有一番报国之志,期待一展抱负。而刘备就很精准的把住了这个脉搏,不嫌麻烦地以极高的礼遇让诸葛老儿上了他的车,其实换成任何文人都会如此的,因为文人骨子里的中国仁义礼智信的传统观念和知遇之恩报恩心理注定了他们一生的宿命。所以在当时并不起眼的蜀国,能及时把诸葛亮这样的一号智囊纳入自己麾下,也说明了刘备的能力,这更为后来的三分天下蓄积了实力。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必须要用十二分的努力去争取,哪怕是放下暂时的尊严,因为有舍才有得。同样在万历十五年去世的戚继光和海瑞虽同为后人所称道,却有着各自令人大跌眼镜的一面,戚继光为了实现政治抱负在首辅张居正面前卑躬屈膝,利用了美人计,难怪后来据说张居正老人家是因为纵欲过度死亡,戚继光狠呀。海瑞却是一个中国古板传统的殉道者,不懂变通,结局悲惨。从这些历史人物的事件中,我们得出两条结论:一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最真实的一面,哪怕是阴暗面,这让我们觉得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二是无论这些人在功成名就前做了哪些体面或者不体面的事,总是由特定时代的环境决定的,因为人要学会取舍。如果为了获得大善必须暂时地付出小恶,那这小恶就值得去做。

我一直都不相信任何英雄在成名前所做的以前都是光明磊落的。有两句话说的特别好: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有心为善,虽善不赏。对于那些无心作恶的人,虽然做了恶,但一定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善,我们不应该去责罚。很多时候,我们不作恶就得不到最后的善。按照老子的观点:阴阳相生相克。说的也是这意思,有时候善可以变成恶,这时候善是伪善;有时候恶可以变成善,这时候恶是假恶。

这本书后面附了作者另一力作《历史的耻部》,讲述了中国古代最昏庸无能荒唐的可笑可悲的皇帝、弄权的宦官、埋葬青春的贞节烈妇、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的徒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手无束鸡之力的知识分子。有时候就是造化弄人,不想当皇帝也没有能力当皇帝的最后成了皇帝,想当皇帝也有能力治理好国家的却成了阶下囚,这是中国古代的腐朽制度在起作用,什么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传男不传女之类。还有那些从身体不完整那天开始就冒出要报复这个不公的社会观念的宦官们,还有那些为了贞节牌坊奉献大好青春的傻女人,无一不是古代封建落后制度在作怪。所以生在古代,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贫民百姓,皆是我不愿意的。生于帝王家,命不由己;生于百姓家,命不由己。
历史,很多时候都会在告诉我们道理,每个人根据各自的年龄、性别、身份以及所处的环境得出的结论不一。读正史,我们知道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读野史或者说读细史(由很多细节描述的历史)我们知道这件事发生前后的故事。当然,想客观地了解历史,或者要读正史。想全面地了解历史,没有细节的历史,没有野史的辅助是完不成的。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以细节为主、以野史传说为点缀的通俗读物。


如今写史竟成为一门显学,上至学问大家,下到草根百姓,无不争相为之,倒也呈现出史学的一片繁荣景象。特别是大众写史更为蓬勃,很多作品都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其中甚至不乏很优秀的作品,号称民间写史第一人的聂作平的《历史的B面》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本书中,他用十二章、十多万字的篇幅写了十二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基本上都是有定论的,用我们今天的话说,都是成功人物。比如,宋太祖、汉武帝都能列为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列,但有谁知道宋太祖是在玩弄权术,汉武帝穷兵黩武埋下了西汉灭亡的祸根?而海瑞并不象传说中的那样,只不过是一个除了廉洁之名外就一无是处的官场怪物?而戚继光也不只是能带出赫赫有名戚家军的抗倭名将,还是一个深谙官场之道的政客?王莽能够篡汉不是靠的权术,而是书生的迂腐,是一个书呆子改革家?朱元璋的嗜杀,人人皆知,但有谁知道这只是他对自己出身感到极端自卑的一种报复?这本书就是在为我们提示这些成功人物光鲜背后那些不为人知,或者鲜为人知的故事,从另一方面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了解读。

我手头这本书“十周年典藏本”,后面还附有作者的另外一本著作《历史的耻部》,如果说前者是作者挑出十二个历史人物来解读他们的人生,那么后者就是作者选取了八种最为典型又最为黑暗的历史现象,比如社会动荡、昏君政治、宦官、节烈等等来进行解读,让我们一一走近那些中国历史上人祸最为严重,最为黑暗的一面,最为恶毒的人心。原来,太监的变态是源于生理的残缺,最为混乱的世道都起源于人祸,渐渐地我们就读出了历史的另一番滋味在心头。

作者的文笔尚算幽默,读来妙趣横生,在让人喷饭之余又引发深思(特别是他所用的每章的标题,简直就是一语中的,一针见血)。通过他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原来不仅仅是平常所知的那些事情,不是想当然的那样,竟还有“B”面,还有“耻部”。正象作者在书中所提出的观点——“读史如同盲人摸象,有人措到了象鼻,有人摸到了象脚,还有人可能摸到了象的生殖器。象鼻、象脚和生殖器当然都是大象身上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他们并不代表真实的大象本身”。是的,每个人囿于个人经历、学识、性格、成见等,都只能窥其一斑、识其一面,而无法窥见历史的全貌。从不同的角度看去,会得到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但可能就是在那些被写史者有意无意忽略掉的一面,往往深藏着历史的真相,才蕴藏着每个人物命运、每个事件由来的密码。只有我们全方位的去品读历史,去审视历史,去综合印证,我们才能挖掘到潜藏在史家笔墨之下的历史真相,才能找到历史之所以如此的证据,才能触摸到历史的真实。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达到了,他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品读历史的角度,开阔了我们的历史视野,深化了我们的历史认知,让读者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对于很多历史,我们很多人大概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读罢全书,我们不得不感叹,历史真相虽然只有一个,但却不只有一种解释、一种可能,并不是我们原来知道的那样——这大概是民间写史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读史以鉴今,那么,从这本书开始,在读史的时候也真的应该带着疑问去读,因为我们知道,历史,并非仅此而已。而对昨天的质疑,却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去参悟未来……


就像婚姻绝不只有花前月下,还有柴米油盐的,历史也从来不只有光明正大,也有卑鄙阴险。能写进教科书或者被宣扬的往往是冠冕堂皇的,就像一个女人出去还要化化妆呢,素颜朝天毕竟少之又少。我打了2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只是要说明,历史、人性往往是复杂,立体多面的,而我们所知道的历史人物,尤其是一些成功人士,更不用说皇帝,往往并不是他本来的面目,因为种种原因,或为尊者讳,或成王败寇,远去的历史,比如我,了解的太肤浅。
《历史的B面》(十周年典藏本)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些历史的真相。

这些真相更趋向于人性的恶,人的阴暗面。这些年电视屏幕一直流行宫廷戏,那些皇帝哦,基本上都勤政爱民,手下有正直的大臣,也有奸佞的坏蛋,这些坏蛋才是最可恨的,皇帝是很可爱的。前面说过,教科书也语焉不详,所以,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一些历史的真相。譬如赵匡胤、汉武帝、朱元璋,还有权臣,比如赵高,有民族英系那个,戚继光,有清官海瑞。我们可以看清一些皇帝的面目,但我想,无论是这些皇帝的权术、还是专制,还是残忍,细想一下,也是正常的,甚至比这本书提到的更阴暗,争夺权力的过程本来就是血雨腥风,本来就是血流成河,本来就是杀人如麻,仁慈和怀柔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这种斗争往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原始社会那种禅让也不太靠谱嘛。阳谋总是很难搞过阴谋。作者考据的观点,认为戚继光的走红除了跟自身的努力外,跟王安石的大力提携有关。这似乎让人难以接受,抗倭英雄居然要靠走后门来上位。但真相就是如此残酷。海瑞是个清官,但为当时的官场所不容,举措得不到贯彻执行,人生仕途皆失意。如果一味眼里容不得沙子,就似乎不能接受者一切。其实没什么,我们这个社会,本来就充斥着各种细菌,人总不能生活在消毒室里,和蒸馏水。读这本书,让我更明白,人性的复杂,官场、权力场是多么险恶,不要妄想风花雪月。想想着两天发生的王立军近美国驻成都领事馆的事情吧。

本书所附《历史的耻部》实际上篇幅占了一半,也挺有可读性,揭露的乱世与人祸:宦官、昏君等。实际上,皇权的高度集中,无节制,必然导致种种人祸。只要是人治,就必然有人祸。

这本书还有个优点,就是作者散文般的笔触,颇有文采,耐读。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有一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至今各种历史著作方兴未艾,近几年来,历史写作更是层出不穷。如何去读史,作者聂作平曾在十年前就提出了他的观点:我们解读历史的角度是否可以超越那些一本正经的教授和教科书?

拿破仑曾说过,历史是过去事件中人们选定并同意采取的版本。每种历史是一个人收集、诠释并修剪事实成为一个叙事,历史学家则会忽略一些事实,强调另一些事实,结果配上原因,孤立的事件再配上其它,这就成了所谓的历史。所以正如作者所说的,读史就如同盲人摸象,有人摸到了象鼻,有人摸到了象脚,还有人可能摸到了象的生殖器。象鼻、象脚和生殖器当然都是大象身上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它们并不代表真实的大象本身。读史不仅使人明智,还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能从古人那里读出今天的影子,甚至还能揣摸出明天的消息。

十多年的学习生涯,我们已经习惯了一本正经的历史教科书,而《历史的B面》拔开时空的迷雾,剥去美丽的光环,揭开了所谓的正面人物的另一面——阴暗面。被大多数史学家们一再否定的王莽事实上是一位天才的书呆子改革家;有青天之称的海瑞,却有着极其可怕的内心世界;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功名,不仅来自于经年血战,更来自于美丽的千金姬和久战不泄的房中药……

自古以来,历史是由鲜血书写的,江山是由白骨堆积而成的,第二部分《历史的耻部》揭露了古代中国的乱世与人祸。它是一部研究坏人病变的书,一部打量乱世来龙去脉的书,一部解剖人祸生理结构的书。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就开始了无休止的征战、仇杀,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拉开内战的序幕,长达数千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此后一直到清朝,到解放前,经过了多少朝代,每个朝代多则数百年,少则百十年,而朝代的更替无不以战争和暴力来完成。面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人祸的危害大于一切。

如果我们象看戏一样看待我们过去的历史,不能从灾难中总结并吸取教训,势必还会重犯以前的错误。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要是我们不能从历史中发现它悲剧性的力量,我们迟早会被那可怕的历史力量所击败,并成为新的悲剧主角。


当我一页一页翻开并阅读这本《历史的B面》的时候,不禁联想起了梁文道有一篇文章介绍一本书《伟大的失败者》,大意是我们常常以为很多重要而伟大的事情都是由成功人物做出来的,但其实成功人物往往只是比较狡猾冷酷和心狠手辣;而眼下在读的这本书中同样很多失败者的故事,明明他们很有才华,还有更高的艺术水准兼仁慈的心肠,最终却没有得到好的下场。其实讲述的就是一部官场阴暗面的故事,让爱好和平喜欢安居乐业爱好诗书情怀的人看了会感叹世事险恶,心情沉闷。

从开篇开始,作者一直在举例这些“成功和失败” 的极端人物,赵匡胤和李煜、戚继光与海瑞、蔡京和岳飞……总之,都是中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帝王将相、其中也不乏才子佳人。历史原本就在那里,但是经过了现代官场权谋的心理解读以后,利益的计算与比较变得更加清晰生动了,想来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自然会有更多更多的人去追捧其中的“道理”,或者用现代的词汇称为潜规则。相信作者呆在官场的时候进行了长时间的冷眼旁观和静静思考和分析,把其中的利害要点提炼了出来,一切的行动全部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利”字。是的,这些不够光彩的手段和阴谋,加上果然的毒辣,哪里是理想主义的文人和诗人们可以招架得住的啊!

寻找强大后台的技艺,怀才不遇是你不和时宜,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两面派,把自己要干的事弄得理由十足,在仇人和棋子面前装亲近……读着这些醒目又惊辣的功利主义标题,顿时心中冒出了许多无名的反感,我想作者是不是在为本来就很不如意的社会风气向坏处更加推波助澜、为贪污腐败的不光彩树立合情合理的理论依据?后来发觉也许这个判断错了!当接近尾声的时候,发觉作者的初衷是借生动的历史思考社会如何才能向大众心中更合理方向发展,他自己也是在官场不能获得成功的理想主义诗人,那些惊辣而功利的标题也许只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幌子,尤其是读到那篇“喋血:季世纪知识分子的选择”时,讲到了那个人们几乎把他忘记了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让人的心底还温存了一丝希望的光芒,他有条件去贪污、腐朽、享乐,却选择了对理想的苦求和献身,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的一种大无畏,是对新文明的曙光的渴望和崇敬!

合卷而思,本来一些轻松的话题忽然变得很沉重也很吃力。历史,它到底要指引我们到何方去?我们以往坚持的道义是值得继续还是放弃?看完后不妨扪心问一问自己!


在仔细揣摩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之后,发现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经常与他们宣称遵循的那些原则相去甚远,例如仁义道德、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等等。真正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在更大程度上是非常现实的利害计算……这是一些未必成文却很有约束力的规矩。


历史是个好东西,因为里面可以让人读出很多的层次和水平来。历史的客观内容不仅可以增张读者的见识和阅历,而且还可以旁征博引地见证历史背后的睿智和深度。多角度,多范围,多广度,多深度的历史可以让人不知不觉中感知着世间的精华所在。

最近读到的《历史的B面》非常吸引我的眼球。虽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此书却更揭示着历史背后的另一面。总所周知,这个世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一分为二的方式和手段去重新认识。也正因为如此,哪怕是历史,我们同样可以透过正反两方面的形式进行解读。此书便是紧紧抓住这样一个中心思想,向我们读者推陈出新地分析着另类的历史。有别于以往就历史说历史,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让我们重新见证了一个全新角度下的历史。

此书中的内容尽管也是围绕着历史而展开讨论,但是里面更多的是让分析和陈述着诸多以往历史上并不讨论的话题。很是配合作者写作之时独到的见解和切入点。一如此书封面之下的备注便是很精妙地概述出了《历史的B面》的特色所在。“A面=显规则,B面=潜规则,A面的爷都是在B面装够了孙子熬出来的。”是啊!本书的可贵之处便是在于揭示了潜在的规则和以往并不引人瞩目的历史背后故事。于其说它是历史作品,倒更不如深刻地分析着历史著名人物的某些个性,权谋,计策,所为等等。于是乎,书中不是就历史说历史;于是乎,书中更是透过历史见识和分析着历史人物相关遭遇的前因后果。很多时候发生的历史事件其实更多地是有因必有果。在这里面,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之间的相互关联。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如此的勾勒和描述下显现得更为逼真和形象。

其实,今日的人们读这本书不仅收获的是重新全面地认识一个个的历史人物;其实,今日的门人读这本书更可以以史为鉴来指引自己的为人处世之理。书中的历史人物其实各个都是有两把刷子的古人。从他们的身上,我们更可以总结和学习着做人的学问。这里有着他们的政治智慧;这里有着他们的失败道理;这里有着他们的做人学问。一切的一切,我们都可以领略一二;一切的一切,我们都可以看到另一种不同的感触。

的确,换个角度之下有文章;换个角度之下有内容;换个角度之下有内涵;换个角度之下有深意。这便是此书给予众人的一种全新视觉效应和感受冲击。


《三国演义》开篇有词: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大彻大悟、超然世外的神仙中人,固然令人服膺。但还有一类人,他对待沧海桑田无常变幻,不是冷眼相看,而是将一腔心血都融入其中。为之心荡神摇,乃至击节拍案、慷慨悲歌。《历史的B面》十周年典藏版的作者聂先生是后一种,男儿血性,发而成文。又兼其敏锐的洞察力及不人云亦云的傲骨,这些元素统一整合,便成了这部具有举重若轻的文字风格的书籍。它剥开了沾附在历史上的粘膜,洗刷因后人出于利益考虑而故意加诸在历史身上的污迹,将历史的悲欢沉浮、贞奸善恶一一彰显。
书实则由两部不同书籍组成。第一部为《历史的B面》,附录书籍为《历史的耻部》。前者剖析人性,在这之中,因人性不同而表现出的各异的现象还有几分温情;后者则针对体制的病变、道德的阶级针对性等,换而言之,充塞后者内容的,绝大部分皆是暗影。
历史的真相潜伏在哪里?对于影响帝国命脉的政治阴谋,或许永无答案可知。但无数百姓因为暴政而流离失所是确定的。“四民废业,樵苏路断,吉凶失时,乳妇寄产,或舆病弃尸,不得殡葬”;“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如此情境,孟子早就有言在先,是统治者“率兽食人”。
中华帝国拖着千疮百孔的身躯蹒跚至今。千古帝王,都怀有一个垂拱平章的梦想,然而在专制集权的时候,爱育黎首、臣伏戎羌,大抵只是歌功颂德的谄媚,与明知其非却依旧用语言和文字织就的虚假。
掌握权利的人,有一双翻云覆雨之手。手的主人,也许想励精图治,但因为自身素质所限,或是祖宗积毒所累,终不免落得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下场。更多的人,是带着一种获得既得利益的快感,用比蜉蝣生命还要短暂的目光翻动手掌。每一次翻动,黎民百姓都在悲泣,然而手的主人并不能见,他把自身隔阻在病态的高墙之中,并视此为理所当然。
战争,这个在任何一种生物当中都永恒不绝的话题。对于其它生物来说,是本能的掠夺,它们并无道德观念,不知行为本身是荣誉还是耻辱。而对于中华这个沉淀了几千年仁义礼智 信的国度,标榜道德的同时,又在背后施展着残酷卑劣的手段,无数帝王为了虚荣心与满足感逼迫子民踏入不归之路,无数宝贵生命在帝王欲望面前低贱如蝼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意识形态束缚了无数知识分子的灵魂。他们但求道德上的圆满,代价是忽略现实,忽略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假如时代还有警醒的人,他们的事迹也许可充当一缕阳光突破黑暗、传达四方,但假如时代昏昧无比,生命与思想也只能似如豆灯光蜡尽辉冷。
书的上下两部分合诸一起,共分二十章。每一章都带着腐朽糜烂,每一章都是历史所投射下的巨大而阴冷的暗影,每一章都是沉痛的敲打。好在,历史的冰川在这部书中得以缓缓融化,流淌过的清凉之水终会洗净有心正视之人的眼睛,让他们看到参照物与对比物,知晓此刻与未来自己应当如何走向。
兴亡无限惊心语,说向时人切望知——这个,也许是作者最大的愿望了。


古人云“以人为镜,以史为鉴”,我在阅读各种史书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浅薄、鄙陋甚至于无知。这于我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但是面对史书,又总无法自已。

一直喜欢读史,但真正爱上读史是从《明朝那些事儿》开始,对我这种阅读能力的人来讲,通俗一些的历史读物对我的吸引力更大一些,我是通过当年明月认识的黄仁宇,看到了开创通俗历史大众历史的《万历十五年》,然后,在前几天读到了这本早在《明朝那些事儿》前5年就已出版的《历史的B面》,这对最近读惯甚至读腻了“明月体”之后的历史读物的我来说,实在算得一本耳目一新的史学著作。它不是当年明月的那种一直贯穿始终的幽默、调侃和深刻,而是风格多变,因为本书并不是常见的那种以时间为序的编排,而是更多如《史记》的“本纪”或“列传”,其文风根据所写人或事的不同而不同——或戏谑调侃、或慷慨激昂、或横眉怒骂、或黯然涕下……

本书的历史角度不同,所以会有着巨大的成功,也必然因此可以有着更为深刻的指导意义——说是“官场笔记”,其实是最恰当不过的,因为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以史为鉴,重读历史,让我了解可为与不可为。我以为“为政治所写,为职场而作”,是完全可以概括此书的主要任务,因为在每一章的叙述过程中,作者聂作平总会在恰当的时机恰到好处地写下这么一言半语,给予读者适时的职场或官场提醒,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作者擅长角色扮演,或许是太投入的缘故,作者写着写着就变化成历史人物,特别是在第十一章写赵高的那篇中,实在是将这一人物吃透,而且几乎幻化其中,呵呵。

作者虽说所写的是通俗历史读物,但其对于历史怀有非常的敬意,所以他才能在第100页出现这样一句“庄襄王死后,秦始皇嬴政——那时还不叫秦始皇,但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姑且如此——即位为王。”这确属小节,但正因为对于小节的注意,才使得这是一部可以拥有良好销量和口碑的史书。比较现在那些所谓宫廷剧的瞎扯和胡诌更是一种难得的可贵态度。

所谓《历史的B面》其实就是着重于剖析多位历史正面人物的背面,而随书附录的作者的第二部著作《历史的耻部》的主题则是“中国的乱世与人祸”。当然,历史在每个人眼里都是不一样的历史,人写历史必然会因为自己的好恶而受到影响,难免会有偏颇之处,但正如历史B面那样,怎样的历史都是历史。


本书为《历史的B面》和《历史的耻部》两本书的典藏本。前一本书在2001年出版后曾获巴金文学奖。此书的一种读法是最强官场笔记,但另一种读法是透视历史的政治社会学。


“十周年典藏本,A面=显规则,B面=潜规则,A面的爷都是在B面装够了孙子熬出来的”正在读~~~


《历史的B面》和《历史的耻部》,既然是巴金文学奖获奖作品,应该还可以吧


我家的4岁淘气小儿,自从看了《变形金刚》的动画片,就深深迷上了这两派机器人打战的故事。虽然这些从塞伯坦星球来的外星机器人那么多,可是由于特点独特个性鲜明,所以无论场面怎样打得混乱一团,他总能一眼分辨出谁是正义的汽车人谁是邪恶的霸天虎,而且无论霸天虎开头怎样威猛怎样狡猾地抢到了能量块打倒了汽车人,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汽车人顽强不屈坚持战斗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了霸天虎,捍卫了正义!之后,不管看其他什么动画片或者是听什么故事的时候,小孩儿一定要问清楚:这个人是好的吗?那个人是坏的吗?总之一定要用“好人”“坏人”这样非黑即白的两分法来给人物做个界定,才能让这个刚刚建立了“好人”“坏人”这种评判标准的小人儿感到放心。其实这是儿童发展的必然阶段吧,从前他只看类似天线宝宝、托马斯小火车等动画片,这些动画片里没有反派角色,个个都是好人。可是通过变形金刚,他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坏人呀!于是开始热衷于做判断做划分了。但是以他目前的思维能力,在他的世界里他只能理解和接受“好人”和“坏人”这种简单的划分。

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他的妈妈,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也都是接受的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教育。在电影院里看的电影:英雄一定是高大全美机智的,敌人一定是猥琐狠毒龌龊的;学校里学到的语文,一定是有正面积极的中心思想的,所有的题目都是有着“非常正确”的答案的;历史教科书,就更不用说了,漫漫历史长河这么多精彩的故事,硬生生地被编成无比枯燥的看了让人头大的阶级斗争史,考试就考年代地点那些无聊的数据。到了高中文理分科之后无用的历史更是被抛弃到一边,被无数题海折磨得要死去活来的学生们如何还会去想着去看看真实的古人是怎么样的?在大学里除非是学历史这个专业或者个人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否则大部分的大学生根本不会自己主动去看关于历史方面的书。所以虽然读了十几年的书,我也和我4岁小儿差不到哪去,思维被固化成二分法了。

这本《历史的B面》,是我这几年来读过相当好看的一本历史书。读史使人明智,甚至可能让人的思维方式都发生变化。这本《历史的B面》从人性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和历史教科书写得完全不一样的12个历史的人物。原来“白脸”的,其实背后很黑很黑;原来被骂得不行的,其实才是个好人呀。做好事,有时最终却酿成苦果;有时做“坏事”,却是为了最终能够更好地做好事。

人,本来就是复杂的,怎么能简简单单地黑白脸谱化?!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

愿我的孩子,早日明白这个其实很简单的道理。


本书用流畅的笔调讲了我国古代史一些事件:如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秦朝赵高的阴谋与李斯的变节、汉元帝的等等,其实这些历史的B面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A面的爷都是在B面装够了孙子熬出来的。经典的一句,现实的骨感也是当下的我们的遭遇。要想实现自己的某些愿望,首先学会装孙子,真的很无奈。


这本书虽然题目是在说历史的B面,但是作者却没有给我一种写B面的感觉,感觉作者只是读到了一点野史然后以为自己发现了B面。


A面的爷都是在B面装够了孙子熬出来的


这本书介绍了历史上很多人物的另一面。看了这本书,才觉得古人更像是个真实的人,高大全的人物在历史上似乎并不存在。历史人物,我们也要把他们当做普通人来看,古人同样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潜规则,要成功首先要生存,过于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必定碰壁。到底应当怎样评价他们,我们又多了一个角度,历史人物绝不是用好人或者坏人这两者就可以简单概括的。


读到的《历史的B面》非常吸引我的眼球。虽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此书却更揭示着历史背后的另一面。总所周知,这个世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一分为二的方式和手段去重新认识。也正因为如此,哪怕是历史,我们同样可以透过正反两方面的形式进行解读。此书便是紧紧抓住这样一个中心思想,向我们读者推陈出新地分析着另类的历史。有别于以往就历史说历史,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让我们重新见证了一个全新角度下的历史。


看历史的B面,这本书送给朋友做生日礼物了,听朋友说挺好看的


历史的B面 逆淘汰的法则 哎 活着 真不容易


历史的B面还凑合吧,不是特别有收益


历史的B面发人深省


潜规则的历史,真实存在的历史。


历史潜规则,看后获益匪浅,建议购买学习。


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往往人性都表现出恶的一面,或许这就是人的A B面吧。
人人都有AB面,只是我们在表现B面的时候尽量不要太多伤及他人,或许是本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


内容不乏作者的深思考,从历史人物中可窥见人性的本真。很多历史背景下的悲壮人物,其实也有他们暗淡、凄惨的一面,其中有很多有待查证的东西,日后定要研究下,好书,推荐!


真实的历史往往隐藏在我们不知道或者看不到的一面,值得一读.


喜欢历史的人必看的书,从中学习了其他不为人的历史的一面,不了解历史的人也应该看看,很值得买的一本书。。


显规则和潜规则是这个社会秩序的稳定的两大支柱.


首先被书名所吸引,但还没看,希望能够透过现实看本质,看到不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真实。


历史确实分两面,一面光鲜亮丽,一面阴狠狡诈,虽然他们是决定一个时代的领袖,却在背地里受尽了屈辱和不甘。想要看到历史的另一面,这本书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看天上的月亮,一直都是一个面对着地球~
历史也一样,总是笔调一致,人物要么正直刚强、要么阴险狡诈到极致
其实人都是有多面的~
很难想到一代名将竟然也会走后门~
这些都是历史正书中很难看到的~


书中作者用自己的视角评价几个历史人物


一些历史故事,休闲读物


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历史的光鲜与灿烂,这本书将漫漫历史长河里人性的黑暗,软弱,挣扎剖析给人看,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


特价买的,内容分也绝对是特价,里面不是大众的讲解,而是另辟蹊径的故事,让人看了不觉莞尔,也不会和以前所了解的历史产生重复之感。不错的很。这是买历史书来比较不错的购物,至少比《谁要做皇帝》来的好。


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很多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很有新意。


这本书作者很有历史功力,分析历史的视角也比较独特、真实,但是对所列史实的重要性、层面不甚统一。


不看不知道呀,不从B面出发就很难得到想要的


早年读过B面,现在买全了。


看了之后,深感作者将 暴君是怎样炼成的 分析的很有道理,历史剖析的也较为深刻!


此书可以让你更深入的了解历史不为人知的一面


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讲历史的不为人知的一面,值得看一下~~呵呵


历史又一面


辛辣的文字和冷峻的视角解读历史上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事实


观点很是新颖独特,读起来非常过瘾。感觉历史上的那些个人物越来越鲜活了。作者笔墨老辣,值得已读。


了解中国历史,学习中国古代对弈精华.


本书写的非常好,写出了很多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赞一个。


传统历史观使得我们对于那些著名的人物产生了脸谱化的错觉。而这本书通过不为人所知的故事,展现了历史的另一风貌。真心推荐!


此书最大的亮点是将人们以往约定俗成的历史知识来个颠覆,写来妙趣横生。很好看!!


历史就像手掌,既有稚嫩的手心,也有粗糙的手背,历史就是被后人打扮,被胜利者打扮的小姑娘,所以多个角度才能真正的了解历史


趣味历史书 随便便 没什么大的意思 一家之言 言之过失


既严肃又好读的历史书。


阶段性历史的书好写,综合性的有独到观点的历史书不多,这算是还可以的一本。


这次买了好多书,这本老公看,研究研究历史


比较有意思的历史书,推荐


真的是本不错的书,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历史,语言也风趣不像很多历史书那样无味,读了收获挺多的。


这书真的不错呢,看这书知道了很多之前学历史课不知道的事情,很有意思


很有意思的书,从不一样的角度解读历史,不错,价格也实惠。


历史应该多角度的看,次书不错


最近买了很多本历史书,就是想看看和教科书之间的巨大差别,我收获了不少;比如汉代的和亲,课本里无限拔高,民族和谐;换句话说 所谓的和亲,不过是当时西汉的边境线靠这些女人的青春来维系


都是一个个的小故事,解析历史人物


适合利用闲散时间阅读,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人物历史。历史人物也是人。


当您看到历史的背面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成为新思考起点。


难得的好书,作者的文采隐然其中。多得是理性的抨击,少的是无厘头的谩骂。更为深刻的展现了历史的某些片段,引人发省。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证明,统治者的昏庸与无能。很精辟的反映出那年那事所带来的伤痛。


作者风趣的文笔让人可以更加亲近历史


历史使人名世,多看看,现在的事就全想明白了


看过吴晗先生的潜规则,这本还没看呢,应该也不错吧


本书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历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本书是真的很不错啦,我买了之后都不后悔的,了解历史,从真相开始。。。。


从不一样的视角品尝历史,喜欢《明朝那些事》的朋友会喜欢本书


这本书让人从另一种角度讲述历史,描述客观清晰,文笔幽默,很吸引人!


不错的一本书,揭露了历史表面下很多常人不知的内幕。


挺好的,科普下历史


喜欢历史,在时间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


颇有厚黑学讲解历史的味道,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另类视角观历史,立体、栩栩如生……,值得一看!


这是你了解历史的另一扇窗口


很多你所不知的历史秘密,所以看待问题和历史一定从正反两面


满满的正义,满满的无辜!历史真相无人知,也许吧!这就是!


历史说不尽 也到不透 但是无论A B,都为时代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到底这历史是个什么样,看后再说分解


写作比较独特,多方面理解我们的历史


诙谐的历史写法,值得一看


长知识,有必要了解一下教科书以外的历史


历史的正面和反面究竟该怎么定义呢


喜欢这样讲历史,能从表象深入到思想上,看的同时能思考。


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看历史的视角


换个角度看历史,就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对历史的认识才能更接近历史。


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原来不是那样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从历史的细节出发,带我们认识名人的另一面,令人耳目一新!


喜欢历史,不一样的历史收了,多角度掌握历史


新颖的视角,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解读


了解历史,以史为鉴,解决问题


能让沉重的历史变得如此轻松,很好玩。


增加对历史的认识


经典历史评说


相关图书